今天动身坐火车去莫斯科,南京大学教授L和我同行。
火车票是两个月前订的。由北京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每周三趟。两趟俄国车,一趟中国车。我们这趟是俄国车。中国车走二连浩特,俄国车走满洲里,所以坐俄国车要比坐中国车多花一天时间。
下午5时,我们到北京站,在车站大厅中央排队检票,称行李,然后进候车室。每人随身行李限35公斤。我和L除了带换洗衣服外,还带了一些准备到俄罗斯送人的小礼品。
许多“倒爷”扛着像棉花包那么大的尼龙包。这种尼龙包颜色很像鱼皮,很多人就称它为鱼皮包。鱼皮包里装的大多是皮夹克和羽绒服。因为行李重量有限制,一些“倒爷”就像电视小品演的那样,在身上穿了四五件皮夹克,到了候车室,再一件件脱下来,热得满头大汗。 上车后,见车厢里灯光暗淡,枕头、褥垫又破又脏。我心里想:“难道俄国真的破败到这种程度了?这么脏,怎么住人?”等到列车开动,灯光转亮,列车员进来发给每人一套干净的枕套、枕巾、床单、被单。列车里响起了俄罗斯音乐。心情才略略好了一些。
同车厢的人说,前几个月每人带的行李不限量,车厢里塞满了行李包,床上、过道上,全是行李,根本不能走路,要上厕所就得从行李包上爬过去。现在一限制重量,车厢松快多了。不过我们还是发现有的“倒爷”买了整整一个包厢(4个人)的票,里面全部塞满鱼皮包。
每节车厢都有开水箱,所以喝开水很方便。但是洗脸只有厕所里一个龙头,而且是手托式的,很不方便。
我们这个车厢除我和L之外,另两位是西安一家商店的经理M,以及他的助手w。他们是到列宁格勒去谈生意,准备与俄国人合办公司。他们聘请了西安某学院的一位懂俄语的教师R先到列宁格勒为他们做准备工作。他们每月付给R500元人民币报酬,另外付给R的学校1000元人民币。
我的一位姨妈住在美国。她得知我要去俄国的消息后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你去一趟俄国太好了。回想所看外国电影、小说,好的还是俄国的居多。俄国的小说、电影、油画、建筑、歌曲(民歌,不是眼下的世界调流行歌曲)、芭蕾……在在都体现出一种古老、优美的文明,不像美国这么俗气,五颜六色,声嘶力竭。不过现代人以穷富为衡量一切的准则,俄国在这里(美国)就被看作半开化民族了。他们也这么看中国。上周还有人问我有没有缠过足?在我看来,不少美国人是为钱所迷惑,眼见世界各地的人纷纷要来美国,也就莫名其妙地膨胀起来!但是话说回来,美国的科技文化还是处于世界尖端,美国民族有一种无比宽广的包容心,这可能是他们优于其他民族的地方。 在中国,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年轻时差不多都受到俄罗斯文化和苏联文化的很深的影响。像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像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像《伏尔加船夫曲》《三套车》《田野静悄悄》《山楂树》这样一些俄罗斯民歌,像《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前夜》《贵族之家》《罪与罚》这样一些俄国小说,都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使人忧伤,又使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就是前些年的苏联电影《红莓》《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湖畔奏鸣曲》,也还是那样的优美。这一切难道都已经属于过去了吗?
P1-4
前言
一、动身去莫斯科
二、国际列车上的众生相(一)
三、过海关
四、中国“倒爷”在国际列车上的皮夹克生意
五、车厢里的闲聊
六、列车在俄国境内是否安全
七、到达莫斯科
八、莫斯科清冷的早晨
九、库因芝风景画的神妙境界
十、莫斯科大学的建筑有大国气派
十一、访问美学家扎瓦茨卡娅
十二、访问俄罗斯科学院美学研究室
十三、参观红场和列宁墓
十四、古姆商场
十五、到美学家多尔戈夫家做客
十六、新圣母公墓的雕塑
十七、莫斯科的地铁四通八达
十八、美元对卢布的兑换率迅猛上涨
十九、赴列宁格勒
二十、参观俄罗斯博物馆
二十一、游览涅瓦河和涅瓦大街
二十二、参观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二十三、参观夏宫
二十四、一位俄国老人分析俄国农业上不去的原因
二十五、访问圣彼得堡大学哲学系
二十六、Z太太的旅馆
二十七、参观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和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
二十八、访问莫斯科大学美学教研室
二十九、博罗季诺战役全景画博物馆
三 十、告别莫斯科
三十一、车窗外面的秋色
三十二、列夫?托尔斯泰的讲话录音
三十三、国际列车上的众生相(二)
三十四、又见贝加尔湖
三十五、外贝加尔斯克站上的见闻
三十六、回到中国
1992年8月至9月,我应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哲学研究所所长斯杰宾的邀请赴莫斯科进行学术交流,随后又访问了圣彼得堡(列宁格勒)。
在访问俄罗斯的这一个多月中,我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我得到的种种印象:俄罗斯大自然的风光,国际列车上的众生相,中国“倒爷”在莫斯科的遭遇以及他们的心态,俄罗斯社会的气氛和民众的情绪,俄罗斯学者的工作和生活,俄罗斯的交通、能源、住宅、街道、大学、博物馆、市场、商品、工资、物价等等的现状,同时也记录了我自己对于俄罗斯的社会、文化、艺术的感受和思考。现在我把这一个多月的日记整理出版,题为《正是暮秋天气——1992年俄罗斯印象》。
我希望,在这本小书中,我不仅能够以一个旅游者的眼光,写出我所看到的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社会旧与新、盛与衰、喜与悲的种种景象,而且能够以一种简洁的文字,写出这一个多月的短暂的时间里,我的心灵的感受,写出在俄罗斯当时社会那种经济不景气、卢布不断贬值的表象下面,我所看到的俄罗斯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处处透露出的一种高贵的气质,以及俄罗斯民众的宁静平和的心态。
书名“正是暮秋天气”,取自宋代词人柳永的词《卜算子》。柳永写过许多秋日登临的词,如“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纵凝望处,但斜阳暮霭满平芜”,“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等等。这些词,主要不是描写眼前的风景,而是抒发因时光流逝而带来的生命的体验。我想,柳永这些词,也许可以多少表达我1992年在俄罗斯这段时间的心态,一种难以言说的人生感和历史感。
1992年8月至9月,作者应邀赴莫斯科进行学术交流,随后又访问了圣彼得堡。
《正是暮秋天气--1992年俄罗斯印象》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叶朗教授1992年访问俄罗斯的见闻。作者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俄罗斯社会旧与新、盛与衰、喜与悲的种种景象,同时也记录了作者对于俄罗斯的社会、文化、艺术的感受和思考。
《正是暮秋天气--1992年俄罗斯印象》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叶朗教授1992年访问俄罗斯的见闻。当时俄罗斯刚刚经历国家解体和党派斗争,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作者笔下的俄罗斯,风光怡人,文化和艺术底蕴深厚,经济却不景气,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但是这个国家处处透出一种宁静和高贵的气质。作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每日的见闻和思考,文字朴实细腻,读来也是一番宁静和高贵的气质。四月女士亲自为本书创作了手绘插图,画风清雅纯熟,令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