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医学子早成明医的捷径/中医师承学堂
内容
编辑推荐

《思考中的中医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己开中医诊所的人生思考》、《从纸上谈兵到临床亲历“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另辟蹊径:巧用附子治湿热》、《大胆猜测小心求证:论肝主卫气》、《敢对权威说不:中药功效拾遗》、《李东垣与张德英:跨越时空的对立相承》、《刘保和应用血府逐瘀汤验案举隅》、《李士懋教授对头汗一症治验实录》……刘超颖编写的《中医学子早成明医的捷径》用学生诊治的病例和撰写的论文,展现他们的“明医”水平

内容推荐

畅销书《名老中医之路》系列,讲述的是“大医精诚”的历程。

本书是“中医学子之路”纪实,讲述的是“早成明医”的捷径。

本书是河北中医学院扁鹊医学社同学们“学用中医、早成明医”的心路历程和思考实录。

刘超颖编写的《中医学子早成明医的捷径》用学生诊治的病例和撰写的论文,展现他们的“明医”水平,也昭示更多中医学子:只要早期接触临床、学用平脉辨证,放手让学生独立诊治,老师把关,就能找到一条少走弯路的中医成才“捷径”。

目录

第一章 “早成明医”的心路历程

 明医之路:梦想与信念开始的地方

 抄方:从大一到读博的那些记忆

 我的学医之路

 思考中的中医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自己开中医诊所的人生思考

第二章 “明医头脑”是怎样炼成的

 从纸上谈兵到临床亲历“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

 另辟蹊径:巧用附子治湿热

 大胆猜测小心求证:论肝主卫气

 敢对权威说不:中药功效拾遗

 李东垣与张德英:跨越时空的对立相承

 刘保和应用血府逐瘀汤验案举隅

 李士懋教授对头汗一症治验实录

 麻黄何以“破癥坚积聚”

 越辨越明:浅议“风为百病之长”

 田淑霄运用补中益气汤经验

 桂枝芍药知母汤心悟

 小药治大病:浅谈龙骨牡蛎之功效

 小议白术——刘渡舟验案中的深意

 并非标新立异:从心论治月经病

 何以事半功倍,且看风药应用

 习李士懋温阳法治喉痹

 半夏泻心汤与“否”卦的思悟

 牛蒡子习用心得——突破“清热利咽”的局限

 学《傅青主女科》对生化汤的应用心得

 与时俱进:从痰火上壅论治痘疹

 “高处不胜寒”——读《儒门事亲》有感

 论脾阴——破解“历代医家对于脾阴一说,其论尚少”之谜

 跟诊李士懋教授感受“补中益气汤证”

 金水六君煎:从疑虑顿生到恍然大悟

 细心体会“奔豚汤”,组方用药何其妙

 层层思考层层悟,透营达卫话桂枝

 一波三折守病机——阎艳丽治疗咳喘案

 铁杆中医张德英“痰浊脾实论”应用

 连珠炮式发问:“燥邪”到底是什么

 拍案叫绝:刘保和教授“旋转乾坤汤”亲试记

 李士懋平脉辨治高血压经验

 参机悟道:花金芳用药经验举隅

 从“皮刺法”谈痛症治疗与得气

 杜惠兰治疗不孕症的学术思想

 抽丝剥茧细究“当归四逆汤”

 花金芳大夫治疗脾胃病经验

 惊叹山药功效之神巧

 “平脉辨证”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举一反三:石膏适用范围何其广泛

 思路洞开:温通阳气法以治痤疮

 习李士懋教授“阴阳脉诊”手记

第三章 “小郎中医案”师生互动

 附录:扁鹊医学社13年掠影

 跋

试读章节

整个大一生活基本上都是在苦读中度过的,我每天都将课上所学认真复习,并将其加以深化扩展。需要感谢的是几位老师,记得课间时我总是抓紧一切时间请教老师问题,现在想想确实有些不应该——老师上完一节课已经十分劳累,课间稍微休息后还要上下一节课,我却把老师们仅有的一点儿休息时间全占用了。讲授《中医基础理论》的牛兵占教授(后来又教《内经》)是我经常请教的老师之一。他主攻中医文献方向,但对中医学很多理论有自己的看法,对某些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焦点把握得也非常到位。可以说,牛老师对我中医启蒙点拨颇多,至今是我非常尊敬的老师之一。我们师生的关系也很好,每有专著出版,牛老师总是签好名后赠送我一本,这样提携后学的好老师,我将感激一生。

还有很多老师都教给了我很多的知识:教中药的李春香教授讲起课来很是利落,特别强调中药古籍中对药性的阐述,同时在课上还介绍一些临床经验,非常受用;教方剂的王永梅老师(已故)曾经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讲授方剂课程时常常向我们介绍王绵之教授的经验,同时还将王洪图先生的《黄帝内经临证指要》介绍给我看,使我受益匪浅;教中医诊断的田元祥老师当时对我特别好,每次课前提问时常常叫我的名字,有一次我有事没有来上课,田老师还两次在课堂上问起我。课下田老师带我出门诊,这是我第一次跟随老师出门诊,当时心情异常兴奋。田老师临证疗效不错,善于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且攻补兼施、寒热并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书馆是大学中的一个重要资源,我比较会应用这一资源,记得大一刚开学不久,我就认识了当时图书馆中管理期刊的一位老师,并在期刊阅览室阅读中医经验文章。还曾带着申晓伟同学一起摘抄、复印朱良春先生《虫类药应用经验》。当时图书馆并未进行开架借阅,教师阅览室同时是样本书阅览室,里面书籍较全。我与管理员李慧敏老师关系很好,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忙擦地后在里面看书。记缛刚上大一时因为在那里看到《文魁脉学》后,如获至宝,将学生证抵押后连抄一夜,直至次日方将书中大部分内容抄完归还。现在想来,其实当时完全可以复印,但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使自己没能想起,也可见当时学医之刻苦。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在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学专业知识后,跟师学习就变得更与重要了。河北中医学院当时还没有独立,是河北医科大学的二级学院,在全国中医界排名也非常靠后。但是这其中不乏临床大家:李士懋老师、田淑霄老师、赵玉庸老师、刘保和老师、花金芳老师、杨牧祥老师、薛芳老师、阎艳丽老师、张德英老师……这些老师不但理论知识非常扎实,而且个个都有非常过硬的临床本领,对于各种疑难杂病,常常能妙手回春,取得很好的疗效。后来我到过北京、南京、天津等一些中医相对发达的大城市,跟过一些老师抄方,也很难找出太多的超过上述诸位老师的名医。

大二下半年的时候,我选择性地跟随几位老师抄方学习:分别有李士懋老师、薛芳老师、花金芳老师等,后来又间断跟随赵玉庸老师、刘保和老师、吴凤全老师和田淑霄老师等名医学习,其中还较长时间地侍诊于杨牧祥老师左右,以上这些老师对我的教诲颇多,将使我受益终生。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学术见解,也都有自己擅长诊治的疾病。李士懋老师比较强调平脉辨证,对仲景之经方推崇备至,当然对升降散之类的时方用得也是出神人化。记得跟随李老师学习时,总是老师先诊脉,后由每位学生轮流诊脉,然后再将自己的体会与老师的“标准答案”进行对比,这样确实感觉提高得很快。田淑霄老师专长妇科,精于治疗闭经、痛经,她的经验方至今我还在使用,效果真的不错。两位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易近人,从来不摆专家的架子。学生只要想跟着抄方学习的,几乎没有被拒绝的,因此他们出门诊时跟诊的学生是最多的。杨牧祥老师临证时有很多经验方,常常在辨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减使用。如他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首方,首先用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补充心阳,再配合生脉散补充心气、心阴;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别配以宽胸化痰的瓜蒌、薤白;活血通络的桃仁、红花或枣仁、茯神、远志等养心安神的药物,常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只是一个人钻研,常常会局限自己的视野。正在踌躇于找不到可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同道时,同学申晓伟把我介绍给了扁鹊医学社。记得当时扁鹊医学社刚从读书会分离出来,时任社长的冯卫星师姐当时就将我安排入社,还请我带着我们年级的同学学习中药。

我人社后,首先感觉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每位社员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不像某些社团有所谓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社员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也是十分单纯的——就是要学好中医。有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所能,同大家一起提高中医水平。同时在冯卫星师姐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配合张艳娟师姐对社团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制定出每学期活动的内容,特别强调随师临证的重要作用,重新规定招新时间等。这些重要的变化不但使得每位社员更加受益,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社团行为,提升了社团在学校中的影响力。

后来我被推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曾跟随胡玉琴老师抄方,胡老师的父亲胡东樵先生生前是石家庄名医,一生活人无数。胡老师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后来又得其父亲真传,临床疗效较佳,病人也比较多。胡老师方子不大,用药多有出奇之处,对我临床诊病影响较大。读硕士期间,我也经常回到社团,社里的师弟师妹对我们老社员也很尊敬,我和申晓伟同学多次参加中药、方剂的集体学习,受益匪浅。

再后来我考上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在那里攻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坐落在古都金陵,被称为“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摇篮”,其中不乏中医大师。我在上学期间随从多位老师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上学期问我利用探亲的机会在唐山市独立出门诊,大约诊治了上千人次,虽然不敢说有很好的疗效,但确实是治好了一些疾病,增长了临床经验。攻读博士期间,我还是抽时间回到社里,师弟师妹的热情接待使我感动,最使我感激的是在做博士论文时,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大的医案数据库,三千多份医案都是由社里的师弟师妹帮我录到电脑里的,可以说,没有社里师弟师妹的帮助,我是无法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P6-8

序言

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名老中医治则治法传承项目”牵头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王玉光主任医师前来“李士懋名医传承工作室”考察时,见到随诊的在校学生独立诊治的病例时说:“这些学生的诊治水平不亚于主治医师。”听此言我心头一震,疑惑地问:“真的吗?”王玉光先生肯定地说:“真的。”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的一名老师,老师的心愿无非是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若果如王先生所言,未毕业的在校学生就能达到主治医师的水平,真可谓后生可畏,中医振兴有望了。

出版本书的目的,就是用学生诊治的病例和撰写的论文展现他们的水平,印证王先生的佳评。这不仅为中医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实践的模板,也为中医成才之路的探索提供了空间。

前辈任继学先生曾说:“不到六十不懂中医。”此话确有深意,然亦反映中医成才之难,总不能干了一辈子,到退休年龄才懂中医吧。这就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中医成才之路该怎么走?

中医几千年,成才道路有二:一是传统的家传,自学和师徒相授;二是现代教育模式。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如何结合,这是一项繁重的系统工程,各地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室这些随诊学生(多数来自河北中医学院扁鹊医学社)成才之路较快的原因有四:

一是早期接触临床,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二是我们传授的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可少走弯路;

三是平脉辨证是一条学习中医的捷径,只要掌握了脉诊,百病皆可应对,故成才快;

四是采用三步教学法,放手让学生独立诊治,老师把关,这迫使学生独立思考,学以致用。这些方法倘能对中医教育改革起到推动作用则幸甚。

再者,扁鹊医学社的同学都是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常相互探讨问题,并在校领导和老师的支持下,定期举办中医论坛,对全校同学颇有影响,活跃了全校的学习气氛,这对巩固中医院校学生的专业思想起到了榜样、模范作用。

祝扁鹊医学社越办越好,真正成为明医摇篮,为振兴中医学多出人才。

国医大师:李士懋

2014年6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医学子早成明医的捷径/中医师承学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超颖主编
译者
编者 刘超颖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228633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3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2015261946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