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湘西童年/2015春风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大程所著的《湘西童年》以一个儿童、少年的成长经历和视角,讲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早期,在神秘色彩浓厚的湘西山村发生的系列故事和奇闻趣事。小说以小主人公刘平和他的父母家人为主线,辐射开去,所描绘出来的人和事是那个年代整个湘西山村的人间烟火和大地苍生,并且透露着历史转折期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那个曾经如此生动的童年格外令人怀念。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都已成为记忆里不可抹掉的一部分,让一路跋涉的生命变得丰富而坚韧。

内容推荐

刘大程所著的《湘西童年》以一个儿童、少年的成长经历和视角,讲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和八十年代早期,在神秘色彩浓厚的湘西山村发生的系列故事和轶闻传说。小说以小主人公刘平和他的父母家人为主线,辐射开去,所描绘出来的实是那个年代整个湘西山村的人间烟火和大地苍生,并且透露着历史转折期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在这个“没有童年”的机器和数码时代,那曾经如此生动、苍凉的童年格外令人追念。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都已成为记忆里不可抹掉的一部分,让一路跋涉的生命变得丰富而坚韧。或许我们的童年不一样,但人类的基本情感是一致的。那些朴素的美好和忧伤,那些清贫的欢笑和泪水,让我们的心灵无法平静。那只飞走了不再回来的小鸟,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的童年。但纵使时代更迭,人事代谢,回望的目光依然如此深情和温暖。面对这些故事,犹如面对烟雨幽微中时光走廊的黑白照和命运墙,我们仿佛与那些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生命对视和对话,渐渐读懂不同时代命运的偶然和必然,区别和沿袭,以及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价值的悖反和根性。思索的翅膀从书页问静静起飞……

这是部散文体长篇小说,既可从头至尾按时间线索阅读,又可单篇阅读,翻到哪篇读哪篇。其中的人情风物,独具特色,有着典型的湘西韵味。文字风格真挚、纯粹、凄美、诗意、疼痛、温暖、怀旧……

目录

开篇:童年去哪了

黄杨树青瓦屋

饿

三弟“走掉了” 母亲风瘫了

渡过难关

过路客

放木排

这个夏日 天空旋转

走进校门

火烧稻草垛

电影 傩戏 搬土地

学校那些事

梁叫子 迂老倌

我与小人书

水碾坊

邻里风波

拜寄 架桥撮箕姑娘

去舅家

我也到了高年级

小鸟飞走不再回

后记

试读章节

黄杨树 青瓦屋

太阳落向山巅。你看不到它在动,但又分明越滑越快。

一种属于山村夜晚的神秘气息,即将从四面山野雾一般升起,直到将整个山村笼罩。

我和哥还有堂哥马灯、堂弟疤子赶着猪,往村子里走;哥和马灯挑着一担柴,我和疤子扛着一小棵树枝,走在河边的砂石路上。拐过一片废墟而古树参天的回龙庵,还没过花桥,一抬头,就看到了村子中间小坡上那棵黄杨树。看到黄杨树就等于看到了家,因为我们家就是黄杨树后面那排青瓦屋,黄杨树就像是给我们家站岗的守护神。瞧,它看着我们,向我们打招呼呢。我心里一下子高兴起来,脚下也有了劲。

哥走在最前面,柴刀在屁股上随刀匣子一起啪哒啪哒响。我走在他后面,疤子在我后面,马灯走在最后。在我看来,哥好像很有力气,他的那担柴比马灯的要大,但也不见他喊累,我只扛着一小棵树枝,都有点吃力,肚子又饿,想把树枝扔了又怕人笑话,只巴望快点回到家。

我说:“哥,快到家了。”

哥说:“嗯。”

实际上我们还是在村外,村子又大,回到黄杨树后的家中还要一阵。我还有点怕爬那个小坡。

要说我们村子,叫梁家寨,位于湘西凤凰和麻阳两县交界之处,也是湖南和贵州交界之地。寨子四面环山,三条小河在东面汇成一条,不知流去了哪里。村子在靠近山脚的地方,依着山势,由高到低地布局,在村口看去,是层叠的乌瓦,错落的吊脚楼,或疏或密,就着地势铺开。村子中间有片突起的小坡,我们家就在小坡下面,因为地势较高,在东面和西南面村口,一眼就可以看到。

我有次问母亲:

“为哪样我们要住在这里,不住下面弄子呢?爬坡真辛苦。”

母亲说:“不是想住哪里就住哪里的,人家先占着呢。”

母亲告诉我,我家原先还不住在这里,是住在后面小坡顶上,那就更辛苦。因为发了一次火,才搬下来了。风水先生说,后面那个小坡是个“烟包火”,平时有河对面曾家湾坳上的一个水塘镇着,那水塘一干,这边就要发火。我不知道这有没有道理,反正小坡顶上确实发过几次火。

快过花桥了,我又说:

“哥,你说爹和妈收工了没有?”

如果母亲和父亲收工了,我们回到家里就感到踏实和温暖;如果还没收工,我们心里就有点没着落。

“应该收了吧。”

“可是屋顶还没出烟子呢。”

“可能刚刚回来。”

这时疤子说:“也不知我爹和我妈回来了没。”  马灯说:“妈肯定回来了,爹一定又放套子去了。”

疤子和马灯是大伯的儿子。疤子和我差不多大.,马灯和哥差不多大。他们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因年龄比我们大得多,很少和我们在一起。疤子是因为爬上楼,去拿摊在楼上晒簟里的苕片吃,一脚踩空,从楼上掉了下来,脸碰在下面的猪槽上,砸了一条口子,留下一道疤,就叫疤子了。马灯是因为大伯喜欢给他剃光头,一颗脑袋亮闪闪发光,马灯的称呼就取代了原先的名字。大伯当着生产队长,在队里算是一个威风人物。他喜欢放套子套野物,收工后常常找个野物出没的地方,放一两个套子,才回来。

疤子扛的那棵树枝比我的还要小些,大概只适合大人拿在手上赶牛。他是扔掉了,又捡了起来。我们都想得到大人的表扬,说我们也扛了一棵柴。他和我已经嚷了几次,“肚子饿扁了,走不动了……”哥和马灯都说,越嚷就会越饿,越饿就越没有力气,不如不嚷,等饿悄悄地过去了,力气就又来了。我们就不嚷了。

走了一会,饿好像真的过去了,腿也没刚才那样软了。

我说:“哥,你猜三弟在做哪样?”

“他嘛,还能做哪样,在捣乱,造反呢。”

P3-4

序言

童年去哪了

前些天,我看到,窗外的树枝上才冒出一点点新芽;今天,我推开窗,它们已是绿叶纷披,绿意婆娑。小鸟在其间跳跃,歌唱,悦耳的声音见出它们对明媚春光的快乐。

这是南方开发城市的一个小区。小区外面,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他们,疲于奔忙,为生活,为梦想。

我呆在四楼的租房里。自从做自由职业者以来,我已不再像大多数人那样,按部就班,早出晚归。但除了少数时候,我的忙碌并不亚于他们’,否则也不致于等芽粒长成了绿叶才突然发现。

看着这一派盎然春意,我不禁想,不知在我的家乡湘西山中,春已如何?树叶发了多少?山花开了多少?青蛙是否已睁开惺忪的睡眼?烟雨是否已打湿农人的蓑笠和犁耙?

作为农民的儿子,在故乡,我们也曾与父辈一样,对时令节气的变化更替是如此关心,感受是如此明晰,自从漂泊于南方的城市,就好像麻木了,每天忙于应付的是上班,加班,找单,赶货……

记得小时候,我们总盼望快点长大。因为人太小,很多想做的事情做不了,也对大人的生活和外面广阔的天地充满渴望和向往,觉得做大人的乐趣一定比当孩子多,外面的世界一定比山村精彩。

这样想着想着,慢慢就长大了……

长是长大了,一些作为孩子所不能实现的心愿实现了,而与之俱来的烦恼也常常会越来越多。求学,谋职,创业,情感,家庭……人之为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中非孤立的存在,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面对。忙碌和奔波,成了我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忙碌和奔波中化解困厄,收获成功,生命的负重却往往也紧随而至,难以摆脱。

在这一路的跋涉中,我们不由地会常常想起,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当有那么一天,我们突然发觉,曾经如此朝气蓬勃、激情饱满的自己,已容颜偷换,青春不再,我们会痛感流年似水,逝者如斯,人生实在经不起多少消磨,大好的年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随光阴溜走。

这时候,一方面,我们会有紧迫感,珍惜时间,抓紧工作,力争把生命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不留遗憾;一方面,一有空,我们就会开始回忆,纷飞的思绪里总有那么一缕,频频转向,回归内心,朝向来路。

无论是功成名就,安居乐业,还是生涯若梦,漂泊无定;也无论远去的是甜蜜,快乐,还是苦涩,悲伤。怀旧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回忆是我们内心最柔软与温暖的部分。如午夜若隐若现的篝火、星光、流水和笛音,消解我们或轻或重的庸碌、粗糙、烦忧、空虚和焦虑。曾经撕心裂肺的伤痛,也已化为轻缓的一声叹息。时间无情,却也是一副良药,可以疗伤。

正如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创始人、国际格林奖的首位华人获得者蒋风教授所说:

“怀旧,能够使我们憧憬理想的价值;怀旧,可以让我们明白追求的意义;怀旧,也促使我们理解生命的真谛。它既可让人获得心灵的慰藉,也能从中获得精神力量。”

在这个以进城、机器、数码为特征的时代,孩子们已经不会再有过去那种童年经历了。他们不会再挨饿,生病了可以马上看医生,玩的不再是泥巴和自制物件,而是科技产品,也极少再与山川河流零距离亲近,山村的传奇渐行渐远。他们有他们的幸福和快乐。但这种童年过于雷同和机械,也脱离了大自然,别说对自然界众多的动植物不认识,就是对几种普通的农作物也缺少了解了,学习压力也不是一般大,不多的课余时间几乎被各种补习挤满。以至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童年”的时代。也因此,那些已不为现在孩子们所知的童年,格外令人怀念。

人生是趟单程车。在漫长的人生旅途,逝去的,不可能再回来;离开的,不可能再回得去。唯有思绪的精灵,时不时地,在心底呼唤,眺望,和文字的亮光一起,引领我们,穿越流年的烟云,回到精神的原乡,让那屋顶的炊烟,树巅的月亮,泥地的脚印,河边的棒槌,教室的朗读,变得如此生动,鲜活而永恒。

后记

2014年1月,我的首部长篇小说《东莞梦工厂》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后发行状况良好,网易云阅读、塔读文学、多看阅读等重要网络阅读站点率先对电子书做了首页推荐,几大网上书店如当当网、亚马逊、京东商城等也做了推荐。一段时间以来,先后在多个排行榜一度名列前茅,在网易云阅读更是创造了差不多一周时间订阅榜第一的成绩。纸质书走势也还不错,并频频被列入各大图书馆的采购书目。这让我这个一度以写诗为主而初写小说的作者,感到欣慰,同时也给了我在小说这一块继续写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本来打算接着写的一部也是都市背景的,而且已经写了万把字,可是这部《湘西童年》的构想却总往我面前挤,让我写那部写得不安心。于是我只好放下那部,先来写这部。

写这部的愿望之所以更强烈,也许是对时光流逝而生的痛彻感带来的。

对一个离乡背井,在外漂泊了十数二十年而还乡之路仍遥遥无期的人来说,对故乡、往事和童年的回忆,是随时可能发生而且无法消除的。有一个传染性很强的词语就是专门为它诞生和存在的——乡愁。这种情感如同长大的儿女和母亲之间,脐带虽然早就割断了,但无论相隔多远,思念和牵挂无所不在。

算起来,到写好这部书稿,也就是此时,我离开那个出生和成长的村庄就快二十年了。这二十年,我从来也没有回到那里过。因为,由于一场惨痛的家庭变故,我们早就搬离了那里,回到了邻县的祖籍地。那座不能一起搬走的青瓦屋,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片荒烟蔓草,成了蟋蟀的乐园。唯有院坝边那棵黄杨树,据说还在。我想都不用想,就可以看见它,依然如当年那样站在那里,望着村口。只是已如此孤独,寂寞。

记得读到贾谊在长沙做太傅,因见鵩鸟入室而作《鹏鸟赋》一事时,我便想起来,这在二千多年前让贾太傅倍感哀伤的不祥之物——鹏鸟,在我们的乡下,大约也是有的。后来看电视剧《大风歌》时,鹏鸟在里面出现,听了它的叫声,我当即肯定了这一点。它就曾在我们村子的夜里包括我家院坝边的黄杨树上呜叫过,为那些夜晚平添几分不安。

关于那座老屋,我写过诗:

老屋

荒草满径

老屋卖了

拆了

唯余一片空地

有鸟雀稍作停留

啄食

与叔家毗邻的一间

是我当年的书斋

放置的物什不需理会  门上的锁

锈了

鸣蝉在门外的树上

怀旧

向风打听

远方的消息

诗中写的,已是几经变迁后的老屋情形,而非书中所写那时的老屋。我本来寄望于与叔家相连的那一间能幸存下来,但后来叔家的老屋也卖了,我家那一间也只有一起卖掉。

关于那棵黄杨树,我也写过诗:

黄杨树

十年,一条河能流多远

一双脚能走多远

一排杉树夹松树结构的木房子

坐上卖契,能去多远

院坝旁那棵扎根石缝的黄杨树

一到刮风打雷下雨就让我担心不已的

黄杨树,它见过的青灯,锈了多远

读过的书,丢了多远

描过的画,掉了多远

做过的梦,飘了多远

来过的人,散了多远

树外的青山相隔多远

几只白鹭拍着有节奏的翅膀

飞去又飞回

秋天的红叶,冬天的白雪

距我多远

啊,苦难离我有多远

幸福离我就有多远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我

黄杨树老了,倒了

在我的记忆里,它依然那么

站着,青着,与一条寒气逼人的长廊

一个少年快乐时

一个青年迷茫时

一个女人流泪时

一个诗人转身时

没什么两样

写这些诗时,是离开那里十年;而写好这部书时,是已然二十年。仿佛一转眼,就又是十年的光阴弹指过。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逝去了——

那小河,那田野,那大山。那屋子,那黄杨树,那村庄。童年,往事,欢笑,泪水……

逝去了——

祖母,外祖父,大舅,叔,哥……

悄无声息地逝去了,波涛滚滚地逝去了。

茫茫旷野,光阴的镰刀挥舞,生命的庄稼一茬又一茬。

为了生活,人们不断地逃离村庄,只剩下少数老人留守空巢,不断苍老和故去。前些天听堂弟刘东讲,茂盛的草木正一步步地,向村寨包围……

在祖籍地的村子,仍然种着庄稼的父亲和母亲,头发一年比一年斑白,脚步一年比一年蹒跚。

很多时候,真想遥对那片土地,长跪不起。

一个年代过去了,另一个年代到来;一个时代谢幕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命运。是偶然,也是必然;有区别,也有沿袭。

价值的悖反和根性,如影随形。

一梦到故乡,就常常梦见亡灵。他们,一律不说话。然后,消失。让我如此难过。

逝去的不可能回来,这是定律。但可以回忆,可以记载。

追忆,未必是留恋;记录,不只是缅怀。

文字的光芒如星辰,深邃,闪烁,却无言……

我生在乡村,漂在城市。

曾经,我们那样穷困;如今,仍然清贫。

与文字的遭遇和厮守,是一场悲喜交织的宿命。

我写乡村,也写城市。我是小人物,至今写下的,着墨最多的,也是小人物。

《东莞梦工厂》和《湘西童年》,是我在写诗之外所尝试的两部小说。但相较于我们平时所见惯的小说作法而言,显然有很大不一样,尤其是后者。此处不多说。

如果说,《东莞梦工厂》写的是当下,以城市为背景;那么,《湘西童年》写的是过去,以乡村为底本。

如果说,《东莞梦工厂》写的是新时期打工族的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是一代漂泊者的心灵史;那么,《湘西童年》写的是上个年代乡村的人间烟火和大地苍生,是时光走廊的黑白照和命运墙。

两者,其实是相通的。如光阴的隧道,生命的眺望和呼喊……

2015年9月于东莞

书评(媒体评论)

欢笑而又悲伤的童年,温暖而又疼痛的记忆。还有什么比这更珍贵?那些清贫,那些不再回来的故事,那个生命的根系,让我们魂牵梦萦。当我们看惯了都市的灯红酒绿,看惯了虚情假意的悲悯,那爱并痛苦的《湘西童年》会告诉我们,这样的一种乡愁。好在这也是一种人间时光。

——张洪波(著名诗人,《诗选刊》下半月刊主编,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原时代文艺出版社副总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少儿图书公司经理)

也许只有离井背乡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情真意切的文字,质朴而凄美,疼痛而温暖,如歌如泣,幽远且又凝重。作家笔下的湘西风物人情,无不跃然纸卜,如青瓦屋、狩猎、放木排、傩戏、水碾坊、撮箕姑娘等,勾起我对故乡的哀伤和怀念——也许,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向继东(资深编辑、文史学者、知名出版策划人,现任广东人民出版社总策划)

怀旧,能够使我们憧憬理想的价值;怀旧,可以让我们明白追求的意义;怀旧,也促使我们理解生命的真谛。它既可让人获得心灵的慰藉,也能从中获得精神力量。

——蒋风(亚洲儿童文学学会共同会长,原浙江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格林奖评委)

充满地域和民俗色彩的场景、故事、人物迎面走来,带着泥土的气息和皮肤的温度,复活了湘西人的童年生活。个人经历中的历史影像,苦难困厄中的沉痛隐忍,诡异神秘中的生命敬畏,带你走入刘大程的湘西世界。

——潘桂林(湖南麻阳人,文学博士,怀化学院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湘西童年/2015春风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大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白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905557
开本 16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8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2015274457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2.6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5: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