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清权臣张之洞(1国有疑难增补重修版)
内容
编辑推荐

由唐浩明所著的《大清权臣张之洞(1国有疑难增补重修版)》一书为历史小说。探花出身的张之洞到四十岁时仍然是朝廷一名无实权的闲官——洗马。闲官偏爱管闲事,他与一帮清流之臣喜欢聚在一起议论时弊,纠弹大臣,被称为清流党。但张之洞与其他清流不同,他不以夸夸其谈为能,而一心想干实事,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臣。他关于收复伊犁和立储建嗣的条陈受到慈禧太后和醇亲王的赏识,被外放山西任巡抚。在任上张之洞禁鸦片、整吏治、查库款,政声鹊起,为朝廷所赏识……

内容推荐

由唐浩明所著的《大清权臣张之洞(1国有疑难增补重修版)》一书是名家唐浩明的代表作。大清晚期国势日衰,列强纷纷染指中国,张之洞以五品微末小官向慈禧上书,并通过醇亲王的关系,被授予山西巡抚之职,后又升迁两广总督,在任上他政声鹊起,抗法保国有功,转迁更为重要的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等职,直到入阁拜相。他领袖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奠基人。他同时与翁同龢、李鸿章等各朝廷重臣进行官场角力,巩固自己的权力。他也不负清流名士的声望,促进文化,提倡中西合璧。他经历了八国联军之乱、戊戌变法,在万难中终于无力回天……

目录

第一章 清流砥柱

 一 张之洞拍案而起,愤怒骂道:崇厚该杀

 二 京师清流党集会龙树寺

 三 慈禧看到一个社稷之材

 四 慈禧钦点张之洞为癸亥科探花

 五 原来张之洞短身寝貌,慈禧打消破格提拔的念头

 六 杨锐向老师诉说东乡冤案

 七 前四川学政为蜀中父老请命

 八 张之万对堂弟说:做官是有诀窍的

 九 为借东乡之案做文章,醇王在清漪园召见张之洞

 十 慈禧送给妹妹的礼物居然被人踢翻在地

 十一 附子一片,请勿入药

第二章 燕山聘贤

 一 赴任前夕,张之洞深夜造访醇王府

 二 王夫人突然难产去世

 三 一位报国心强烈的热血之士,偏偏年轻时又错投了主子

 四 出山前夕,桑治平与张之洞约法三章

 五 来到山西的第一天,张之洞看到的是大片大片的罂粟苗

 六 遭遇的第一个县令便是鸦片鬼

第三章 投石问路

 一 得知周武王酒爵是徐时霖的礼品,张之洞顿生反感

 二 卫荣光向后任道出山西的弊端

 三 张之洞决定做出一两件醒目的大事来

 四 王定安贡献三条锦囊妙计

 五 解州书院里藏卧着一位四朝大老

 六 敢参葆庚、王定安,看来张香涛不是书呆子

第四章 晋祠知音

 一 为了五万两银子,张之洞不得不违心替票号老板办事

 二 圣母殿里的灵签

 三 夜阑更深,远处飘来了琴声

第五章 清查库款

 一 为获取赈灾款被贪污的真凭实据,阎敬铭出了一个好主意

 二 胡林翼被洋人气死的往事,震撼张之洞的心

 三 终于找到了藩司一伙贪污救灾款的铁证

 四 巡抚衙门深夜来了刺客

 五 刺客原来是藩司的朋友

 六 借朝廷惩办贪官之机,张之洞大举清查库款整饬吏治

 七 秋夜,女琴师的乐理启发了三晋执政者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清流砥柱

一 张之洞拍案而起,愤怒骂道:崇厚该杀

深秋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它的最后一缕残照仍留在人间,给大清帝国灰暗的京师罩上一圈淡黄色的光晕。从西山那边刮过来的霜风一阵紧过一阵。它将沿途高大的白杨树吹得飒飒作响,又将御道上的黄土漫天掀起,灰尘裹着败叶毫无目的地在空中飘飘荡荡。凄凉的霜风也将沿途的塔寺和宫殿上的铁马①,吹得左右晃动,发出清脆悠长的金属撞击声;又将各大城门上高高竖起的大清杏黄龙旗,吹得猎猎作响。这情景酷似这座八百年古都此时的境遇:既陈腐不堪,又带有几分神秘性;既处在衰败破落之际,又似乎有一种厚重的底蕴在顽强地支撑着,决不甘心就此沉沦下去!

随着夕阳的余晖渐渐褪去,淡黄色的光晕慢慢地变为灰蒙蒙的暮霭,京师寂寞而寒冷的秋夜来临了。

张之洞斜靠在病榻上,默默地注视着宇宙间亘古以来便这样无声无息周而复始的变化。他己病了七八天,今天下午才开始略觉好点,或许是病体虚弱的缘故吧,面对着天地问时序的推移,他的胸腔里无端涌出一股惆怅伤感的意绪来。

他已经四十三岁,通籍十六七年了,却还只是一个洗马。在数以百计的官名中,洗马,应该算是最粗俗的一个名称。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就是许多与官场打交道的人,也不知朝廷中有此种官职。嘉庆朝便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洗马出京赴西北办事,一天傍晚在甘肃一个驿站落宿。驿吏拿出簿册来登记,请问他官居何职,那人答:“洗马”。驿吏想,这一定是替皇宫洗刷马匹的夫役。又问:“你一天洗多少匹马?”那人知驿吏误会了,便和他开玩笑:“没有定数,忙时多洗,闲时少洗,心情好时多洗,心情不好时少洗。”驿吏确信他是马夫了,说:“皇上待下人真是宽厚!”便将他安排在最下等的房间里,不再理睬了,那人也不作声。过一会,县令乘大轿来拜访此人,并把他接到县衙门里去住。那人大模大样地坐在轿里,县令则步行跟随,一面弯着腰恭恭敬敬地与他说话。

驿吏大惊,问县令的跟班:“他不是一个马夫吗,县太爷怎么对他这样客气?”跟班斥道:“什么马夫!他是县太爷的恩师。十年前,县太爷就是在他手里中的举,五年前会试时,他又是县太爷的房师。”驿吏明白了,“洗马”不是马夫,但他始终不知道“洗马”究竟是个多大的官儿。

原来,洗马是司经局的主管官员。司经局的职责是掌管书籍典册,隶属詹事府。詹事府原是太子的属官。康熙晚年决定不立太子,并作为定制传下来,詹事府因此一度废弃,后来又恢复,以备翰林院的官员迁升之用。洗马的品级为从五品,来到地方上,品级既比正七品的县令要高,又加之有师恩这一层在内,故那位县令对洗马优礼有加;然而在京师,洗马实在是一个无权无势的闲散小官。

若说无才无德倒也罢了,偏偏是无论做史官,还是做学使①张之洞都比别人做得有声有色,可就是官升不上去,真叫人沮丧。

【延伸阅读:①铁马:悬于屋檐间的铃,风吹发声,类似于风铃。古时除装饰作用外,恐怕还有惊吓鸟雀,使之不能停留屋檐上,以保持清洁的作用。《南部烟花记》里面记载:“临池观竹,既枯,随后每思其响,夜不能寐。炀帝为作薄玉龙数十枚,以缕线悬于檐外,夜中因风相击,听之与竹无异。民间效之,不敢用龙,以竹骏代,今俗则以烧料谓之铁马。以如马被甲作战斗形,且有声也。”是说为了听竹子敲击的声音,隋炀帝用雕成龙形的薄玉片串起来挂在檐外,风一吹碰撞作响,声音与竹一样。后来民间效仿,不敢用龙,就用竹片做的马代替。再后来又用铁片制作,声音清脆,风一吹,像战马披甲奔跑时哗啦作响,所以叫作铁马。】

【延伸阅读:①学使:即提督学政,简称学政,或称学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学政主管一省教育科举,独立行使职权,品级低于巡抚,但不直接受巡抚管辖。张之洞自1866年至1876年,曾任过湖北、四川两任学政。】(P001-003)

序言

代序:从清流名士到国家重臣

二千年的中国封建官场,不乏清流名士,也多国家重臣,然集清流名士与匡家重臣于一身者,却不常见。在近代,有一个人,清流名士做得风雅洒脱,名满天下,国家重臣做得有声有色,政绩卓越,将难以融合的两类人很好地集于一身,此人便是张之洞。

张之洞十四岁成秀才,十六岁领解元,二十七岁中探花,科考之早售,名次之前列,世不多见。科举考试如此之顺,并不是他会猜题目,或临场发挥特别好,的确是书读得好。他三十九岁时著的《书目答问》,罗列书目二千二百余种,叙述版本源流,评点其中优劣,涵盖中国版本目录学的方方面面。这里既有他的博览功夫,也见他的选择眼光。正因为两者俱佳,故此书近代以来,在读书界影响甚大。鲁迅是不大赞成读旧学的,也不大看得起旧学研究者,但说过若要研究旧学,则须读张之洞的《书目答问》这样的话。对于张之洞的学问,鲁迅算是给予格外的肯定。然而,张之洞又不是那种皓首穷经的学究,他同时也很有才情。他写了不少好诗,尤其善于射覆、打诗钟。

射覆本是古代的一种游戏:预先将一物覆盖,猜中者获赏。后来发展为猜文字中的寓意,或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将此文与彼文予以联结。如有一覆,道是“伯姬归于宋”。这句话出自《左传》,须射唐人诗一句。其所覆之诗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老大嫁作商人妇”。为什么是这句诗呢?原来,伯者,老大也。伯姬即鲁国的长公主。归者,女子出嫁也。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旧都周围地区分给商纣王的庶子启,定国名为宋,故宋国为商人后裔聚族之地。这样一剖析,伯姬归于宋,不正是老大嫁作商人妇吗?这个覆制得有学问,能射中者得既有学问又聪明。这样的游戏的确显得高雅,很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博学与机敏,文人圈中也可凭此令人信服地定出高下档次。

张之洞是此中高手。传说一次京师文人聚会,才子潘祖荫制一覆,日“东邻女登墙窥臣三年”。这句话出于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射唐人诗一句。张之洞射中,他的答案是李白《子夜吴歌》中的“总是玉关情”。在李白的诗里,玉关即玉门关,长安捣衣妇情系的是玉门关戍卒。但张之洞将“玉关”拆开为“玉”与“关”。“玉”即宋玉,“关”即关联。宋玉是有名的美男子,东邻女登墙窥视是因为宋玉貌美的缘故。制覆者与射覆者的博学与机敏,都令人叹服。

所谓打诗钟,是兴起于清道光年间的文人游戏。它是这样玩的:任举两个字,在一个限定的短时间内做两句七言格律诗,或引两句前人的七言格律诗,两句诗里得分别嵌进这两个字。当时的计时方式是燃香。用一根细线系一枚钱,钱下置一盂,线系香上,香燃线断,钱落盂中,发出一声响,如同撞钟一样,这就叫作打诗钟。  据说曾有人想为难张之洞,以京师天广寺禅房塔射山房中的“射”与“房”两字来打诗钟。这两个字极不好作诗。但张之洞未被难倒,线断之前他已做好了:射蛟斩虎三害除,房谋杜断两心同。前句说的是周处射蛟,后句说的是房玄龄、杜如晦的事。

野史上还说张之洞善制一种名日无情对的联语,即上下二联看起来毫无联系,若仔细推敲,则又字义相扣关联甚紧。传诵最广的张之洞的无情对是:木未成才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在所谓的“同光中兴”年代里,先前的内乱平定了,后起的外患尚未爆发,京师又迫不及待地闹起文恬武嬉来。文士们喜欢设诗酒雅会,诗酒雅会上射覆打诗钟必不可少,此中的风头人物则为一时名士。名士须具备四大要素:功名、学问、才情、快捷。这四个方面,张不但具备,且都要胜人一筹。于是,他自然而然地成了名士圈中的名士!

在京师名士圈中,有一些人并不只是射覆打诗钟而已,他们更热衷的是谈论国是,议论朝政。这些人除个别的占据要津外,大部分都是没有实职实权的闲散官员,其中又以翰林院、詹事府等文化部门的官员为多。这些人,出发点或许各有不同,但最终都在一些共同点上汇集:谴责时弊、批评朝政、弹劾大员、主持正义、对外强硬、与权贵保持距离等等。他们与东汉时期太学生们的行事相仿佛,于是被称为清流党。清流党的牵头人物为大学士李鸿藻、尚书潘祖荫,骨干成员有邓承修、张佩纶、陈宝琛、吴大潋、王懿荣、宝廷、黄体芳等。张之洞虽是名士中的名士,但他“平生志趣,雅不欲以文人自居”,其志在“经营八表”。于是,他又成了京师清流党中的骨干。“流”与“牛”谐音,清流党又被叫作青牛党。时人将张之洞与张佩纶比之为青牛的两只角,可见张之洞在这个圈子中所起的作用。

清流张之洞做过几件漂亮事。一是对吴可读尸谏所表示的鲜明支持慈禧的立场,一是对四川东乡冤案渎职者的强烈谴责,一是委婉批评慈禧对午门禁军的错误处置,一是在伊犁条约签订前后对沙俄所持的强硬态度。这几件事都发生在光绪五年至七年这两三年时间内。

张之洞二十七岁开始做官,以后长时期在外省做学政,远离朝廷,直到四十一岁回京时还只是一个翰林院的低级官员,仕途可谓不顺。从四十二岁即光绪四年起,到四十五岁即光绪七年,这三四年中,他年年升官,有时一次连升几级,很快便跻身朝廷大员之列。光绪七年更外放山西巡抚,被托与方面重任。官运为何又这样亨通了?这很可能是清流名士给他带来巨大社会声望的缘故。

从光绪七年底到三十三年秋,长达二十六年的时间里,张之洞先后出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在山西巡抚任内,他严厉禁烟,大力革除衙门陋规,参劾贪腐官员。他还邀请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等人来山西用机器采煤。李提摩太对中国的友好,以及他本人的科技知识,让这个深受清流圈内仇外情绪影响的名士巡抚,在思想认识上对洋务有了很大的转变。

光绪九年末,中法战争在越南境内爆发,一向以国是自期的张之洞对万里之遥的战事甚为关心,连连上折朝廷,献策献谋。他的这种表现,得到当政者的嘉许。光绪十年四月,他奉调总督两广。对于张之洞来说,这次调动,既是职务上的提拔,又是使用上的重视。朝廷对他的信任,显然非比一般。张之洞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与来到前线的兵部尚书、湘军名将彭玉麟密切合作,起用老将冯子材,全力支持冯的用兵计划,又联络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给刘以充分的信任,最后终于取得镇南关大捷。这是近代史上中国战胜西方列强的最重大的一次战役。张之洞因此声名大著,而这场血与火的战争,也给张之洞以彻底改变身份的洗礼,即从高蹈的清流派完全转变为务实的洋务派。

光绪十五年,张之洞载誉来到武昌,开始他的湖广总督之任。在湖督这个职位上,他整整待了十九个年头,以辉煌灿烂的洋务业绩,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张被调任湖广,是因为修建铁路的缘故。在当时所提出的兴建国内腹部干线的多种方案中,张拟定的从北京芦沟桥起,中经河北、河南、湖北,以汉口为终点的芦汉线被采纳,并负责督建此线南端的修筑。芦汉铁路于一九。五年全线通车,百余年来,成为贯通中国腹部的一条大动脉。

除铁路外,张之洞还大办洋务局厂。其中最为重要者,当数湖北铁政局与汉阳枪炮厂。湖北铁政局乃武汉钢铁公司的前身。鉴于张之洞为中国冶金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搞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的话。至于汉阳枪炮厂,在日后的战争年代里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辛亥革命之所以爆发在武昌,其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那便是当时的革命者看中了这个枪炮厂。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大量使用的武器,仍然是“汉阳造”。

除军事工业外,张之洞还在武汉大力兴办民用工业,著名的湖北四局即湖北纺纱局、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湖北制麻局,都是张在光绪十五年至二十四年这段时期内陆续开办的。这些民用官局与左宗棠的兰州织呢局、李鸿章的电报局、轮船招商局等,一道开风气之先,为中国民用工业奠定最初的一批基石。

为使中国强大,张之洞在署理两江总督时,还创建一支名为自强军的新式军队。这支军队聘请德国军官为教练,按德国陆军的操典予以训练。自强军常与聂士成的武毅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被一道提起,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新式军队的代表。

办局厂,办军队,都需要大量的新式人才,学政出身的张之洞遂在湖北办起一批新式学堂,如自强学堂、农务学堂、蚕桑学堂、师范学堂、工艺学堂、方言学堂等,其中最有名的学校当属两湖书院。这所学堂后来又改名为两湖大学、两湖总师范学堂。两湖书院不仅培养了许多洋务人才,还培养了一大批反清志士。著名革命家黄兴、唐才常等人都出于这里。张之洞还大量派遣留学生。当时,湖广所派出的留日生,居全国之首。

尤为难得的是,张之洞将他的导中国于富强的治国方略上升到“中体西用”的理论高度。随着阐述这一思想的《劝学篇》的奉旨刊行而累计发行量达二百万册,“中体西用”于是成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为通俗最易为国人所接受的改革中国的广告词。庚子年间,张之洞与刘坤一等人发起东南互保活动,使得东南诸省在那场混乱中尽可能地少受损失。次年,他又与刘坤一会衔连上三道奏折。其中所提出的种种变法思考,实际上已画出晚清新政的蓝图。

因兴办洋务的重大影响,也出于制约袁世凯的政治考虑,光绪三十三年,七十一岁的张之洞被内召进京,以大学士、军机大臣的身份参知朝政。光绪三十四年十月,皇帝病危,慈禧召集三位大臣商议立嗣大事。这三位大臣即醇王载沣、内务府大臣世续及张之洞。载沣是光绪帝的亲弟,世续是皇室的大管家,均为满人,张之洞是唯一参与此等绝密事的汉人。给载沣以监国摄政王名义,定国号为宣统,皆出于张的建议。为人臣者做到这种地步,也可谓登峰造极了。

有趣的是,身为国之重臣的张之洞,却依旧不改早期那种清流名士的本色。

他不习惯按官场的作息制度上下班,平时说话办事,也不大循官场套路,常常率性而为,喜怒皆形于色。对于平庸的属员,他多半不假辞色,而对于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则又格外有好感。时人批语他“起居无时”“号令无节”“面目可憎”“语言乏味”。他听到这些话后并不恼怒,坦然承认有“无时”“无节”的毛病,但对自己长得丑、不会说话的缺点,却不认可。不过,据《清史稿》本传说,张“短身”。从传下来的照片看,他的脸尖,鼻子大。这样看来,张的确够不上英俊。他出生在贵州,史册上说他“终生操黔语”。在流行官话的官场上,黔语乃土音。说他语言乏味,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总之,这四句流行很广的评语,对张之洞来说,应该较为准确。

野史上有不少关于张之洞名士做派的记载,其中有些也颇有意味。如他在山西做巡抚时,为着一个县令替他解决“公”字与“勾”字通假的疑问,他就将此县令升官。又为着一个县令不能与他畅谈诗书,便判定此人必腹中草莽,遂将此人降级使用。直到晚年,他还因酷爱古董,在琉璃厂高价买了一个假货,成为京师官场上的一大笑话。在粤督任上,为筹措银子,他竟然开禁闱赌,引起士林广泛不满。在湖督任上,他又听信诗人陈衍的建议,大铸以一当十的铜元,造成通货膨胀的严重后果。终于,他的这些不循常规的做法,招来了严厉的指谪。

光绪十九年,大理寺卿徐致祥上了一道措辞激烈的奏疏,参劾张之洞用人不当、于事不察、滥用罚捐、靡费钱财、狂诞谬妄、有名无实等种种不法情事,建议对张的使用是“外不宜于封疆,内不宜于政地,惟衡文校艺,谈经征典是其所长。”这话的意思是,张之洞不堪做国之重臣,只能做清流名士。这就是所谓光绪年间的大参案。但最后,张之洞还是平安无事地度过了这场风波,其关键的原因是张为官廉洁,不贪不捞。《清史稿》中的《张之洞传》上说他:“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由此看来,廉洁是为官的一条重要原则。守住这条原则,即便遇到一些麻烦事,也可以从容应对。

张之洞虽然名士习气严重,但他又绝不像历史上有些名士那样狂狷与刚烈。如他思想上倾向维新,赏识康梁,但朝廷的风向变化后,他便立刻撇清与康梁的关系。辜鸿铭说他之所以著《劝学篇》,是为了“绝康梁而谢天下”。他甚至还偷偷派人将自己先前写的有关维新的题联抹掉。又如他对袁世凯本无好感,当袁竭力逢迎他时,他又关照袁。最后还为袁说情,保住了袁的性命。他有一个“十六字为官真经”,道是:启沃君心,恪守臣节,力行新政,不背旧章。于是,便有人骂他“巧于仕宦”。

不管怎么样吧,张之洞在朝为清流,外放为能臣,在晚清官场上,算是一个既能说又能做的官员。可惜,这种官员,官场上太少了。张之洞早年所在的清流党中的大部分人,便是只能说而不能做。与他当时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朋友张佩纶、陈宝琛、宝廷便属于此类。他们都出身清华,少年得志,胸中堆积满腹经纶,笔底似有千军万马,一时间名震海内,令作奸犯科者闻之发怵,也让慈禧太后另眼相看,将他们视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结果,张佩纶在马尾战场一败涂地,遭革职流放,后半生抑郁潦倒。陈宝琛外放会办南洋大臣,被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曾国荃所参劾而罢官,在家一住便是二十年,直到六十多岁时才任即将退位的光绪皇帝之师傅。宝廷惧怕别人报复,后来借娶船妓自劾。从此隐居香山,不知所终。作为一个政府官员,严格地说,这三个人都无实绩可言。批评别人的时候,慷慨激昂,头头是道,轮到自己亲手办事的时候,又比别人还不行:或胆小怕事,临阵脱逃;或师心自用,缺乏与共事者的协调能力;或意志脆弱,没有孤身坚守的定力。

如果说,张佩纶所缺在“胆”、宝廷所缺在“识”、陈宝琛所缺在“能”上,那么,同为清流名士,张之洞在这三个方面显然比他的朋友们要强得多。或许,正是这些必要的人格素质上的健全,才成就了张之洞从清流名士到国家重臣的转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清权臣张之洞(1国有疑难增补重修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浩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70091
开本 16开
页数 2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2015321435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7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