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滨孙漂流记/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
内容
编辑推荐

笛福编著的《鲁滨孙漂流记》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说的是青少年时期的鲁滨孙三次离家航海,在摩洛哥沦为奴隶,逃出之后被一位葡萄牙船长救起带到巴西,在巴西开辟种植园。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体,讲的是鲁滨孙从巴西前往非洲贩运黑奴,流落到南美东北海岸大西洋中一座渺无人烟的荒岛上,孤身一人生活了二十八年,在岛上营造住所、造船、打猎、从事农牧业生产、同大自然进行艰苦斗争,救出野人"星期五",最后帮助一名英国船长制服哗变的水手,乘船回到英国。第三部分写的是鲁滨孙回到英国之后的情况,主要是讲鲁滨孙从葡萄牙回国,在法国的山中遇狼的故事。

作者简介

笛福(1660—1731),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在18世纪英国四大著名小说家中名列,被誉为“英国和欧洲的小说之父”。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其后出版了被列为英国文学经典的《摩尔?费兰德斯》和《杰克上校》等作品。此外,他还有传记、游记、经商方面的书出版。

内容简介

笛福编著的《鲁滨孙漂流记》介绍:英国年轻的航海爱好者鲁滨孙,出身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一心想去海外见识一番。他瞒着父亲出海后,在一次海难中被风浪卷到一座荒岛上。虽然脱离了危险,但他孤身一人,无依无靠,为了生存,他用自己的聪慧和坚强意志,克服了种种磨难,建造了堡垒、别墅和船只。他又救下土人手中的俘虏"星期五",协助英国船主收复了被海盗占领的大船,最后告别了他生活了28年的荒岛,随船返回了英国。

精彩书摘

日记

1650年9月30日。我,可怜、不幸的鲁滨孙克鲁索,遭遇可怕的风暴,在此处海面上翻了船,同船的人全都淹死了,我本人也几乎死去,在这倒霉的荒岛上登陆,因此将本岛命名为绝望岛。

当天,我为自己的悲惨境地伤心不已:没有食物、房子、衣服、武器,没有投奔的地方,没有得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路一条,不是被野兽吃掉,被野人杀死,就是因为没有吃的而饿死。傍晚,因为害怕野兽,我睡在一棵树上,尽管通宵下雨,我还是睡得很熟。

10月1日。早晨,看见船已经被潮水浮了起来,冲到了离岛岸近得多的地方,大觉意外。这一方面使我得到了一点安慰,因为船还直立着,没有被打成碎片,我希望风停了之后,可以到船上去,弄点吃的和必需品来救救急;另一方面,又为失去的同伴而重新悲痛起来。我想,要是我们都待在船上,也许会把船保住,起码他们也不至于都淹死;要是人都得救了,我们说不定可以用大船的残骸造一只小船,把我们载到另外某个地方去。

这天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胡思乱想这些事情上了。但是,最后见那艘船几乎是干的,就走上沙滩,走到离船最近的地方,然后泅水上了船。天还在下雨,但风全停了。

10月1日到24日。这些日子,到船上去,把能弄出来的东西全从船上弄出来,趁每次涨潮,用木排把东西运到岸上。这些日子雨水还是很多,不过间或也有天晴的时候。看来这时正是雨季。 10月20日。我的木排翻了,上面的货物全翻入了水中。但是木排是在浅滩上,货物主要是重家伙,退潮之后,我又把许多东西捞了上来。

10月25日。整日整夜下雨,夹着阵阵狂风,比平常刮得猛一点,船给打成了碎片,再也看不见了,只是在低潮位的时候能看到一些残片。我花了一整天工夫,把抢救出来的货物盖好,保护好,免得被雨水淋坏了。

10月26日。我沿着海岸走了差不多一整天,寻找建住所的地方。我非常关心的是防备夜间遭受袭击,不管是来自野兽的还是来自野人的。快天黑的时候,我在一座岩壁下选定了一个恰当的地点,画了个半圆,作为扎营的地方。我决定沿半圆打两排木桩,中间填上锚缆,外面堆上一层草皮,建成一个工事、一道围墙,或者说一个堡垒。

26日到30日。我拼命干活,把货物全都搬到新的住所,虽然有时候雨下得特别大。

31日。上午,我带着枪进入海岛内地,去找点吃的,看看地形。打死了一只母山羊,它的小羊跟着我回家。小羊不肯吃东西,后来也被我杀掉了。

11月1日。我在一块岩石下搭起帐篷,帐篷搭得尽可能大,再钉几根木桩,把吊床挂起来,第一次在帐篷里过夜。

11月2日。我把箱子、板子和扎木排的木头全都竖起来,竖在标出修工事的圆圈里面一点点,形成一道篱笆。

11月3日。我带枪外出,打着了两只像野鸭的鸟,肉味鲜美。下午动手做一张桌子。

11月4日。今天上午确定干活、带枪外出、睡觉和娱乐的时间,即每天上午,如果不下雨,带枪外出两三个小时,然后工作到十一点左右,然后有什么就吃点什么,十二点到两点睡觉,因为天气非常热,到傍晚再继续干活。这天的和第二天的工作时间全都花在做桌子上。我现在对于干活还完全是个外行,但出于需要,我在这方面花了工夫,不久之后就干得得心应手了。我相信谁都会这样。

11月5日。今天拿着枪带着狗外出,打死了一只野猫。猫皮相当柔软,但肉完全吃不得。我每打死一只野兽都把皮剥下保存起来。沿着海岸回来的时候,看见多种海鸟,不知是什么鸟。但是看见两三只海豹,感到意外,而且差不多吓了一跳。我当时不太清楚是什么动物,正在盯着看的时候,它们跳进海里,逃走了。

11月6日。上午出去走了一趟之后,又做起桌子来,终于做好了,可是做得不满意,不久我就学会了把它改进一下。

11月7日。现在天气晴朗了。7日、8日、9日、10日和12日(因为11日是星期天)全用来做椅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做成了过得去的样子,但总觉得不喜欢,做的时候曾几次拆掉重来。附记:不久我不再休星期天。因为没有在柱子上把它们标出来,忘记了哪一天是哪一天。

11月13日。今天下雨,觉得浑身神清气爽,地上有了凉气,但是同时电闪雷鸣,把我吓得要命,生怕火药起火。雷雨一过,我决定把贮藏的火药尽可能分成小包,以防危险。

11月14、15、16日。我用这三天来做小方箱子或盒子,每个大约可装一磅火药,最多两磅。我把火药装进盒子,放在尽可能安全的地方,盒子与盒子之间尽可能隔得远一点。其中一天,我打死了一只大鸟,大鸟的肉很好吃,但不知大鸟叫什么名字。

11月17日。这一天我开始在帐篷后面挖岩石,以便扩大空间,图个方便。附记:要做这件工作,有三件东西是必需的,即一把镐头,一把铲子,一辆手推车或者一个筐。所以我停止工作,开始考虑如何做些工具,弥补这一点。至于镐头,我用撬棍代替,用起来挺不错,只是重了一点。

第二件工具是铲子或者铁锹,这东西绝对少不得,没有铲子,什么也做不好。但是做什么样的铲子,我不知道。

11月18日。第二天,我在树林里寻找,找到了一株树,木质极其坚硬,在巴西,人们称之为“铁树”或者类似的树。我花了很大的力气,几乎把短柄斧都砍坏了,才砍下一块,又好不容易才把它搬回家来,因为实在太重了。我在这东西上花了很久的工夫。这木料过度坚硬,我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好一点儿一点儿地把它削成铲子或铁锹的样子,铲柄跟我们英国的一模一样,只是铲底上没有包铁,用不了那么久。不过有必要使用的时候,用起来还是挺顺手的。我相信,从来没有哪一把铲子是以这种方式做出来的,做的时候花了这么多工夫。

我还是缺少工具,还没有筐子,或者手推车。筐子我怎么也编不出来。因为没有像柳条那样柔软的细枝条,起码是还没有发现。至于手推车,我想除了轮子之外,其余部分我都会做。但对于怎么做轮子,我心中完全无底,无从着手。此外,我也没有办法做出让轮轴在里面转动的耳轴,所以只得罢了。为了把挖洞挖出来的泥土运走,我做了一个灰斗似的东西,就是小工给泥水匠送灰浆用的那东西。

做这东西没有做铲子那么难,可是为了做这东西,做铲子,以及白费工夫想做手推车,我花了足足四天时间。我的时间总是除掉上午带枪出去走一趟的时间。不出去走一趟是少有的,出去而不带点可吃的东西回来就更少了。

11月23日。为了做这些工具,其他事都停了下来。工具做完之后,就接着干,天天如此,只要有时间有力气就干下去,整整干了十八天,把岩洞挖宽挖深,以便有宽敞的空间来存放我的货物。附记:在这段时间中,我把这间房间或者说岩洞挖得很宽敞,足以充当仓库或者说贮藏所、厨房、餐厅和地窖。至于起居,除了每年雨季期间,有时候因为雨下得太大,弄得我身上湿漉漉的,不得不住岩洞以外,我仍然在帐篷里。所以后来我把木栅栏范围以内的地方都架上长木杆,当作椽木,搭在岩壁上,再盖上菖蒲叶和阔树叶,仿佛茅屋顶似的。

12月10日。现在我认为自己的岩洞或者说地窖已经大功告成了,不料突然(看来是因为挖得太大了)大量泥土从顶上和四壁塌了下来。一句话,塌下来很多土,简直把我吓坏了,而且我的惊慌不是没有理由的。当时我要是站在下面,那么我连掘墓人都不需要了。发生这次灾难之后,我又有许多事要返工了。我得把松土运出去,更要紧的是,得把洞顶撑起来,确保再也不会塌方了。

12月11日。今天按计划着手工作,竖起两根撑柱或者说柱子,每根柱子顶上交叉顶着两块木板。这事到第二天才做完。后来又竖起更多顶着木板的柱子,大约一个星期之后,洞顶撑牢了,柱子排成一排排的,把屋子隔成几间。

12月17日。从这天起到20日,我装上搁板,在柱子上钉上钉子,把凡是能挂起来的东西都挂起来。现在屋里有点条理了。

12月20日。现在我把东西全都搬进洞里,开始在屋里摆上家具,搭起几块板子,当作碗架,用来摆食品。但是板子愈来愈少了。我又做了一张桌子。

12月24日。整天整晚下大雨,没有出门。

12月25日。整天下雨。

12月26日。雨停,地面比以前凉多了,舒服多了。

12月27日。打死一只小山羊,打瘸了另一只,抓住了它,用绳子牵回家来。我把它牵回来之后,把它的断腿绑了起来,上了夹板。附记:我细心地照料它,它活了下来,腿长好了,跟以前一样强壮。但是我喂了它这么久,把它养驯了,它在我门前的小块草地上吃草,不肯离去。这时我才第一次想到要驯养一些动物,以便火药和霰弹都用完之后能有肉吃。

12月28、29、30日。天气炎热,无风,所以没有出门,白天的时间用来整理屋里的东西,到傍晚的时候才出去找吃的。

1月1日。仍旧很热,不过早晚带枪各出去一次,中午静静地躺着。今天走得远点,到了接近岛中心的山谷里,发现山羊多得很,但是它们特别胆小,很难捉到。我决定试试带着狗来捉它们。

1月2日。因此,第二天我带着狗出门,唆狗去追山羊。可是我失算了,山羊都掉过头来对着狗。狗很明白自己的危险,不敢走近它们。

1月3日。动手筑篱笆或者说围墙。我还是害怕遭到什么人的攻击,决定把围墙筑得又厚又坚固。

注:这道围墙我在前面描述过,因此省掉了日记中的有关记载。

前言/序言

本书作者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一说1661)-1731〕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小说家。他生于伦敦一个小商人家庭。父母早年想让他长大后当牧师,但他在求学时期即放弃了这种前途。离开学校之后,他成了一名经营内衣的商人,后来到过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经营烟、酒等生意,于1692年破产。四年后东山再起,开办了一家砖瓦厂,生意颇为兴隆,一直到1703年因入狱而再次破产。

笛福入狱,是因为他一面经商一面从事政治活动和争取宗教信仰自由的斗争,得罪了统治阶级和教会。他属于中下层资产阶级,社会地位不高,所属的教派是清教徒派,反对英国国教烦琐的仪式和主教统治,因而受到歧视,无权担任公职。1702年12月,他写了一本小册子,题为《对付非国教徒的捷径》,讽刺国教专制,于次年5月被捕,7月被判刑、罚款,并戴枷示众三次。第一次示众的当天,他就写了一首《枷刑颂》,以示抗议。老百姓把他视为英雄,向他欢呼。服刑期间,他创办了《评论》杂志(1704-1713),这是英国第一份定期出版的文化与政治刊物。他于11月出狱,但此时已经破产。出狱后,他一直办刊办报,写政治、经济小册子。

50多岁时,又因写作政论鼓吹改革而两次被捕入狱。

多年的报人工作和丰富的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在思想和技巧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年近六十才开始文学创作,但一旦开始,就文思如潮,滚滚而来。1719年,他创作了名著《鲁滨孙漂流记》(Robinson Crusoe),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又接二连三地发表了除《罗克查娜》(Roxana)之外的全部主要著作,如《辛格尔顿船长》(Captain Singleton,1720)、《莫尔弗兰德斯》(Moll Flanders,1722)、《大疫年日记》(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1722)、《杰克上校》(Colonel Jaque,1722)以及《鲁滨孙漂流记》的两个续篇《漂流后记》(The Farther Adventures,1719)、《鲁滨孙一生的严肃思考》(Serious Reflections During the Life of Robinson Crusoe,1720)和三十余篇其他诗文。

笛福晚年生活贫困,最后为避债而客死他乡。

笛福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他非常关心发展资本主义,认为给我们贸易就是给我们生命,贸易是世界繁荣的生命。为了发展英国的资本主义,他支持英国向海外扩张,提出过夺取、经营殖民地的办法,以及与落后民族扩大贸易的办法,而且拥护黑奴买卖。他对那些因门第高贵而自命不凡的贵族、绅士非常反感,强烈抨击关于门第的胡说,极力歌颂平民资产阶级。对于劳动人民,他是同情的,主张发展工商业,使人民有工作、有饭吃,但他只能做到这一步。至于工人受剥削,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他反对专制,主张民权。他说议会应该是老百姓的仆人指出任何不受法律约束的权力就是专制,老百姓可以用非常规的办法加以制止。

在宗教方面,他信仰清教主义,反对国教专制。当时的清教徒一方面主张严格遵守宗教道德,反对奢华,崇尚勤劳节俭;另一方面认为上帝对有德之人和迷途知返的罪人的奖赏,除了精神利益之外,总是还有物质利益。所以他既反对奢华,歌颂劳动,又坦然地说金钱是世界上主宰一切的东西,可见他的清教主义与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的这些主张,在今天看来,有些是进步的,有些是反动的。但笛福属于自己的时代、自己的国家、自己的阶级、自己的宗教。

《鲁滨孙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4月。据说他是受到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的经历的启发而创作这部小说的(塞尔柯克在一座荒岛上独自生活了四年,于1709年被人救回英国),但小说主人公的经历远远不同于塞尔柯克的经历。这部小说发表之后,到当年8月,就重印了四次,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读物。笛福生前,这部小说就出了七版,至今已出了七百多版。这部小说已被译成了世界上所有有文字的语言,仿写本也为数众多。

《鲁滨孙漂流记》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说的是青少年时期的鲁滨孙三次离家航海,在摩洛哥沦为奴隶,逃出之后被一位葡萄牙船长救起带到巴西,在巴西开辟种植园。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体,讲的是鲁滨孙从巴西前往非洲贩运黑奴,流落到南美东北海岸大西洋中一座渺无人烟的荒岛上,孤身一人生活了二十八年,在岛上营造住所、造船、打猎、从事农牧业生产、同大自然进行艰苦斗争,救出野人“星期五”,最后帮助一名英国船长制服哗变的水手,乘船回到英国。第三部分写的是鲁滨孙回到英国之后的情况,主要是讲鲁滨孙从葡萄牙回国,在法国的山中遇狼的故事。

在笛福的笔下,鲁滨孙是个时刻进取、热爱劳动、百折不挠、足智多谋的英雄。鲁滨孙生在小康之家,但他从小就不安于现状,下定决心周游世界,父母的劝告、沉船的教训都不足以使他回头。到巴西后,他办起了蒸蒸日上的种植园,但经人家一提议,又登上远航非洲的航船。在他流落荒岛、战胜了各种困难、生活有了保障之后,还是不知疲倦地扩充自己的事业。鲁滨孙初到岛上时,一无所有,但他通过勤劳的双手,把破船上凡是搬得动的东西,通通运到了岸上,建起两个住所,造了三只小船,开辟土地,种起了庄稼,围起好几处牧场,养起了羊群,生活中缺少什么,他就千方百计制造什么。他在岛上的创业经历,可以说是一曲劳动创造世界的颂歌。鲁滨孙性格坚毅,百折不挠。他孤身一人,缺少工具和技术,做任何事情都要比在平常环境下多花几十倍、几百倍的体力。他花了整整四十二天才把一棵树砍成一块木板。为了把造好的小船弄到水里,他花两年时间挖一条运河把海水引到船边来。只要他认定一件事是办得到的,就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鲁滨孙的足智多谋,可以说是贯穿全书。他从摩尔人手里逃出来,在荒岛上完成种种工程,制造种种物品,帮助英国船长制服哗变的水手,在法国山中遇狼,这些无不表现了他善于用脑、谋略过人的特点。

但是,鲁滨孙是资产阶级的英雄,是个殖民主义者。鲁滨孙的进取、劳动、坚毅、智慧,其终极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为自己谋利益。他到岛上之前,凡是去航海,都要带上一批货物,以极少的成本赚取百分之几百的利润。从摩尔人手里逃出来的时候,他带了一个摩尔人小孩,把他当作仆人,无偿占有小孩的劳动。到了巴西,他办起了种植园,又想起了那个小孩,后悔不该把他送给葡萄牙船长。他想起小孩并不是因为友谊,而是因为对劳动力的需求,甚至想到去非洲买黑奴来为自己劳动。他在岛上是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受尽千辛万苦回到英国之后,却坐享自己在巴西创办的种植园几十年的巨额利润,成为巨富。这是清教徒心目中的上帝的奖赏,也是资产阶级英雄人物向往的归宿。对于到海外打天下的资产阶级来说,殖民主义再合理不过了。鲁滨孙在岛上辛勤劳动之余,时时想这一切都是我的。救出“星期五”之后,他口口声声称“星期五”为我的野人,我的仆人,教他说的第一个英语单词就是主人。

又救出一个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之后,他觉得自己的臣民已经不少,还常常乐滋滋地想象自己多么像个国王:第一, 全岛是我的私人财产,所以我有无可争议的管辖权;第二,我的臣民完全臣服于我,我是绝对的主人,我的话就是法律。救出英国船长之后,他被称为总督,他也心安理得地以总督身份出现。离岛之后,他又再次回到岛上,以主人的身份把岛上的土地分租给新移去的居民。由此可见,鲁滨孙是个地地道道的殖民主义者。但是鲁滨孙不主张残暴对待未开化民族。他严厉地谴责了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对南美土著人的野蛮屠杀,说那是灭绝人性的血腥暴行,在上帝和人类面前都是无法交代的。他自己对待“星期五”及其父亲也是相当友好的。

鲁滨孙这个人物形象是笛福的资产阶级兼清教徒的世界观、宗教观的反映。资产阶级在开创自己的事业的时候,必须能吃苦耐劳,清教主义主张勤劳节俭,这就是书中极力歌颂劳动的缘故。清教徒认为,资产阶级要通过剥削他人,才能成为巨富,获得大量物质财富,就是上帝恩宠的体现。所以鲁滨孙一方面自己辛勤劳动,另一方面一有机会就理直气壮地剥削他人。资产阶级为开辟世界贸易市场,到海外占领殖民地,但清教徒主张仁爱,反对野蛮对待他人,所以鲁滨孙是个殖民主义者,但反对残暴地对待殖民地人民。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所以艺术上不很成熟。在手法上主要是平铺直叙,没有倒叙、插叙等手法。在人物刻画方面,除了对于当前事件的反映和大段大段的宗教思考之外,很少涉及人物内心世界的其他方面。故事结构有点松散,尤其是在法国山中遇狼的故事,与全书没有什么有机的联系。书中的人物也像道具一样,用过之后就被丢掉了。

在语言方面,《鲁滨孙漂流记》使用朴实的语言,没有华丽的比喻,没有感伤或浪漫的情调。这是受17世纪后期的理性与科学思潮的影响。一方面是由笛福自己所受的教养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迎合没有多少文化的工人与商人的需要。语言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句子结构松散。很多段落都是一个用分号把许多独立句子连接起来的超大型句子。用词显得单调,例如表示决定的词,全书用的都是一个词,或者说一句话(in a word)随处可见。

那么这部小说为什么如此脍炙人口,很快就成为世界名著呢?原因就在于其内容。鲁滨孙不平凡而又平凡的经历深深地吸引着读者。说不平凡,是一个人在荒岛上征服自然,求得生存,没有超人的毅力是办不到的;说平凡,是因为这是凡人做得到的事。尽管鲁滨孙本人把一切都归结为上帝的旨意,但事情都是他这个凡人做的。读者对本书的兴趣长盛不衰,说明现实主义文学的不朽魅力。译者高中时初接触英文,读的第一本英语简写本就是《鲁滨孙漂流记》,当时每读一页都要查几十次词典,但还是乐此不疲,其吸引力,由此可见一斑。

彭长江

1996年4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滨孙漂流记/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笛福
译者 彭长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209359
开本 16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2015168077
中图分类号 I561.44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