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崇孝尚义冠江南--郑绮与郑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家庭的家风有别于这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历史文献中的“渐渍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

贾洪哲所著的《崇孝尚义冠江南--郑绮与郑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讲述明朝“江南第一家”的郑文融家族的家风家训,供后人学习。

内容推荐

贾洪哲所著的《崇孝尚义冠江南--郑绮与郑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作为“名人家风”丛书的一种,详细梳理了明代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并在此后屡受旌表的郑文融家族,因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浦江“义门郑氏”家族的家训、家规、家风,对整个封建社会家族的影响有目共睹。从另外一个侧面让人了解到“义门”郑氏家族严谨、有序的治家、治学的家风,对今天的和谐的家庭建设以及整个社会道德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录

第一章 麟溪不绝,风流千古

 第一节 那些年,我们一起怀念的过往

 第二节 因为是你,所以我相信

 第三节 当泪水化成丝丝清泉

 第四节 郑绮选妻记

 第五节 不能承受的馈赠

 第六节 牛角上的书

 第七节 最后的嘱托

第二章 九世同居,三朝恩宠

 第一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第二节 齐家宝典是怎样制成的(上

 第三节 齐家宝典是怎样制成的(下

 第四节 王朝的恩宠之旌表

 第五节 王朝的恩宠之封赏与赦免(上

 第六节 王朝的恩宠之封赏与赦免(下

第三章 毓秀鸿儒,书声满院

 第一节 阵阵书声山上来

 第二节 东明书院的镇院之宝

 第三节 谈笑有鸿儒

第四章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第一节 有朋自远方来

 第二节 高山流水遇知音

 第三节 巧用“江南”换“天下”

第五章 关爱乡里,安定一方

 第一节 乡间的乱世英雄

 第二节 生日的恶作剧

 第三节 爱的吟唱

 第四节 “铁石心肠”与侠骨柔?

 第五节 福建有个“郑青天”

第六章 相亲相爱,笙磬同?

 第一节 鸟儿也为你盘旋

 第二节 淡然如他,决然亦如他

 第三节 西瓜,一个无法忘怀的忧伤

 第四节 一把白胡须背后的故事

 第五节 义门有真情

第七章 廉洁奉公,义胆忠?

 第一节 无悔的坚?

 第二节 一把纸伞,万千深情

 第三节 碧血丹心,一路追随

第八章 古风依旧,千里寻根

 第一节 往事如烟,家风犹存

 第二节 有缘千里来相会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继位,姬友此时担任周王室的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户籍。提起周幽王,大家可能没什么印象,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一定是大家所熟知的。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数次无故点燃边关告急用的烽火。烽火台是军事要塞处的建筑,守军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刻发出预警信号,白天点燃掺有狼粪的柴草,滚滚浓烟便直上云霄;夜里则燃烧加有硫黄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以传递紧急军情。烽火被点燃后,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然而一路长途奔波和风尘仆仆换来的却是周幽王的戏弄。这样严肃重要的事情,怎么开得起玩笑?各路诸侯真是懊恼不已。

只有万分危急的时候才可以点燃的烽火,却被一个帝王拿来换美人一笑。这同“狼来了”的故事有何区别?周幽王从此再也无法立威信于各诸侯,国家灭亡近在眼前,真的是美人一笑倾人国啊!姬友是一个至诚之人,目睹周幽王的残暴荒淫,他哀叹国家百姓的不幸,同时也深感祸患将至。但是自己回天乏术,也就只能明哲保身了。《中庸》中认为,国家兴亡,至诚之人必先知之,也许“至诚如神”就是说姬友这样的人吧。然而如何明哲保身,他必须有一个完备的计划。姬友向掌管王室书籍的太史伯请教良策,因为这样一个常年与书为友的人必定是学富五车,颇有谋略且目光长远的。当姬友向太史伯说明自己的想法后,太史伯目光深邃,计上心头,建议道:“最好的自保方法是离开这是非之地,另找一个安身之所。”看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真的是一个经典的法则。那到哪里合适呢?太史伯接着分析道:“虢(guo)国(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和郐(kuai)国(今河南新密市东南)间的地带,拥有黄河、济河,交通便利;其次,如若周亡,此地周围的国家兴起的可能性很小,日后不会威胁到郑国。另外,此地居民因厌恶虢国和郐国君主的贪财好利,并未归附他们。您是天子叔父,又得朝野上下的爱戴,日后这些百姓必然是您的子民。”

姬友眼前一亮,听着太史伯的描述,脑海中已经开始想象那一方圣地。真的是一个福泽之地啊,是自己最佳的选择。姬友兴奋地说:“不愧为太史伯,天下之事您都了然于胸!”之后,姬友便开始暗暗筹划迁国事宜。虢、郐二君听说姬友要搬迁至此,共献出十座城池。如此一来,姬友也有了立国的基础。不久,他就下令原封地上的居民东迁。在黄河流域这片土地上,掀开了郑国的新篇章。

公元前771年,如姬友所料,叛乱爆发了。其实,作为周王室的一员,姬友曾想,当王室有难之时,自己与其共存亡是责无旁贷之事。只是为了子孙和国民,才有了之前的迁国行动。因此,在叛乱之中,已经无后顾之忧的姬友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最终为保护幽王而不幸战死疆场。他也因此以忠臣的形象而名垂千古,死后谥号为“桓”,因被分封到郑国,史称郑桓公。在郑桓公后代的努力下,郑国一度成为春秋初期的强国,后来因治理不善而逐渐衰弱,于公元前375年被灭。亡国之后,郑国子孙便开始普遍使用郑姓。

P3-P4

序言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性格。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气。这样一种看不见的风尚习惯、摸不着的精神风貌,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的诗中。与潘岳有“双璧”之称的夏侯湛,自恃文才超群,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成篇。潘岳为与友人唱和,写作了《家风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勉。

“家风”又称“门风”,这个词语在西晋出现并在随后流行,显然和“士族”“世族”“势族”“大族”“世家大族”成为社会上的统治力量有关。无论是以宗族为根基、以武力为特质的地方豪族,还是以官宦为标志、以文化为表征的名家大姓,他们政治上累世贵显,经济上广占土地,文化上世传家学,垄断了全社会的主要资源。除通过九品中正制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之外,他们还自矜门户、标树家风,用以抵御皇权和寒人的侵渔。正因为如此,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从发轫之初,“家风”就往往和“门风”互用。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一个家庭的传统、一个家庭的文化。

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滤和沉淀,就形成不了传统。在《论传统》的作者希尔斯看来,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才能成为传统。尽管世代本身的长短不一,但无论是信仰还是行动范式要成为传统,至少需要三代人的两次延传。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统,是该家庭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在历史文献中,“家风”或与“世德”共举,或与“世业”并称,足见家风有别于时尚,而与“世”即很多年代、好几辈子紧密关联。在时间上持续的短暂性是时尚的特征,而家风则是历经延传并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孙后代身上一再出现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含对传统的继承。如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家风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实际上,这只是说者的一种期许、一种渴盼,家风本身并不蕴含这样的意味。否则,“良好家风”就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正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一样,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完全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跋扈凶横。如同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风习我们称之为学风、班风,而学风有好坏之分,班风有高下之别,并不总是值得弘扬一样,家风同样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传家宝。正因为如此,对家风或门风则就既有称誉,也有贬损。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的确,家风的特征在前现代、在乡村社会、在大家庭中表现得十分鲜明,格外生动,而在现代城市家庭中却不那么明显。但是,只要一个组织存在,就会有这个组织的文化,特别是这个组织如果有历史的厚重,有传统的积淀,就更是如此。作为家庭的文化,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风。家风并不必然会因为农村的城市化、大家族被小家庭所取代而丧失,或者说,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情势的变化,家风的具体内容肯定会有变化,但家风仍然会存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没有家风,本质上也是一种家风。在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的当今社会,人们感叹“家风”的荡然无存,其实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只耕田,只读书,自然富贵;不欠债,不健讼,何等安宁”这样一些百典原则的式微,是指“耕读两途,读可荣身耕可富;勤俭二字,勤能创业俭能盈”这样一些传统内容的沦落,是“志欲光前,惟是诗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传家”这样一些旧时理念的散淡,而不是家风本身的消逝。

此外,家风不同于家规。虽然这两个词都与家庭教育相关,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差异。

家规是家庭或家族中的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是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所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教条。它是借助尊长的权威,加之于子孙族众的又一重道德约束,有的甚至具有法律效力。它有家训、家诫、家仪、家教、家法、家约、家矩、家则、家政、家制等名义,有敬祖宗、睦宗族、教子孙、慎婚嫁、务本业、励勤奋、尚节俭等多方面的内容,是行于口头、针对性强的具体教诫,是见诸家书、目的明确的谆谆训诲,是载诸家谱、可供讽诵的文本规条。家规可以有多种分类,如: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教诫活动的家规和文献形式的家规两种;根据内容,则可以分为针对一人一事、起因明确、内容具体、结果显豁的非规范性家规和针对整个人生、涉及方方面面的规范性家规。有的家规,着重家庭子弟的道德修养,教授为人处世要法;有的家规,集中居家治生,以至是祠堂、义庄、学塾等的管理规条。但无论如何,相对于家风,家规一个总的特点是有形的,是可视可见的。

一个家庭的家风有别于这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历史文献中的“渐渍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我们可以把家规看作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马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家风”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和高度认同。这一报道对于引导人们自觉省思,培植良好的家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夯实家庭这一社会的堡垒,进而培养全社会的良风美俗,疗治现今社会的乱象,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用心,寻根杂志社主编郑强胜代表大象出版社,约请我主编这套“名人家风丛书”。

由于时间关系,第一辑的十本书都是我的学生编写的,他们有的已经博士毕业,有的还硕士在读,水平不一。尽管我们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多次在中心的例会上讨论编写事宜,但由于时间仓促,特别是水平所限,其中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希望读者诚挚地帮助我们,不吝指教,以便我们把后面的工作做得更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崇孝尚义冠江南--郑绮与郑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贾洪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782848
开本 32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4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2015019169
中图分类号 K820.9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10
146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