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尖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与中国顶尖翻译家姚锦镕的最佳译作的珠联璧合。
《安娜·卡列尼娜》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图书 |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全译本)(精)/名家译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世界顶尖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与中国顶尖翻译家姚锦镕的最佳译作的珠联璧合。 《安娜·卡列尼娜》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内容推荐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六部 第七部 第八部 试读章节 第一部 一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 奥勃朗斯基一家乱成了一团。妻子得知丈夫与原法籍家庭教师关系暖昧,声称再也不与丈夫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了。这一局面已延续了三天,对此夫妻俩、家里人、下人无不感到痛苦。家里人和下人都觉得,再这样生活下去已毫无意义,哪怕是在客店里萍水相逢的住客,他们的关系也要比奥勃朗斯基的家人强。妻子关在房间里,就是不出来,三天来家里也见不到丈夫的影子,孩子们个个都像无人管教的野孩子,在家里东奔西闯。英籍女教师与女管家发生了口角,随后给自己的朋友写信,请她们为自己物色新岗位。昨天午饭时,厨子就甩手不干了。厨娘和车夫也要求结账走人。 夫妻不和后的第三天,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奥勃朗斯基公爵——社交界都称他的小名斯季瓦——通常都是在规定的时间,也就是早晨八点钟醒来的。他不睡在妻子的卧室,而是睡在书房里的皮沙发上。他那保养良好的肥胖身躯在富有弹性的沙发上翻了个身,便侧过身子,紧紧抱住枕头,脸颊使劲贴了上去,像是还想好好睡一大觉,不料一骨碌跳起来,坐在沙发上,睁开了眼睛。 “可不是,怎么回事?”他想起刚才做的梦,“到底怎么回事?想起来了!是阿拉宾在达姆施塔特①请客。不错,不是达姆施塔特,而是在美国某个地方。这个达姆施塔特是在美国。不错,这顿饭是阿拉宾在玻璃桌上请的。吃饭的人都在唱‘II mio tesoro②’。不,不是‘II mio tesoro’,而是更好听的歌,还有一些小巧玲珑的酒瓶儿,原来这些瓶儿都是娘们。”他回忆道。 斯捷潘·阿尔卡季奇欢快地闪动眼睛,他想得出了神,脸上堆笑。“真是的,挺不错,真不错,好事层出不穷,只可惜醒过来,说也说不清,想也想不明,留下的只是模模糊糊的一些印象。”一见透过厚呢窗帘斜着射进来的一丝阳光,一双腿开心地从沙发上垂了下来,伸出脚去钩那双绣上花的金色拖鞋——鞋是妻子去年送他的生日礼物,鞋上的花也是她亲手绣上去的。他按照九年来养成的老习惯,身子没抬起来,便伸手去摸挂在卧房里的晨衣,可猛地想起,自己居然没睡在妻子的房间里,而是睡在书房里,为什么呢?一想到此,笑意顿时消失,眉头紧皱起来。 “唉哟,哟,哟……”他想起家里发生的事,不觉连声叹息,脑子里又浮现出与妻子吵架的桩桩细节,想到了自己身处山穷水尽的境地,而最糟糕的是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令他感到痛苦不堪。 “不错!她不会原谅,也不可能原谅我的。而最可怕的是这一切全怪我——是我的不是。可我又错在哪里呢?这就是这一悲剧的所在。”他想道,“唉哟,哟,哟……”他一想起这场争吵的情景,绝望而极其痛苦地叹起气来。 令他最难受的是刚从剧院回来的最初时刻,他高高兴兴、开开心心地一手拿着一只大梨,准备送给妻子吃,可是在客厅里找不到她,意外的是她也不在书房,最后还是在卧室里见到她手里拿着那封招祸的、暴露真相的信。 她,道丽①,一向忙忙碌碌,事事操心,在他眼中,她头脑也很简单。这时一手拿着信,一动不动站着,一脸惊讶、绝望和愤恨的神情,看着他。 “这是什么?是什么?”她指着信问。 一想起这些事,像往常那样,斯捷潘·阿尔卡季奇觉得,事儿本身并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他回答妻子时的那些话。 这时刻,他的表现应该像人们在干了丑事突然被揭露出来时那样,但他没有表现出委屈感,也没有否认,没有为自己辩白、请求原谅,反而显得满不在乎——这太糟糕了!他脸上的表情完全是不由自主流露出来的(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喜欢生理学,他认为这是大脑神经的反射作用)——是完全不由自主地突然浮现出他那惯常的善良而愚蠢的微笑。 他不能原谅自己居然出现这样愚蠢的微笑。道丽一见对方这样的笑,像是肉体上受到刺痛,身子一阵哆嗦,以其惯有的火暴脾气,怒气冲冲地脱口说出了一连串刻薄尖酸的话,冲出了房间。从此再也不愿见到丈夫了。 “全是这一愚蠢的笑惹的祸。”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心想。 “怎么办呢?该怎么办?”他绝望地自问,却找不到答案。 P1-3 序言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继《战争与和平》之后为世界文学宝库所贡献的又一部长篇佳作。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1873—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古老的封建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封建贵族的旧秩序摇摇欲坠,资本主义制度则刚刚建立。在这场大变动中,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尚、思想意识等无不受到震撼,俄国的有识之士在彷徨探索中,思考着如何面对这场空前的大变革。托翁自然也在苦苦思索,并通过自己的作品作出反应。首先引起托尔斯泰关注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问题。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两条主要的平行线索和一条联结性的次要线索构成的。本书开宗明义:“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道出了三个家庭不同的祸福。小说通过卡列宁与安娜、安娜与伏隆斯基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又通过列文与吉蒂线索揭示出作者执着地探求出路的痛苦的心路历程。而道丽与奥勃朗斯基这一次要线索则巧妙地联结两条主线。在家庭思想上三条线索相互对应、参照,勾勒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在小说中居于中心的位置。她不仅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她嫁给一个头脑僵化、思想保守、虚伪冷酷、醉心仕途的官僚卡列宁。在婚后八年间,她的勃勃生机被严重压抑了。她曾努力去爱丈夫和儿子。但一旦与伏隆斯基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贵族相遇,重新唤醒了她对生活的追求。她把自己献给生命的激情,也就是要爱情,割断婚姻和礼教的羁绊。跨出这一步,需要有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她的勇气主要在于,不愿与淫荡无耻的贵族妇女同流合污,不愿像她们那样长期欺骗丈夫,毅然把暖昧的关系公开。这不啻向上流社会的一次挑战,从而不见容于上流社会,同时也受到卡列宁的残酷报复。但是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既有同情,也有否定。安娜把爱情当作整个生活,并且逐渐习惯于“虚伪和欺骗的精神”。她的爱变得越来越偏激,也偏离了她预想的轨迹,以至于因爱成恨,最终走向死亡。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而责备安娜。如果说她同社会的外在矛盾,是由于新事物受旧事物压制,那么,她自身的矛盾,则是新萌发的意识未能战胜根深蒂固的旧意识。因此可以说,她身上集中了时代的各种矛盾。她的自杀,从主观上说是寻求解脱,也是对伏隆斯基的报复及对上流社会的抗议;客观上则是由于集中了时代的各种矛盾而无法克服,从而无可避免地成为这个转折时期祭坛的牺牲品。这种必然性表明了安娜悲剧的深度。 列文在小说中所占的比重不亚于安娜,他几乎是作者的原型,也是一个有着深刻矛盾的人物,文中多处表现了列文时时处在十字路口的彷徨心态。他严肃正派,个性顽强,思想上有改革意愿,但他向往贵族的古风旧习。这些正是这位有追求、有道德感情的贵族在历史转折时期面对历史发展所必然产生的思想矛盾。与安娜不同,列文可以说是获得了真正的爱情和家庭的幸福。他积极探索同人民接近的道路,并探索通过“不流血的革命”以达到与农民合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种历史唯心主义的幻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终归破灭了。他转而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从社会经济的探索转向思想和道德的探索,要在各种哲学和宗教中寻求答案,却毫无所获。失望之余,他甚至要以自杀来解脱,最后从宗法制农民那里得到启示:要“为灵魂而活着”。他不安的心灵似乎得到了归宿,但这归宿毕竟是空想,无助于实际矛盾的解决,只不过是心灵悲剧的麻醉剂罢了。 伏隆斯基的仪表和风度是诱使安娜背叛丈夫的主要原因。安娜同伏隆斯基的一见钟情,出于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和自发的需求,并不基于共同的思想情感。伏隆斯基初时为了虚荣心而追逐安娜,连他的母亲都觉得,没有什么比上流社会中的风流韵事更能给儿子增光添彩了。伏隆斯基一度也曾因安娜真挚的爱而变得严肃专一。但不久就因功名之心的蠕动而疏远了安娜。而安娜却把爱情当作整个生活,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要求伏隆斯基与她朝夕厮守,过那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然而,伏隆斯基并不愿意被安娜的爱情束缚自己的前程,冷落了安娜,导致安娜的精神世界渐渐失去了依托,最后走上了不归路。 《安娜·卡列尼娜》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大都是典型性中见个性。不仅卡列宁、奥勃朗斯基、伏隆斯基等人物形象丰满、鲜明,呼之欲出,如一系列的军人、贵族、地主,彼得堡社交界的妇女们,无不各具特色,线条清晰,更不用说复杂、矛盾而又完整的安娜了。作者使用了巧妙的积累方法,通过旁观者的审视和感受来进行描写。例如安娜,她先后在列文、伏隆斯基、道丽、达里娅、吉蒂、卡列宁等人心目中,分别表现出自己的一个侧面或多个侧面,正是这些不同的侧面,积累成一个饱满的,以至多角度的、变化着的人物形象。同时,这些观察者由主观的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侧面,又都符合人物的真实性,由于作者没有以个人观点描述人物,而是将人物内心的活动和必然产生的效果,合理地体现在情节中,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又给人物形象蒙上了一层时浓时淡的迷雾,客观上增添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运用了从进展中刻画性格的写作手法,大大增加了小说的看点。奥勃朗斯基和列文等的固有品质是逐渐展示出来的,而安娜和伏隆斯基的性格则是发展和变化着的,只有奥勃朗斯基的性格是直接刻画的。 《安娜·卡列尼娜》以心理描写见长,常被称之为心理小说。不仅人物的内心活动描写充分,即便人物间的冲突也大都是心理上的表达形式,或是通过心理来表现行动,因此全书心理描写的密度非常大,也非常紧凑。在动态中描写心理过程,一般是展示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或每一横断面。这些过程一般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曲折反复、螺旋形的进展,因此令人感到的不是繁复累赘,而是步步深入。 本文参考了多种有关《安娜·卡列尼娜》的评论文章,特向有关作者致谢。 译者 2015年4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全译本)(精)/名家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俄)列夫·托尔斯泰 |
译者 | 姚锦镕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901545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952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621 |
出版时间 | 2016-06-01 |
首版时间 | 2016-06-01 |
印刷时间 | 2016-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14 |
CIP核字 | 2016112133 |
中图分类号 | I512.44 |
丛书名 | |
印张 | 6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4 |
宽 | 161 |
高 | 5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