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儒学课
内容
试读章节

1.为政以德,以德配天

儒家治国,以德为本。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北辰指的是北极星。在中国古天文学中,北辰象征着帝王,而古星象图也将北辰放在至关重要的核心位置虬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以仁义道德治国,就能像北极星一样获得众星拱卫的崇高地位。这种德治思想直接来自曾经参与过武王伐纣的西周王朝开国元勋周公旦。

在宋朝以前,儒家的别称是“周孔之教”,而非广为人知的“孔孟之道”。“孔”指儒家创始人孔丘,“周”指的正是周公旦。周公旦是礼乐文明的创立者,其治国理念堪称王道正宗。尽管当代人提起周公更多想到的是“周公解梦”之类的东西,但在古时候,周公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才是时人关心的焦点。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一是以德治国的方针,二是经过改良的天命论。尤其是后者,几乎可以说是古代社会的终极律法。

在西周建立之前,夏商两朝有着很浓厚的天命观,那时的人们认为一切都是由皇天来决定的。

《尚书·大禹谟》有言:“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上天眷顾某个人,所以能让他得到四海疆域,成为全天下的君王。君主的权力由上天所授予,王朝也有天命护佑。古人将君主称为“天子”,即上天之子。从这个称呼就可以看出,君权被神化为上天赋予的特权,具有不可颠覆的神圣合法性,不允许群臣万民有所质疑。

例如夏朝末代暴君夏桀曾得意地说: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才会灭亡。但夏桀最终被商汤给推翻了。同样的剧情又在武王伐纣时重演,于是周公旦等圣贤对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修正了对“天命观”的认识。

殷商以祭祀鬼神来维持“天命”,这是一种神本主义观念。而周公旦的思想则是一种人本观念。《尚书·周书·君爽》就很好地反映出了周公旦“以德配天”的思想。

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即位。因新君年幼,周公以太师身份摄政,召公则任太保。二人可谓周朝权力最大的宗室重臣。但由周公代行王事,召公对此感到不快,于是周公写下了《君爽》,以表明自己忠心谋国的态度。

《尚书·周书·君爽》中有几句经典格言:“弗吊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日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

第一段话的大意是:由于殷纣王不尊敬皇天上帝,上天降祸于殷商,使得殷商王朝失去了天命,而我们周朝已经接受了天命。但周公旦不认为王.业在奠基以后能保持长久,在他看来,王者如能顺应上天之意,重用忠信之人为辅佐,西周的王业就不至于出现什么不祥之事。

第二段话比较有意思,即召公爽认为,上天是不值得信赖的。周公旦则表示自己只想将父亲周文王的美德发扬光大,这样上天就不会剥夺周文王的天命了。

上古五帝与夏商周三代兴替的事实,说明天命并非永恒不变。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天人合一之道是至高境界,人们的所作所为都难以完全摆脱天命观的影响。例如在伐纣联军渡过黄河孟津的时候,突然雷雨大作,占卜又是不吉。于是人人都认为这是不吉之兆,主张暂且退兵。唯有姜太公踩碎占卜用的龟甲,力劝周武王以“吊民伐罪”的大义为重,不要错失良机。最终武王伐纣一战得胜,事前占卜的凶兆没有应验。然而同一个姜太公,在周武王重病之时,和召公爽等人一样占卜问吉凶。

与周公旦共同经历过牧野之战的召公爽,可能是因为受到这次经历的影响,对天命不再那么笃信,而开始更重视人事的力量。

P2-3

目录

◎第一章 德:德治、人治的治世主张

 1.为政以德,以德配天

 2.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3.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5.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第二章 礼:“内圣外王,知行合一”的伦理思想

 1.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2.礼之用,和为贵

 3.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4.敬而无失,恭而有礼

 5.不学礼,无以立

 6.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第三章 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仁政思想

 1.人之初,性本善

 2.得道多助,天时地利不如人和、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仁者无敌,不是靠空谈道义就能实现的

 5.仁眇天下,义立而王

 6.仁人之兵,王者之志

◎第四章 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

 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2.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3.礼不下庶人

 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5.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第五章 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纲常

 1.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2.居之无倦,一行之以忠

 3.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4.忠信而不谀。诔争而不谄

 5.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6.言忠信,行笃敬

◎第六章 让:“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中庸之道

 1.不拘泥,不偏激

 2.适可而止,不偏不倚

 3.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5.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6.谦,德之柄也;让,礼之主也

◎第七章 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的天人合一思想

 1.智者不惑,识时达务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4.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第八章 温:“在明明德,在亲民”的大学之道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3.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4.多闻慎言,多见慎行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6.内于言,敏于行

◎第九章 恭:利人皆得以自利,损人终不免损己的和谐理念

 1.修身自省,躬行实践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4.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6.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第十章 宽:重德轻刑、轻徭薄赋的法律准则

 1.时使薄敛,可以劝百姓

 2.为政以德,宽则得众

 3.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4.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序言

儒学,是儒家学说的简称,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后人们将它和秦汉以前出现的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争诸多学术派别合称为诸子百家。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了儒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学奉为主导国家政治的正统思想。从那时起,尤其是宋明时期,儒学被推上至尊的地位,基本上成为各个朝代统治国家的理论依据。

儒家学派尊奉春秋时期的孔子为儒学宗师。之后,代有贤出,各呈风采。其中的代表人物除孔子外,在先秦时期有孟子、荀子,在东汉时期有郑玄,在宋代有周敦颐和他的弟子程颢、程颐、朱熹,在明代有陆九渊、王阳明,等等。

如果从孔子时期算起,儒学绵延至今,已长达两千五百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儒学可谓一枝独秀,在历史的舞台上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展示出了无穷的魅力。时至今日,儒学可谓光芒依旧,仍然绚丽多姿。这就不得不使人将目光再次落在它的身上,并以无比崇敬的情怀期望发现它的魅力所在。这也是本书由萌芽到最终瓜熟蒂落的动力所在。

世上的花儿有千万朵,朵朵都招人喜爱。遗憾的是,徜徉花丛中,谁也做不到将众芳尽揽怀中。同样,对于博大精深的儒学,只凭借一本书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穷尽其理。所以,本书在阐述儒家精髓的过程中,是有所侧重的。首先,在儒学派别的取舍上,侧重于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和苟子这些先贤身上;其次,在儒学著述的取舍上,同样侧重于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贤的著述。对这些著述,在侧重于广为流传的“四书五经”的同时,还不忘穿插引用一些如《孝经》《周礼》这样的儒家作品的思想以及《史记》之类的史学思想。另外就是本书针对儒学的描述选择上也有所侧重,这方面的侧重,可说是本书的特色。

本书的描述,侧重于对儒学思想的阐释。这些思想内容涵盖了儒学思想中的德、民、仁、忠、让、智、温、恭、宽等诸多方面。那要怎样来对其进行阐释呢?首先从儒学的经典中,找出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观点,然后围绕这一观点,旁征博引各儒家代表人物的言论进行论证、归结。比方说,在谈及儒家“忠”的思想时,本书就引用了六个儒学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等。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例,这句话所体现的是儒家的忠君思想,但是,通过对孔子和孟子等儒家先贤们的描述进行引证时就会发现,儒家先贤的忠君思想根本就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完全听命于个人的愚忠思想,而是一种忠于国家、忠于制度的行为准则。而孟子就说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这是最鲜明的反愚忠思想。通过这样诸多的引述从而得出另一种结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并不是儒家先贤的主张,其实质也是同他们“仁”的主张背道而驰的。这种说法的实质,是后世的御用文人歪曲儒家经典、讨好或屈服于皇权而衍生出的一种愚民理论。通过这个引例,也能管窥本书的一些特色来。

本书在阐释儒学思想的引据时,并不单纯地为引用而引用,而是以一种认真负责的治学态度,忠于事实,不附和旁人之说,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在里面。而且,本书针对每个思想所展开的论述观点,几乎能够涵盖该思想的所有方面。另外,本书的论述语言力求通俗化、大众化,希望无论是通儒还是对儒学毫无兴趣者,都能被吸引,都能看得进去,并且都能有所体会和收获。

本书几乎涵盖了儒学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论述充分,见解深刻而又有独到之处,无论对于专业学者,还是有志于儒学研究的门外汉,都有借鉴和启迪的作用。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说话。”而儒学就是建立在美德的根基之上的。本书的论述,还侧重于将儒学中的美德精华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加以阐述、引申,并力图让这些美德获取今人的共鸣,从而成为他们阅世立世的信条。从这点上来说,读本书,实际上就是在和儒家的先贤们进行心灵对话。所以,本书并不是为学而学的,也不仅仅是带学术观点的书,而是一本融通古今且具有经世致用功能的书。这种经世致用,就是让人通过培育,进而拥有在世上通行无阻的美德。以这种美德为根基,就能真正践行“勇者无惧、智者无惑、仁者无敌”的人生崇高境界。读这样的书,才是真正的开卷有益。

当然,鉴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尽管我们已经尽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但我们也无法做到将儒学的精华一一呈现给广大读者。另外,鉴于我们的学识和观点等方面的局限性,书中阙疑、疏漏之处也在所难免。所以,我们更愿意以此书架起与广大读者和学者交流的桥梁,通过相互学习交流,为儒学的普及做出应有的贡献。

内容推荐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流淌于每个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符号。因此,学习和继承儒学的精华,也就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颜明德编著的这本《中华儒学课》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儒家文化的精髓部分,通俗易懂,是学习儒学、认识和了解儒学的基础书籍。

编辑推荐

浓缩的儒学精华,简单实用,一学即会。

颜明德编著的这本《中华儒学课》囊括了儒家思想的全部精华,语言通俗易懂,是大众了解儒学的入门读物。以深入浅出的文字讲解了“内圣外王,知行合一”的伦理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中庸之道等等,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儒学概貌。相信通过这十课的学习,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会得到极大提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儒学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颜明德编
译者
编者 颜明德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43137
开本 16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2015274897
中图分类号 B222.05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