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智慧的名家要人,源远流长的学派组织,是了解中国哲学常识的窗口。孔孟老庄是怎样的人?程朱陆王分别指谁?九流十家是如何形成的?儒、释、道怎样分分合合?江心力编著的《中国人应知的哲学常识》以具体的哲学问题为切入点,采用问答的形式,介绍基本的中国哲学常识,包括人物、学派、事件、命题、学说、经典等几大方面。
图书 | 中国人应知的哲学常识 |
内容 | 编辑推荐 充满智慧的名家要人,源远流长的学派组织,是了解中国哲学常识的窗口。孔孟老庄是怎样的人?程朱陆王分别指谁?九流十家是如何形成的?儒、释、道怎样分分合合?江心力编著的《中国人应知的哲学常识》以具体的哲学问题为切入点,采用问答的形式,介绍基本的中国哲学常识,包括人物、学派、事件、命题、学说、经典等几大方面。 内容推荐 “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从古至今,中国的先哲不断地探索与追寻,打造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作为后人的我们,应该踏进中国哲学的殿堂,从哲学常识走向哲学智慧,分享先哲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江心力编著的《中国人应知的哲学常识》以具体的哲学问题为切入点,采用问答的形式,介绍基本的中国哲学常识,包括人物、学派、事件、命题、学说、经典等几大方面。在表述上,浅入浅出,不作过多的理论探讨,力求将体系的严整性与表述的趣味性结合起来。 目录 名家要人 学派组织 事件会议 概念术语 学说主张 经典名篇 试读章节 道家鼻祖老子是何许人?他是小老虎吗? 老子作为春秋时期的哲学家,不仅是道家的鼻祖,还是道教的教主,他究竟是谁?又为什么被传说成小老虎呢? 据《史记》等比较可靠的典籍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其年长寿高,所以尊称为“老”;又因为他耳朵长、耳垂大,所以称为“聃”(聃字意为耳朵长、耳垂大)。故又名老聃,先秦典籍都以老聃称呼他,到了庄子开始称其为老子。 他是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其家乡在今河南鹿邑县东,毗邻安徽亳州。他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掌管图书文献档案,所以现在人们多说这个官职相当于国家图书档案馆的馆长。 老子的生卒年已不可确考,根据孔子曾向他极为恭敬地请教过礼的事实,可知他一定年长于孔子。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周王室发生内乱,老子离职去周,开始了“隐君子”的生涯。后老子西游,至函谷关,著《老子》五千言,然后西人于秦,最终死于秦地。 老子在后世逐渐被神化和仙化,成为道教教主,被称为太上老君。关于“李耳”,有一种说法认为就是小老虎的意思。当时江淮一带的人们把老虎叫做“李耳”。按照方以智的说法,人们把虎称为“狸儿”,转为“李耳”。这只是一种传说,未必可信。 孔子自述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是圣人,也是凡人,他是一个人而不是神。《论语·为政》篇记载了他自述治学和道德修养的人生历程。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为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耳;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自我介绍了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从十五岁到五十岁,他立志求知、学有所成、释疑解惑、了解天命,在求真的范围内获得了相当的成就。六十岁时达到超越知识经验的审美境界。七十岁时他实现了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至善境界。所以,孔子的自述也成为后来儒者的座右铭。 关于孔子的这段自述,郭沫若说,这是孔子的一份“简略自传”;冯友兰说,这是“孔子精神修养发展过程”。两种说法各有侧重,都是比较恰当的,它精练地揭示了孔子人生境界不断提升的轨迹,为人们了解孔子打开了一扇清新的窗口。 自称“贱人”的墨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墨子自称“贱人”“北方之鄙人”,没有刻意留下个人的身世资料。《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末尾只提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日并孔子时,或日在其后。”作为墨学鼻祖的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墨子(约前470一前382),姓墨,名翟,鲁国人。他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他平民出身,是小手工业者。据说他做过木匠,技术高超,曾经制造一只飞鸢(yuān)在天上飞了三天。在生活方面相当清苦,以粗布为衣,草鞋为履,“量腹而食”,工作“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他共有十项基本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墨子虽可能是“贱人”,但他学问的渊博,实不亚于任何士大夫。他“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较儒家更为彻底,所以他的门徒中,有许多工匠和下层社会中人,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他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向王公大人宣传其政治主张,制止了多次战争,其中以与公输班论战,止楚攻宋最为有名。 从战国到汉初,孔子和墨子是并称的大师,汉以后墨家日渐衰微,但他们“赴火蹈刃”“摩顶放踵”“以自苦为极”的自我牺牲精神,赢得后世人们的普遍尊重。 为什么说孙武是“兵圣”? 《孙子兵法》可以说是天下闻名,但是人们对它的作者孙武其人、其事却知之甚少,尤其是对他为什么被称为“兵圣”更有些迷茫。 孙武(约前535--?),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他本姓田,因其祖父齐大夫田书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赐姓孙。后因齐国内乱,孙武出奔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即伍子胥)的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被重用为将。当时吴楚争霸,孙武与伍员等辅助阖闾制定并实施自强其力、伺机而动、分兵轮番袭楚的方略,使楚疲于奔命,国力耗榻。P3-5 序言 有人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这话是益人神智的。从古至今,中国的先哲不断地探索与追寻,打造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作为后人的我们,在丰衣足食的今天,应不应该踏进中国哲学的殿堂,从哲学常识走向哲学智慧,分享他们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关于中国先哲的知识,是应该知道的。充满智慧的名家要人,源远流长的学派组织,是了解中国哲学常识的窗口。孔孟老庄是怎样的人?程朱陆王分别指谁?九流十家是如何形成的?儒、释、道怎样分分合合?这里有基本的回答。 中国先哲的经验,是应该知道的。绵延不绝的事件会议,发人深省的概念术语,是理解中国哲学常识的切人点。先秦诸子有哪些争辩?儒、释、道如何会通?仁义道德是怎样的概念?作为“术语”的“良知”有什么样的内涵?这里有基本的解释。 中国先哲的见解,是应该知道的。异彩纷呈的思想学说,博大精深的经典名篇,是化解中国哲学常识的法宝。经学、理学有什么样的特征?中学、西学怎样进行区分?五经四书为什么被称为经典?《思问录》如何成为思问的名篇?这里有基本的阐发。 有中华书局李洪超先生等人的创意,有导师张岂之先生的指教,有妻子袁春喜的支持,有研究生和蓓蓓、马越、魏晶晶、蔡晓阳等人的帮助,我有信心为各位中国哲学的爱好者,提供一份相对深入浅出、严谨准确的试卷及参考答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人应知的哲学常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江心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11414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50 |
出版时间 | 2016-02-01 |
首版时间 | 2016-02-01 |
印刷时间 | 2016-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84 |
CIP核字 | 2015306012 |
中图分类号 | B2-44 |
丛书名 | |
印张 | 2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69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8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