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乡村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乡村书》是一本诚实的乡村书,是一卷疼痛的生命册,更是一部灵魂的大地书。艺术地全面展示了社会转型期的乡村现状,除了追忆往昔,更多的是当下现实的揭示与呈现,记录乡土变革和时代变迁,同时真实地反映乡村在文化冲突中的撕裂和疼痛感。周伟用如歌的文字记住农村小人物,用洗练、干净的笔墨把他们的贫困和战胜贫困的努力,把他们的各不相同的命运和对命运的抗争,把他们内心美好的本质写出来,执拗地把笔聚焦在这些已经少有人关注的地方。

内容推荐

《乡村书》是一本诚实的乡村书,是一卷疼痛的生命册,更是一部灵魂的大地书。

它艺术地全面展示了社会转型期的乡村现状,作者周伟除了追忆往昔,更多的是对当下现实的揭示与呈现,记录乡土变革和时代变迁,同时真实地反映乡村在文化冲突中的撕裂和疼痛感,表现的是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爱恨情仇,深入探索他们独特命运的风雨波涛,充满激情地给以剖析、描绘、抒发,显示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生活关,在最真实与最透彻的文字下,对乡村理想进行了书写与重构,拓展了散文的精神空间,使作品负载了较高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乡村书》这部作品中蕴含了太多的人生哲理与思考,以及人性的光芒。语言新鲜而干净,淳朴又灵动。其中极具地域特色的方言与民俗风情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作者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如一根与乡村血肉相连的大动脉,汩汩流淌着乡村大野的精血,灌溉荒芜的田园大地,给日渐消瘦的村庄注入一支强心剂。表现出作者对乡村的执着与守望,对生与死的思量和感悟,对人与大地的深刻理解和追问。

目录

乡村功课

杉溏物志

大地书

风垛口的老屋

清明的猪

春风桃花土酒

屋檐下蠕动的小倮虫

枯草上的盐

在路上行走的鱼

风沙痕

内心的花朵

草生

碎一地

试读章节

相骂

一日三餐,三天两头,在乡村的角角落落,你总会见到相骂的人。生的、熟的,男的、女的。有时是两三个,也可能是五六个,有时是一堆人,也有时是齐刷刷的一家人、一个组的人、一个院子的人、一个村子的人,甚至是一房一族的人;也有可能就是眼睛看到眼睛、鼻子对着鼻子的邻里、婆媳、妯娌、爷孙、兄弟、姐妹、两口子,或者就是一个人对着天吼骂。他们呢,也并不是结下了什么深仇大恨,大多只是为了一只鸡、一蔸禾或一句话,甚至什么也不为,只觉得胸中气不顺,就一律拉开架势开骂。

反正,相骂在乡村是司空见惯的事。相骂吃饭,天天不断。他们并不觉得相骂有什么好,但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也许过于平静的乡村,倒真是需要有一点东西来打破这平静。若真有哪一天乡村里不发生相骂的事,乡村肯定变味,乡村就不像乡村了。或者,乡村里一定出了什么天大的事了。

从早到晚,从春到冬,骂声如歌,与淡白淡白的炊烟一起缠绕在村庄的上空。

——你个兔崽子,太阳晒屁股了。还占着茅坑不出来,屙痢疾吗?懒人屎尿多,有得也要屙。你呀,真是越困越懒,越呷越馋,越懒越哈(蠢),越哈越窘。

——你个四眼狼!我瞎了眼,晕了头,蒙了心,进山养狼,狼大伤人。

——你个三分不像人四分不像鬼!你个麻粒婆打水粉。你个坏酒的酒药。你个两头吸血的大蚂蟥。

——你逞什么能?装什么神?我告诉你,我走的路比你过的桥多。记住了:呷哪里的水,讲哪里的话。别“哇啦哇啦”个屁!

——听话听落头,呷菜呷香料。蚂蟥听水响,叫花子听鼓响。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晓得吗?!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穿得好,呷得好,不如两口子同到老。

这些多是老的骂少的、大的骂小的,是半骂半教、半教半骂。骂,是恨铁不成钢,恨佛面前不装香;教,是床边教子、枕边教妻、桌边教友、路边教人。挨骂的人挨骂时都是气鼓鼓的,事后想想,也有骂得对的,气就消了大半。后来,又有什么事不对,又挨了骂。就这样受气消气受气,日子一天天过来了。直到愈来愈少挨骂的时候,年岁也大了,人也明事理了。到了这个年岁,却少不了骂人,不是因为自己的年龄大了脾气也大了,而是觉得自己不去骂骂那些嘴上不长毛的后生,总是感到自己没尽到责任一样。骂时,感悟多了,情绪也上来了,声色俱厉。

乡村,总像一个一身有不少毛病的后生,在骂声中一天一天地长高长大,变得人模人样。

虽然现在已拥有了一份欣喜,但他们哪能忘掉自己和乡村的悲苦,现实的惨痛。  ——哪个偷了我的鸡呷?你个狗骑的猪困的,你个砍脑壳的雷打火烧的。你呷到哪儿痛到哪儿,你从哪里吃进去就从哪里吐出来,你吃一个死一个,吃两个死一双,今天吃了,你绝对活不到明天!

在那些年里,丢了鸡是大事。谁都晓得:鸡能生蛋,蛋能孵鸡,鸡又生蛋,蛋又孵鸡。没有人不清楚:鸡是乡村的摇钱树!鸡屁股是农家的银行!

——哪个放了我的田坝口?你生个崽烂鸟鸟,生个女没屁眼。

放水养田,生儿育女,一直是乡村里最重要的事。断子绝孙,没有收成,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这种痛,痛彻肺腑,是一生一世的痛。

——你个天杀的,你个地埋的,你个鬼打的!

一个人,向着天,对着地,隔着阴阳两界,骂!骂骂骂……只有骂,他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和意义;只有骂,他才能继续给自己存在的勇气和信心。

骂天骂地骂鬼神,其实是想骂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世界。

相骂是什么?

相骂如盐,没有盐,饭菜无味,生活无劲,人也无神。

相骂如水,水能灭火,也能润田。

相骂如风,风永远不会干,风总是有自己的方向。

相骂如拉开窗帘,一览无余,有阳光和风景,有乌云和惨月。

相骂如碗,盛过酸甜苦辣咸,盛过人生的百味。碗,朝上是憧憬,扣下是绝望……

在乡村,相骂是必修课,相骂是启智课。它让不识字和识字不多的乡亲们,认识了一个个有声有色的方块字,一个个有情有貌、携手并肩的词和词组,还有一句句充满激情、旋律跳动的话语,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文章。

一次相骂的整个过程,就如同写一篇文章。起笔(开头)应领起全文、定准基调、富有魅力,收笔(结尾)应文断而情不断,言尽而意不尽,若“余音绕梁”最佳。当然,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情节安排,主题表达,更为重要。一场精彩的相骂,如同一篇绘声绘色的文章,也是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该双关时双关,该对比时对比,该比喻时比喻,该夸张时夸张,该象征时象征,该比拟时比拟,该衬托时衬托,该联想时联想。有时运笔要用曲笔,有时运笔要用侧笔,有时只需点化,有时却需要铺垫,有时又要大加渲染。

这一切,都要思维敏捷,才情飞扬,匠心独运。所以说,乡村是个大课堂,相骂是篇大文章。

但是,除开相骂要有主旨外,还要有节制,这是个度的问题。什么东西都是有个度的,相骂也一样。一过了头,相骂——骂架——打架——打仗(打群架),一步一步发展起来就恼火,就控制不了局面,闹得乡村鸡犬不宁,断然就不是件好事了。

相骂,君子动口不动手。P2-5

序言

谁还记得乡村的风景

◎李晓虹

都市轰轰烈烈地发展着,占据了越来越多的空间,向它的四围疯狂地蔓延。越来越多的乡里人带着渴望,带着憧憬到都市里寻找他们的梦,那是在电视里看到在广播里听到的实实在在的现代生活的梦,多彩的梦。那梦里的生活比起自己的日子热闹得多,精彩得多,花哨得多。在他们进城的时候,丢了土地,丢了乡下留给他们的一切。只是,在年节时,可能会回家看看;只是,在梦里,可能浮出一点乡间的记忆。

巨大的城乡差别也是文明的差别。怀着强烈的求知渴望和改变命运的愿望的乡村青年拼命读书,增长知识,最终,获得了高学历,彻底改变了身份,离开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同时,也获得了和父辈完全不同的精神空间,改换了内心的生活。乡村有时还在他们的心中,在他们的笔下,但隔着时间的长路看过去,沉淀下来的要么是一些美好的亲情、友情,或者是那些童年时期的梦。农村只不过是他们儿时生活的一点记忆,一点点缀。

尽管,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一片连一片的,一眼望不到头的还是乡野,还是农田,但是,曾几何时,那些地头上再也少见青年后生的影子,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乡村留给了妇女和老人,和那些由他们带着的还不能出走的孩子。

生活在变,人心在变,眼光在变。都市生活已经强占了生存空间,更占据了心灵的天地。乡村正在一天天逝去,一天天被抛弃。文化也在乡村中一天天黯然失色。

近年来,农村题材的作品有不少力作,但是,它们的着眼点往往不在当下,或者是从久远的生活中挖掘过去的原始根性的东西,或者是进城后的农家子弟对家乡亲人的感恩和留恋。但很少再有人实实在在地把笔、把心扑在那片正在行进着的土地上了。

我不是社会学家,不知道应当怎样看待正在发生着的一切。但是,既然作为中国人生存方式的重要部分,农村还大片大片地存在着,既然那里还有很多人在生活着,痛苦着,快乐着,那么,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就是一些生动的存在,就应当被关注、被尊重、被书写。

这个时候,我读到了周伟的散文集《乡村女人的风景》《乡间词韵》和《乡村书》。

周伟在乡间长大,尽管后来他也到了镇上,但是,他忘不下那片托起他的土地,和土地上那些普普通通的人,那“一个个平凡而负重的人生”。因为,在那里,有“太多太多的真真切切”,“太多太多的魂牵梦萦”,在那里,“天,是祖祖辈辈头顶的天;地,是子子孙孙脚踏的地;那柿树,也是春天开花,夏天结果,秋日落叶,冻立在寒风里;那里的人,无不风风雨雨,斑斑汗渍,滴滴泪水,却没有一个不是憨直淳朴,平平静静地过着日子。”(《乡村女人的风景·后记》)这些普通的人,和他们经历的生活,已经化作了周伟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于是,在他的笔端,流淌着那些融进他血液之中的平凡的却又使身躯和灵魂震颤的日子。

他用心地在乡间的旮旮旯旯里行走和思索,关注那些沉默的灵魂,用他的笔留住这些平凡而朴实的人生。在山地田野上,在那些似乎是文明的角落的地方,其实,也有爱,有恨,有抱负,有理想,也曾经轰轰烈烈,也曾经有生命的起伏跌宕,这平常的生,平常的死,平常的消失的人,构成了人生的长卷。

五伯总是那么有意思,“我总学不来五伯的那份潇洒。无论朱夏与白冬,五伯总光着上身,赤着脚,着一条短裤衩,腰间围一条长长的毛巾。尤其性子不急。就是农村最忙的‘双抢’季节,他也保持着午睡一觉的习惯。一条老式长板凳往阴凉处一放,双手往脑后一枕,两腿并拢,硬直直地端正摆放在宽仅一指头的长板凳上。稍顷,便打起呼噜来了,呼噜打得很有节奏,也格外地响。我们这些细把戏倒喜欢听,听久了,我们便用稻草去捅五伯的鼻眼,五伯便嘟噜着‘蚊子烦死人’,这时,我们就对着他的耳朵嘻嘻哈哈大笑大闹。五伯被吵起来,我们这一班宝贝就撤兵,而我时常由于一时撤不下来,被五伯俘虏了。作为俘虏就要为五伯扛脚,先前是扛不起的,次数多了,就不觉得了。每每此时,五伯便哼起小调,有板有眼,我就陶醉在美妙的氛围里,就忘记是在做俘虏了。”

瘸叔也有爱情,“那个年代那个年龄,瘸叔不瘸,爱着同村的四婶,四婶也爱着瘸叔,只为了一个‘穷’字爱不到一块。”瘸叔到矿上拼命挣钱,腿瘸了,却没挣到够数的彩礼钱,直等到四婶守了寡,只等到他从就要倒塌的屋中救出四婶的孩子楚子,楚子沉重地喊他一声“爹”,他却“再也瘸不动了”。

那人高马大,撑起家里大半个天的七娘,那俊俏活泼,但却被命运捉弄的娥姐,那因死了丈夫而被算定“克夫”命而遭婆家冷眼、讽刺、辱骂、责打,最终被赶出家门,却又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生的兰婶……这些农民的快乐与悲伤,沉重与豪迈,生与死都自自然然地发生着,随时光演进,若逝水源远流长。

周伟用如歌的文字记住他们,用洗练、干净的笔墨把他们的贫困和战胜贫困的努力,把他们的各不相同的命运和对命运的抗争,把他们内心美好的本质写出来,执拗地把笔聚焦在这些已经少有人关注的地方。

假如没有进入文字,这里的生活就在沉默中行进,在沉默中逝去。一些人在这里无声无息地生长、壮大,直至死亡。但是,这里有记忆,也有心灵的鸣响,“乡村孩子不比城里孩子,日记不记在精美的笔记本里,却深深地烙在心里,永远不会变色,永远不会腐烂。”(《乡村孩子的日记》)

所以,我常说,这种时候,那些还在关注着底层,关注着沉默的大多数,关注着正在消失的乡村,和乡村中不幸的人生,关注着普通人身上表现出的美好品质的作家与作品,理应得到我们格外的尊重。因为在这些作品的背后,可以感受到一种情怀,一种由爱而生的拳拳之忱。

这些年,周伟正是用年轻的心用诗意的眼光充满感情地写着父老乡亲,同时,也将文化的根须扎在乡下。诚望他继续在这条路上跋涉和思考,用审美的眼光留住那些曾经拥有的和即将离去的,在新的精神高度上展开现实和内心的世界。从乡村的昨天写到今天,更向未来敞开。

(李晓虹,著名散文理论家,文学博士,中国社会

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散

文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年选》主编,鲁迅文学奖评委。)

书评(媒体评论)

上世纪的“五四”将汉语写作从文言文解脱出来,使中国散文获得了一次再生,期间诞生了周氏兄弟、萧红、许地山、胡适、梁实秋、沈从文、老舍、朱自清、庐隐等现代散文大家。到1960年代初期,又出现了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人,其后的散文写作者均多多少少受到他们的影响。从21世纪初或稍晚,一些具有新的写作主张、理念和姿态的散文作家走上舞台。包括张承志、贾平凹、王宗仁、史铁生、韩少功、李锐等名家,以及近些年涌现的冯秋子、筱敏、刘亮程、于坚、庞培等人,后来者还有如夏榆、马叙、周伟、杨献平、吴佳骏等新锐。他们用有别于传统散文的语言和题材,乃至自由的书写方式,为散文注入了活力。

——《中国近现代散文发展历程》

尽管新时期以来出现了贾平凹、韩少功、张炜、周同宾等书写乡村的散文大手笔,但中国乡村散文书写式微乃不争的事实。然而,1998年新疆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出版后,掀起了中国散文书写的“乡村热”,涌现出了谢宗玉、周伟、李登建、李傻傻等“新乡村散文”作家。

——《2000一2010中国散文现象批判》

近几年来,对于乡村的书写,涌现了鲁顺民、周同宾、江子、傅菲、吴佳骏、谢宗玉、江少宾、桑麻、陈洪金、李登建、周伟、冯杰等一些写作者。其中,鲁顺民对山西本土乡野文化的关照与纪实性书写;周同宾几十年如一日地对河南乡村生活的文学性表达;江少宾以牌楼村为主要据点的乡村人事观察和经验性呈现;桑麻以乡村计生题材进行的个案式的独特文学构建;陈洪金对滇西北乡村的诗意历史和现实提纯;周伟对故乡风物和人物的质朴刻绘等。这些人及其作品,基本上构成了当下乡村散文书写的主要力量。

——《乡村文学书写的两个层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乡村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44783
开本 32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2016003166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