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帝国谋臣刘伯温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生观是给自己的立项,决定了你人生的视野——在这点上,刘伯温大约与天下的读书人都一样,有个为万世开太平的梦想;世界观是你认识世界的方法,你能掌握多少世事运转的规律,决定了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好一件事——你看,这就体现出谋略的高下了。李浩白著的《帝国谋臣刘伯温》摘取的这段历史,恰好把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立国之初,内忧外患;人事纷争,矛盾层出;刘伯温要惩处贪污,又要维持朝堂稳定,要在皇帝心中树立法治的观念,又要帮皇帝解决战争的胶着——最后还得保住自家的平安,他该怎么做?

内容推荐

李浩白著的《帝国谋臣刘伯温》讲述了:洪武元年(1368年)春,朱元璋亲率大军,御驾征讨元顽顶尖儿悍将王保保。丞相李善长与御史中丞刘伯温,以一正一副两位监国辅政大臣的身份留守应天府,辅佐太子朱标理政。

适逢大旱,数月不雨,江南百姓罹灾,国中人心难安。而中书省都事、李善长的侄儿李彬却因贪墨受贿巨额白银,被人举报到刘伯温处。围绕着这大明开国第一贪腐大案,刘伯温与李善长、胡惟庸、陈宁等淮西朋党展开了艰辛复杂的角力,誓将李彬明正典刑。在驱破胡虏、消弭天灾、肃清纲纪等三大难题猝然齐袭而至之际,刘伯温巧妙布局,苦心孤诣,上解朱元璋开基拓业、击破王保保之大忧,中解淮西朋党在李彬一案上处心积虑之掣肘,下解江南黎庶缺乏人力抗灾之难处,推动尊法守法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坚定地维护了司法公正和吏治廉明。

目录

01 李善长的侄儿摊上大案了

02 当官看来不好耍呐

03 不欺暗室,让上门求情者自己下定决心

04 拿对手的小动作,大做特做文章

05 揣摩皇帝意图,黑面判官看着办

06 朱元璋家训:该正时才正,该邪时就邪

07 悬而不决,只待秋后算总账

08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09 舍近求远,解后顾之忧

10 君臣无猜,上下才能相安

11 朱元璋说得越客气,对大臣越是疏远

12 南辕北辙,君臣走的不是一条道

13 自贬离京,人去政才能兴

14 阳谋为上:德胜于智,义胜于谋

15 尾声

后记 深入浅出写春秋,丹青描来照汗青(创作谈

附录1 刘伯温生平

附录2 《烧饼歌》

试读章节

透蓝的天空低垂下来,仿佛快要压到了应天府大街上行人们的头顶。红彤彤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天上的云彩似乎全都被烤化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园子里的树荫下,坐着一位身着青袍的清瘦老者和一位文官打扮的中年人,正在棋枰前默默地对弈。灼热的阳光从他俩头上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了铜钱大小的块块光斑,晃得让人有些睁不开眼。正在对弈之中的那位青袍老者也似感到了阳光的刺眼,不禁伸出衣袖在眼前轻轻隔挡了一下。

“咦?刘先生今天下棋好像有点儿心不在焉哪。”那中年文官微笑着将一枚黑子放上棋枰,顺势提走了青袍老者那边几枚被他阻断了“气”的白子,“杨某实在是有些不好意思,又吃掉了刘先生几个子儿!”

青袍老者深深一叹,忽然推枰而起,眯着一双老眼仰望着火盆一般热浪灸人的天穹,神情显得十分凝重,缓缓说道:“唉!从二月二十三起到现在,已经是整整干旱五十多天了——江南十八郡的百姓可遭殃了!这五十多天来,大家一直没盼来雨水,纵是栽了秧、播了种,到地里也是个死,年底的收成自是好不起来了!”

“是啊!”中年文官也放下手中掂着的棋子,站起身来,和他并肩而立,失声感慨不己,“李相国对这件事儿也焦虑得很,听说他要请应天府花雨寺的高僧来作法祈雨呢!”

青袍老者听了,眉头微微一动,伸出手来,缓缓抚了抚胸前的须髯,神色却是不置可否。他心底暗想:这李善长也真有些可笑,平日里不知修渠筑库以蓄水防旱,到了今年大旱才来“临时抱佛脚”,祈求苍天行云降雨,只是这般做法,却怕老天爷不“买账”啊!

原来,这青袍老者便是大明朝著名的开国功臣、现任御史中丞之职的刘基(刘基,字伯温,民间通称刘伯温)。那中年文官却是他朝中少有的几个挚友之一——中书省参知政事杨宪。今日刘基因身体不适未曾上朝,便在府中休闲养神,杨宪是在散朝之后顺道过来看望他的。 刘基站了片刻,又在藤椅上坐了下来,静静地看着杨宪,问道:“今日李相国和太子殿下在朝中议决了哪几件事?拣紧要的给老夫说一说罢。”

“哦……杨某知道刘先生又在关心那部《大明律》。在全国颁布实施的事了。”杨宪像是早就揣摩到了刘基的心思一般,微笑着答道,“李相国和太子殿下对这事儿也抓得很紧呀!据各大州府报上来的消息来看,大家对《大明律》在民问的宣讲和执行还是做得蛮不错的。荆州那里严格遵照《大明律》,对几个囤积居奇、大发横财的土豪劣绅进行了惩处,百姓对此是纷纷拍手叫好呢!”

“嗯……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刘基认真听完了杨宪的报告,不禁深深点了点头,沉吟片刻,忽又问道,“今日李相国可曾谈到陛下北伐胡虏又取得了何等伟绩?”

“徐达大将军的东路大军已经打到了通州,伪元帝早就弃了大都逃向了漠北,胡元之灭指日可待。现在只有西路大军形势有些可虑……”杨宪蹙着双眉,忆了好一会儿,才缓缓说道,“陛下六日之前已达开封府亲自指挥西路大军,正与李文忠、冯胜等将军谋划着一举歼灭盘踞在山西境内的贼酋王保保,目前尚无任何战报传来。,’

刘基和杨宪口中所称的“陛下”,便是洪武大帝朱元璋了。前不久,朱元璋担忧北伐大业,不顾个人安危,亲率大军,御驾征讨元朝第一名将王保保。但王保保一向深明韬略,智勇双全,又在山西拥兵近四十万,是元贼众酋当中的顶尖儿人物,极难对付。朱元璋是否真能如他19己所言将其一举歼之,在刘基看来,这个把握并不太大。因此,在和丞相李善长作为一正一副两位监国大臣的身份留守应天府的这段日子里,他最为忧虑的就是朱元璋此番的御驾亲征顺利与否。

此刻听到杨宪声称前方尚无战报传来,刘基的眉头一下紧锁起来,轻轻叹了口气,慢慢说道:“其实,老夫倒并不怎么担忧陛下的龙体安危。陛下乃是命世之英、天纵奇才,自会逢凶化吉。老夫所忧之事,在于贼酋王保保倘若坚壁清野,固守山西,使我大明雄师求战不得,求退不能——双方相持不下,耗将下去……‘兵马交战,粮草为本’,我们就得千方百计为陛下多筹点儿粮食及时运送过去了……”

说到此处,他不禁抬头看了看天空中的炎炎烈日,满脸愁云,长叹一声:“你看这日头如此热辣,哪里有降雨泽民的迹象?唉,真是苦了黎民百姓了!”

杨宪听罢,也皱了皱眉头,若有所思地说道:“是啊!前方打仗是急需粮食,后方却又无雨灌溉农田——我们就是下去催逼百姓也于心不忍哪!”

“但愿苍天有眼,能及时降下甘霖化解这场旱灾吧!”刘基又从藤椅上站起身来,在树荫下慢慢踱了几圈,仰面望向那蔚蓝的天空,表情显得十分复杂,“老夫是相信‘天人感应’之理的:陛下驱除胡虏、废除苛政、肃清四海,乃是天意民心所归,自会获得天佑人助。这一场北伐之战,必定是不疲师、不累民便可大功告成!”

杨宪听着,站在一侧默默点了点头。是啊,现在大家也只能作如此之盼了。P1-3

后记

叔本华曾经说过:“历史上的伟人们,都是我们人生的灯塔。如果没有他们光辉的品德照耀在天空,我们将迷失在茫茫黑夜。”大明开国元勋刘基无疑是我们心目中最明亮的灯塔之一。出于对他德才兼备的敬仰,我提笔写下了《帝国谋臣——刘伯温》。

在“厚黑之学”、“权谋之术”盛行的今天,在饱读史书、鉴古察今的读者朋友眼里,刘基是被视为“诸葛孔明再世”一流的谋略大师。然而,他们也许没有注意到,刘基的为人、品行和他的爵号“诚意伯”是完全一致的。你们在《帝国谋臣——刘伯温》中能看出刘基究竟使出了多少阴谋诡计了吗?应该是很少。在东征西战中最为擅长谋略之术的他,却在开国建基、拔乱反正时彻底摒弃了“谋略”,用自己百折不挠的“诚意”,维护了法律的权威。

这才是值得当代许多热衷权谋之学的人深思的啊!

人们会说:“刘基最后还不是被逼得辞官归乡了吗?他从一介布衣跃升为御史中丞,又从御史中丞降回了一介布衣——算不上真正的成功者。”如果以权位、利益、势力的大小为标准来衡量刘基成没成功,他当然是不成功的。但他得到了那份摁满了老百姓血指印的“万民折”,得到了世人千秋万代的衷心景仰。这才是他最大的成功。这样的成功,胡惟庸得不到,李善长得不到,甚至朱元璋也没能得到。凭这一点,刘基就堪与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大圣大贤并肩而立了。

我这部《帝国谋臣——刘伯温》实质上写的是明朝初年的一场“律法之争”。整个故事的框架就来源于《明史·刘基传》的一段话:

帝(指朱元璋)幸汴梁,(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居守。基谓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纪纲。令御史纠劾无所避,宿卫宦侍有过者,皆启皇太子置之法,人惮其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抵罪,李善长素昵之,请缓其狱。基不听,驰奏。报可。方祈雨.即斩之。由是与李善长忤。帝归,想基谬人坛埴下,不敬。诸怨基者亦交谮之。会以旱求言,基奏:“士卒物故者,其妻悉处别营,凡数万人,阴气郁结。工匠死,黹骸暴露,吴将吏降者皆编军户,足干和气。”帝纳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会基有妻丧,遂请告归。

所以,从历史事件的史实性来讲,它是经得起严格考究的。同时,我也没有单纯地拘泥于机械复述历史的文本,而是揉碎了这些历史原料,运用小说的美学原理重新“回炉”加以陶铸,利用鲜活灵动的想像进行发酵,在这基础上再转化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图像和历史画卷。可以这么说,我对里边每一个情节的构思、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倾注了心血,也绞尽了脑汁!

在小说中,有铁面无私而又不失浓浓人情味的刘基,有霸道独断而又不失以法为本的朱元璋,有忠勤敏达而又护短念旧的李善长,有诡诈阴险而又深怀异志的胡惟庸,有温文儒雅而又不失果断坚毅的太子朱标,有英才特达而不失赤子之心的姚广孝,有刚决明理而又稍嫌稚嫩的朱棣……在《帝国谋臣——刘伯温》这个“小舞台”里,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历史定位与个性特色上演着自己的角色。我相信读者朋友们能够从中看出许多不同的理念与行为碰撞而产生的“火花”,从而体味出一些符合自己需要的“立身之道”、“为官之道”、“处世之道”。

如果读者朋友们在看了这部作品后,能动情地说,“这部小说还是有些看头的”,我便谢天谢地、心满意足了。记得有一位朋友说过:“那些伟大的作品之所以深深感动了作者,首先是因为作品的情景感动了作者自己。”《帝国谋臣——刘伯温》当然算不上是“伟大的作品”,但是在我写到和读到小说里几个情节的时候,每次都禁不住心潮澎湃、热泪盈眶,难以自抑:那一个个鲜活而真诚的面影,朦胧了我视野。

感谢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我完成《帝国谋臣——刘伯温》的动力之源。读者朋友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有着许多我精心镶嵌的格言警句,它们粲然夺目,耐人寻味,堪称“智慧的结晶,人生的财富”。

接下来,我要针对这部作品中几个情节和人物的构造进行解析,并与读者分享自己的一些见解。

我要开门见山地着重指出一点:我们历史小说家,应该本着“来源于历史的真实,兼而再高于历史的真实”的态度进行创作,不应该把小说作品写成机械刻板的历史教科书,也不应该只是像“文字搬运工”一样机械重复地堆砌历史资料。我们应该如同春蚕一般,吃到肚里的虽然是一片片嫩绿的桑叶,然而最后吐将出来的却是一缕缕银亮的丝线。这就是说:历史小说创作应当允许某种程度的艺术虚构,但这种虚构必须建立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合情合理的逻辑之上,而不是“戏说”、“穿越”之类的臆想和捏造。像刘和平的《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二月河的《雍正王朝》就是这种创作方式的典范之作。它们就做到了以最巧妙的艺术虚构反映出了隐藏在历史深处最贴切的真实。

现在,返回到我的这部《帝国谋臣——刘伯温》来,我谈一谈几个创作细节的问题。

首先,是关于姚广孝这个人物角色在洪武元年出场的问题。《明史》里记载了:“(姚)广孝少好学,工诗。与王宾、高启、杨孟载友善。宋濂、苏伯衡推奖之。”所以,通过宋濂的这层关系,姚广孝当年肯定是可以和刘基发生人际交往的。 其次,洪武元年是公元1 368年,姚广孝去世时是永乐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418年。他活了八十四岁(虚岁)。那么推算回去,姚广孝在洪武元年的年纪应该在三十四岁左右。故尔,他以青年晚辈的身份去求见刘基的结论也是可以成立的。最后,就是姚广孝在洪武元年的身份究竟是僧人还是儒生,这一点须当切实辩明。《明史》讲姚广孝“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似乎说明了姚广孝在十四岁时就已为僧。但《明史》在他的法号“道衍”之后又点出了他“字斯道”。这就可以衍生出另外一种解释:当时的姚广孝很可能是寺里的寄名僧,也就是带发修行的俗家弟子,并且对外交往所用的名字是“姚斯道”。这样的做法在明清之际相当普遍:清代雍正皇帝就是皇家寺院的寄名僧,法号为“圆明居士”。史书记载,在永乐二年时,朱棣强迫姚广孝复姓还俗,并赐正名为“广孝”。而我认为,从“姚斯道”这个字的含义来看,与“姚广孝”这个名的寓意其实是互为表里的。所以,我大胆推测姚广孝当年为俗家弟子时,正名就是“广孝”。朱棣赐还给他的,是旧名而不是新名。

正因如此,我才在《帝国谋臣——刘伯温》中沿用了姚广孝这个姓名,而没有采用“道衍”这个法号。而且,我猜想姚广孝真正循人空门、留寺为僧的时候,应当是在他的好友高启于洪武六年因“文字狱”为朱元璋所杀之后。那时,他为了避免被高启一案牵连,似乎也只有避人寺院面壁礼佛才是唯一的出路了。这个猜想,我还希望日后有机会与有识者多加论证。

再就是关于朱棣在洪武元年时的年龄问题。

我为什么要把朱棣这个人物拉入到洪武元年这个小说中的历史情境里来,是有一定用意的。确实,根据《明史》记载,朱棣在洪武元年的年龄是八岁左右。而我在小说里虚构了一下,给他加了八九岁,让他变成了十七岁左右。但这个虚构是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进行的。我在小说中采用朱棣这个人物,是为了印证一个历史观点: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就敢于铁腕肃贪的政治后盾是什么?要知道,像朱元璋这样大面积地肃贪惩腐,如果没有强大的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做后盾,是根本施行不下去的。而且,朱元璋自洪武元年开始肃贪惩腐以来,他一直都是“两手都抓,两手都硬”:一手抓对内肃贪惩腐,一手抓对外开拓征战。而对内肃贪惩腐,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对外开拓征战。

那么,他敢于如此“左右开弓”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翻开《明史》,一切就都明白了:在洪武年问的前朝,朱元璋重点任用了其养子李文忠、沐英等猛士名将在外为他开疆拓土,同时又丝毫不会掣肘他对内大举肃贪。到了洪武年问的中后期,当李文忠、沐英等养子先后去世后,他又着力启用了皇三子朱榈、皇四子朱棣等为方面大将而对外征伐,同时为他肃贪惩腐“保驾护航”。这就是隐藏在历史背面深处的真实逻辑——朱元璋在“家天下”体制的历史场景里把自己的肃贪惩腐事业是真正做到了极致!所以,为了展现这个历史逻辑,我不得不将后来在永乐年间基本继承了朱元璋肃贪路线的皇四子朱棣的年龄虚构增加了几岁,并嵌入到洪武元年这个历史情境中来。因此,我希望读者朋友们在读到这些时能够明白我的这番用心。

其实,这种虚构增加人物年龄的手法,我也是借鉴了《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中的相关情节:在该剧中嘉靖皇帝临崩之前,六岁左右的皇太孙朱翊钧和他的父王朱载重一道进宫向嘉靖帝为海瑞求情免罪。但从《明史》记载来看,公元1566年嘉靖皇帝临崩之时,朱翊钧的实际年龄才两三岁!这明显是虚构的。然而,我们都觉得这个虚构来得很巧妙:它一下将海瑞和朱翊钧之间的关系衔接了起来,为后来朱翊钧主政期间高度尊崇海瑞的道德模范作用埋下了伏笔。还有,刘和平在此剧中为了使一代名相张居正与海瑞交相辉映、互为衬托,也不惜虚构史实,让张居正在嘉靖三十九年就当了兵部尚书并入了内阁。而实际上,根据《明史》记载,终张居正之一生,他从来没有担任过任何兵部之职。他在嘉靖一朝做得最高的官职也只是“右谕德兼待裕王邸讲读,领翰林院事”,根本没有入阁,更不可能在扳倒严嵩、严世蕃等奸臣的政争中发挥什么骨干作用。然而,张居正这个艺术形象在《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一剧中却描绘得异彩纷呈、可圈可点,令人颇为信服。假如非要硬抄史实而拿掉了张居正这个角色的话,反而会使此剧为之大大逊色。

清代学者金丰为《说岳全传》所写的序言中讲:“从来创说者,不宜尽出于虚,而亦不必尽由于实。苟事事皆虚,则过于诞妄,而无以服考古之心;事事皆实,则失于平庸,而无以动一时之听……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娓娓乎有令人听之而忘倦矣。”

这可以说是对历史小说创作目前为止所见到的最圆通而又最切实的精辟之见。我的这部《帝国谋臣——刘伯温》便是践行这一见解而精心去创作的,希望能够获得广大读者朋友们的喜爱和青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帝国谋臣刘伯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浩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109769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1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2016023916
中图分类号 K827=48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5
16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4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