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蒙古老人的回忆(札奇斯钦口述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札奇斯钦先生的《一个蒙古老人的回忆》是他上半生『凡路之所經、身之所遇、心之所記、口之所談、咸筆之於書』的,真是包羅萬象,尤其是這位懷有大抱負青年的『尋討利病,銳為世用』的心聲,更是畢宣紙上。相信認真的讀者,特別是對東北亞洲近代史事關心的人,一定如人寶山,不會空手而歸的。不少了解札奇先生的人都說他是有用之才,絕對可以勝任高官領導人的,我很同意,不過作者更以為清代名史家、名詩人趟翼的話:『書有一卷傳,亦抵公卿貴』,何況札奇先生著作等身呢!

内容推荐

《一个蒙古老人的回忆》是作者札奇斯钦的口述史,讲述作者成长的家庭环境及其成员的一些情况,客观记述了从1933年至1948年这一历史时期,述者在北大学习期间从事社会活动,参与反对章嘉活佛干预政治,毕业后出任蒙疆政府职务,抗战胜利后又当选为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等等亲历亲为亲闻的内蒙古地区种种重大历史事件。为内蒙古近现代史保留了一部弥足珍贵的资料,为蒙古史近现代历史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史料。

目录

書有一 卷傳、亦抵公卿貴(代序1)

卷首懷念父母親

卷二 四年北大的生活(1933—1937)

卷三 大學生涯另一章

卷四 日本伴讀的機會與收穫(1938一1939)

卷五 擔任松王的秘書(1940一1942)

卷六 純蒙地帶出任公職(1943—1945)

卷七 南京國民代表大會的蒙古代表(1946—1948)

卷尾新家園

札奇斯欽先生年表

札奇斯欽先生已出版著作列表

後語整理雜感于梅莉

附錄

懷念札奇斯欽教授

與父親相處的生活集錦

和父親在一起的那些日子

我心目中的父親一一札奇斯欽先生

我所懷念的外祖父

對爺爺的感懷與思念

圖版1一20

试读章节

卷首懷念父母親

我是1915年陰曆乙卯年二月十四日(陽曆3月29日)出生在北京,那時父親的居所似乎是還沒住在北京東四牌樓三條東口吉兆胡同的房子裡。我出生的地方不在這所家院中,當然也不是在内蒙古老家,而是在北京東四牌樓隆福寺夾道的一所房子裡。隆福寺是北京很古老且有名氣的寺廟,這所寺廟的集市是北京很著名的商業活動,這所元代已存在的寺廟,在我出生的時候這寺廟周圍已經成了一個商業集中的地方,當然在北京也有好幾個集市的地方,但是隆福寺經常是市民商業活動、小攤販們集中的場所。這所寺廟的牆外有一窄窄的巷子稱為夾道。

隆福寺是坐北朝南的廟宇,裡面有正房幾間,只是一個很普通的院落而已。關於隆福寺北京人都知道東城的隆福寺,西城的白塔寺,都是有集市的地方,不再是有廟會的定期集市,而是天天有小攤販擺攤子的地方,也有可以住人的小院落,我的出生地就在這裡。這個房子並不是父親住的住所,而父親住的家是在東四牌樓三條東口北小街吉兆胡同34號的地方,但是我不敢確定說我出生時父親已住在那裡。那是父親和大母(劉太夫人)所住的地方,母親(張太夫人)是住在北京城外北皋村,為什麼我在這裡出生?就是因為母親和對我非常慈愛的大母親(劉太夫人)不能夠住在一起,所以我就在這所小房子裡出生的,也就是說出生在兩位母親時有摩擦而對我都非常慈愛的、很複雜的家庭環境裡。

因為父親的正妻(劉太夫人)是很有婦德對我非常慈愛,如同親生母親一樣(由於兩位母親的不和,我也沒能出生在正家的房院),這也許是命中註定,我一生經歷過許許多多波濤不平洪流中的命運。我的出生正好是父親五十大壽之年,也是他被西藏十三世達赖喇嘛所指定為出席中國當局北京政府由西藏區選的國會代表之時。因為我出生時父親的兩位夫人沒法相處,也許給我定下了在波濤汹湧的浪濤裹翻跟斗的生活,直到1972年流落在美國他鄉異土,才能在這個以我為中心的家庭裹和妻小們平安快樂地生活下來。

在一生中直到我移民到美國為止,都是在汹湧浪濤中能得天佑,平靜地生存下來的結果,真是感謝天恩,使我能與我親愛的妻兒,重新踏上我後半生的道路。我相信以後的生活不論它的時間有多麽長久,總都會是平靜安樂的,這也是應該感謝天賜的福佑,祖先父母遺留下的福蔭。

父親本是出家喇嘛,是因為我們(札奇氏)這一家在大伯父過世之後,沒有人能夠延續香火,大伯母雖然也生了好幾個男孩,但沒有一個能長大成人,在大伯父過世之後,我們本旗(喀喇沁)的王爺有『開明王公』之稱的貢桑諾爾布先生,以本旗王爺的身份指派父親(羅布桑車珠爾)離開福會寺還俗,繼續札奇家族的香火,也可以用漢族朋友們所說的老[于]這一家不能絕嗣,所以父親就奉貢王爺之命還俗,那年他已經是四十二歲。但還俗七年並沒有立下子嗣,又奉王爺之命再娶,不使這個家族後嗣斷絕,這是我到人間來的第一步環境。

那時大母(劉太夫人)已經生過兒女,但也因為沒有一名子女立得住活下來。所以她不得不讓父親另娶我的生母(張太夫人),這是我家的一件大事,因為我的到來,使札奇氏這一家得以延續下去,而我就成了家中的寶貝,所幸在我年輕時並沒有無知亂來,才能夠有今天我這一系的子女的隆昌,使札奇一家得以在異國之地延存下去。這是這一篇長篇傳記的起點。P1-3

序言

書有一卷傳,亦抵公卿貴

一部好的史書,我個人以為應該多少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敘事應有可靠的史實作佐證,不能無中生有,特意加工,甚至編造故事,以取悦讀者。

(二)分析要以理性作探討的基礎,不可憑一己的主觀,對人與事作激情的批判,否則會令讀者對其作品增多懷疑性。

(三)行文不應冗長艱深,更須避免過多引用文獻原文,作義理上與考據上的功夫,造成徒勞無功,反令人讀來乏味。

札奇斯欽先生的《口述歷史:一位蒙古老人的回憶》這部書,我在拜讀之後,感到不愧是名家之作,我上述的幾頊特點它似乎都具備了,書中不但文字清暢簡要,談論也是於史有據的,更難得的他善惡兼書,連對族人,甚至他自己在内,都作過坦誠的評論,可謂公允之極,十分難得。

札奇先生這部書還有一些獨特處,我認為也應該值得在此一提的,例如:

第一,先生生於一個蒙古人家,父祖輩雖不是王公貴胄,但也是盟旗的領導人。他家不是巨富,但也擁有一些土地、房舍與牲畜,堪稱是殷實大户。他們家維持着優良的家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子孫們都能勤奮向學,力求上進,不像當時有些蒙古人家子弟那樣,玩枱球、泡女侍、酗酒賭博、終日嬉戲、敗德傷身、貽害無窮。先生一生銘記[飲水思源]的古訓,直到晚年仍不斷地把一切成就都歸功於『父祖遗留的福蔭』。

第二,由於受了良好家教的影響,先生的行事作風一直是中規中矩的。他對親朋好友,甚至家中傭人都是和藹可親的。他不飲酒、不好色確是事實。他奉行康熙皇帝『能飲而不飲』以及乾隆皇帝『色勿迷』等的主張,據他自己說:在北京大學讀書時,教室座位是排好的,他與當時的北大校花熊姓女學生並坐,他覺得『自己是已婚的人,頂好規範自己,雖然坐在一起一學年了,但從未講過一句話。』不過他對生母與養母這兩位女性,都是敬愛非常,因為兩位母親都是在中秋節前後辭世,所以每逢中秋他都是吃素祭母,從來沒有忘記過。札奇先生在回憶錄中說:『我這一生沒有吃過任何骯髒的錢,沒有做過對不起我自己良心的事情。』先生的品德由此可窺端倪。

第三,先生的勤學與才華也是值得一述的:他自幼在家中由老師傳授中國的四書五經,後來進入由美國教會人士開辦的北京滙文小學及中學,他得到外籍老師教英文,又有英國籍的乾爸、乾娘指導,從小他的英語程度就高過一般人了。他家住在北京東四三條,附近時有日本僧人來學佛,札奇先生也常與他們有往來,因而也學會了一些日語,加上後來再去日本東京留學,使得本身有語言天才的札奇先生,終於成了精通蒙、漢、英、日多種語言的專家了,這也是他日後能到英、美、日、德等國大學擔任教授並揚名國際的原因。另外當他在北大唸書時,老師就稱讚他說:『你是蒙古學生,和内地學生一樣好!很好!』還有在歷史系姚從吾教授的蒙古史班上旁聽時,他曾為成吉思汗母親改嫁之事,對全班作過精闢的解說,也從此與姚老師建立了亦師亦友的關係,而這關係從北京到臺北一直維持著,幾十年沒有改變,也算是學界的一段佳話。

第四,札奇先生誕生於二十世紀初葉,當時東北亞洲正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時代,中國邊疆有列強環侵,國内則是軍閥割據,各民族間又相處得不甚和諧,用環境險惡,情勢嚴峻來形容,絕非誇張之語。在苦難、離亂、疑雲、夢魘中生活,對有識之士而言是極為沉重的。札奇先生素懷大志,愛族愛鄉,一直想為蒙古盡綿薄之力,為它的復興富強工作。可是中、俄、日、英互相爭鬥,蒙古本身也不能團結,以致消融了很多革新的因素。先生人微言輕,只能嘆息是民族宿命的不幸。杜甫的『人生由命非由它』,真是隽言佳句了。先生在書文的字裡行間,隱約的暗示人們:任何人或民族都是會犯錯的,只要能改過,吸取教訓就好,否則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第五,在札奇先生的回憶錄中,我們看到很多的人與事,以及他個人的一些從政經歷。在人的方面為數甚多,而且千人千面,個人的心靈、感情、道德、學養、生活、貢獻又都有不同,有人嘔心瀝血,彈精竭慮地為家國服務,但未必能竟全功。有人叱咤風雲,趾高氣揚地活動,却給民族帶來災難。更有一些不值得一提的敗類,陰險奸詐的私通仇敵以謀私利,實在令人心酸嘆息。在事的方面,由於當時蒙古地區是中、俄、日、英等勢力明爭暗鬥的所在,中國一方又有國、共之分,甚至還有蔣介石與汪精衛、閻錫山與傅作義的不同派別,真是山頭林立,各自謀私。也可因此,當日發生的事件,常常叫人迷茫焦灼,悲傷失望。難怪札奇先生在書中道出:[官場總是勾心鬥角的地方],『戰亂時,沒有正義的人,反而容易登上階梯如煊赫一時』等等的無奈言語。他對家鄉民族的事一直是關心的,直到老年都未曾改變,唐、宋人詩句中的[丹心終不改,白髮為誰新?]、[髮已千莖白,心猶一寸丹]等等,似乎都是為他吟咏的。

第六,從這部回憶錄中,我們不難看出札奇先生對家鄉、土地風情是至愛不渝的,他在大學時代重返故鄉時,見到綠色草原、藍天白雲的壯麗美景,令他驚讚不已。路經大沙漠時也使他深悟[天大、地大、空間大、只有自己最渺小]。後來他在内蒙古出任公職時,總會儘量看看日出、日落以及天際無涯的景色,讓心胸感覺寬敞。有時還去小沙漠中來一次[沙浴],以舒暢身心。他對家鄉飲食也是非常喜愛的,最喜歡全羊席中羊肩胛骨部份,而餐館裡的網子油烤羊肝,對他來說更是情有獨鍾。記得有一年我和札奇先生一同去澳大利亞參加亞洲學會的國際學術年會,當地一位友人請我們吃烤羊肉,他讚不絕口,因為澳大利亞的羊肉膻味較重,或許類似蒙古口味?還是思鄉?我們會後返回臺灣,我還幫札奇先生分帶了一箱鮮羊肉搭機回臺,因為腥膻味的羊肉是臺灣嚐不到的,他也想讓家人分享美味。還有一次,我們一同參加德國主辦的世界阿爾泰學術會議時,在一天晚餐後我們散步在一處空地時,他向我談到小時候在老家,可以看到山上的茂密的松樹林,他有時坐在屋後的松樹下沉思往事。他說如果他是詩人,一定會為松濤、野花留下一些詩詞歌賦的。後來聽說他老家改變了,松林只剩下一棵了,令他感慨萬千。唐人盧照鄰有詩句雲:[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昔時黄金白玉堂,即今唯見青松在。]世事滄桑,都是像過眼雲烟一樣的。

總而言之,札奇先生的這部作品是他上半生『凡路之所經、身之所遇、心之所記、口之所談、咸筆之於書』的,真是包羅萬象,尤其是這位懷有大抱負青年的『尋討利病,銳為世用』的心聲,更是畢宣紙上。相信認真的讀者,特別是對東北亞洲近代史事關心的人,一定如人寶山,不會空手而歸的。不少了解札奇先生的人都說他是有用之才,絕對可以勝任高官領導人的,我很同意,不過我更以為清代名史家、名詩人趟翼的話:『書有一卷傳,亦抵公卿貴』,何況札奇先生著作等身呢!

不久以前,札奇先生的女公子梅莉小妹給我來電,告訢我她們姊妹四人玲慧、美慧、君慧、梅莉在劉元珠教授(札奇先生的學生)的鼓勵下,已經整理完成札奇先生生前口述歷史的記錄,希望我能為這本口述歷史書作序,我不能辭,也不敢辭,謹綴數語如上,作為推轂之資,也作為我對札奇先生尊敬的一種表示。

2014年5月5日陳捷先謹書於加拿大梵香精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蒙古老人的回忆(札奇斯钦口述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6507150
开本 16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9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86
CIP核字 2015298291
中图分类号 K837.125.8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内蒙古
230
15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