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迅遗风录
内容
编辑推荐

了解、讨论现代中国,鲁迅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不单是文学一个方面。2016年,鲁迅离开我们整整八十周年。在这八十年的纷乱世事变迁中,其实,先生一直都在,他的精神、著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然而,我们当下所看到的鲁迅就是八十年前那个有血有肉活着的鲁迅吗?未必。即便是鲁迅生前,其被误读者不少,更何况,出于某些原因,有人人为地为鲁迅涂上了各种色彩。孙郁先生这本《鲁迅遗风录》就是一部正本溯源之作,试图在源头上寻找那个被误读的鲁迅。

内容推荐

鲁迅是什么,不同时期的描述不同,在各自的表述间,有时仿佛在讲不同的人。他的不幸在于,死后一方面不断被简化地陈述,一方面被封闭性处理,结果都腰斩了思想的要义。这些年间青年一代对于鲁迅遗产奇妙的对接,似乎证明了郁达夫当年对于鲁迅的判断,热爱自己传统中的存在的人们,是远离奴隶之路的有希望的群落。孙郁所著《鲁迅遗风录》将为你呈现一个完整的鲁迅。

目录

私人语境里的鲁迅

余音所在

国难声中忆鲁迅

许寿裳遗墨

澄明的朗照

批评的良知

曹聚仁的眼光

面对鲁迅的老舍

聂绀弩的“鲁迅体”

诗人冯雪峰

台静农的寂寞

文章家唐弢

“多”通于“一”

废名的转向

背叛的选择

孙犁的鲁迅遗风

抵抗者的自语

丸山升先生

关于木山英雄

伊藤虎丸

仙台鲁迅之追忆

韩国的鲁迅风

在《鲁迅全集》的背后

鲁迅还是胡适

鲁迅画像的种类

难以言说的鲁迅

晚年周扬

夏衍之问

在鲁迅的遗风里

[附] 莫言孙郁对话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余音所在

1

私人语境之外,在公共话语中,他的形象可以说是多色调的。

鲁迅没有从事小说创作前,文坛上的主角是些旧式的士大夫。文章的套路基本是从明清时代那里来的。那是个世风大变的时代,不久就有了梁启超、章太炎、苏曼殊这样的求新的人物.慢慢地改写了文学地图。这些人在学问上有突破.渐渐被人注意,像章太炎那样的学者在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创作上有一点新风的是苏曼殊,他用佛学和西洋浪漫诗学的精神创造了新的诗文。这些人和同光时代的诗人不同,近代性的因素增加了。于是文章多了偏离八股的新气象。一至于民间,是才子佳人的旧小说流行,白话文有吴语的痕迹,江南文人的才情与市井的阅素缠绕着,对百姓都很有影响。

《新青年》提倡新文化运动.主张用白话文代替义言文,其意义是別于康、梁的思想的。那就是回到民间和个人本位的立场,向现实挺进.也向内心挺进。不过陈独秀、胡适在最初没有意识到白话文的更深的路向在哪里。他们还停留在功利的层面考虑白话文的使用问题,将新文学视为理性工具的一部分。鲁迅作品的问u1.是风向转变的一个标志,闪为不仅解决的是功利主义层面的问题.重要的是提升了白话文语言哲学的价值。由于他,中同白话文学翻开了新的一页。

之所以说是一个标志,乃因为他写出了社会被遮蔽的隐秘,指出专制文化奴役人的现实。根本点在于,传统文化窒息了个人的潜能的发展,把精神矮化了。在创作里,他一方面还原了历史面貌,写出了人的畸形的形态.另一方面,显示了精神的另一种可能性。鲁迅对现实的认识,是有种历史的眼光的。在他的笔下,人在历史的进程里.而一切选择都是旧梦的投射。这给他很大的痛苦。在他看来,不能达到个体生命的自立,总有些问题。人必须走出铁屋子,才可能进入阳光之地。

研究界对鲁迅艺术世界的成就,一直有很高的评价。

归纳起来一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批评,写出了阿Q这样的人物。二是对自我的解剖.意识到认知的有限性。三是把悲怆的气息和幽默的味道一体化,颠覆了一般文人的习惯表达手段。还有,就是不断改造自己领略世界的方式,与一切非人道的存在进行不妥协的战斗。这是全新的表达。此间他大量的翻译与整理国故的业绩.都给人不小的惊奇。蔡元培在其身上发现了精神与学问的深度,毛泽东在他那里看到了革命性,激进知识分子则在他那里读到反抗压迫的快意。这些不同的读解都在一个层面进人了他的世界的隐秘.而其间的差异也显而易见。不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其内在的力量的冲击波是被广泛承认的。  有一个事实可以看出他的影响力。20世纪20年代后,其著作得到不断再版的机会。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人都对他给予很高的评价。很快,日文、俄文、法文的译本出现了、他的作品成了那时候中国文学的一个象征。从此,一个鲁迅的话语方式便在中国悄悄出现了。

关于鲁迅给人的印象,张定璜的(鲁迅先生)很有代表,那文章大约受到欧洲批评家的影响。写得很传神,似乎是最贴切地进入到鲁迅的肌体里,有着声音和色彩的味道,也仿佛是一幅油画,冲刷着读者的心:鲁迅先生站在路旁边,看见我们男男女女在大街上来去,高的矮的,老的小的,肥的瘦的.笑的哭的,一大群在那里蠢动。从我们的眼睛、面貌、举动上,从我们的全身上,他看出我们的冥顽、卑劣、丑恶和饥饿。饥饿!在他面前经过的有一个不是饿得慌的人么?任凭你拉着他的手,给他说你正在救国,或正在向民众去,或正在鼓吹男女子权,或正在提倡人道主义,或正在做这样做那样.你就说了半天也白费。他不信你。他至少是不理你,至多,从他那枝小烟卷儿的后面他冷静地朝着你的左腹部望你一眼,也懒得告诉你他是学过医的,而且知道你的也是和一般人的一样.胃病。鲁迅先生的医学究竟学到了怎样一个境地,曾经进过解剖室没有,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他有三个特色,那也是老于手术富于经验的医生的特色.第一个,冷静,第二个,还是冷静,第三个,还是冷静。

P(29-31)

后记

二十多年前,我为一本杂志陆续写十一批鲁迅与同代人的文章,后来慢慢有了野心,想拓展成一本书,纪念鲁迅传播史上那些有趣的人与事。但因为忙,直到去年因病休假,这个工作才系统开展起来。一面写,一面补课,顺便整理一些旧文,陆陆续续把一些感想连缀出来。作为自己的旧愿,现在总算有了一个结果。

鲁迅逝世后,关于他的传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群落:一是生前好友、亲属的回忆、怀念文章,周作人、许广平、许寿裳可谓代表;二是弟子的追忆之作,比如胡风、冯雪峰、萧红的文字;三是学院派学者的研究论著,张申府的短论,李长之的专著成了那个时代有学理的言论;四是政治人物的点评,瞿秋白、毛泽东的沦述一直被人们所转述。在生前好友之中,自由主义文人胡适、曹聚厂的观点,在思路上溢出一般的框架,是左翼之外的视点。自然,一些作家如茅盾、郁达夫、老舍、巴金的追忆性文字,也成了重要的历史表达。这些不同思想者的表述在差异中构成了有厚度的精神景观,它们实际上成了鲁迅传播史的重要部分。

返观这些不同群落文人对于鲁迅的叙述,看出现代文化发展的多向脉络。文学史与文化史一些重要的话题,有许多交叉在鲁迅的思想里。人们的阐释着眼点有时也完全在不同的空间,内中纠葛着现代中国重要的精神内核。鲁迅是什么,不同时期的描述不同,在各自的表述问,有时仿佛在讲不同的人。比如“文革”间的鲁迅,就完全不食人间烟火,只一个斗士的脸7L。而现在,鲁迅成了学院派里热点的文化人,各类标签不一,紧张的冲突语境淡化,又把其斗士风采省略了。从八十余年间的叙述看来,鲁迅的价值有时候有很浓的政治色彩,有时却极富有个人主义意味。在历史人物描述方面,恐怕没有谁像鲁迅那样给人如此复杂的感觉。

在我个人的兴趣里,草根化的左翼青年对于鲁迅的描述尤值得深思。而那些游离于流行文化的思想者对于鲁迅遗产的把握,可能构成了鲁迅传播史最动人的一章。鲁迅的能量刺激了那些底层知识人创造的潜能,他们在这份遗产里发现了走出苦难的资源,而这些恰恰是激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原动力。这些来自社会边缘的人群,在自己的选择里有鲁迅遗产的真意的辐射,虽然彼此的逻辑并不重合在一起,萧红、萧军、叶紫、柔石的文化活动,都隐含着鲁迅内在的价值,他们所以接近鲁迅传统,和他们抵抗生存环境的程度深切联系在一起。

但这些草根左翼的深层价值被注意的不多,长达八十年间的鲁迅研究,政治话题有时覆盖了一切。我曾在《鲁迅与列宁主义》一文,专门讨论了鲁迅被政治化叙述的历史。白瞿秋白后,关于鲁迅的描述,多在列宁主义的话语里。它的题旨是,鲁迅由旧的阶级营垒,进入革命的世界,那些十大夫与布尔乔亚的痕迹消失了,这种叙述,在狭义的层面有一定意义,鲁迅自己并不反对,但考察鲁迅晚年写作兴趣与翻译兴趣,溢出列宁主义的思想很多,把他的精神活动限定在列宁主义的语境,并扩大其思想的空间的苏维埃因素,就模糊了其间的问题,把其丰富的意味简化了。鲁迅的不幸是,他死后一方面不断被简化地陈述,一方面被封闭性处理,结果都腰斩了思想的要义。我们看他同代人的回忆文本对于鲁迅思想的简单化陈述,亦能感受到其间的问题。

20世纪s0年代李泽厚研究中国思想史的过程,参考了大量的鲁迅遗著。他绕开苏联的语境,从康德、荣格的学说里,融会鲁迅思想,确立了文化积淀说的理论。而由此延伸出的思想,把鲁迅遗产放置到更为开阔的世界性的话语中加以阐释。这是鲁迅资源获得一次重新组合的尝试。实践已经证明,在俄苏传统之外打量鲁迅,可能会有更为丰富的精神对话空间。

但是李泽厚的思路并没有被继续延伸下去,很快,现实流行话语成了阐释鲁迅的主导性表述。这些话语有的是左翼思想的变形表述,其价值在于批判性,但易流于本质主义的倾向也引起人们的警惕。鲁迅一生要颠覆的是本质主义的思维中呈现的奴隶话语。他觉得士大夫语言与大众语言里,都有专制主义的毒素,以一种新的话语方式代替旧的话语,恰是自己的使命之一。即便他左转的时候,对于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是开放式的,有自己自由阐释的逻辑在,并非苏联意识简单的位移。但他去世后,世俗社会对于他的描述,一直属于鲁迅厌恶的话语逻辑,那些关于文艺与政治,个体与群体关系的陈述,与鲁迅文本呈现的思想并不在一个空间里。所以我曾说,我们常常在用鲁迅最为厌恶的方式表达鲁迅的思想。这造成了一种错位。描述鲁迅面临一种新的话语的使用的问题,假使我们不清楚自己的语言还属于鲁迅攻击过的一种历史遗存,可能永远不能进入鲁迅世界最为隐秘的所在。

最早意识到此问题的曹聚仁,在自己的回忆文字中试图表达这一突围的可能,但因为知识结构的限制,只能做到思想上的超党派,而审美的方式还是晚清文人的意味较多。他的<鲁迅评传》开出一条研究的新路,但也仅仅局限在思想的维度里,审美等判断显示的智慧寥寥无几。在鲁迅研究的思路延伸中,徐梵澄的陈述颇有意义,他在多种语境里把握鲁迅的精神,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启迪。某种程度上说,徐梵澄是在语义和哲学层面最能沟通鲁迅精神的人物,但他对于世俗社会的肓点也影响了对于中国问题的判断,而这一方面,胡风、聂绀弩的思想,倒可以成为这种不足的补充。

鲁迅晚年的左翼选择,与毛泽东的思想是在两个路径里。他是从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进入马克思主义的路径。但他的接受马克思主义是草根式的,没有政党文化的痕迹。只要看他与周扬等人不同的状态,就可以发现其背后的个人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其实与世界主义的许多文化元素交织在一起。在深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文学原理之后,他还那么热衷于表现主义与达达主义的艺术,这不是斯大林主义式的,而具有逆斯大林式的普列汉诺夫的特点。这不仅与日本的左派不同,和中国的左翼作家亦多有别。可是,后来中国的文学理论,是抛弃普列汉诺夫而近斯大林主义的,这个路径与鲁迅的思想实际在不同的时空里。

如果我们不能在这个问题上看到原色,或者不能够意识到鲁迅研究与鲁迅传播中这样曲折的历史,我们可能会把鲁迅遗风理解为一种单色调的渲染。而实际的情况是,鲁迅的思想是被以分解式的样式出现在不同时代与不同领域的。延安时期的王实味对于鲁迅的思考已经被批评,丁玲的思想也被扣上帽子。胡风后来不断受到批判,其实也是删除鲁迅思想最为锋利一面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胡风、冯雪峰的命运已经证明,以个性化的方式介入左翼文学批评,是违反斯大林式的逻辑的。周扬、夏衍对于他们的批判,背后有深的精神渊源,鲁迅被抽象的肯定,又具体的否定的历史过程,也恰恰是其思想不合适宜的另一种证明。

在20世纪20、30年代,许多人其实深切地意识到鲁迅的价值。张申府对于鲁迅的哲学化的表述,与他所认识的罗素、维特根斯坦式的智慧虽然不同,但多有相近的精神启迪。张申府可能是最早从思想史的层面洞悉鲁迅精神意蕴的人,他对于鲁迅的认识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层面。这个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理论工作者对于鲁迅的非党派化的描述,更接近鲁迅遗产丰富的特性。而这些观点直到过了五十余年之后,才得到人们的认可。而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学者从文化史与思想史层面思考鲁迅精神,与张申府的思路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这里,日本学者的研究给鲁迅研究带来了学理的厚度。他的哲学性的价值和思想者的价值,被放置于更为广阔的世界主义视界得以呈现。无论竹内好还是丸山升,他们将鲁迅遗产放在东亚解放和世界革命的层面上来,那些狭隘语境里的表达被消解了许多。日本学者借着鲁迅要解决的是自己的问题,但同时也把中国的焦虑与人类的焦虑置于同样的平台上加以审视,鲁迅的价值就由中国的时空转换在世界的舞台上。有人从尼采、克尔凯郭尔、卜夫卡的对比里研究鲁迅,则无意中把鲁迅在世界主义的话语体系中经典化了。

在诸多日本的鲁迅研究者中,木山英雄与丸山升的著述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前者把鲁迅指向形而上的层面,鲁迅思想与德国近代哲学获得了同样重要的意义。后者则把其遗产的革命性与社会改革深切联接起来。这给中国的同行带来了许多启示,近来关于鲁迅的叙述,有许多受到了他们的影响。不过值得思考的是,欣赏他们的人,多是学院派的人物,他们似乎没有这两位日本学者这么深的政治情怀,而在借用其思想的时候,渐渐把鲁迅象牙塔化。在关于鲁迅的各种陈述中,象牙塔里的鲁迅,被古典化处理,仿佛是古代文学研究的对象,鲁迅进入了他所厌恶的”悠然见南山”的“美的静观”里。20世纪30年代有学者担心鲁迅被学院派化后的简单化,在今年成为现实。

当鲁迅日趋进入学院派语境的时候,那些在野的鲁迅研究显得格外重要。而草根化的表述,对于对抗日益象牙塔化的鲁迅研究显得格外耀眼。一方面需要学院派思考的深化,另一方面,民间原动力的思想交流显应得以拓展。那些艺术家对于鲁迅的能动的阐释,对于发展鲁迅思想,都是必要的选择。我们今天讨论这个话题,看到民间表述所生成的智慧,可能是抵抗思想弱化的一种精神支援。

在我看来,鲁迅精神的延伸,艺术家的选择起到的作用十分巨大。我们从路翎、聂绀弩、孙犁等人的创作,以及吴冠中、赵延年的绘画里,看出了一个未完成的传统的闪光。那些并不在主流文化中的文化人,在处理中国文化难题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走在鲁迅当年的路上。在后来的作家余华、莫言、阎连科那里,鲁迅的主题不是弱化,而是被以不同方式所强化起来。这里不仅有国民性话题的再提,重要的是知识分子语境的激活。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作家在自己的社会职责上,不会也不能丢掉“五四”传统。在凝视我们自己的历史与现状时,批判意识与改造社会冲动,是一直伴随其间的。

在这个意义上,鲁迅遗产一方面在学院派的话语里被不断演绎着,一方面在作家的实践中成为时断时续的母题。学院派把他视为思想的资源,其价值与孔子遗产同样不可或缺,而作家的写作也与此拥有了一种审美的底色,仿佛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俄罗斯文学,具有原典的意味。鲁迅传统拥有巨大的政治可能性,但常常是反非人道政治的政治。对于这种政治化的表述,草根左翼和学院派知识分子都有过相当精当的描述。这些已经构成了一个新的传统。鲁迅研究的生命力可能恰在这个传统里,这些年间青年一代对于鲁迅遗产奇妙的对接,似乎证明了郁达夫当年对于鲁迅的判断,热爱自己传统中伟大存在的人们,是远离奴隶之路的有希望的群落。现在我们纪念鲁迅逝世八十周年,越发感到先生不是远离我们的存在,而是一道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风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迅遗风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94802
开本 16开
页数 3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3
CIP核字 2016171184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5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