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时间深处的背影(走近新余历史文化名人)
内容
编辑推荐

何立文编著的《时间深处的背影(走近新余历史文化名人)》洋溢着现代散文的人性意识、主体意识,使得作者与传主之间达成一种充分的交流、对话。这是一种双向的精神运动,一方面是作者在写作中走入历史,走进历史人物的心灵世界,悉心揣摩、描摹人物在其所处环境的思想言行,另一方面又能在人性高度上对人物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品藻、感怀、审视乃至批判,大胆表达作者独立的主体性的理解和阐释。

内容推荐

何立文编著的《时间深处的背影(走近新余历史文化名人)》是关于新余历代名人的文史资料专辑,作者以史料为经,哲学深思为纬,用鲜活灵动的笔触,立体呈现了新余十六位历史人物性质的复杂性与多重性。通过对历史人物的重新打量与书写,探寻人性的丰富与驳杂。

目录

独立特行的爱国者——习凿齿

寂寞状元郎——卢肇

宰相的智慧——王钦若

改革先锋——李谘

一代醇儒——刘敞

史官也疯狂——刘攽

直言无忌——孔文仲

在冬青青,松柏不改——萧燧

生若浮萍——傅若金

石门书声朗——梁寅

信仰的力量——黄子澄

身死从人说是非——严嵩

荒野上的微光——宋应星

治世能臣——晏斯盛

沙场人生——张春发

水墨旋舞——傅抱石

后记

试读章节

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容易引发“人生无常”的悲观,很多人在迷惘之下,对人生的本质与价值产生一团又一团怀疑。和当时许多擅长清谈和玄学的名士一样,域外传人的佛学思想仿佛原野上空拂过的一阵清风,吹散了僵化的儒学教义,为习凿齿打开了一个无限开阔的未知世界。

青年时期的习凿齿追随桓温左右,为其事业可谓忠心耿耿,竭尽所能。但是。桓温晚期独揽朝政,欲行篡位,又不听习凿齿劝阻,令他万分失望,另外,他的率性直言也渐渐惹恼了桓温,最后桓温将他的官职一再调任,不再像当初一般重用他了。失去用武之地的习凿齿只能对着那一大堆灰尘满面、倡导经世致用的儒家经典怅然叹息。

就在习凿齿怅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时候,公元365年,著名佛教学者道安法师率领僧众来到襄阳,并且一住就是十五年。习凿齿不仅是博学之士,更是好学之人,早年跟随桓温时,对佛教经文就有浓郁的兴趣,与人清谈常常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对道安法师,习凿齿亦早有耳闻,心生崇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道安法师的到来像一杯甘霖一样,滋润了习凿齿干涸的心田。从当时习凿齿致道安的书信中也可见他对法师的崇敬,“……此方诸僧,咸有倾想,目欣金色之瑞,耳迟无上之箴。老幼等愿,道俗同怀,系咏之性,非常言也。”非但如此,后来向好友谢安推荐道安法师时,习凿齿也不吝赞美之词:“……来此见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大威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未所见。”

作为一种源自域外的宗教信仰,想要在中土传播并发展信众,势必倚靠当地政权。习凿齿是襄阳人且世代为荆楚豪族,那时他可能失宠于桓温,但名望还在,所以道安在襄阳弘扬佛法,一定得到了习凿齿的鼎力支持。这十五年中,两人交往密切,经常在一起品茗论禅,甚为投机。无须为烦琐的公务殚精竭虑,可以整日坐在茶桌边参悟佛理玄机,源源不断的新知识充实着习凿齿的大脑,澄明之境仿佛咫尺天涯却又越来越近。习凿齿醉心于这种捉迷藏似的微妙感觉。这十五年,在习凿齿的一生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没有后来襄阳城破两人俱被苻坚俘获押送长安的变故,如果道安不是选择居留长安而是跟随习凿齿南下回襄阳,佛教史上再添一个得道高僧不是没有可能。

好不容易在苻坚的魔掌下逃脱的习凿齿,一路上目睹战争给劳苦百姓带来的灾难,内心的痛苦难以描述。自己没有能力解救百姓于水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到底在哪儿?追问不到结果,与世无争的佛学思想自然而然地生发了。为什么习凿齿人生最后阶段甘愿隐居乡野?试想一下,恐怕不能排除般若学“本无宗”代表道安法师的潜移默化吧?

曾经三次北伐,希冀建立盖世功勋,却慨叹“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的桓温已成黄泉之下的枯骨,环绕其四周的幕僚集团亦随之土崩瓦解,唯剩荆楚山河记录着他们吟诗作赋、清议玄佛的吉光片羽。曾经雄踞北方,试图一统华夏的前秦国主苻坚,淝水一战兵败后元气大伤而一蹶不振,后反被部将俘杀,江山易主,前秦的版图已经成为历史。习凿齿的前半生裹挟在这些时代巨变之中,跟随那些弄潮儿起伏浮沉,可谓遍尝世间百味。如果将他的一生比作一条河,那么,剧烈的腾挪跌宕之后,便是舒缓的润物无声了。从长安返回襄阳后,天命之年的习凿齿开始谋划人生的后半段该怎么度过了。

不清楚习凿齿离开襄阳南下的具体原因。一个五十余岁的老人本可以安居故土颐养天年,假如时局稳定,天下太平。兴许那时襄阳尚为苻坚控制,习凿齿担心苻坚的马蹄随时会敲响襄阳的街面,一切皆处身外,功名利禄都是幻影,他只想找一方僻静优雅之地安度余生?还是习凿齿已对物是人非的襄阳,对自己跌宕起伏的前半生已经厌倦,想要开始一种全新的晚年生活?总之,习凿齿携带家人沿汉水南下,像一只候鸟,一路找寻着一块可以栖息的理想之地。

南下的路线已经湮没于历史的暗角,只能在斑驳的中国地图上做一些猜想。从襄阳出发,沿汉水乘舟南行,过钟祥、仙桃,转入长江南下,经武汉、黄石到江西九江,后继续往南,过南昌再沿锦江西行至万载。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水路,长途跋涉,艰难困顿;如果水陆兼程,困难无疑加倍,因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交界处皆为崇山峻岭。据方志及白梅习氏族谱记载,习凿齿先在万载书堂山落脚,并开馆授徒,将毕生所学传于四方学子。过了几年,习凿齿或许认为那儿还不是自己定居的理想之地,又迁徙至新余白梅,终于在此定居并开设“半山学舍”,继续讲授经文,传道解惑。

如血残阳斜照学舍屋顶上的一丛茅草,病入膏肓的习凿齿挣扎着从床上坐起,他知道自己的时间就像这夕阳,越来越短了。他努力地握住笔管,给当今皇上修书一封,为萦绕自己一生的问题作一个总结,这样才能配得上数十年来的呕心沥血。

“臣每谓皇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后为三恪。而身微官卑,无由上达,怀抱愚情,三十余年……愿陛下考寻古义,求经常之表,超然远览,不以臣微贱废其所言……”等待返京复命的特使见许久过去,屋里悄无声息,推门而人,发现案几上墨迹未干的书信,习凿齿脸朝东方,已然离世。

像一束烟花,绚丽绽放之后,复归苍茫大地。

一个人可以选择高官显爵,锦衣玉食风光无限;也可以选择终老乡野,著书立说培育后学。生逢乱世,却能坚忍不拔地将选择的权利紧紧攥在自己手中,拿得起更放得下,习凿齿的一生已经到达收放自如的化境。

一千七百年倏忽而过,行走在白梅村房前屋后,先哲的踪迹早已消融在浩瀚无边的岁月中,如今我们只能在祠堂习氏祖宗牌位上感知这位乱世奇士睿智的目光、满腹的经纶以及繁华过后见真醇的娴静与达观。P8-11

序言

补一补我们的地方性知识

易晖

读到立文兄的这部书稿,我不禁想起一件“趣事”。几个月前,我去拜访一位治文史的长者,寒暄过后,他送我一册新作——《汉晋春秋通释》。读过一些史书的我对《汉晋春秋》略晓一二,知道这是东晋著名学者习凿齿所著,而且习凿齿还和这位长者一样,都是湖北襄阳人。于是我随口说道:“您这是在为自己的乡贤作传啊。”不想他笑答:“你讲得没错。可说不定他也是你的乡贤呢。”这话听得我一头雾水。长者见我不解,便继续说:“习凿齿是襄阳人不假,《晋书》上说他生于斯死于斯,但还有一种说法,习凿齿晚年为了躲避战乱,一路流落到你们新余,并终老于此,新余至今还有习凿齿墓呢。据说国内很多习氏家族都是从你们新余迁出,散布各地。这种说法虽不载于正史,但明代以后许多的地方志以及一些习氏家谱都有记载。据说你们新余的习氏家族每年的祭祖活动搞得非常热闹。”

这次见面之后,我特意向一位在新余老家的习姓同学求证,他证实了那位长者的说法,告诉我,新余的习姓人都视自己为习凿齿的后人,欧里镇的白梅村相传就是习凿齿当年的隐居、办学之地,如今是个有四五千人口的大村,村民全姓习,而邻近的分宜县枣木山就有其墓地,每年清明时节,远近的习姓人纷纷前来拜祭这位先祖,几达万人之多。

这件事让我对故乡有了另一种认识。以前我以为自己对新余大体是熟悉的,我在那里出生,在那里成长,虽然这些年漂在外头,却始终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人杨炼说过,“回不去的时候,才回到故乡”,而我同样也觉得,新余,并不因为远离而在我的生活中缺场,而是如另一位诗人顾城所说,就像看天边的云,物远而心近。

但我对她真的是那么近且熟吗?对她的山川风貌、历史地理、人文风情我究竟了解多少呢?我当然走过一些山川村镇,但它们与我后来去过的南国地方,又有多大的不同?我也曾从长辈、邻人那里听来许多传说、掌故,但那不过是陪伴或填充我少年时光的材料,早已沉入记忆海洋的深处。我算是个读书人,自晓事以来,读书便是生活中的一大内容,我读国家的书、世界的书,如果说还能忝列知识分子的话,那也只能是懂得一些国家知识、世界知识的知识分子,却不能说是关于家乡、关于我们的地方性知识的知识分子,这对于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文化的持有者”来说,难道不是件令人汗颜的事吗?我是什么时候失去了这一“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呢?

抱着“补课”的愿望,我打开了立文兄的书稿。书中林林总总描绘了十多位新余籍或在新余留下人生足迹、文化贡献的历史名人,许多是我不知道,或只是知道一个名字。从魏晋时期的习凿齿,到现代美术大师傅抱石,时间跨越一千多年,堪称一部小型的新余文化史。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佚,虽经作者多方爬梳钩沉,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材料供裁剪、铺陈,所以书中人物大多是以一种片段的、肖像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真正如书名所云,是一个个“时间深处的背影”。饶是如此,这些历史人物也是携带着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丰富信息,活生生地走出了“时间深处”。我想,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先贤都是有历史、有故事、有灵魂的人,其伟大动人之处逾千年而不洇、不朽;同时也得益于立文沉潜史料的冷板凳精神和追魂夺魄的生花妙笔。书中每篇虽不过三五千字,但传主的材料往往散播于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文人撰述乃至于方志、家谱、传说之中,须作者广搜遍览,集腋成裘,方能构建起鲜活的形象,其间的艰苦,我等亦以文字为业者可以想见。而立文又是散文行家,他深得中国传统散文笔法之妙谛,如《史记》写人则悲天悯人、形神兼备,记事则追根求源,详因略果的史传传统,《世说新语》从言谈、轶闻中见风骨、风流的关学风范,把它们有效地运用到行文当中。更为重要的是,全书还洋溢着现代散文的人性意识、主体意识,使得作者与传主之间达成一种充分的交流、对话。这是一种双向的精神运动,一方面是作者在写作中走入历史,走进历史人物的心灵世界,悉心揣摩、描摹人物在其所处环境的思想言行,另一方面又能在人性高度上对人物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品藻、感怀、审视乃至批判,大胆表达作者独立的主体性的理解和阐释。譬如对严嵩的描绘,立文截取其暮年由盛转衰的一段,既共时性地把握这一人物所处的复杂的人际、人伦关系(君臣、同僚、上下、父子、主奴等),又历时性地追踪其身世、历程和彼时的处境,尽力还原一个真实、多面的严嵩:既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皇帝面前俯首帖耳,尽心事奉,又把持朝政,将国家命运和他人生死玩于股掌;既工于心计,手段狠辣,对政敌毫不留情,又有着舔犊护短之情,乃至于在穷途末路之际尽显寻常老叟的疲态和失落感。可以说,对历史人物不神化,亦不丑化,既贴着人事叙写,又能以我观人,以人性对人性,于寻常心、平凡处发掘其超凡的性格因素、人格魅力,捕捉能使其载入史册的内外动力,是这部人物小传贯彻通篇的一大宗旨。

阅读全书,内心盘桓着一个问题,这些跨越不同朝代的新余名人(撇开那些由于各种因缘际会而留居新余的名人不算),能否从中发掘出某种既属于先贤,也传承到我们每一个新余人身上的地方性精神,或所谓“文化的深层结构”?当然。系统研究这种“文化深层结构”是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的课题,我这里只想在阅读这部书稿的基础上,以一个新余人的视角,谈一点零散而感性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首先,我以为新余人(哪怕是名垂青史的大人物)身上多有一种“草根性”,它贯穿于生命始终,挥之难去。其实这一点也不难理解,新余历来只是陬处赣西山区的荆蛮小地,即便在江西文化辉煌一时的宋明时代,新余也是边缘,这里不出簪缨士族、耆儒巨子。那些寒门书生,肚子里装着经年苦读学来的辅君济世的本领,如果不想做一个老死乡里的冬烘先生,就只有惴惴然走出去,融入文化主流,投身官场或各种人生竞技场,而嗣后的辉煌并不能消除弱冠少年、乡野小民时的困窘、弱势,而积淀为人生经验,烙在记忆深处。这种“草根性”对心性的影响,往好里说,使人发愤图进、勤谨藏拙,人生道路不出大格;往差里说,往往守成有余,开拓不足,难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气象。比如我们看到江西第一个状元卢肇,高中还乡、意得志满之际,却在大庭广众之下赋诗羞辱当年怠慢过自己的地方官。究其原因,我以为正是这种“草根性”,使其不能摆脱困窘时的“创伤情结”。

其二是执著。因为草根,人生若要有所图,便只有靠后天的自我修炼,而持之以恒的执著信念不可或缺。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执著往往使自己的人生态度变得僵硬,少变通,难以畅达,尤其是掺入创伤性的草根意识,就容易变成一种执念,不能跳脱出来,从更阔达高远的境界审视和圆满人生。这方面严嵩堪为典型。当朝二十年,他对嘉靖皇帝尽心事奉,处处窥伺帝意。唯马首是瞻,又陷入政敌之间的明争暗斗,排除异己,一日不懈,其揽权贪贿的执念使自己终遭祸患,以致“老病,寄食墓舍以死”。

其三。新余名人往往也都是些性情中人,乃至于身上携带着异于常人的奇癖。出身僻壤草根,凭借天分和发愤忝列成功人士,在志业精进、声誉日隆中,源自少年或草莽时的情性,并不随成就、地位或学养修为而消失,而是瑜瑕互见,构成奇妙的组合。国画大师傅抱石可谓我们新余的至情男子,他一生对妻子、儿女、朋友都葆有浓烈情感,甚至在抗战中亦对其日本老师也情不稍改,颇有些不识时务。抱石还一生嗜酒,他的许多泼墨山水往往是醉后所作,还特意制作了一方“往往醉后”的闲章。酒入豪肠,胸中酝酿着绘画的情思和气概,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的艺术,但酒也是损害他的健康,造成他盛年而逝的一大元凶,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我并不是说上述特点为新余名人所独有、共有,而是想说,从我们新余的山水民情中走出的先贤名望,总是会携带着这一片土地的精神密码,值得后人总结、传扬、继承和反思。是为序。

2015年9月写于北京海淀清河

(作者系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审、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后记

键盘上敲完最后一个字时,有一种几近虚脱的感觉。

从构思到查找、整合资料,再到行文,这部书稿耗费了我整整四年的心力。资料的相互印证,很多篇幅反复修改、推敲,加上写作时间的碎片化,我也曾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终究不甘心半途而废,所以坚持下来了。不为别的,只为自己最初的心愿——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新余人,一个喜欢用文字抒写幽微情怀的写作者,我要把根深深地扎进这块热土,穿越时空,汲取她深厚的文化资源,为世人呈现一帧岁月深处的背影。

写作间隙,我背着包跑遍了十六位历史名人的故乡。有大山深处的白墙黑瓦。也有田间地头的千古寂寞,徘徊在文字与现实之间,我小心地寻求写作的入口。多年来,在不同场合,总能听到一些关于地方文化的议论,结论常常就是一句:新余是座没什么文化底蕴的城市。静下心来想想,持这种看法的人对本土文化究竟有多少了解?为地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做了哪些实际工作?在宋应星、梁寅、晏斯盛、李谘等人故里,翻阅那些纸张泛黄的厚重的族谱,行走在古旧宗祠的天井周围,聆听老人关于村史的讲述,那些史册里记载的人物形象便由单一逐渐变得丰满起来。这难道不是文化之一种?

本书撰写和修改过程中参考了《新余历代名人》中部分章节,同时得到很多人的关怀与支持。市政协主席廖兰芳百忙中阅读书稿,批示可以公开出版:刘永斌副主席审阅书稿后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还有钟谙文、陈文燕、聂朋等人都提供了热情帮助,让我感觉前行的路上并不孤寂。

不管河流山川怎样改貌,行政区划如何变动,时间沉淀之下,每个地方其实都有她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有人知晓我准备写这部书时,曾说我“自讨苦吃”,我未置可否。我的唯一愿景是:这部书的出版能唤起更多人对地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理解。

感谢关心我的人,还有这四年五味俱全的光阴。

2015年初夏于洗心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时间深处的背影(走近新余历史文化名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立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81296
开本 16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2015303388
中图分类号 K820.856.3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40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