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活着就是见证(上高会战亲历者口述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杜青编著的《活着就是见证(上高会战亲历者口述历史)》是一部现场感很强的抗战纪实图书,20个九旬老兵的动情口述,鲜为人知的抗战细节,呼之欲出;包括上高会战核心战场遗址、野战医院遗址、中国军队指挥部遗址和日军参战部队指挥部遗址等18个,作者亲临现场,引人入胜;全方位再现了上高会战那段苦难辉煌,再现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抗战精神,图文并茂,十分精彩。

内容推荐

1941年,华北日军发动所谓的“鄱阳湖扫荡战”(中方称“上高会战”)。我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以湘军精锐70军在第一二线逐次抵抗消耗日军,东北军精锐49军和刚刚晋升为国军四大主力之一的74军在第三阵地线严阵以待。该集团军以“磁铁战术”诱敌深入,最后凭借具有强大战力的王牌74军坚守上高,重挫日军两个半师团,保证了上高寸土未失,被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杜青编著的《活着就是见证(上高会战亲历者口述历史)》通过20余位平均90多岁的老兵口述那场惊心动魄的伟大战役,重返抗战现场,见证“媲美台儿庄战役的伟大胜利”。

目录

第一部分 参战老兵寻访录

 抗战活化石胡成周:从淞沪抗战到占领日本皇宫

 中将吴尚志:提牺牲战友如揭伤疤

 中共地下党员陈安贤:从排长直升为特务营副营长

 孙有德:西安叶口蒋”上高降职

 林蔓萍:战斗在上高的巾帼英雄

 战地医院院长刘广基:伤亡最大的野补团最厉害

 重机枪连连长刘保罗:以机枪的吼声答复日军

 炮兵连长尹同道:像野人一样战斗

 排长李长清:没有命令我不能下火线

 勤务兵章 际东:排长牺牲了,我活了下来

 机枪连班长刘根旺:鬼子刺刀刺到了我腰带上

 战士王才通:上高战役是弟兄们一起打下的

 老兵谭祖成:撤退时只穿条短裤带条枪

 运输兵唐丙桂:打仗一个回合能耗三天

 号兵滕建仁:拼刺刀我们七八个对一个鬼子

 通信兵赵昌令:鬼子很傻,拼刺刀不开枪

 尖兵吴德瑞:打仗都是从有命到无命

 小鬼班长曾普生:机枪是对付骑兵的有效武器

 “教书匠”谭昆山:亲手宰了六个半鬼子

 教官钱之根:激战中不知已受伤

第二部分 遗址寻访录

 道陂:十九集团军罗卓英指挥部遗址

 南村:日军大贺茂师团指挥部遗址

 墓田:七十四军军部遗址

 镜山:“铁枪”军长王耀武故居

 杜家村:“虎贲”师师部遗址

 官桥:五十八师师部遗址

 堆峰:七十四军战地医院遗址

 田背:战地监狱遗址

 翰堂: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驻地遗址

 竹埠头:罗总部特务营遗址

 下陂桥:上高会战的核心阵地

 石洪桥:野草中翻出的保卫战现场

 白茅山:上高会战最惨烈的战场

 上高会战陵园: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

 水口圩:张雅韵将军殉国地

 浩气长存:分宜抗日阵亡将士墓

第三部分 专访及后人记忆

 中共地下党员黄贤度:上高会战支前的关键人物

 唐伯寅师长考证

 我的父亲吴鸢

 回忆我的外公陆承裕

 “狐虎悍将”谢恺棠

 我的爷爷胡润身

附一

 上高会战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军队序列

 我方参战部队营以上指挥官姓名表

 上高会战日军参战部队大队长以上指挥官姓名表

附二 上高会战所获战果统计

附三 中日双方作战部队军官阵亡统计(日军为判明部分)

附四 上高会战我军参战部队人马伤亡统计表

附五 上高会战我军阵亡烈士阶级区分统计表

附六 上高会战我军负伤官兵在医院伤重殒命调查表

附七 上高会战大事记

附八 寻访期间那些匆匆“归队”的老兵

试读章节

胡成周是目前能找到的上高会战期间唯一一个江西部队预备第5师参战将领.他回忆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预备第5师及师长曾戛初以及该部队幕后人物熊式辉等人的参战背景。

南昌会战,胡成周带军官队抢回陈安宝将军遗体,上高会战他任军纪督察队队长,后来他带领1万多青年军远征印缅,1945年又见证日军投降,并留下接受日本投降的详细日志,他还以少将身份见证南京受降冈村宁次,并作为中国32名参谋之一进驻日本,住进了日本国天皇皇宫……

胡成周是中共高层领导王稼祥的亲外甥,自称周恩来的学生,国共谈判期间负责保护周恩来,抗战期间还担任过第三战区的新四军联络处长,和新四军16旅旅长王必成等来往密切,是王必成高中同学。他经年带领部队和新四军联合作战.也做过第三战区总司令顾祝同和江南游击总指挥冷欣的侍秘,其经历和国共众多高级将领皆有交叉。

以前我对抗战幸存老兵誉以“抗战活化石”颇不以为然,但如今,面对胡成周这样一个亲历无数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过交会的百岁抗战老兵.我们不由自主想起了“抗战活化石”这个词。

胡成周自说自话,认为他注定不是一般人,他是湖北黄冈人。祖父是清朝进士.当过彭玉麟的师爷(胡成周补充说,彭玉麟封太子少保一等侯,为曾国藩的大将),可了不得。祖父后来在湖北做到了道台。父亲胡歆和,当过芜湖海关关长。但胡成周又说,那时的中国海关不能独立,税收归英国人,这个关长做得没意思。

胡成周的父亲在安徽芜湖当官时认识了王稼祥之父,后来娶了他的女儿、王稼祥的二姐(大王稼祥3岁)。胡成周的母亲做过芜湖第二女子学校校长,是个文化人,当然配得上父亲。

当地没有小学.所以胡成周也没读过初小。4岁到7岁请的是家庭教师。

1927年,胡成周毕业于武穴镇国立十三小学,1930年毕业于省立黄冈第六中学,然后考进安庆省立一中读高中,又转入汉阳读高中。在这里,最终考上了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1934年到1936年,我都在武汉大学学习,毕业后就去军校了。”

1936年,胡成周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俗称黄埔军校第14期。入读的是工兵科,甲级生学生第一总队。

“大学时就参加过军训。”

“可了不得.武大一个毕业班的同学都去报考了。”

提起报考黄埔,胡成周兴致高涨。他说,目前和他一起居住在安徽宣城,并一起参加过上高会战的刘保罗.当年也考上了黄埔。后来刘考上了国民政府举办的庐山培训班.胡成周则考上了南京本部的培训班。

“他学步科,我学工程兵科。他搞的是步兵,我大学起就搞工程、搞水利、桥梁建筑,到了军校还搞这些,另外加了爆破、地质这些课程。”

“也是在军校演习时认识的刘保罗。”

“刘保罗会外语,我也会。”

“但刘后来没有参加内战,这个好。我也不想搞,推不掉啊。”

胡成周又说,刘保罗的老婆是镇江师范毕业,去年才过的。另外,他有6个儿子,小六子是城建局局长.大儿子是劳动局局长,三儿子在南京火车站卖票,四儿子做教师,他有福气。

胡成周当然也有儿子,不过他说,他两个儿子,一个在美国,好坏不知;另一个有残疾,媳妇也不孝顺,没法比。

“他没参加过内战.好就好在这里。”

“不说他了。”

“武大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上了黄埔12期的庐山培训班.这个人后来当上了台北市长。”

胡成周总结说,黄埔军校第12、13、14期,三期学生都是一起学习,一起毕业的。

“郝柏村也是12期,他后来当了蒋经国的参谋长。”

“我们都一起的。”

“另外还有个黄埔15期,这一期的本校生也是1937年毕业.但分校却到1938年才毕业。比如刘保罗就是。”

胡成周因此比刘保罗早毕业6个月,胡成周在上海打淞沪会战时.刘保罗还在四川桐梁啃书本。

“在大陆,黄埔军校一直办到第24期。”

胡成周说,他是南京入伍,洛阳就读,成都毕业,然后调入上海的。

胡成周是黄埔14期工兵科第一总队学员.本该1938年11月10日毕业.但他参加了1937年8月开始的淞沪会战等战役。笔者查阅黄埔军校史,自黄埔1期开始,军校生便有相应见习期,胡成周也如此。他的见习期应是一年有余。1938年9月,胡成周由军训部分发到预备第3师(师长冷欣),在师军官大队任筑城学教官,3个月后转任预备第3师参谋处上尉参谋。

“黄埔14期毕业后,我还在陆军大学参谋班读了两周,所以是两进黄埔。”

他又突然想起什么,恍然大悟般地说:

“南京本校14期开始是在洛阳读,1936年下半年,我到洛阳报到,有幸和一个8期的陈姓同学以及国民政府顾问端娜、蒋介石坐同一部车,然后乘美龄号飞机到洛阳的。”

“可了不得。”

“1937年元月到的联系营(注:这个联系营是什么,胡成周没有解释),在黄埔14期第一中队。总队长是陈济成,蒋介石的侍卫长兼第14期第一中队长。”

P2-4

序言

上高会战由于是在我们上高本乡本土发生的战役,关注的时间特别多。较早报道我研究上高会战的整版新闻是2009年11月1日的《信息日报》,其实那时的我,顶多只能算一个入门者而已。那时我已经创作完成第一本上高会战题材的小说,但那本书刚开始是当剧本写的,只是后来为了某些不便告之的原因改成了小说,所以写得不甚满意。

最关键是一些历史常识性错误,比如日军34师团步兵少将指挥官岩永旺的死,很多资料以讹传讹,而我当时也以为是真的,于是我的小说便把他写成死了。

其后,为弥补一些缺陷,我进一步创作了另一本反映上高会战题材的书籍,那就是纪实文学《决战上高》。这本书比较系统地讲述了上高会战的发生、发展、结果以及战役的意义等,是参考大量官方资料和回忆录后整理而成的上高会战史料性作品。但这本书同样谬误不少,比如张冲这个人是有两个的,我一开始就没有仔细辨别。另外还有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是没有参加上高会战的,我竟煞有介事地写进去了。事后在老兵寻访过程中才知道,那些工作,全是国民政府其他女兵做的,和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无关,她们早在1940年10月,上高会战发生前4个月就已经秘密解散。类似谬误,不一而足。这衍生了我创作第三本《上高会战》的想法。

其时世界反法西斯和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来临,而我前两本书没到签约期限,是不能单方修改并另版的,于是决定创作第三本《上高会战》。

本次创作拟以口述史料为主,我在前几年断断续续去过一些会战发生地和村子现场,当时没有带相机,而我记述的方式显然也不够全面,主要是用来充实那本纪实,没用的通通放弃了。这使我决心重新寻访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并全面而系统地写下寻访过程。

开始去的是74军军部墓田和58师驻地官桥。太阳非常毒,而我没有代步工具,下公交车后就靠步行,幸运的是竟然没有中暑。乡下这些上高老乡也非常配合,在墓田,大家还聚集一堂,互相点拨回忆抗战点滴。后来我还通过他们知道了冷竞名老人,他曾经是王耀武的干儿子,给我留下几千字的珍贵口述史料。

去堆峰的行程是最苦的,汽车到界埠后我就开始步行,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我沿公路足足走了几公里才到达堆峰。在堆峰,遇上一个近90岁的老人,知道我是杜家人后,她不肯让我走,一定要让我在她那里吃饭,我走到村口都被她拉了回去。后来才知道,她是我们村嫁出去的女儿,嫁到堆峰后几十年没回过家了,于是我答应去她那吃饭。但老人生怕我嫌弃她,又不做饭了,而是煮了4个鸡蛋给我吃,那时正好中午,在农村也没有饭店,于是靠了同村奶奶的几个蛋,我才坚持做完了对村子的寻访。

’  去位于翰堂罗总部的几个地方是罗俊勇开车送我去的,这回有了代步工具,一天走3个村。在竹陂头,遇到90岁的老人左兵典,他连总司令罗卓英和当地秀才对诗的情景都记得,也记得罗卓英总司令骑什么马,还记得当时特务营的装备以及罗总部特务连的日常活动、驻扎情况等。而他能唱出的一首歌。竟是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团员李萍教的,他对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回忆,和我后来在衡东寻访的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林蔓萍女兵的回忆很多能相互印证,林也记得这首歌,但她反而只能哼唱前几句,而不能全部记起。

我其实很早就想做老兵的口述回忆了。

但这项工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老兵的寻访过程更是艰苦而曲折。

你首先得明了老兵的存在,然后,你得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去寻找。老兵的方言各式各样,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老兵还不容易相信你,你得找到一个能接近他们并愿意带路和给老兵翻译方言的人。最后,抗战老兵由于年龄的原因(普遍在90岁以上),他们的思维是杂乱无章的,是跳跃式和片断式的,整理这些回忆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当时零零散散地从多种渠道搜集到老兵健在的消息。却一直无法知道他们的确切住址,有些有地址的,我也下不了决心,一个省恐怕只能做一个或几个老兵的访问,而如果一直做下来,这得耗费多大财力和精力呢?

但随着老兵一个个逝世“归队”,我要做他们口述史的心情也终于越来越迫切了。

此时我得知全国有许多关爱老兵志愿者的存在,于是和各地老兵志愿组织及工作者取得了联系,谈好具体寻访日期,然后对照地图,拟定出发路线,我原本是准备一次性走完,一鼓作气把老兵寻访完。然而寻访途中不断有老兵“归队”,也会偶尔被志愿者告知新的老兵信息,于是不断补充采访,走完湖南和广西两省后,已经很疲惫了。

我于是决定休息一下再做。间隔十多天后,做了第二轮老兵寻访,这一次足迹走遍6个省,但寻访的老兵却没前一次多,基本是一个省就那么几个老兵。做完后感觉已经差不多了,回到家,又得到了其他几个老兵还在世的消息……

最后是前往南昌、湖南石门等地。去南昌寻访的孙有德,是我寻访的老兵中年纪最大的(102岁),他参加过西安事变抓蒋行动,因为这次行动,上高会战后离开了部队。而湖南石门寻访老兵陈安贤前后耗时3天,得到的却只有数百字的记忆。幸好陈老留下了一个自传。更弥足珍贵的,是陈老作为70军军长李觉的贴身军官,证实了上高会战中李觉并未参战,而由他的参谋长黄素符指挥70军参加上高会战的史实,这是一个重要历史发现。在以前,很多人都只是怀疑李觉并未参加上高会战,却并无他是否参战的实质资料说明。

我寻访的老兵平均年纪有90多岁,还没找到一个90岁以下的老兵,因此有人说这是一项不可复制的工作。后来江子(江西省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说,这个事情有意义,恐怕没人可以重复第二次了。这更坚定了我的寻访。

途中遇到很多上高会战参战老兵已经“归队”的,我会邀请他们的子女写回忆录,如果愿意,即将为其修改后组建本书第三部分,加上我的一些老兵外的专访,也算一个重要板块了。后来回忆录果真来了不少,字数有好几万,我觉得虽然不是老兵口述,但作为老兵后人,为自己的父辈留下的这些东西,同样是弥足珍贵的。

最后想说的,不管是遗址寻访还是老兵寻访,我们其实都无法精确到点,即就上高会战而论上高会战,村民回忆会有把红军的事混淆成打日本鬼子的。而老兵,八年抗战的事情也几乎无法精确记起哪件事情具体发生在哪个战役,因此我们的寻访务必讲求点线面结合,系统而全面地记录一个老人及一个老兵的讲述。从某个方面来说,通过系统而全面的讲述,更能凸显某个阶段某件事情的地位。也因此,我这个寻访是贯穿的、是全面的,即既记述上高会战发生地所有和抗战有关的历史,也记录上高会战参战老兵一生的抗战辉煌。有些老兵,他所在的部队参加了上高会战,而他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这场战役,或者根本不知道是否参加了这场战役。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忠实记录下来,因为,他的个人历史就是他所在这个部队的一个截面,这有助我们了解这支上高会战的参战部队……

不管是遗址寻访还是老兵寻访。靠个人之力,几乎都无法想象。如前所述,我遇到了太多如老家杜奶奶那样的村民。在寻访每一位老兵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当地志愿者的存在,他们或带路或翻译,那里面有太多的感动。从株洲的易伟仁到柳州的草儿、长沙的“黄埔魂”,从宣城的柯跃武到台州的老应、苍南的高志航,一个个都是那么热情而无偿地帮我。

无法忘记,常州的王昌年老师,七十多岁了还在做帮助抗战老兵的志愿工作,他说他要等将老兵全部送走了才终止这项工作,可到那时他自己恐怕也八九十岁了。‘

无法忘记,在千岛湖,志愿者吴新旭先后自驾车数小时,带我绕了千岛湖一圈寻找章际东老兵,最后又摸黑帮我寻找宾馆住下。

无法忘记,宁海的孔柏年先生如何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抗战老兵的志愿工作,他的父亲本人比某些老兵还年高,九十多岁,他自己也已有六十多岁。

无法忘记,我们江西本地的志愿者司马花,瘸着一条腿从德安赶到上饶帮我完成对老兵刘根旺的寻访工作。不久后,又助我完成了对老兵孙有德的寻访。

当然还有很多老兵的家人,株洲的赵艺及其父母、衡东的刘志强夫妇、炎陵的谭明喜、柳州的尹阿姨、麻阳的滕建仁孙媳、南昌的孙风海等。他们的协助同样是这次寻访的有力保障,没有他们,寻访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还有许多许多的好人。出门在外,我的感觉是,好人特别多,乐于助人的热心人特别多……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个人,我的高中同学罗俊勇,我们在高中时即是死党,寻访遗址有几个地方他是陪了我去的,后来在老兵寻访中,他又陪我去了不少地方,一路上有伴,这使我觉得不孤单。

不管怎么说,书已经付梓,我的这些想法,我的这本以口述及回忆为主的上高会战寻访录,能否得到读者的认可,给后人留下那么一点念想呢,我内心没一点谱。因为大家都知道,老兵口述毕竟不是正史,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很难说。但我想,看到这些老兵,听他们口述刻骨铭心的抗战细节,我们犹如身临其境,那种现场感,那种真实感无可替代。活着,就是见证!虽然老兵在一个个“归队”,我们一次次伤感,但有幸做了这些寻访,保存的这些老兵珍贵的记忆、影像和精神,足以让人们了解真实的上高会战,真实的历史。足以传之久远,教育后人。

是为序。

杜青

二〇一五年二月八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活着就是见证(上高会战亲历者口述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杜青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71792
开本 16开
页数 3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0.58
CIP核字 2015058464
中图分类号 E297.3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50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6: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