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觉欢喜真是欢喜
内容
编辑推荐

自在、欢喜、平和。

国学大师禅学妙悟,用信仰帮你建立正念,传授不抑郁的活法。

送给每一位需要答案的你。

胡适、曹聚仁、郭沫若高度评价,梁启超问佛修性,讲论信仰与人生。

顾随著的《不觉欢喜真是欢喜》所收入的《揣龠录》,一经刊出,便被誉为不可多得的”谈禅大著“,”天才之笔“。

内容推荐

  世人眼中的顾随,往往尊其为词学大师,而顾老在禅学上的造诣也是为学界认可的。《不觉欢喜真是欢喜》所收入的《揣龠录》,一经刊出,便被誉为不可多得的”谈禅大著“,”天才之笔“。可是除了这部可贵的论著,顾随治禅的独到之处,还的是他对禅宗与文学关系的理解,包括佛典中具有文学意味的作品挖掘,及他对诗味与禅意的精当解说……

目录

引言:“似则似,是则非是”

上编:揣龠录

小引

第二月

第二月之二

不可说

不是不是

老僧好杀

兔子与鲤鱼

从取舍说到悲智(上)

从取舍说到悲智(下)

南无阿弥陀佛

末后句

下编:佛典翻译文学选

引言

上卷说理之部

中卷序事之部

下卷偈颂之部

结语

外编:诗法与禅

王维诗品论

论王静安之“境界”说我见

知·觉·情·思

杂谭诗论

古代不受禅佛影响的六大诗人

附录:苦水作剧

垂老禅僧再出家

我的父亲顾随(代后记)

试读章节

那么,白杨全无个落处么?

不然,不然。这抚掌,这呕吐,以及木枕子,也还是个第二月。

所以者何?倘无第一月,自然无第二月,前已说过。然而捏目见第二月者,倘若说向别人的时节,其形态亦必去第一月不远——或者说简直是一般无二。有心人听过之后,细心体认,定可以识得第一月。如其不然,便是将第一月指示给他,也仍然是千里万里。然则何以不直说第一月,而偏要说第二月,这岂非舍近求远?则日:不是不说第一月,只是第一月没得可说。又怕说了之后,学人只记得说月的语言,不肯自家下一番死工夫去寻觅,去体认第一月去。而且即使学人在听说第一月之后,竟能寻觅得,体认得,怕也仍有不切实处,不见道从门入者终非家珍,总不如无师自通之为得。古德云:“生也不道,死也不道。”又日:“我若向你说,你以后骂我去也。”

问:何如并第二月亦不说?

苦水日:苦也,苦也!西天二十八代,东土六祖以及历代大师更无一个不为这个问题所苦。他们更无一个不想并第二月亦不说,其奈会下学法弟子除却一半个上根上智,其余中下之流,专一向言语边寻觅,所以不得不降格俯就,向舌尖唇边透露些子消息,这个又是哑子吃黄连实实有说不出来的苦。不见当年长老须菩提问佛:“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庄?云何降伏其心?”当时释迦慈悲怜悯,金口许说;及至说来说去,九九归一,却道:“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又日:。‘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夫既是无法可说,还说个甚的?然而三百余会,一大藏教,岂非尽是我佛金口所说的法乎?儒家的孟夫子说得好:“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苦也,苦也。释迦出世,要为普天下众生解缠去缚,断却烦恼,而自家却深深地陷在这一个烦恼海中,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岂不悲哉!佛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其斯之谓欤?后来赵州和尚上堂,大声疾呼,道是“佛是烦恼,烦恼是佛”。僧问:“未审佛是谁家烦恼?”师日: “与一切人烦恼。”日: “如何免得?”师日:“用免作么!”赵州这老汉见得明,说得出,“用免作么”四个大字不特是斩钉截铁,而且简直是“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也已。其故即在于赵州和尚了解我佛不说第二月而又不能不说的苦处。

复次,又不见马祖升堂,众才集,百丈海禅师出,卷却席。祖便下座。夫大众才集,便即卷席,吾人难道好说百丈海是蛮作,更无一语,当时下座,吾人难道好说马大师是疲软?须知马祖当日升堂,欲说不能,不说不可,正是陷落在烦恼海中;百丈卷席,正是一片慈孝之心,知恩报恩。所以大师无言下座,恰似老莱子斑衣戏彩,老人点头。你若认作百丈海是当仁不让于师,或者狮子身中虫,还吃狮子肉,早已是唤钟作瓮了也。不过百丈这一着子也还是马祖教的。不是“卷席”的前一日还有一则“野鸭子”公案,百丈曾被马祖扭得鼻头痛不澈而哀哀大哭么?苦水敢说昨日马祖倘不扭得百丈鼻痛,百丈今日也无从施展这卷席的手段。好笑好笑!马大师于此,大似勾贼破家,引狼入室。然而天下的真正慈父,还有一个不希望自家儿子聪明伶俐,强爷胜祖的么?所以马祖归方丈,百丈随至之后,祖问:“我适来未曾说话,汝为甚卷却席?”丈日:“昨日被和尚扭得鼻头痛。”P10-11

序言

宋人说诗,好以禅为喻,任渊《陈后山诗集序》日:“读后山诗,大似参曹洞禅,不犯正位,切忌死语。”如再翻阅宋人诗话,则以禅说诗者更多。禅师说法,亦往往拈举前人诗句。余素喜韵语,近来又常涉猎禅宗语录,颇觉其间有似处,然而实在说来,禅与诗的关系是:“似则似,是则非是。”二者未可混为一谈。

唐宋诗人接近禅学者甚多,唯其接近禅学,故诗中常作禅语,但诗中参以禅语则必不能佳。如苏东坡之《东林偈》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非诗非禅,正是禅家之“触”。至于王摩诘、柳子厚尽有好诗,于佛经亦熟,但其好诗皆不是佛家语也。禅师亦好为偈语,若律之以诗,即非笑话,亦是外行。如云居舜禅师之:“云居不会禅,洗脚上床眠,东瓜直优侗,瓠子曲弯弯。”还有应庵华禅师之:“蜻蜒许是好蜻蜒,飞来飞去不曾停,被我捉来摘去两边翼,恰似一枚大铁钉。”又如简堂机禅师之:“圆通不开生药铺,单单只卖死猫头,不知那个无思算,吃着通身冷汗流。”皆是禅而非诗。但简堂住山时,有偈语一则,虽禅机不深,而真是好诗:“地炉无火客囊空,雪似杨花落岁穷,拾得断麻穿破袖,不知身在寂寥中。”大有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渊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之境界。由此可知:好诗未必通禅,而禅语亦多非好诗也。唐宋两代号为“诗僧”之作品,如《禅月集》《白莲集》《石门文字禅》皆不过尔尔。此亦禅与诗不能十分相合之一佐证。

如此,则宋人以禅说诗,岂非毫厘相差,天地悬隔?然宋人之说,亦自有其见地。诗与禅相似处只在“不可说”之一点。非不许知,乃是不许说。禅宗大师云“这张嘴只好挂在墙上”,即是必须由自己参悟而来的意思。由旁人解说而知者,并非真知。老子《道德经》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及其道之、名之,则又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恍惚窈冥,如何可说?又《庄子》“庖丁解牛”亦说此义。故谓道必自得,父不可传之于子,兄亦不能传之于弟。以上乃就哲学方面而言。

如再以文学论之,六朝时陶弘景隐居,皇帝诏问:“山中有何物?”宏景答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禅与诗也正如这诗的后两句,“只可自怡悦,不可说似君”也。

唐文宗诗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续曰:“薰凤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一禅宗大师说法,亦举此二十字。意谓人必身临其境,方可体会得出,然柳公作句,何尝有意于禅?后来禅师举此二句,当然忘其为诗,此即诗与禅相似之处,均是不可说也。

所谓不可说者,并非“无”,而是“真有”。因此不可说并非玄妙。凡一境界其高深微妙之处,皆是“不可说”,固不独诗与禅为然。庄子日:“道可得而不可见。”因“不可见”故“不可说”。诗与禅之“不可说”而非“无”之一点相同,诗人之谈禅,禅师之举诗,适以证明诗禅相通之处。

故诗是诗,禅是禅,而其精深微妙的“不可说”的境界则相同。

总结之曰:禅者,万殊归于一本。诗者,一本散为万殊。禅是自性圆明,见心见性,法尔如然,在智不增,在愚不减。诗是包罗万象,神通变化,无有常法,如此则禅为静,诗为动。禅是由外向内如孟子所谓“收其放心”;诗是由外之内,收于内后再放于外。陆士衡《文赋》有曰:“收视返听,耽思旁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收视返听是收精鹜,心游是收而复放。所以诗乃静中之动,动中之静也。

宋入学道者称学诗者曰“玩物丧志”。至于禅师则意更不在诗。然而,禅宗虽然万殊归于一本,试问“一”又将归于何处?一切文学哲学宗教虽路径各不相同,而其最高境界皆是追求真理。故于诗,可得一转语曰: “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六日

后记

父亲之治禅学,在他1943年11月所作的《禅与诗》的讲演中,曾说有四个“因缘”:其一是幼时读《镜花缘》,书中之一段笑话;其二是后来见到前人“笔记”中的一个“偈语”;其三是初进燕京大学教书,听胡适谈禅而对之产生疑问;其四则是‘‘痛遭先严大故”。于此可知,他幼年时已在心底萌生了对禅的兴趣;青年时有了对禅的喜爱;迈进“而立”,产生了研读禅学的需求;1932年老父病故,促成他于禅学中汲取人生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禅理是深奥的。父亲学禅,体验过获得新知的欣悦,也经历过苦无入处的困惑。父亲是词人,他把欣悦与困惑写进了自己的词里。

1931年,当是父亲正式研读佛书的初期,年底一首《八声甘州》记述着学禅的道路上,已进入王国维氏所说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境界:

三十余年行脚,剩半头白发,满面黄埃。尽沿门托钵,踏破几芒鞋。走平沙、绿洲何处,只依稀、空际现楼台。算今朝、到灵山了,莫再空回。(灵山:佛说法处。)

1932年夏,痛遭大故之后,他沉入禅学,进行着深一步的研读,“连日阅禅宗语录”,而“迥无入处”,他在一首《临江仙》中,以词笔描述自己学禅之“无入处”,陷入了“却来杨柳岸,高唱大江东”之不能谐溶的尴尬境地。(“杨柳岸”乃柳永《雨霖铃》词中所绘伤别之地;“大江东”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写雄阔之景。)即使在如此境地中,父亲更有一种关云长单刀赴会高唱“大江东去浪千叠”(关汉卿《单刀会》)的前行之勇气。他憧憬着、企盼着“拈花知佛意,一笑见宗风”的顿悟境地。此后,他一定是经历了王国维氏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境,终于渐入佳境。周汝昌先生1985年所著《(苏辛词说)小引》一文中说:“先生于无书不读之间,也曾留意佛学典籍与禅宗语录。凡是真正知道先生的,都不会承认他的思想受有佛家的消极影响。正好相反,先生常举的,却是‘透网金鳞’,是‘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其精神是奋斗不息、精进无止的。他阅读佛经禅录的结果,是从另一方面丰富了他的文学体验,加深了他的艺术修养。”

1936年初冬,父亲韵文创作的如椽之笔,进入到现代几乎已无人涉猎的“杂剧”,他连续谱出了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杂剧,以杂剧这种艺术形式,歌唱着“透网金鳞”“救人救彻”“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人生哲理、禅家精神。父亲是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最后一位杂剧作家,获有“中国戏曲史上空前绝后的成就”,他一生留下杂剧六种,以佛教故事为题材者,占了三分之一!叶嘉莹教授《(苦水作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空前绝后的成就》一文,对父亲所作杂剧作了生动详明、文情并茂的讲析,读者可以认真拜读,领悟其中的思想真谛。  1937年“七七事变”后,父亲困居沦陷的北平,十分苦闷,只有沉心于禅学之中,但这绝不是为了求得心灵的暂时解脱,而是从文学、哲学的角度,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通过对禅理的参悟,更深刻地感悟人生的哲理,也进一步推寻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之寄托对故国的怀念与忠诚。但这一层重要的“因缘”,却是1943年公开讲演中所无法明言的。他深入研究了大量佛教典籍,深入地了解了禅宗与文学理论的关系,把禅学的精神运用来解说中国古典韵文的高超特色。

1955年之后,父亲的社会活动日渐增多,身体状况却日趋不济,直到1960年病故之前,禅学方面的研读,虽有心也无力顾及了。

1997年,当父亲百年诞辰之际,周汝昌先生应《燕京学报》之约,特撰文《燕园名师顾随先生》(刊于《燕京学报》第五期,收入《顾随和他的世界》,作家出版社,2007年)“为先生百年介寿”。文中他以禅家精神来总结老师的治学特点。周汝昌先生的知师之言,不仅是对老师的评价,对后辈学人亦颇具启迪教育之作用。就以汝昌先生的精彩论述作为这篇代跋的结束语:

先生治学授业,借径于禅家词话、精神者非常重要。所取禅家者大略有五端:

一日精进不息。二日破除俗障。三日不盲从于权威。四日喜胜于己。五曰“勿参死句”,务识“活龙”。

精进不息是禅家主要精神态度,绝非消极懈惰。一意向上,不居人下。如此治学,方可望有过人成就。

破除俗障,包括多方,最大俗障是俗世庸常的眼光识解、议论评估;如被这些先入为主,则随波逐流,终难自树。此义包括“直指心愿”,以自己的智慧灵能去直接接触研究对象,而勿为物隔(禅家连语言文字也视为一种获得真谛的障隔)。此非“唯心论”之谓,是指学人要观察外物必须亲切痛彻,方得其实,而非假象或陈言误导。

先生教人,启牖指点,绝不“填鸭”、“照抄讲义”,以学生为“仿己”木偶,强调“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见过于师,方堪传授”。是以极喜弟子有胜己之见,以为大慰。

以此,不欲学人盲从权威专家,更不须多说了。此又非蔑视前修,当然学必当“多师以为师”,但须自具心眼,师是则师之,师非亦不“为贤者讳”也。

至于勿参“死句”,更为重要。先生常常举示“莫将活龙打做死蛇弄”。此借禅家语以警学人。盖治学不仅仅是“逻辑”“考订”等等“程序”之事,更是智府灵源的作用与机能。老师宿儒,经书熟诵,却“死”于字句之下,一点儿“活气”也无,此则岂有卓识妙解、真知灼见可言乎?

顾之京二零一六年四月谨识

书评(媒体评论)

许多人都知道,中国的子部中,禅宗的著作是最难读的,有关禅的种种是最难索解的……看了也觉得高不可及,却莫名其妙。莫名要使之明,先要自己能明,然后要用文字来表明。在这方面,顾先生的笔下真是神乎技矣,他是用散文,用杂文,用谈家常的形式说了难明之理,难见之境。

——张中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觉欢喜真是欢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顾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63892
开本 32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2016084706
中图分类号 I207.2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