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客家风情(小英阿姨看客家)/客家乡土文化图文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何英著、沈在召绘的这本《客家风情(小英阿姨看客家)》是作为地道客家人的小英奶奶,根据自己童年的生活经历,用浅白的语言整理而成的民俗童谣与叙事性散文,把客家乡土文化,原汁原味地记录了下来。

书中详细讲解了客家地区圩场的交易、传统的客家药膳、猎人的“头份”习俗、传统的生儿礼、祝寿礼、客家婚礼等,这些充满了浓郁的客家民俗风情与童趣的小故事,通过童谣与浅白质朴的叙述方式,让小读者们能轻松了解到爷爷奶奶们那一代的文化风情。

内容推荐

客家民系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与生活习惯,这些风情习俗的记载,对于子孙后代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何英著、沈在召绘的这本《客家风情(小英阿姨看客家)》共分十个章节,包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风尚、神秘的“开圩场”、牛市交易的习俗、传统的客家药膳、猎人的“头份”习俗、嫁女的“猪头”习俗等,小英奶奶根据自己的记忆,对客家风土人情及特有的习俗礼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浅白的文字读来令人印象深刻。加之许多习俗的变化,让人通过阅读能感知社会文化的变迁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

目录

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风尚

 童谣篇:

心田的家乡

祥和的家乡

和睦的邻里

 小英阿姨看客家:

思念中的家乡

二、神秘的“开圩场”

 童谣篇:

圩日的遐想

圩市的设立

圩场的交易

 小英阿姨看客家:

开圩场的遐想

市场交易中的故事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家住市场的得与失

家住市场的尴尬

三、牛市交易的习俗

 童谣篇:

奇特的牛市交易

 小英阿姨看客家:

丰富的选牛经

精到的相牛术

牛市的奇特手语

四、传统的客家药膳

 童谣篇:

草头根子“汤头歌”

 小英阿姨看客家:

草头根子的采摘

客家人传统的药膳

五、猎人的“头份”习俗

 童谣篇:

猎头歌

发头铳的习俗

 小英阿姨看客家:

围猎的传统

误把人当野兽打

六、嫁女的“猪头”习俗

 童谣篇:

起嫁曲

 小英阿姨看客家:

女嫁男娶的习俗

七、传统的生儿礼

 童谣篇:

添丁歌

 小英阿姨看客家:

生儿礼

三朝取名喊到老

十二朝出房间门

满月喊鹞婆

周岁抓周礼

八、祝寿的礼俗

 童谣篇:

拜寿歌

不贺不请的祝寿宴

亲缘歌

 小英阿姨看客家:

祝寿的习俗

拜寿的礼仪

九、传统的客家婚礼

 童谣篇:

迎亲曲

定亲礼

 小英阿姨看客家:

传统的婚俗

十、轻便暖和的客家布鞋

 童谣篇:

女儿情

赛鞋歌

 小英阿姨看客家:

育女之歌

布鞋的手艺

后记

 岁月如歌 风情如画

试读章节

说到传统的客家妇女做鞋,不妨就详细说说如何做布鞋。

传统的客家人,在天寒地冻的冬天,一般是不下地干活的。这时,妇女们各自带着一些家务活,在屋檐下晒着太阳,一边聊天,一边干着家务活。有缝补衣裤的,有做鞋的,有为做鞋做前期准备的。

客家人手工做布鞋的程序是:

第一步,“打布骨”。选择风和日丽的大晴天,煮饭时留上一大碗稍稠但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的米饭汤,将破旧的蚊帐布或其他破布,在米汤里泡一泡,捞起张贴在大扇的木头门板上,在太阳下暴晒,越是霜风天干得越快越好。我们称之为布骨。

这种布骨的作用是,在叠鞋底和做鞋面时对整个鞋的形状(也叫鞋样)起固定作用。如果是在天气不好或不太好的情况下,晒成的布骨不爽气,在纳鞋擂钻时,钻起来会非常费劲,弄不好,会不时地折断钻或手上磨起泡。一般情况下,打好的布骨可连续用,保管得好的则第二年还可以再用。

第二步,整理好破布,定鞋样。在做鞋之前,要将破布整理好,并要选好做鞋的“样”。所谓的整理好破布,就是细心的农妇们,平时在洗衣时就将破得不能再补的衣服洗干净,整理好,待农闲或大雨天没有田里活可干时,就将破衣服的补丁一块一块地拆好并把每一点线头拔掉,整理好并按颜色和布块的大小捆扎好。

那时,农村家庭孩子多,一件新衣服通常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话没有半点虚假。要做鞋了,得根据脚的长短来定好鞋样,大人一般都是定型的,小孩子则可根据岁数的大小,用剪刀剪个大概就行。

那时家庭一般都有多个小孩,大的不行,小的可穿,随便剪剪不着急。大人们尤其是老人穿的鞋就不一样,一定得找到比较合适,又比较好看些的“鞋样”。

精明的妇女会在每年大年初一大家都穿上新鞋的时候,认真观察谁脚上穿的鞋好看又美观,就记住了。待来年自己要做鞋时,就到她家里去取个鞋样照着做,这就成了农妇之间互相取长补短的好时机。

鞋样取好后,接下来,就将已打好的布骨用剪刀照样依葫芦画瓢地剪个鞋底的样,再用做衣服剩余的新碎布做第一层。那年头,人人都是请裁缝师傅做衣服穿,所以做衣服时剩下的边角料裁缝师傅会一概还给顾客。裁缝师傅如果不把碎布还给顾客,就会被怀疑是在“偷”别人的布料。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家家户户穿的新衣裳都是自己买布后,请裁缝师傅做的,从没有听说过在哪里可以用钱买到现成的衣服穿。衣服穿破后,肯定要经过缝缝补补,甚至是补丁摞补丁,直到根本看不出本布,才会将它拆了,以留着做鞋用。

第三步,叠鞋底。破布整理好之后,用碗将准备过年蒸年糕用的糯米粉用温水调成糊后再蒸熟。调这糯米糊,是靠农妇们娴熟的经验,要达到不硬、不稀刚好。再用备好的旧布、破布靠着米糊的黏性,一层一层均匀地叠起来。每一层的周边必须是选择较好的布,以便在使用苎麻绳擂底时不至于因布太破旧无法受力。在这个环节关键的有几点:

第一层布一定要布质较好且不能花花绿绿,才能在使用苎麻绳擂底时线路的走势既好看又结实。里层则再破旧都没有关系,只要干净且干燥就行。

在叠贴每一层布时,周边的糊要达到既能使每一层的布都粘贴得牢固又不能太多,在使用苎麻绳擂底时才能达到既松软又不费劲。如果糊上多了,用手钻子使用苎麻绳去擂底时,不但会钻不动,手心常会因使劲起泡不说,且常折断手钻子,效率非常低,别人一个晚上就把一只鞋底纳好了,而你却要纳上十天或半个月。

待鞋底叠至约一厘米厚时,一定要及时拿到太阳下晒干,遇到阴雨天,就用火笼内装木炭及时烤干,否则,就会造成“结板”,在用手钻擂底时出现钻不动的现象。当然也有不少人为了穿的时间能较长一些,会超过1.5至2厘米厚。鞋底厚了,一是不美观,二是如果做的是“反面鞋”,在鞋底与鞋面相缝合后,再将鞋面的正面翻回来时,容易将鞋面撑破,成鞋后就不理想了。

有一种叫木屐鞋的,就是在布鞋的基础上,加上一块约一寸厚的木板。在没有雨鞋的年代,这种鞋就是大家在雨天常穿的鞋。穿木屐走起路来不仅“咣咣、咣咣”地作响,且穿在脚上很重,走路非常吃力,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摔跤。

第四步,纳鞋底。纳鞋用的“苎麻”是一种学名叫“白背叶”的植物,我们称之为“苎叶”。它的叶子是客家人常用来做米粄的上等植物配料,根可以作草药,皮是用一种我们称之为“苎刮”的刀,刮去表面的绿皮,我们称之“刮苎皮”。

P140-144

序言

一片绿叶的情怀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一个阶段。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一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我从小生长在福建闽西上杭客家农村,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如同母亲的乳汁滋养了我。因此,我对客家文化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依恋。

我童年生活在偏僻的客家乡间。那里没有城市的喧哗,想看一辆路过的汽车,还得跟着妈妈挑公粮到距家乡几千米远的将军桥,站在公路边,听到远远地传来喇叭声,再等汽车转过几个弯后,才能看到车身在眼前呼啸而过,哪怕没来得及看清,心里也已经很满足了。至于买票坐车,那是不敢奢望的。在那贫困的年代,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不知玩具为何物,饥肠辘辘时,小伙伴悄悄地从口袋里摸出一小块肥肉或一团妈妈做的米粄,就解了我的童年之馋……

乡间童年生活却又那么丰富多彩。一年四季都能上山去采蘑菇、摘野果,即使到山垅田里去劳动,也能在田坎上的草丛中采摘一把野草莓。尤其是春天,夜晚打着松明火把下田捉泥鳅,到小溪里去摸鱼捞虾,这些乡间野味成了改善生活的美餐。逢年过节或农闲季节里,邻居叔婆伯娓相互间你一碗我一团地分送糍粑米粄,还有那亲眼所见的老母鸡智斗老鹰的情景,无不深深地烙印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以至现在年逾花甲,还常常梦回童年。每次回乡,也都少不了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冲动,但一切都已时过境迁了!

拙作长篇纪实文学《抚摸岁月》(2009年12月作家出版社出版)问世后,广大读者给了我热情的鼓励。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据此改编拍摄的故事片《衍香》,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据此改编拍摄的电视剧《凤笙谣》也已经播出。书中,有关客家的乡间童年生活既有趣又益智,尤其是多彩的乡间生活中,传播着客家文化的动人故事、独特风俗,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于是,在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晓月考师和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领导的鼓励下,“客家乡土文化图文书·小英阿姨看客家”系列被列入福建文艺发展基金项目,得到鼎力支持,在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顺利付梓。

这套丛书,本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客家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宗旨,各章均以童谣的方式,对内容作了概括性的归纳,目的是便于少年儿童阅读和理解。真诚希望广大少儿读者和家长能喜欢,并提出建议意见。

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犹如中华广袤大地上的一棵常青树,冬去春来,年年岁岁,枝繁叶茂。我把这套书,看作是一幅儿童画习作,虽然幼稚单纯,却寄托着一片绿叶对根的情怀。

2016年立夏于福州屏东城悠然斋

后记

岁月如歌 风情如画

◎林薇

这是一套精美的图文书,联结着作家何英的童年时代,青春年华,给人感觉岁月如歌,风情如画。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这套书的“底色”,作家何英以其童年的视角,淡淡的笔墨,浓浓的乡情,为我们还原了渐行渐远的客家乡土生活:宝宝睡在门前摇篮里,家人都下到地里干活去了,热心的邻家人前来细心照料。客家人有吃糍粑的习俗,家家户户都打糍粑,力气大的举着“T”形木棒槌打,手脚麻利的蹲在石臼旁用温开水“救糍粑”,做成后,你一碗我一碗相互赠送品尝,互相评点谁家的糍粑做得好吃,人情味极浓。

这套书的主角是孩子。劳动是幸福快乐的,是这套书的主题。孩子们快乐的核心内容是“美食”,而这些美食皆可在劳动中获取,劳动让孩子感觉快乐。如在《欢乐的乡间童趣》一书中,孩子们在春天耙田时捡的“土狗子”(学名叫“蝼蛄”,也叫“蜊蜊蛄”)与韭菜一起煎炒,又香又酥,“至今回想起来,仍是如痴如醉的感觉”。还有施肥时捡的田螺,谷雨时抓的青蛙(田鸡),夏天从溪里捞上来的小鱼小虾……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这些不仅是饭桌上的美食,给正在生长的孩子补充营养,给他们一个健康的身体,也是生命的滋养!

劳动不仅给孩子带来美食,还给孩子增长知识与智慧。在田间“抓黄鳝”时,经验告诉她:将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张开并弯曲,“对着黄鳝靠近头部的部位就势一夹”就能又快又准,在饲养小鸡小鸭中,除了在大人指点下把它养肥,还能观察母鸭母鸡怎样“爱”和“教育”自己的“鸭宝宝”“鸡宝宝”,以及这些“鸡宝宝”、“鸭宝宝”如何一天天地长大,变成饭桌上的“美食”等等。原来客家美食传统就在乡村里繁衍,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孩子们的知识与悟性也来自劳动,只要开动脑筋,细细观察,就能活得聪明有趣,给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获得快乐。

劳动还练就了“客家女”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品格,这是本套书的亮点。在作家何英的笔下,客家女不仅下地干重活,还心灵手巧,冬天或下雨不用下地时,就带上针线篮在屋檐下补衣裤或比赛做鞋,看谁的针线活做得最棒。在传统客家习俗中,女性会不会纳鞋,或做的鞋好不好穿,是衡量其谋生本领高低的尺度。客家女孩从小学搓线、叠鞋、纳底,从定亲起就得不断为夫家做很多的布鞋,不仅样式要好看,穿着合脚,鞋面布的颜色和鞋的大小还要适合每一位穿鞋人的年龄、身份。客家女出嫁时要请族亲吃“起嫁酒”,将男方送的“猪头”聘礼分解后,请本村所有的人来喝“猪头汤”,男方送的“猪头”大小可以预知成亲后新娘在夫家的地位。于是,每一位生下女孩的客家母亲都悉心调教女儿,让她学会并能娴熟地料理好“灶头角尾、田头地尾、针头线尾、人头客尾”,为她日后成人妻为人母构筑幸福之路。客家人通过习俗调教孩子从小懂得敬老爱幼,勤劳勇敢,尤其是客家女孩,从小练就了吃苦耐劳,善良节俭、孝顺痴情的品格,在逆来顺受的外表下,内心却无比坚忍、深明大义。长大后,她们默默地坚守脚下的那块地,跨过生命的无数艰辛和磨难,是每一个客家家庭中的“顶梁柱”!

读这套书,我终于明白“客家女”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感人肺腑,她们的坚忍、坚贞与坚守品格之所以代代相传,源自客家人传统习俗是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逐渐产生的,繁衍生息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家何英在抒写的这套书时,将客家传统“植入”她的童年成长经历。虽然客家母亲识字不多,却能言传身教,让客家女孩“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生活这本“无字之书”教养了她们。这些如歌的往事,在作家何英的文字里,却是晕染着亲情与母爱的传统习俗,经由画家沈在召以贴近客家生活的插画加以诠释,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客家传统文化。这对我们当下这个浮躁、喧嚣、很多传统正在消失的社会,尤其是仅注重从理论获取知识,却忽略来自生活的切身体验与感悟,有其特殊的警醒意义。阅读它,让孩子们在“爱”中感知客家传统,学会生活与做人,具有一定社会意义。

书评(媒体评论)

乡愁不独属于大人,也属于少年,何英的乡村与岁月不是童话,却关乎成长。能走入孩子们的心灵,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知名作家谢春池

这套图文书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浓郁客家风情画卷:生活在这里的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宁静详和;孩子们在农田里放养的那些鸭子、河田鸡,也是餐桌上的佳肴,嫁女时的“猪头”宴,过年时的“添丁酒”,晚辈给长辈办的寿宴……这些如歌的往事,在作家何英的文字里,却是晕染着亲情母爱的传统习俗,给予何英“爱”的温暖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并引导她快乐成长。阅读它,让孩子们在“爱”中感知客家传统,学会做人。

——知名评论家林薇

今天孩子们读到这套书时会发现,何英老师对家乡文化深深的热爱已然成为她一生的动力和财富。读这套丛书将让小读者们了解客家乡土风情知识,也学习如何用一双充满爱的眼睛看这个神奇、美好的世界!

——知名电台主持人晓月阿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客家风情(小英阿姨看客家)/客家乡土文化图文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沈在召
出版社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557298
开本 16开
页数 1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5
CIP核字 2016155770
中图分类号 K892.457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0
16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8: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