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死朝圣(跨越八年寻找经幡的灵魂)(精)
内容
试读章节

灵魂的皮囊

我们原计划第二天早上,去江日堂寺旁的山坡上拍经幡,然后离开班玛县去达日县,但早上六点多醒来,就听到窗外的风声雨声,一阵紧过一阵。想想达日县离班玛县并不是很远,那里也许同样是大风大雨的天气,还不如在班玛县多停留一天。整个上午一直下着小雨,朋友们在房里待不住,决定开车出去转转,我一个人和衣躺在床上,看书养神。中午时朋友们回来,三人一起冒着雨,步行去县城一家小饭店吃了中饭,我们叫了西红柿炒鸡蛋、红烧土豆牛肉、炒油菜,兆民要了啤酒。菜上得很快,每盘菜的量都很足,虽然仍有严重的蚝油味,三个人吃一顿午饭,居然只要24 元。

下午,雨渐渐小了,看着云层在一点点薄起来,估计天很快会晴,大家穿了防雨的风衣,又开车回到江日堂寺。古寺占地面积并不大,但寺庙旁不太远的山坡上,有巨大的经幡阵,从阵外面望去,只见经幡群如古代的士兵方阵,而且方阵连着方阵、方阵套着方阵,如迷宫般,层层叠叠。我试着找出走进经幡阵的入口,却无法找到,只能看到那一支支高耸的幡杆,刺向远处青山山头上的乌云。

我流连在那些经幡方阵的外围。被雨淋湿的经幡,失去了平时飘荡的风姿,相互贴得很紧,似乎只有如此,才能在无情的大风雨中得以生存。有些地方,各色经幡因风雨吹拂,已相互绕成一体,难分难解,却自然天成,显现线条和色彩的韵味。更因为厚厚的云层,虽是中午时分却无强烈的日光。柔和的光线,使那些久经风吹日晒,已变得粗糙褪色,失去了生命力的经幡,在柔柔的阳光下、湿湿的空气中,质地和色彩反倒显得细腻饱和,似乎因为有了上天恩惠的阳光、雨水,个个又恢复了生命和活力。

我背着十多斤的摄影包,沿着经幡阵的外围,向山坡上吃力地爬去。从山脚的杂草坡开始,沿着时隐时现弯曲的泥道两边,杂草之中,都是东一堆西一堆的旧衣破被、挑杠和藤篮,一直散布到坡顶的白塔和玛尼堆。佛教经典上说:佛祖释迦牟尼的前世,曾舍身喂鹰,以救度为欲望所苦、彼此循环吞噬的众生,唯有善行的光芒,才能照耀摆脱痛苦的途径。

我想,也许正是对这种布施行善的道德追求,成为西藏的人们普遍采取死后天葬的精神基础。藏传佛教还认为,人的躯体,只是承载灵魂的皮囊,躯体是生命的附属物,当灵魂走向新生,所剩下的被切割、被分解的粗陋枯萎的皮囊,已不再是肉眼所见的恐怖尸体,它已演化为神圣洁净的礼品,布施给别的生命,成就了慈悲的精神。天葬,是人在这一世结束时,欣然愿意的最后一次布施。

面对如此景象,印度著名的史诗《薄伽梵歌》中的诗句,自然浮现:

穿破了的衣服,

身体就把它丢了;  用坏了的身体,

被寓居者抛弃。

我默默地站在杂草坡前,山风挟着细雨,拂面吹来,带来阵阵寒气,我浑身发冷。短短几天,我仿佛一下子看到了人一生的缩影:那些睁着天真大眼睛还很少见过生人的孩子们、那位还没走出过班玛县城的小店青年、那些在久治县城黄昏烟尘中的匆匆人影…… 一直在我头脑中挥之不去的疑问又出现了,难道这就是人生的缩影?而这里,这片杂草丛生的山坡,就是经历了生老病死之后,脱离了灵魂的肉体的最终归宿之处?我没再久留,快步往山下走去。P33-36

目录

Chapter1 见山是山

 小城的众生

 生死经历

 晨曦中的经幡

 隆格古寺

 江日堂寺

 灵魂的皮囊

 四十年前的自己

 多贡麻寺的变迁

 邬金刹土

 黄河源头的经幡

Chapter2 二见山不是山

 六月血祭和法师

 珍惜当下

 信神和信神圣

 意外的八月夏雪

 玛尼石的城

Chapter3 见山仍是山

 人生拼图

 佛界与俗界

 牛场二队的妇女

 静静等待大佛

 风雨中的经幡

 染红整个宇宙

 经幡的灵魂

序言

天还只是微亮,依稀可见深及脚踝的牧草地,裤腿很快被露水打湿了,冷冰冰地贴在小腿上。查郎寺高大的庙宇、错落的山峰被高原的寒风凿刻成灰和黑的剪影,衬着微白的天空。山坡背着光,只见隐隐约约有黑影晃动,如影如魂。风从山口吹来,太阳从山后升起,第一束阳光照亮了山岭,照亮了满山的经幡,红幡飞扬起来,如火焰的山、如灵魂的舞。仿佛听到了经幡的召唤,一朵白云从天边飘来,瞬息之间,天地呼应,神与人相接,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

西藏高原随处可见经幡:藏教寺庙、牧民帐篷、高山垭口都挂着五色的经幡,甚至整座山坡都插满经幡的情况也很常见。常因此,高原的山,不再显高;高原的云,不再显远。因为,在每个高山垭口,那飘动的经幡把天地连在了一起。

经幡五色代表的含义,有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是代表五佛及五大元素:黄色代表宝生佛及地大,绿色代表不空成就佛及水大,红色代表阿弥陀佛及火大,蓝色代表不动佛及风大,白色代表毗卢遮那佛及空大。经幡是僧俗信众的精神世界与神灵交通的媒介,挂置印有敬畏神灵和祈求护佑愿望的经幡随风吹送,信众的愿望得以向上苍神灵传达与实现。更进一步,祈求护佑的愿望,并不只为祈祷者个人,而是祈福于天下,凡有生命的众生灵。

传说当年,佛祖坐在菩提树下,手持经卷闭目思索,一阵大风刮来,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经书。经书被风力撕成了千万片,又被风带到世界各地,带到正在遭受苦难的芸芸众生的手中,凡是得到佛祖经书碎片的人,都得到了幸福。为了感谢佛祖的恩赐,信徒就用彩布制成小旗,印上经文和佛祖的画像,把它挂在风吹得着的地方,以求消灾祈福,祈求平安。

我在三十多年前去藏地时,曾遇到过非常意外的场面,内心曾有过同样强烈的震撼。那是我第一次去藏地,在一天的拍摄工作结束后,想去看一下天葬台,我们乘着省旅游局派给我们的老式北京吉普,从寺庙开出,沿着寺庙和白塔之间的小路,向后山坡方向开去。那只是半山坡上开出的一小块平地,大约有三米宽十来米长,几只秃鹫在高空盘旋。天色越发暗了,虽是夏季,站在此处却感到阵阵寒气逼人。我们开着吉普车,又从山坡上的小路开下来,绕过白塔,开上县城唯一的主街,石子路面的街道中央,只有我们的一辆车子缓缓开过。

这时令我意想不到又非常吃惊的事情发生了:正在街道两旁行走或在店铺中的藏民,不分男女老幼,都纷纷跪倒在街道上,朝着我们这辆缓缓而行的北京吉普车双手合十,扑倒在地。一路上,我们的汽车所到之处,人们不断地跪倒和祈祷,有的甚至全身都伏倒在粗糙的碎石地上。周围突然变得异样宁静,静到只有我们的车的车轮与碎石地面滚压的咔咔声、人群伏地时的摩擦声。我完全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惊得目瞪口呆,只是本能地双手合十,默默地祈求神保佑眼前尘土中的芸芸众生。

多年来我时常回想,一生中能有这样的奇遇也许正是神和佛的意志,是要让我在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去藏地的时候,给我一次终生难忘的震动,以至于直到今天,仍有一种力量推动着我义无反顾地一次次去藏地。几十年来,我一直以敬畏的心情,像去圣地朝圣一样,用《虔诚》为题目,以拍人为对象,记录在朝圣途中的每曰观感,观察藏地人们的虔诚信仰,拍摄他们内心情感的瞬间外露。同时,在充实《虔诚》系列作品的过程中,对照和反思自己,寻找和充实自己的精神寄托。

以西藏人物为主题的《虔诚》和以高原景色为主题的《水云木石》已经拍摄了很多年,直到2006年的藏地摄影旅行,我才确立了《经幡》这个以物为主体的摄影专题。之后,我用长达8年的跨度拍摄完成了这个系列。有时我又不免奇怪,在冥冥之中,似乎又因为一个意外事件,使我产生了对藏地经幡的共鸣,令我再一次以敬畏之心,像朝圣一样,用10年的时间去完成《经幡》系列的拍摄和书稿。

在整理选编两百多幅“藏地经幡”作品的过程中,我想到应该把跨度8年的拍摄经历用文字记述出来,内容将包含作品拍摄的环境、当时的感受和构思、影响创作的身心状态、8年来对经幡的理解过程,当然,还应有在长达8年的朝圣过程中自我省察的思想历程。于是,从2015年初开始,我着手编写此书文字稿、选配适当的插图,直到2016年初,初稿文字和图片才基本完成。

我想把书稿先放一放,出去转一转,回来再修改定稿,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2016年3月,我到新西兰南岛旅行,行程达两万五千多公里。每天都在清晨四五点钟起床出发,与南岛众多的美丽湖泊、雪山、草原和海湾为伴,等待日出时的辉煌,然后在日落之后、大地又被黑暗笼罩时返回住处,下载当天拍摄的图片文件,补充记录每天拍摄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待关灯上床睡觉时,大多已到午夜。虽然每天的睡眠时间都很少,白天我的精神却很好。

新西兰南岛面积不大,却有大片的牧场。绿色的草场、成群的牛羊,衬着远处的雪山,常使我有一种在藏地旅行的幻觉,甚至内心还会莫名地期盼着,在某个山岭峡谷间再一次与飘扬的五色经幡相遇。有一天下午,我背着沉重的器材,步行四五个小时穿越峡谷地带,去探索一个冰川湖。峡谷小路沿一条河流弯曲而行,途中暴雨倾盆,雨水夹着冷风劈头盖脸地打来,头顶是灰黑的天,身旁是灰黑的河,在布满黑色岩石的河床上,河水翻着白浪,轰轰隆隆,咆哮着滚动。

在倾盆暴雨中,在荒凉的山谷里,我似乎又走在朝圣的路上。虽然肉身的我感到器材越发沉重,肢体渐渐乏力,但精神的我却意气风发,通体亮爽。此时此刻,我似乎悟出了藏教信徒们的体验:那些在朝圣路上磕着等身头的男女老少,风餐露宿、饿体肤、空乏身,但唯如此,肉身才能脱胎换骨,灵魂才能得以重生。我也忽然明白,无论是几十年前在藏地受信徒祈拜,或是十多年前遭遇刀血之灾,其实,在上天赋予我摄影的灵感之后,又给我这个凡夫俗子以提示,激励我用摄影的方式去寻找藏教信徒的虔诚、藏地经幡的深意,同时,在摄影的朝圣路上,苦我心志,劳我筋骨,以悟出个体生命的意义。

从南岛返回澳大利亚后,我顺利补充和修改了全部书稿的文字和插图,也吃惊地发现,自从2006年第一次拍摄经幡至今,居然整整10年过去了。在我已过70岁的人生中,我有很多个10年只是在懵懂中度过。因此,8年藏地经幡的拍摄,以及这册书稿的完成,是我人生第七个十年间对生命意义的一点认识吧。

徐家树

2016年4月10日 于阿德雷德

内容推荐

徐家树著的《生死朝圣》是一本独特的藏地书,作者用前后八年的时间来藏地,拍摄经幡,寻找经幡的灵魂。作者经历过生死,手术后,带着人生的思考,再临藏地,去体味藏地的历史、人文、生活,对生命的思考,发现不一样的生命面向。

编辑推荐

一次生死经历,跨越人生的心境转折,“向死而生”后的重生。

2003年,徐家树计划去西藏拍摄经幡,但是在临行之前,做了一次体检,突然发现自己得了癌症,于是立刻做了大手术。经过一次肉体与精神的重生,突然发现死亡其实并不遥远,回顾与审视自己的一生,才发现人生可以完全不一样,促使作者思考人生的价值、死亡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对该怎样的生活也有了新的方向。

徐家树著的《生死朝圣》是一部另类的“西藏生死书”,一次带有对人生本质思考的旅行。

徐家树在经历过生死之后,重新带着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人生价值的探寻重新上路。在藏地,这个离星空最近的地方,这里获得安宁与平静,拥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时,徐家树所拍摄的照片也与之前迥然,思想以及格局的开阔,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面向。

国际知名摄影师的精华影像记录,也是一场经幡的经典全景盛宴。

国际知名摄影师徐家树拿出最精华的经幡作品,用极具震撼力的视觉,让你领略不一样的格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死朝圣(跨越八年寻找经幡的灵魂)(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澳)徐家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91541
开本 32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6-11-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08
CIP核字 2016214798
中图分类号 I611.65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7
15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8: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