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居里编著的《科学高地的巨人夫妇(居里夫人与居里)》介绍了,爱因斯坦曾说:“在所有的世界名人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作为第一位进入科学院的法国女性,玛丽·居里当之无愧。
玛丽·居里,是一名伟大的学者,一个全心全意献身工作和为科学牺牲的伟大女性,一个无论在战争中还是在和平中始终带着责任感工作的爱国者,值得所有人敬仰。她一生的伟大贡献不仅仅是和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极其简陋、艰苦的条件下炼出了放射性物质——钋和镭。更重要的是,她虽然一生坎坷动荡,但她一生都在与命运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无论命运如何安排,她始终懂得用恬淡的心态去面对清贫,用卓越的努力去赢得光荣。
居里夫人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她的精神值得每一位拥有伟大志向的人去追随。希望这本书的读者可以在居里精神的感染下,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向着自己伟大的志向一步步靠近。
玛丽·居里编著的《科学高地的巨人夫妇(居里夫人与居里)》一书是居里夫人对自己及丈夫皮埃尔·居里生平的自述。自述中提到居里夫妇对科学和真理研究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在简陋艰苦的条件下对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贡献等。
I 顽强的求学之路
我的一些美国朋友建议我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下来,对我来说,却有些难以接受,但几次拒绝之后,我还是被友人们说服了,写了这个简单的自传。然而我这一生中所有的感受,不可能在这本传记中全部表达出来,我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也不可能详细道来。况且这么多年,许多记忆都已经模糊了,并且越来越模糊,有时候居然认为当时经历的事情与我无关。还有一些时候,明明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提起笔来,却又变得很陌生。但这太正常了,人的一生,真正能影响和指引他沿着自己的主线往前走的,只是那些主要的思想和深刻的感受。要找到主线通常是很容易的。确定了主线,自然就会明白当事人为什么做出当时的选择,更会看出当事人的性格特点。
我叫玛丽·斯科洛多斯卡,祖籍波兰。我的父母都来自于波兰的小地主家庭,都是拥有着小产业的中产阶级。在波兰,像我父母这样的家庭比比皆是。这种家庭,在当时的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个阶层,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蛛网一样。直到现在,很多知识分子都是源于这个阶层。
我的祖父是一所省立中学的校长,不忙的时候自己还干一些农活。我的父亲毕业于俄国圣彼得堡大学,在校时勤奋好学,毕业之后回到波兰,在华沙一所大学的预科学校任教,教授物理和数学两科。他后来与一位年轻有为的女子结为伴侣,这位女子就是我的母亲。当时我的母亲已经领导了一所女子学校了。他们都把自己的教育事业看作是极其崇高而庄严的事业,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们的学生遍布全国,每次我回波兰,总能碰见父母当年的一些学生,他们总要向我表达他们对我父母的感激之情。
虽然我的父母居住在城市,但他们一直与农村的亲戚们颇有往来。上学的时候,一到假期我就会去农村亲戚家住些时候,随着对农村的了解,我渐渐喜欢上了那里,喜欢上了那种放松惬意的生活。我对大自然的喜爱估计也源于此。
我出生于1867年11月7日,有四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不幸的是,大姐14岁的时候病逝了。我的母亲为此痛不欲生,继而患了不治之症,去世的时候年仅42岁,当时我才9岁。全家都陷入了无比的悲痛中。
大姐的突然离去,成为我人生中最悲痛、最难过的事。从这以后,我经常会突然陷入莫名的悲伤沮丧中,想必也是和大姐的突然离去有很大关系。我母亲宽厚善良,性格温柔,并且博学多才,为人坦荡,因此,她在家中很有威信。虽然她和我父亲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是她能包容一切,关于宗教,她向来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我的母亲对我们这几个孩子的影响很大。就我自己来说,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母亲,不仅是因为她对我格外疼爱,更重要的是我对她的崇拜之情也把我和母亲紧紧地连在一起。
母亲去世以后,父亲悲恸欲绝,但他并没有消沉,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工作和对孩子的教育上。母亲过世后的很多年,家中一直像少了个主心骨,每个人都依然会觉得若有所失。
我们家里每个孩子都从很小就开始学习。我6岁上学,在班里最小,个子最矮,总是坐在第一排。每次只要有人来观摩或听课时,老师就把我叫到讲台上为大家朗读课文。我是个很腼腆的人,一到讲台上就紧张。我的父亲是一位很出色的教师,也很关心我们的学习,而且知道怎样辅导我们的学习,但是因为家里的经济有限,我们不得不由私立学校转到公立学校去读书。
当时的华沙是由俄国统治的,在这种统治下,最残酷的一方面就是学校和学生受到的严格控制和迫害,警方还会对波兰人办的私立学校进行监视,所有私立学校必须用俄语教学。因此,学生们从小就学俄语,母语反而说得不好。庆幸的是学校的老师都是波兰人,他们不甘受此迫害,总会想办法让学生们多学一些波兰语。这些私立学校是无权授予正式文凭的,只有公立学校才有这个权力。
当时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是由俄国人控制的,他们妄图压制波兰人的民族觉醒意识。所有课程都由俄国人用俄语教授。这些俄国老师也仇视波兰民族,对待学生就像对待敌人一样。因为无法容忍对孩子的这种仇视态度,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师是不会到这种学校工作的。学生在这种学校环境中学到的知识很让入怀疑,而这种环境对孩子们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更让人担忧。在学校,学生长期处于严格的监视下,稍不留神说了一句波兰语,或者言语不当,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甚至会牵连自己的家人。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哪里还有天真快乐可言。而另一方面,波兰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却也被这可怕的氛围彻底激发了出来。P3-6
为了给《传世励志经典》写几句话,我翻阅了手边几种常见的古今中外圣贤大师关于人生的书,大致统计了一下,励志类的比例,确为首屈一指。其实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和他们所激赏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励志是动宾结构的词,励是磨砺,志是志向,放在一起就是磨砺志向。所以说,励志不是简单的立志,是要像把刀放在石头上磨才能锋利一样,这个磨砺,也不是轻而易举地摩擦一下,而是要下力气的,对刀来说,不仅要把自身的锈磨掉,还要把多余的部分亳不留情地磨掉,这简直是一场磨难。所有绚丽的人生都是用艰难磨砺成的,砥砺生命放光华。可见,励志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是立志。国人都崇拜的一本书叫《易经》,那里面有一句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一切圣贤伟人无不遵循此道。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立什么样的志的问题,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往今来,凡志士仁人立的都是天下家国之志。李白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白居易有诗日: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二是励志。有了志向不一定就能成事,《礼记》里说:“玉不琢,不成器。”因为从理想到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志向须在现实的困境中反复历练,不断考验才能变得坚韧弘毅,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实现。所以拿破仑说:真正之才智乃刚毅之志向。孟子则把天将降大任于斯入描述得如此艰难困苦。我们看看历代圣贤,从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耶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到孔夫子、司马迁、孙中山,直至各行各业的精英,哪一个不是历经磨难终成大业,哪一个不是砥砺生命放射出人生的光芒。
三是守志。无论立志还是励志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贯穿了人的一生,无论生命之火是绚丽还是暗淡,都将到它熄灭的最后一刻。所以真正的有志者,一方面存矢志不渝之德,另一方面有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之气。像孟子说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代有位首辅大臣叫刘吉,他说过: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话说回来,励志并非粘贴在生命上的标签,而是融汇于人生中一点一滴的气蕴,最后成长为人的格调和气质,成就人生的梦想。不管你做哪一行,有志不论年少,无志空活百年。
这套《传世励志经典》共收辑了100部图书,包括传记、文集、选辑。为读者满足心灵的渴望,有的像心灵鸡汤,营养而鲜美;有的就是萝卜白菜或粗茶淡饭,却是生命之必需。无论直接或间接,先贤们的追求和感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惊喜。
徐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