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庆、王义芝著的《敦煌佛影(敦煌北朝佛教艺术面面观)》从佛教发展史、考古学及美术创作等角度,介绍了敦煌北朝佛教艺术的源流、内涵及壁画中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意义,分析了当时宗教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外来的佛教艺术与汉文化之间的融合,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敦煌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图书 | 敦煌佛影(敦煌北朝佛教艺术面面观) |
内容 | 编辑推荐 胡同庆、王义芝著的《敦煌佛影(敦煌北朝佛教艺术面面观)》从佛教发展史、考古学及美术创作等角度,介绍了敦煌北朝佛教艺术的源流、内涵及壁画中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意义,分析了当时宗教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外来的佛教艺术与汉文化之间的融合,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敦煌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内容推荐 胡同庆、王义芝著的《敦煌佛影(敦煌北朝佛教艺术面面观)》将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多角度地介绍有关内容: 一、从佛教发展史的角度,依次介绍北凉、北魏、西魏、北周时期的经典壁画故事(第1—4章)。 二、从信仰的角度,介绍敦煌北朝佛教艺术的内涵,分析宗教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第5章)。 三、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介绍北朝洞窟中的龙图像,分析外来的佛教艺术与汉文化之间的关系(第6章)。 四、从继承与创新的角度,介绍敦煌龙凤驾车图像的源流,指出模仿性是敦煌艺术发展的一种动力(第7章)。 五、从考古学和美术创作的角度,介绍与千佛画有关的概念、佛经依据、佛教信仰、修行方式以及壁画制作过程(第8章)。 六、从心理学的角度,介绍洞窟外貌与环境、洞窟形制、窟内造像、窟内壁画以及明窗和视觉心理之间的关系(第9章)。 七、从美学的角度,介绍敦煌艺术中的于对称中求不对称的美学特征、供养人画像的美学意义和装饰图案的美学特征(第10—12章)。 八、从法律文化的角度,介绍北凉第275窟本生故事画的历史背景以及艺术特色、美学特征(第13—14章)。 九、从人生哲学的角度,以诗歌形式介绍敦煌壁画给人的感悟、启迪(第15章)。 目录 第一章 北凉时期: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 第二章 北魏时期:佛教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发展 第三章 西魏时期:各路诸神聚居一窟,浑然一体 第四章 北周时期:本土梵音,佛教的中国化 第五章 悲惨与悲壮:敦煌早期艺术内涵之争辩 第六章 莫高窟早期洞窟中的龙图像 第七章 从龙凤驾车图像看敦煌艺术的模仿性 第八章 莫高窟北魏第254窟的千佛画 第九章 敦煌北朝洞窟的视觉心理效果 第十章 北朝敦煌艺术中的于对称中求不对称美学特征 第十一章 敦煌北朝时期供养人画像的美学意义 第十二章 敦煌北朝时期装饰图案的美学特征 第十三章 第275窟本生故事画中的外道人物及其历史背景 第十四章 第275窟外道人物的艺术特色与美学特征 附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敦煌佛影(敦煌北朝佛教艺术面面观)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胡同庆//王义芝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270456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8 |
出版时间 | 2016-09-01 |
首版时间 | 2016-09-01 |
印刷时间 | 2016-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 |
CIP核字 | 2016215534 |
中图分类号 | J196.2 |
丛书名 | |
印张 | 13.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甘肃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