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扎迪·史密斯作品
内容
编辑推荐

长篇小说《美》讲述了一段婚姻的破碎,两个家庭的闹剧。是致敬《霍华德庄园》的大师级杰作,是2006年柑橘奖得主扎迪·史密斯于2005年布克奖决选作品。

小说的主题与灵魂是“美”,包括艺术之美和对话之精彩。本书值得反复阅读,生动的画面感和戏剧性又很适合以电影的形式表现。

内容推荐

扎迪·史密斯著的长篇小说《美》围绕着一个从英国移居美国的混血家庭展开,其主要场景被设置在马萨诸塞州的惠灵顿大学镇,也有部分发生在伦敦。小说通过两个同样来自学术界却秉持截然相反的价值观的家庭之间发生在大洋两岸的一系列文化战争与情感纠葛,联结起从家庭生活、政治正确到个人与政治领域的诸多激烈的观念碰撞等方面,将低劣的道德行为至于崇高的理想主义,试图阐释爱与美的意义,以及生活可能对其产生的种种影响,随着贝尔西一家的解体,折射出我们这个不安定的时代的惶惑,直指家庭的核心。

面对自由主义的废墟和右翼保守主义的伪善,两家的女主人琪琪·贝尔西和卡琳·基普斯之间的友情所体现的爱与美成为小说的又一重要主题。尽管她们的丈夫在学术领域互相争斗,但她们的友谊却超越了阶层、政治和宗教观念的差异,成为“唯一的联结”。

小说大胆、喧闹的情节铺垫,完美设置的或诙谐、或尖刻的对白,对学术界的荒诞现状入木三分的刻画,无一不体现出扎迪·史密斯对宏大的、福斯特式主题的绝妙把控:友谊、婚姻、社会冲突、艺术性的表达(体现在两名学者对伦勃朗的论战)。就某种程度而言,这是一次借由布鲁姆斯伯里式的写作媒介赋予现代生活尊严与意义的英雄般的尝试。

目录

1 基普斯和贝尔西

2 解剖学课程

3 关于美和犯错

作者后记

致谢

试读章节

霍华德没有回答。

“哦,对了,想起来了,”琪琪说,“是在那本日记里,留在密歇根的那本日记,就在那次著名的会议期间,当时你心上装着比你老婆和家庭更重要的事情。”

“我们现在能不说这个吗?”霍华德恳求道。当你有罪的时候,你所能做的就只有请求延期审判了。

“无论如何,霍华德。无论如何——不管怎样都是我在处理它,处理你的行为产生的后果,跟往常一样,所以——”

霍华德用拳头外侧擂了一下他们的冰箱。

“霍华德,别那样。冰箱的门都晃开了,它……里面的东西会解冻的,好好关上,好好地,直到——好了:真不幸。这件事情是否真的已经发生,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只能一步步来,直到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我们先放下,喔,我不知道……等我们……商量,喔,首先要等杰尔姆回到这里,确实有些事情需要商量,同意吗?同意吗?”

“别吵了。”利瓦伊从厨房的另一头抱怨道,接着又大声地重复了一遍。

“我们没吵,宝贝儿。”琪琪说着,弯下腰。她把脑袋向前歪着,将头发从火焰色的束发带里松开。她的头发编成了两根粗粗的辫子,一直垂到后背,就像两只散开的公羊角。她没有抬头,将束发带的两边扯平整,头向后甩了甩,将束发带缠了两圈,用与先前同样的方式重新扎好,只是更紧了一些。全都抬高了一英寸,带着这张新的权威面孔,她倚着桌子转向她的孩子们。

“好了,演出结束。佐尔,仙人掌旁边的罐子里可能会有几个美元。拿给利瓦伊。如果没有,你就借几块给他,我过后还你。我这个月手头有点紧。好了,学习去吧。任何事,什么都行。”

几分钟后,见孩子们关上门出去了,琪琪转向她的丈夫,脸上带着一个议题,只有霍华德能读懂这张脸上的每一行表情和参考资料。只是为了好玩,霍华德笑了笑。作为回报,他什么也没有得到。霍华德停止了微笑。如果两人动手打起来,没有人会把赌注下在霍华德身上。二十八年前,在他们的第一所房子里,霍华德曾经第一次抱起琪琪扛在肩头,就像扛着一卷轻柔的毯子,将她放下来,趴上去……如今她已是二百五十磅的块头,看上去比霍华德要年轻二十岁。她的皮肤具有那著名的人种优势,不怎么生皱纹。就琪琪来说,体重的增加越发使她的皮肤令人赞叹。五十二岁了,她的脸仍像是年轻女孩的脸,一个漂亮结实的姑娘的脸。

现在琪琪穿过房间,带着如此大的力量从霍华德身边挤过,他竟被挤到了旁边的一把摇椅里。琪琪回到桌子旁边,开始疯狂地收拾背包,装了一些她不需要带去上班的东西。她自顾说话,并不看他。“你知道什么事情怪诞吗?你见到过有的人在一件事情上是教授,而在别的事情上却是极其愚蠢吗?查阅一下为人父母入门手册吧,豪伊。你会发现,如果你这样处理一件事情,那么正好,正好相反,你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就会发生。恰恰相反。”

“但是与我的期望正好相反的事情,”霍华德在摇椅里晃着思忖道,“却总是他妈的发生。”

琪琪停下手里正在做的事情。“没错儿。因为你从来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你的生活正是一种无节制的剥夺。”

这暗示了最近出现的麻烦。那是一种主动打开他们婚姻殿堂的大门、引向痛苦的前厅的企图。这企图被婉拒了。于是琪琪又开始了那熟悉的智力游戏,将她的小背包放上她巨大的后背中央。

霍华德站起身,把穿着浴袍的自己重新整理得体面些。“我们至少还有他们的地址吧?”他问道,“家庭住址?”

琪琪像嘉年华上的读心人一样用手指摁住两侧的太阳穴。她慢慢地开口,虽然姿势可笑,但她的眼睛湿润了。

“我想弄明白,你到底认为我们对你做了什么。你的家人。我们到底做了什么?我们剥夺了你什么吗?”

霍华德叹了口气,望向别处。“不管怎么说,我星期二在剑桥要宣读一篇论文——我可以顺便早一天飞到伦敦,即使仅仅为了——”

P14-15

序言

英国女作家扎迪·史密斯的第三部作品《美》(On Beauty, 2005)在《白牙》(White Teeth, 2000)之后为她赢得了持续的赞誉和更多的关注。她的血统——父亲是英国白人,母亲是牙买加移民——使她从骨髓里既懂得白人的微妙心理,又懂得黑人的处境、情感和灵魂需求;她的视角使她笔下的黑人形象比任何时候都离白人更近,也更加真实感人。她的学识和阅历、她的智慧和幽默,让她能轻松驾驭学院和知识分子这个领域,从学术论争、政治主张、家庭生活、两性关系、种族平等、艺术审美、诗歌及音乐等方面架构起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赋予人物以生动的趣味、鲜明的个性、细腻真实的情感,贡献给读者一幕幕惊人的戏剧冲突和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情节。连简单的风景描写都体现出作者非凡的审美品味和深厚的功力。作为译者,能如此近距离地领略作者的才华与温情、如此深刻地优先体验作品的结构之精巧和文笔之细腻,在深感幸运的同时,迫切地想从作品主题、人物关系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感受。

首先是对书名的困惑:如此精彩好看的一部小说,作者竟然题名为《美》(或译《关于美》/《论美》),这听起来怎么都像是一部美学论著。可是投入进去之后,发现“美”确实是这部小说遍布全身的神经,是贯穿全书的主题与灵魂,它无处不在,虽或隐或现。

一、美与罪过

“美”,有着表层的理由。扎迪·史密斯在“致谢”中说她是从伊莱恩·斯卡里的论著《关于美及审美公正》中借来了本小说的书名和最后一章的标题“关于美和犯错”,小说中还引用了故事主人公之一克莱尔·马尔科姆的一首同名小诗《美》。另外,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霍华德·贝尔西是一位美学教授,他研究伦勃朗的绘画,给学生讲授艺术理论和绘画欣赏课;女教授克莱尔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给学生开设创造性诗歌课程。在这个虚构的惠灵顿大学的艺术圈子之外,还涉及古典音乐、现代说唱和嘻哈音乐等艺术形式。所以说“美”和审美几乎无处不在。

“美”,又是一个深层的诱惑,它诱使人去探索,也诱使人犯错。五十六岁的霍华德在伦勃朗研究方面是逆传统的、自由主义的。他反对经典的传统解读和权威的定论,在课堂上给学生宣讲他的自由主义艺术观。他说“艺术是一种西方神话,我们用它来安慰和塑造自己”,认为“美就是权力所戴的面具”,伦勃朗并非历史所传闻的“反叛大师”,也不是什么天才和独创者,而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是一个对富有客户有求必应的能干的手艺人而已。霍华德的选修课算不上热门,但他却有着少数的拥趸。他在学术上不算成功,手头一直在写的伦勃朗专著依然是一堆散落在地上的稿纸,而他的对手、持保守主义观点的蒙塔古·基普斯同一研究议题的书却已经出版并热销。  霍华德对自己的研究和授课有点儿心不在焉,毕竟连续多年一直都在教授这门课,讲着同样的内容,重复着同样的第一节课。他觉得自己就跟课堂上用的老式幻灯机一样不再时髦了。就是在这样的心理和物理环境下,霍华德犯下了中年男人常犯的错误,使他三十年的婚姻陷入危机。他第一次出轨的对象是他们夫妻共同的老朋友——他的女同事克莱尔·马尔科姆。出轨的原因对两个人来说都显得荒唐,与爱情无关。克莱尔之所以主动献身于霍华德这个她无论如何都不抱有性欲望的男人,是受了心理驱使而施加给自己的感情折磨,她幼年时的心理创伤使她沉湎于自我破坏,因为她遇见了天使一样的爱人沃伦之后个人生活太过完美了,完美得让她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相比之下,受了诱惑的霍华德释放出的则是一种传统的男性冲动和性幻想的欲望——一种“迟到的他人的可能性,过他种生活、拥有新的肉体、变回年轻”。这是他自己身上“隐秘的、不稳定的、猥亵的部分”,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霍华德第二次犯错的对象,是十九岁的女学生维多利亚。她是霍华德死对头的女儿,也是使霍华德的长子杰尔姆坠入初恋的女孩。她后来跟随父亲从英国来到美国,并选修了霍华德的艺术史课程。维多利亚的美是有自我意识的、危险的、致命的,如果她伸出触角,几乎没有人能够逃出她的网。这个黑皮肤的女孩“像上帝的理念一样美丽”,杰尔姆在给父母的电子邮件里说她“令人惊异,美艳绝伦,光彩照人”;克莱尔觉得维多利亚像公元前十四世纪的埃及王后奈费尔提蒂,又像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下面那些雕像中的一尊,她的脸具有一种远古美韵。霍华德见到维多利亚的时候,首先想到“这姑娘是个危险品”。维多利亚自然知道自己的美所具有的威力,年轻的她还不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美貌,于是少不了一些滥用。维多利亚跟杰尔姆短暂的“恋情”,在她一方,只是好奇和探索的性质,或者是把自己当作一件礼物施与罢了。因此,不难理解当维多利亚在她母亲的葬礼之后、在痛苦加酒精的作用下,狂乱地向霍华德发起性进攻时,霍华德除了乖乖就范几乎没有退路。

在第一次犯错之后,霍华德面对妻子琪琪的责问,为自己辩解说:“不错,男人——他们对美有反应……对他们来说那没有止境,这……这种对美的关注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一种肉体的现实存在——那显然是禁锢性的和幼儿化的……然而它却是真实的……我不知道还能怎么来解释那——”

“为什么性要意味着一切呢?”这位美学教授面对妻子惩罚性的性拒绝百思不解,他不认为自己跟别的女人上床就意味着不爱自己的妻子,他觉得自己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妻子的脸。而且,他的两个错误都是短暂的,第一个持续了三个星期,第二个只有一次。然而,琪琪无法很快地原谅他和接纳他,他的长子杰尔姆也怨恨他。女儿佐拉面对父亲的第一次出轨时虽并不同情自己的妈妈,却对他的第二次犯错不能原谅,她充当起了道德法官的角色,对这位教授父亲进行了“惩罚”。琪琪也选择了离家独居。文中所引克莱尔·马尔科姆的一首四行诗颇有意味:“不,我们无法一一列举/人们不能原谅我们的那些罪过。/美丽,总少不了伤口。/天,总在开始下雪。”

……

琪琪并没有看克莱尔;她在看着霍华德。你跟某个人结婚三十年了:你熟悉他的脸,就像熟悉自己的名字一样。它来得如此之快,然而又是如此的确定无疑——欺骗结束了。霍华德即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克莱尔怎会注意到他妻子左侧嘴角那一小块紧绷的皮肤,又怎能明白它的含义呢?克莱尔全然无知,她把琪琪的两只手攥在手里,还以为自己是在挽救局面呢。

这一幕很具有画面感和镜头感。本来,霍华德对他妻子谎称自己是在密歇根的一次学术会议期间跟一个不知道姓名的女人发生了一夜情,琪琪也已经在试着原谅他的“过失”。夫妻之间的坚冰正在一点点融化,如果不是这次聚会上发生了这样的意外,他们甚至都可以恢复性生活了。那意味着一切都成为过去,生活又重新开始。但是克莱尔的出现使这一切更快地朝着毁坏的方向发展。发现了真相的琪琪外表的冷静沉着与内心的痛苦狂暴情绪形成巨大的张力,霍华德看着妻子站在那里,像个僵尸,她的眼睛对于霍华德的任何恳求都毫无反应,她的笑容是钉在脸上的,霍华德倒宁愿听到她尖叫。这种震撼的效果不逊色于重磅炸弹爆炸。

而戏剧冲突最为显象化和激烈的,当属佐拉大闹青年派对的一场。她听杰尔姆说维多利亚正在衣帽间与她暗恋的卡尔做爱,于是这个强壮的黑人女孩像个复仇女神一样,以飓风般的速度和狂暴力量将卡尔从衣帽间拖到了外面的门廊上,连她自己都不明白是怎么做到的。戏剧性并没有到此结束,接下来的情景和卡尔的话又解释了更大的黑暗秘密——霍华德与维多利亚的不伦之性、道貌岸然的蒙蒂·基普斯对黑人女学生钱特尔·威廉斯长期的性侵犯和对妻子卡琳的隐秘背叛。于是伤害蔓延开来,毁坏在扩大,这效果有如引爆了连环炸弹。

在这些戏剧性冲突之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喜剧性的描写,如霍华德对合唱团的生理性过敏使得他屡屡在庄重的场合失态和出丑(在卡琳的葬礼上和在维多利亚的校园社交晚宴上);人文学院院长杰克·弗伦奇说话的风格,有如口吃者的单口相声。还有种种巧合,如佐拉与卡尔初次相识拿错了随身听,后来卡尔又在泳池边拿了佐拉的泳镜,于是两个来自不同阶层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开始了交往,并走入更开阔的现实领域;佐拉、杰尔姆和利瓦伊同胞三人在寒风中的波士顿街头不期而遇、利瓦伊劫富济贫从基普斯办公室偷来的画恰恰是卡琳要赠给琪琪却被蒙蒂和他的孩子们昧而不宣的,等等。

小说中体现的艺术之美和对话之精彩,无法一一举出,只能细读慢赏。本书值得反复阅读,生动的画面感和戏剧性又很适合以电影的形式表现。

姚翠丽

2016年3月于北京

后记

感谢萨哈音乐公司和索尼/ATV音乐版权公司,准许我部分引用吐派克·夏库尔的《我四处游荡》。感谢费伯&费伯出版公司,准许我部分引用诗歌《至高无上》和《在阿尔斯特的最后一个星期六》,以及允许我全文转载诗歌《关于美》。所有三首诗歌均来自尼克·莱尔德的诗集《致一个过错》。感谢尼克本人,允许这最后一首诗变成了克莱尔的。感谢我的兄弟多克·布朗,帮我写就了卡尔·托马斯的一些虚构的歌词。

这本小说中描述了很多真实的伦勃朗的画作,其中绝大部分都公开展览过。(关于《造船者扬·赖克森和他的妻子格里耶·扬斯》(1633),克莱尔的说法是对的。如果你想看到这幅画,就得去请求女王。)引起蒙蒂与霍华德之间论争的两幅油画分别是《带花边领的自画像》(1629,藏于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和《自画像》(1629,藏于慕尼黑的古画陈列馆)。它们并不像作者所说的那么相像。霍华德用来上那学期第一堂课的那幅油画是《杜普教授的解剖课》(1632),藏于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凯蒂·阿姆斯特朗研究的那幅画是《雅各与天使摔跤》(1658),藏于柏林的大师画廊;那幅蚀刻版画是《土堆上的女人》(1631),藏于阿姆斯特丹的伦勃朗故居博物馆。盯着霍华德看的那幅画是《阿姆斯特丹布商行会的理事们》(1662),藏于阿姆斯特丹的国立博物馆。我是从西蒙·沙玛对于布料协会会员的解释学历史的详细叙述中,得到了自己的概略叙述。霍华德对于《在河边洗澡的亨德里克耶》(1654)根本就无话可说,此画藏于伦敦的国家美术馆。

卡琳的那幅让·伊波利特的油画,也是一幅真实存在的作品,可以在海地艺术中心看到它。琪琪想象沿着其中的路走下去的那幅画,是爱德华·霍普的《缅因之路》(1914),藏于纽约的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霍华德觉得卡尔看起来像鲁本斯的《四个非洲人头像》(1617),对此我不敢苟同,此画藏于布鲁塞尔的皇家艺术博物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扎迪·史密斯作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扎迪·史密斯
译者 姚翠丽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70779
开本 32开
页数 4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2015244772
中图分类号 I561.4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5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9-2012-246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