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服饰/人文中国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华梅著的《中国服饰》选取中国服饰长河中最闪光的一些点,将它们串联起来,以此展现了中国服饰从古至今的大致流变,以及不同时期的独特风格。同时,它并没有囿于服饰本身,而是着力对服饰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进行解读。丰富的内容娓娓道来,读来轻松而有趣。

内容推荐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服饰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记录其服饰发展的历史,在古代神话、史书、诗词、小说以及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载也随处可见。伴随着民族问的相互融合,服饰的样式和穿着习俗不断演变,历史服饰不仅朝代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显著的变化。华梅著的《中国服饰》回顾了20世纪的中国服饰,旗袍、长衫、中山装、学生装、西服、礼帽、遮阳帽、丝袜、高跟鞋、工农服、列宁服、布拉吉、军便装、夹克衫、喇叭裤、迷你裙、比基尼、职业装、朋克装、T恤衫……种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目录

前言

简明古代服饰史

 广袖长袍

 胡服汉化

 魏晋风度

 唐装万象

 文雅的背子

 男人穿裙的最后朝代

 满汉融合的旗服

衣冠之治

 龙袍威仪

 官服的演化

 古代戎装

丝的传奇

原生态服饰之美

 饰物与神话传说

 有意味的帽子

 披肩与裹褙

 藏区服饰剪影

 配饰何其多

近现代服饰风潮

 文明新装与改良旗袍

 工农装与军便服

 多元职业装

 时装与世界同步

附录: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试读章节

唐装万象

就封建社会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而言,中国的唐代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巅峰,唐朝政府不仅对外国实行开放政策,允许外国人到中国经商、吸引外国留学生,甚至允许外国人参加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和出任官职,对外来的文化、艺术、宗教采取欣赏和包容的态度,使当时的首都长安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妇女不必恪守传统规范,她们可以穿袒露胸臂的宽领服装或吸收其他国家服饰风格穿出异国情调,还可以穿胡服男装骑射,而且享有选择配偶和离婚的自由。相当富足的物质基础和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得唐代的文化空前发展,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领域群星璀璨。加之在隋朝已奠定了坚实基础的纺织业到了唐代有了长足进步,缫丝、印染的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服装材质品种之多、产量和质量之高不仅前所未有,不拘一格的服装样式亦在当时成为了世人推崇的美丽时尚。

盛世唐装中最夺目的要数女装,以及妇女那变幻多样的发髻、佩饰和面妆。唐女讲求配套着装,每一套都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整体形象。人们不是凭自己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依据所处的社会背景,将服饰艺术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因而,每一种搭配都个性鲜明,又有着令人玩味的文化底蕴。唐女的配套装可归为三种,除了受丝绸之路影响而引进的胡服以外,还有中原典型传统襦裙装和打破儒家礼仪规范勇敢穿起的整套男装。

先来说一下襦裙装。上为短襦、长衫,下为裙,这也许算不上新颖,但唐女将它穿出了新样。如短襦或长衫,在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的交替流行中,竟索性将其开成袒领,这是在前朝未曾出现过的创新之举。最初还主要为宫廷嫔妃、歌舞伎等穿用,但很快便引起仕宦贵妇的垂青,这说明唐代人思想是非常开放的。儒家经典明确规定要用衣服将身体裹得很严,妇女尤其要遵守,像唐代女装这样领子低开至双乳上侧、露出乳沟的款式是其他朝代女人所不敢想、不敢做的。

唐代仕女画家张萱(生卒年不详)、周防(生卒年不详)惯画宫中艳丽肥硕的女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美人著裸肓长裙,上身直披一件大袖纱罗衫,轻掩双乳。画家的写实笔法,既如实地描摹出唐代细腻透明的衣料,又逼真地描绘出画中人柔润的肩和手臂。

唐代崇尚丰满、浓艳之美,赏花喜欢赏牡丹,人则讲究男无肩女无颈,马也要头小颈粗臀部大。在唐代绘画中我们不难看到,唐女为了显示自己丰满,特意将裙子做成六幅、八幅、十二幅,还嫌不够,于是就出现了将裙腰提高,直到腋下的款式,这样就看不见女子的腰身,只见一个圆滚滚的外形。.

对于唐裙的描绘,诗人几乎想尽了绝妙的诗_句,除了款式之外,还有不少提及裙色。从诗中可以看到,当年的裙色相当丰富,而且来自官方的束缚少,可以尽人所好。仅色彩就有深红、杏黄、深紫、月青、草绿、郁金等,其中以石榴红裙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杜甫、白居易诗中都有关于石榴裙的描述。《燕京五月歌》中记述石榴裙流行盛况,说石榴花开的时候满是浓重艳丽的石榴红,千家万户买石榴花给家中的女子染红裙,可以想象有多么壮观。郁金裙也是以植物色染成的,但这种植物不同于原产小亚西亚的郁金香,而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肥大根状茎及纺锤状块根的汁液能够染布、而且散发着香气。唐中叶时一位公主的百鸟裙,更是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其裙以百鸟羽毛织成,白天看是一色,灯光下看是一色,正看一色,倒看一色,而且裙上呈现出百鸟的形态,可谓巧夺天工。

女子襦裙装并不只是上衣下裳,还有其它款式用以补充或装饰,如半臂,就是一种短袖衫,现代人都是在夏天穿着,可是唐女穿时,常套在长袖襦衫的外面,其功能与坎肩有些相似。只因袖的长度在坎肩和长袖的中间,所以称半臂。穿起来也是娉娉婷婷,体态美妙怡人。

P23-27

序言

几乎从服饰出现的那天起,人们的社会身份、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观念就已融入其中了。服饰的面貌是社会历史风貌最直观最写实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服饰的历史也是一部生动的文明发展史。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服饰排在了第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记录其服饰发展的历史,在古代神话、史书、诗词、小说以及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载也随处可见。

中国服饰文化,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发现,大约两万年前,在今天的北京周口店一带生活过的原始先民已经佩戴饰品,在那里出土了白色的小石珠、黄绿色的砾石、兽牙、海蚶壳、鱼骨、刻出沟槽的骨管,都穿有精致的孔眼,孔眼里还残留着赤铁矿粉的痕迹,专家推测这是悬挂在身上的饰品。当时的人们佩戴饰品,当然不只是为了美,更有趋吉辟邪的目的。出土的骨针还保留着磨成长圆形的孔眼,可见那时的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地取用动植物材料,从而发明了用针缝制兽皮的技术。

中国新石器时期(前8000—前2000年)遗址迄今已发现一千余处,几乎遍布全国。当时社会生产的主流,已由原始的渔猎和采集转变为较固定的农业耕作,并出现了纺织、制陶等手工业和一定的劳动分工。在中国西部的青海省,人们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彩陶盆。这些陶盆上的图案看上去是模拟狩猎的舞蹈,有的彩陶盆上描绘的舞蹈人头上带着辫饰,腰间垂着尾饰;还有的盆上的舞蹈人穿着圆鼓鼓的裙子,这种富有张力、立体感很强的造型在中国传统的裙装中很少见,它既不飘逸,也不厚实,更像西欧人的撑箍裙。毗邻的甘肃省也出土了差不多相同年代的彩陶罐,人物的着装被后世的研究者称为“贯口衫”——一种人类早期服饰中具有代表性的式样:在一块相当于两个衣身长度的布幅中间挖洞或豁个长口,穿着时,将头从孔洞中伸出,然后用绳子将前后身的布料拦腰一系,款式很像束腰连衣裙。另一件彩陶瓶更是吸引了人们好奇的目光——它的形状很像俏皮的少女:额前短发齐眉,脑后长发披肩,面部五官清晰可辨,颈以下是连续图案,图案由三层斜线与弧线和三角形等组成。当年制陶者塑造的或许就是一个真实可爱的少女,图案描绘的就是少女身上美丽的花衣。能够说明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服饰状况的还有岩画,上面留有原始人戴耳饰的图像。而在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实物,仅清理出的各种耳饰就有64件,质料有白玉、象牙、绿松石等,形状则有圆形、梯形及长方形,有的还做成了块形。

随着等级制的形成,各种区分尊卑的礼仪应运而生,这也促使了有关服饰规约和制度的形成。中国的衣冠制度早在周代(前1046—前256)已逐步定型,周代的服饰种类已有了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等区分,上至王者下至庶民,都有相应的服饰规定,并记录在治国典章中。而本书着重对中国古代服饰加以介绍,亦在借此向世人展示一个文明古国精致考究的服饰传统。周代厘定的服饰形制随着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曾一度被打破,服饰风格趋向多元,上层社会人士的着装追求奢靡之风。

汉朝(前206—公元220)的统治者以周礼为蓝本,颁布了明确的服饰制度。当时的服色有春青、夏赤、秋黄、冬皂之分,与四季、节气的特点相呼应,服饰风格古朴庄重;妇女上衣下裙的日常服装成为后世汉族妇女着装样式之模本。

魏晋南北朝(220—589)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虽然政权频繁更迭、战乱不止,但也是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科学上有重大进步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有后代文人士大夫所津津乐道的魏晋风度,更有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取代汉族成为统治者后对汉族文化的冲击和革新,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其服装样式影响了汉族人的服饰,同时也接受了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隋朝(581—618)统一全国,重新推行汉族的服饰制度。其后的唐朝(618—907),国力强盛,社会开放,服饰华美清新,女人著低胸短衫或争穿窄袖男装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标志。到了宋朝(960—1279),汉族妇女开始有束胸的习惯,无分男女老少尊卑贵贱都喜欢穿素净儒雅的“背子”。元朝(1206—1368)是蒙古族统治中国建立的政权,蒙古族的服饰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国家的服饰制度既承袭汉制,又糅合了本族的传统。而随着政权再次易手于汉族统治者,明朝(1368—1644)颁布了针对前朝的禁胡服、胡语、胡姓的法令,衣冠沿袭仿效唐代形制。明朝上至帝王下至文武百官的官服朝服,其形制、等级、穿着礼仪相当繁缛,刻意追求高雅堂皇之感。

满族建立的清朝(1644—1911)历两百多年,是中国服饰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先是由于满族统治者强制汉族人改承满人服饰传统引起了各地汉人的激烈对抗,继而政府采取妥协政策,满汉服饰渐趋交融,长袍马褂成了后人论及清代服饰时首先想到的典型式样。

1840年以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对外通商口岸增多,发展出像上海这样华洋杂处的大都会。在欧美时尚潮流的带动下,中国本土服饰发生了变革。工业化的纺织印染带来的价格低廉的进口衣料渐渐取代了以传统工艺加工的国产面料,缝纫精致、款式入时的西式成衣也在中国找到了市场,费工费时、工艺考究的滚、镶、嵌、绣等传统手工缝制服饰的手段渐渐被规模化、机械化的服装加工业所取代。

回顾20世纪的中国服饰,旗袍、长衫、中山装、学生装、西服、礼帽、遮阳帽、丝袜、高跟鞋、工农服、列宁服、布拉吉、军便服、夹克衫、喇叭裤、牛仔裤、迷你裙、比基尼、职业装、朋克装、T恤衫……种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而被视为中国典型服饰的旗袍,不过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风行起来的,这种脱胎于清代满族女服的服装品种,在吸收了汉族女服的工艺特点和20世纪西方女子服饰时尚的基础上不断演变,已成为当今国际时装界不容忽视的时尚元素。

在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服饰的样式和穿着习俗不断演变,历代服饰不仅有朝代之别,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显著的差异。中国民族服饰的整体特点是色彩鲜明、工艺精美、重视细节装饰,各民族服饰的风格、款式迥然不同,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在其民族服饰中。中国民间服饰深深植根于民间生活与民俗活动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命力也非常旺盛,流传至今的很多,比如农历新年的红绒头花,端午节的老虎耷拉,情人互赠的服饰信物,用天然植物编织的箬笠、蓑衣,还有手工制作的虎帽、虎鞋和猪鞋、猫鞋、屁股帘儿等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中国城市人的服装已不再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特征,而在广阔的农村,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多姿多彩的服饰仍以鲜活的形象装点着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美丽的山水共同构成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景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服饰/人文中国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华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533773
开本 16开
页数 153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时尚娱乐-服饰搭配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2016081096
中图分类号 TS941.12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4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