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难忘的记忆(国家京剧院艺术家口述史)
内容
编辑推荐

张凯华主编的《难忘的记忆(国家京剧院艺术家口述史)》旨在建立一份全面、深刻、生动的有关国家京剧院的历史资料,记录以人、戏、剧院历史为切入点,特别是艺术家作为个体的经历、体验与感受,记录他们的亲历、亲见、亲闻,要求具体、细腻、生动,以鲜活的讲述形式完成对某些档案文献反映历史真实的有效补充。

内容推荐

张凯华主编的《难忘的记忆(国家京剧院艺术家口述史)》收录了国家京剧院70岁以上的代表性艺术家10位:张春华(92岁)、吕瑞明(91岁)、江新蓉(89岁)、李世济(83岁)、杜近芳(83岁)、张建民(82岁)、刘秀荣(81岁)、张春孝(81岁)、邹忆青(78岁)、孙元意(72岁),涵盖表演、编剧、导演、音乐创作各个方面,文稿二十余万字,图片百余张,多角度、多侧面地娓娓诉说着前辈们传奇的从艺经历,梳理着剧院六十余年的荣光历史,总结着行内最实用的戏曲理论,书籍力求文史结合,图文并茂。

目录

推陈出新,武丑华彩

 ——张春华口述

国家京剧院传承创新京剧艺术及体制改革

 ——吕瑞明口述

江涌新潮百花荣

 ——江新蓉口述

戏以济世程韵长

 ——李世济口述

愿把金针度与人

 ——杜近芳口述

继承传统,推进戏曲音乐改革

 ——张建民口述

流芳毓秀传茂荣

 ——刘秀荣口述

彰明春晖成贤孝

 ——张春孝口述

长忆椽笔留汗青

 ——邹忆青口述

辉煌的历史光明的道路

 ——孙元意口述

试读章节

同样地,现在有些演员演《白蛇传》,又绕枪又弄圈又耍锤的,试问这还是白蛇吗?《三岔口》中刘利华在黑暗中被砸了脚,48个铁门槛没必要,十几个就行,为什么?因为用了技巧,却也符合情境。这是我自己从演出中得来的经验和教训。当然,演员必须要有技巧,会表演,你不会表演你怎么表现黑夜。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艺术,艺术要以生活做基础,舞台上要是百分百的生活,那只能是自然主义。

有一套拉拳,我是结合着盖叫天先生、李少春先生、云溪三人演出来设计与运用的。要摸黑打,离开生活的逻辑来表演就不行,而且舞台上京剧的特点要求简练,细小的地方也表现会太烦琐。戏曲是很有意思的,不管人戏、神戏,都一样,都有一个生活逻辑性,不合理不要。我给天津青年京剧团一演员说这套拳,不能跺脚,意思就是这是摸黑,要根据情境来运用、改用技巧。

京剧要有一套程式动作,包括念唱,你掌握多少?一嗓遮百丑,你嗓好,观众就鼓掌,上不来下不去,可以吗?京戏难,难在哪儿?我举一个例子。李少春的爸爸李桂春有个女婿,李少春的姐夫,这个人怎么好?他的功特别熟,他演《八大锤》,穿箭衣,系鸾带,戴额子,狐狸尾,他把狐狸尾放前边,一身行头打起来纹丝不乱,他的功夫真是太醇了,《八大锤》我没见过第二个演成这样的:狐狸尾不掖,一点不乱,能不服吗?这说的意思就是不能小看这程式。有一天李少春在武汉演《失空斩》,李少春扮演诸葛孔明,他姐夫就长期在那儿当班底,缺什么演什么。有一天他的王平一出来,一身红靠(拿小刀能刮油出来,人可真是落魄),我在后边看,我说这是个旧靠,我又从二楼跑下去确认是这身吗?就是这身!他起半个霸,这个骨立啊,我心里就服了,这个人有本事啊!“四人帮”时他排了《五岔口》。他跟我说《打瓜园》,院公就得哈着腰,这是他的习惯,这个程式才能表现这个人物,人物也离不开程式。

当然,京剧不是为程式而程式,没有人物,离开情节的程式是没有用的,不值钱的。程式要为人物、为情节所用。这样的程式人家才爱看,看得过瘾,这就是程式为人物、情节,那才是好演员。好演员才能出现买不着票的情形。

要演好戏就必须多听、多看、多实践,听说什么好的,我回去再看,回去好好学。比如小地方戏,可别小看,像赣剧,我就特意买票进去看的,记得内容是个清官便服私访,穿素褶子,戴黑三,酒保也是四十左右,很有绝活,上、下楼特别精彩,他把上楼、下楼的动作演得给你的感觉像有个真楼,上楼后往下看,下来了往上看,再带上动作演得很逼真。他把客人请过来坐,台上有个实桌,老生言:“你也坐下”,之后,他坐的是虚凳子,盘腿,纹丝不动,一边缕胡子,在台上足有五六分钟,那台下得多少分钟?所以,我就说这个演文丑的人,虽是配角,但在台上相当精彩,他是很严肃地对待艺术的,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

我有一次在天津看戏,有一观众来回找我表达他们的爱戏之情:《猎虎记》您还能演吗,还有您演的乐和,我们爱死了,您站那儿有几句话,那几句话我现在再也听不着了,您还能演么?我说行。观众所说的就是我跟包阶级说的,让他送点东西那几句,乐和用什么声音、什么节奏来表达当时的情境,演员一定要演出东西来,否则观众买票看什么,不出彩的演出让观众看戏就是有期徒刑,他们买了票进剧场来看戏,不看吧不划算,看吧活受罪。我们演员要对得起观众啊,作为好演员你要让观众看完了舍不得走,情不白禁地多鼓几次掌。

P14-15

序言

难忘的记忆

张凯华

2014年元月,受文化部党组委托,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国京人”,真正进入了京剧这片濡养中华民族两百余年的精神沃土,怀着敬畏,捏紧一张言情咏志的世界文化名片,我的心沉甸甸的。

国家京剧院是一个有着六十年辉煌历史的艺术殿堂,在这个特殊的、承载着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的国家级剧院,曾经汇集了一大批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导演、作曲家、舞台美术家,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著名导演阿甲,著名剧作家翁偶虹、范钧宏等一串串闪光的名字,享誉四海。作为国家京剧院的院长,接手这样一个有着厚重历史的剧院的管理工作,遵循京剧“口传心授”的艺术规律,我想首先不能忽视的就是珍视历史,回顾历史,了解历史。

2014年5月1日,剧院举办“《红灯记》创排五十周年纪念演出”活动,我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现场见到了95岁高龄的刘吉典先生,先生曾经担任剧院创作室音乐组组长,一生专注于中国戏曲音乐创作,被公认为中国京剧现代戏音乐唱腔设计开拓者。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亲临现场,观看曾亲身参与创作的经典剧目的演出。犹记谢幕后先生观剧谈艺的情景:时而自得其乐地哼几句妇孺皆知的唱腔,兴奋地聊起当时的创作情景,那劲头仿佛当年睿智灵敏的作曲家,时而又回复95岁高龄老人景况,讲述回忆仿如旧式留声机,不时卡壳走音。我当即萌发了进行国家京剧院“口述史”拍摄的想法。工作千头万绪,但我始终把这件事摆在了前面,敦促创作研究中心抓紧实施。未曾料想,正在约访过程中,8月即传来先生逝世的消息,一代戏曲音乐巨人远去。

“森林里的一棵树倒下了,如果没有人在场听到,那么树倒在地上时便是没有声音的。”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主席道格·博伊德以此阐述口述历史传播的意义。六十余年,剧院数代杰出艺术家驰骋舞台,光华灿烂,他们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演出了近五百台精彩剧目,塑造了成千上万的艺术形象,其令人景仰的思想品行,功勋卓著的艺术业绩,鲜活生动的人生传奇我们记录了多少?没能拍摄记录下刘吉典先生的音容、影像,留下了永恒的遗憾,先生们年纪渐长,还有多少保留在他们身上的艺术精髓正在这样不知不觉间灰飞烟灭?我们更加深切体会到了“先贤永逝,来者可追”的必须与迫切。

有关京剧的史料、档案无疑卷帙浩繁,“国家京剧院口述史”项目的开展,旨在建立一份全面、深刻、生动的有关国家京剧院的历史资料,记录以人、戏、剧院历史为切入点,特别是艺术家作为个体的经历、体验与感受,记录他们的亲历、亲见、亲闻,要求具体、细腻、生动,以鲜活的讲述形式完成对某些档案文献反映历史真实的有效补充。口述历史由采访者、口述者、记录者等共同参与、合作完成,通过录音、录像等现代技术手段,经过访问、讲述、整理等环节,记录和保存当事人的口述。口述历史开辟了回忆和讲述的渠道,在艺术长廊留下永恒的声音与影像。

2014年7月初“珍贵艺术资料抢救——国家京剧院口述史”项目正式启动,7月10日下午14:30至17:30,完成导演孙元意的第一期采访与摄像,此后项目组先后完成杜振宁、谷春章、寇春华、李兴海、刘桂欣、刘琪、张曼玲、郑岩、朴东根、苏焕学、孙洪勋、孙家麟、孙培鸿、张杰、田文善、王鸣仲、王世荣、王志勤、吴素英、许谨忠、许俊德、叶钧、司辟、孙元意、刘秀荣、吕瑞明、张建民、张春孝、杜近芳、萧润德、张春华、邹忆青、江新蓉、李鸿儒、吴钰璋、齐致翔、李光、李景德、张连祥、刘习中、李世济、刘长瑜、孙桂元等(以采访拍摄时间为序)40余位艺术家的口述拍摄及部分文字整理和视频制作。连续两年,“国家京剧院口述史”项目得到了国务院、文化部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经费支持,经过项目小组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的可喜成果。

记录的形式着力于文字与数字同步,传统书籍与现代影像(光盘)配套。在经过大量拍摄与补充之后,《国家京剧院艺术家口述史》书籍第一辑即将付梓出版。第一辑以年龄为序,首先选录了70岁以上的代表性艺术家10位:张春华(92岁)、吕瑞明(91岁)、江新蓉(89岁)、李世济(83岁)、杜近芳(83岁)、张建民(82岁)、刘秀荣(81岁)、张春孝(81岁)、邹忆青(78岁)、孙元意(72岁),涵盖表演、编剧、导演、音乐创作各个方面,善于思考,勤于总结,推陈出新的剧院不乏有文化、有底蕴的学者型艺术家,大智慧的艺术工作者,也不乏爽朗直言、见情见性的本真人,第一辑文稿二十余万字,图片百余张,在有限的三百余页内,多角度、多侧面地娓娓诉说着前辈们传奇的从艺经历,梳理着剧院六十余年的深厚历史,总结着行内最实用的戏曲理论,书籍力求文史结合,图文并茂。

前尘往事,逝者如斯,记忆的长河或滔滔汩汩,奔涌澎湃,或泠泠淙淙,婉转从容,我们勉力为之,也不过撷取漫溢浪花数朵,载入薄册,望年长者读到,引发遐想,年少者读到,受些教益,留下念想。

二〇一六年十月于国家京剧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难忘的记忆(国家京剧院艺术家口述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张凯华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85312
开本 16开
页数 3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628
CIP核字 2016269896
中图分类号 J821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2
174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