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空间诗学
内容
编辑推荐

  龚卓军、王静慧译的《空间诗学》的法文版本出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已经快要窒息的氛围中,现象学以及象征意义的追求为建筑注入丰厚的养分,此书在这样的时期出现,自然激起建筑的许多深刻想象。加斯东·巴什拉开展了对于钟爱空间的系统性分析,也就是场所分析 。虽然他关注文学意象的心理动力,但是建筑师认为他的空间想象正好可以对抗科技实证主义与抽象形式主义,并作为正在浮现的结构主义的另类提案。  著名的建筑现象学学者诺伯舒兹 (Norberg-Schulz),将《空间诗学》与海德格的《存有与时间》《住居思》以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有关空间的章节等并列为建筑必读的经典。

内容推荐

著名的建筑现象学学者诺伯格·舒尔兹,将《空间诗学》与海德格的《存有与时间》《住居思》以及梅洛一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有关空间的章节等并列为建筑必读的经典。

在龚卓军、王静慧译的《空间诗学》这本书中,加斯东·巴什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他说:“在家屋和宇宙之间,这种动态的对峙当中,我们已经远离了任何单纯的几何学形式的参考架构。被我们所体验到的家屋,并不是一个迟钝的盒子,被居住过的空间实已超越了几何学的空间。”因此我们所要关心的不是对住屋形式或舒适与否的分析。易言之,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于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庇护白日梦,也保护做梦者。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结构我们。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家屋·从地窖到阁楼·茅屋的意义

第二章 家屋和天地

第三章 抽屉·箱子与衣橱

第四章 巢

第五章 外壳

第六章 角落

第七章 微型

第八章 私密的浩瀚感

第九章 内与外的辩证

第十章 圆的现象学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如果要对内在空间的私密特质做现象学研究,显然家屋是一个再适合不过的存在了,当然,这要假设我们会同时注意到家屋的整体性、复杂度,并努力将其诸种特定价值整合于一种根本价值中。家屋不仅散发给我们种种意象,也给出了这些意象的大体脉络。而我要证明的是,在两种情况下,想象力都提高了现实世界的价值。意象具有某种吸引力,让家屋相关的种种意象得以汇聚起来。在所有让我们找到遮风避雨的家屋记忆之外,在所有我们曾经梦见起居于其间的家屋之外,我们能否离析出某种私密、具体的本质,以探求所有这些避风港里的私密感(intimite),究竟有什么样非比寻常的价值?这成了主要的课题。

为了解答这个课题,只把家屋看成一个我们可以加以判断、可以成为白日梦(reveries)的“对象”还不够。对现象学者、精神分析师或心理学者来说(以效力递减的序列来列举这三种观点),重点不是在描述种种家屋、举出其图像特征、分析它们让人感到舒适的理由。与此相反,不论这些描述是主观或是客观,是印象还是事实,我们必须超越描述的课题,以便为隐藏在栖居活动基本作用中的依附(adhesion)找出其根本特性。地理学者或民族志学者可以为我们描述各种不同的住处类型。但在每一不同类型中,现象学者会尽一切努力抓住其核心、安全、当下的幸福端苗。现象学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所有的住处,即便是城堡当中,找出此一原初的壳。

但是,如果我们想厘清我们之所以依恋一特定地点的种种幽微暗影(nuances),及其种种深层缘由,势必牵涉广泛。对现象学者来说,这些幽微暗影必须被视为某种心理现象的初步涌现。此幽微暗影,并非外加的、表面的色彩使然。因此我们在说明我们如何住出自己的生活空间时,必须考虑到所有生活上的辩证,考虑到我们如何日复一日,落脚于“人世一隅”(coin du monde)。

我们的家屋就是我们的人世一隅。许多人都说过,家屋就是我们的第一个宇宙(Cosmos),而且完全符合宇宙这个词的各种意义。假如我们用贴身亲近之眼来看,最寒碜的陋舍不也有一份美?许多讨论“寒碜陋舍”的作家,都会提到诗意空间的这种特色。不过,这种提法太过简洁。对于蓬壁家屋,他们找不到什么好描述的,就不太在这方面花心思。所以他们没有实际体验这种家屋的原始感,就率尔描述其外表,然而如果他们愿意做梦的话,这种原始感其实不论贫富,属于所有的家屋。

但是,我们成人在生活中已经失去了这项基本的优势,对天人之际的联系变得迟钝不堪,因而未能感受到对家屋宇宙的最早依凭。于是才会有种种抽象之谈,“世界意识”的哲学家所发现的宇宙,是通过我(moi)与非我(non-moi)的辩证游戏来发现宇宙。事实上,他们在认识家屋之前,先认识了宇宙,在认识落脚处之前,已认识了遥远的地平线;然而,如果我们以现象学的方式来研究意象的真实开端,我们会找到栖居之所具体的种种价值,这种非我的空间保护着我。

其实,我们在此碰到了一组逻辑上的反题,其相关意象是我们必须进一步探索的:所有真实栖居的空间,都含有家这个理念的本质。我们将在此部著作的过程中明白,每当人类发现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庇护所时,会在这方面产生什么样的想象作用:我们会明白,想象力用无形的阴影筑起了“高墙”,让自己置身于受庇护的幻象中,或者反过来说,想象力在厚墙背后发抖,无法信任这一道道坚实的壁垒。简单地说,在无止境的辩证过程中,受庇护的存有终会感受到其庇护的有限。经由思考与梦境,他体验到家屋的现实与虚幻。

于是,所有的庇护所、收容处、房间自此都有了听起来像释梦学的价值。重点不再是从实证的面向来看家屋,说它被真实地“活用过”,也不只是在当下承认家屋的好处。真正的安逸舒适,必有其过往,通过梦想,整个往日时光都进驻到新家屋里来了。古老的谚语“我们随身带着家的守护神”,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白日梦会引领我们深人到古老得不复记忆的领域,对于梦想着人类最早记忆以外的家(foyer),对于这类做梦者,这个领域敞开大门。稍后在这部著作里,家屋将如同火与水,浸润萦绕着我们,唤醒白日梦的火花,点亮不复记忆与回忆间的综合。在这个遥远的境地,记忆与想象仍深切联结,并各自发挥其相互深化的作用。就价值层面来看,它们共同形成了意象与记忆的共同体。因此家屋不只是日复一日地被经验,它也在叙说的线索中、在我们说自己的故事时被经验到。梦中,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栖息地,共同弥漫并保存了旧时光的宝藏。我们进入新家屋之后。当我们住过的其他地方的记忆复现,我们便能悠游于平静的孩提之境,它如同所有不复记忆的事物那般,静止不动。我们活在固着(fixations)里,固着于幸福。我们借由重新活在受庇护的记忆中,让自己感到舒服。某些已完结的事情,必须保持在我们的记忆中,通过意象,我们将它们的原初价值保留下来。外在世界的记忆,与家屋的记忆基调绝对不同。借由唤回这些家屋的记忆,我们为我们的梦增加了库藏我们从来不是真正的史家,却一向离诗人不远,我们的情绪或许只是一种迷失了的诗艺。

因此,借着留心不要中断记忆与想象的相互联系,而步步趋近家屋意象,我们可以冀望让他人感受到一个意象可能有的心理弹性,它可能在什么样意想不到的境地里触发我们。或许,跟通过回忆比起来,通过诗歌还更能让我们碰触到家屋空间的诗意深度。

在此状况之下,如果我被要求明说家屋的主要好处,我会说:家屋庇护着白日梦,家屋保护着做梦者,家屋允许我们安详人梦。人类的价值,不仅只有思维和经验,白日梦的价值,标志了人性深层的价值。白日梦甚至拥有自我调整价值的殊荣,它从自身的存在获得乐趣。因此我们在新的白日梦中,重新构成那些我们体验白日梦的处所。而由于我们对从前栖居之处的回忆在白日梦中重新活现起来,因而这些过往的栖居之处,也就永远留存在我们心中。P28-31

序言

其实不只是巴什拉的作品难懂。我曾经读到某些小说的某些段落,明明描写着具体的空间,却令人产生一种无以名之的迷惑激动感。

譬如,村上春树的《下午最后一片草坪》。

主角是个大学生,夏天帮某家公司割草打工。小说的后半段,他在最后一个工作日,下午两点三十五分,在业者指定的最后一片草坪上细心地割完草后,草坪的女主人邀他进屋内喝点冷饮。

女主人头也不回,引他进入室内,“从夏天午后阳光的洪水里突然进入室内,眼睑深处扎扎地痛,屋子里像用水溶化过似的飘浮着淡淡的阴影,好像从几十年前就开始在这里住定了似的阴影,并不怎么特别暗,只是淡淡的暗”。从阳光下进入家室内,好像进入了时间的长廊。“走廊装有几扇窗,但光线被邻家的石墙和长得过高的榉树枝叶遮住了。走廊有各种气味,每一种气味都似曾相识,这是时间生出来的气味……旧衣服、旧家具、旧书、旧生活的气味。”

上楼梯时,旧地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在二楼重见的光线中,女主人拿钥匙打开了绿漆已渐褪色的门把锁。

“房间是典型十几岁少女的房间,临窗放着书桌。另一边是一张木制小床,床上铺着没一点皱纹的珊瑚蓝床单,放着同色的枕头,脚下叠着一条毛毯。床旁边是衣橱和化妆台,化妆台上排着几种化妆品,还有梳子、小剪刀、口红和粉盒之类的东西。看起来并不像特别热衷于化妆的那一型。

“书桌上有笔记和字典,法语字典和英语字典,好像用得很勤的样子,而且不像是胡乱翻,是细心翻过的样子。笔盘上该有的笔类都一应俱全地齐头排着。橡皮擦只有一边是磨圆的。其他就是闹钟、台灯和玻璃纸镇,样样都是朴素的东西……定做的书架上摆着各种书。有文学全集、诗集、电影杂志、画展的说明书。英文平装书也有好几本。”

接下来,这位死了丈夫、未说明女儿下落的女主人一边喝着玻璃杯里的伏特加加冰块,一边要求大学生打开衣橱。“衣橱里满满地挂着衣服,一半是洋装,另一半是裙、衬衫、外套之类,全部都是夏天的东西。有旧的,也有几乎没穿过的。裙子大部分是迷你裙。趣味和质地都不错,虽然不是特别吸引人,不过感觉非常好。有了这么多衣服,整个夏天约会都足够换着穿了。”

最后,她要求他再把抽屉拉开看看。“我有点迷惑不解,不过还是干脆把衣橱上的抽屉一个一个拉开来看。在一个女孩子本人不在的房间里,这样翻箱倒柜地乱翻——就算得到她母亲的许可——总觉得不是一件正当的行为。不过拂逆她也嫌麻烦,这种从早上十一点就开始喝酒的人,到底在想什么,我也搞不清楚。最上面的大抽屉里放着牛仔裤、运动衫和T恤。洗过,折得整整齐齐,没有一点皱纹。第二格放皮包、皮带、手帕、手镯,还有几顶布帽子。第三格放有内衣和袜子,一切都那么清洁而整齐。我忽然没来由地悲伤起来,觉得心头沉甸甸的。然后我把抽屉关上。”

为什么会有这股没来由的悲伤呢?整齐的抽屉、夏季的衣橱、案头的法语字典、女孩不在的房间、绿漆泛白的门锁、木板吱呀的楼梯、充满旧时光气味的走廊、阴暗的家屋,以及早上十一点就开始喝酒的女主人。小说家通过这些家屋意象的描写,将读者的想象引向何方呢?答案似乎并不明显。作为读者的我们只是感受到了一种氛围,这种氛围让读者暂时忘了阅读,让读者内在暗涌,陷入切身的想象中。这种氛围甚至让读者不禁放下手中的小说,恍惚之间,神思已走向一个亲人的房间,一位已不在场的亲人的房间。阅读中的回荡现象

当我们在阅读中遭遇到一个清新的意象时,受其感染,禁不住白日想象,依恃它另眼看待现实生活。这种没来由的激动与另一类眼光的萌生,这种不能以因果关系解释的阅读心理现象,便是《空间诗学》的阅读现象学起点,巴什拉称之为“回荡”。

一般来说,我们比较常经验到的阅读现象是共鸣而不是回荡。从巴什拉的观点来看,对于某个意象所产生的共鸣,比较接近精神上的奔放状态,也接近知性上的联想,而不是存在上的整体震撼。当我们经过某种意象的冲击,而引发出一种存在上的改变,“就好像诗人的存在就是我们的存在”,这时,诗歌和意象就彻底占领了我们,深深打动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感动。于是,我们处在回荡的震撼之中,依据自己的存在处境而诉说诗意。我们会以为自己体验过这种诗意,甚至以为自己创造过这种诗意“有了这种深切的感动之后,所谓的共鸣才会接着出现,在发生共鸣和情感的反响之中,我们的过去被唤醒,我们把自己过去的相关经验跟小说和诗歌意象所呈现的情境相对照,于是我们在精神上掌握了某种意象的典型特质,在知性上发现这些特质其实潜存在我们过去的许多生活体验中。

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巴什拉从现象学观点反对一般的文学心理学和精神分析文学理论的批评方法。从他的现象学心理学来看,……

天地宇宙问的微米、宏大与浩瀚感

然而,我们必须要提醒一点:本书的主题并不限于阅读意识的现象学,即使是讨论阅读意识,本书也不仅限于家屋空间的现象学描述,巴什拉其实花费了许多篇幅在铺陈家屋外的自然、天地与宇宙意象,并对它们进行“场所分析”。

就这种现代人较欠缺的宇宙意识而言,若我们不忘回到东方的美学、存有学传统来与巴什拉的理论对话,从文学阅读的角度来说,笔者建议读者不妨参考刘若愚、叶维廉和王建元三位先生在《现象学与文学批评》一书中的论述,另外王建元先生的《现象诠释学与中西雄浑观》理路更属细致。中国山水诗的雄浑、空灵意境在几位理论家的笔下,呼应了现象学美学所强调的作品形构要素,胡塞尔、海德格、梅洛庞蒂、英加登、伊瑟尔、安海姆的现象学理论都被拿来跟道家存有学和中国诗学相比较,但独独无人呼应巴什拉《空间诗学》中对宏大、雄伟、浩瀚感的现象学论述。译者相信,王建元先生对“雄浑”范畴的中西美学比较,有了巴什拉此书的脉络,或许可以就相应范畴进行进一步确切的比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笔者建议读者参考余德慧教授的《诠释现象心理学》《生死学十四讲》《生命史学》。不过,如果回到译者私密的“初始”经验,那么要说,译者对巴什拉的亲身认识,其实是从余老师在《张老师月刊》上一篇篇的“刊头文章”开始的,不!这些文章甚至不曾提过巴什拉的名字。手边最久远的《张老师月刊》刊头文章,要从1991年3月的《喻象的魔力》开始。余老师以“易傅生”为笔名,讨论“喻象是我们营造内心情趣的基石,它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让我们把自己的世界说得更贴切,一方面又把心思扩大”,强调了语言文字造心境、用心境调整去回荡诗意象的“生命艺术”。1995年1月的刊头文章《会做梦的记忆:时间的方言》一开始就说道:“贝壳、门锁、五斗柜与阁楼、雁塔与农舍,枯藤、青石板都在我们的记忆里闪烁着。它们是记忆的幽道,在我们的深邃之处。”通过明显的物质想象,文中描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家屋周遭的“亲密感”,此私密之童年家屋感与母亲的身影和呼唤无法分离。当年6月的《亲密相知天地宽》讨论了自然与家屋,以及在其间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知识”,这当然是现象学心理学意义下的“知识”,一种巴什拉式的亲密感之知。11月的刊头文章《宇宙天心》更直述《空间诗学》一再论及“宇宙感”:“宇宙并不是从虚空里出现的,而在某些情境里就会升起,尤其夜里坐在山上的心情恐怕最接近宇宙,因为与现实有了脱离的机会,而以另一种心情接受某种更原始的境遇——一种人在精神‘根源处’的生活。”余老师提到了人在森林深处的广阔幽深意识,犹如他早期文章中喜欢提到王贞治自传中引用的有关大海“深度”的话:“海中潮起潮落,鱼儿随波自在地游舞;然而,谁又了解在百米之下,水的心——深度里的水是什么样的心?”

如果说1996年6月的《暗夜微光》、9月的《微米经验》仍是在我们自身的文化心理脉络中呼应巴什拉的“微型意识”、隐士茅屋的“微光意识”,那么,1997年9月的《直落溪水:亡朝的诗意空间》便是挪用巴什拉之诗学,直探“政治破局”中的华人文化心理意象之作了。至此,译者可说,余德慧教授早在过去十年以私密的体会“意译”并“回荡”扩展了本书的意义脉络,经由他的文字长期熏陶的读者,应不致对本书感到生疏。这是本书中译的史前史、原初状态。  巴什拉在第六章文末曾有一妙问:如果字词是一户户的家屋,每户都有自己的地窖与阁楼,那么,哲学家难道被判定非得住在地面楼,用普通话对外交际吗?当建筑师、空间规划师、文化心理学家和诗人早已窝进语词家屋的各个角落,哲学家的确该脱离地面楼,往阁楼、地窖的角落里探索,蜷缩在“文字家屋”中让梦思萌芽。

后记

本书实际的译事进行,迁延拖宕了三四年。第一二年,译者和王静慧小姐合作由英译本人手,译者负责前三章和后三章,静慧负责中间五章,译者从静慧秀丽敏捷的文字功夫中受益不少,本书也保留许多她优美的译文;然而,在修改校对之中,译者发现英译本与法文原书出人甚大,这个落差,让译事停工近一年。最后这一年,幸而得到文藻学院法文系李思芬同学与张文亭同学的帮助。尤其是思芬在一年问担任译者“现象学论死亡”国科会计划助理,认真指导译者重建法文文法知识,提升实质阅读能力,并细心与译者讨论、修译文法句构可疑之处,可说是本书最后成书的幕后功臣。当然,基于译者的哲学专业,扮演全书文脉掌握、理路厘清之角色,自当负起译文品质、统筹校阅之全责。

最后,这本书有许多朋友和师长点点滴滴的襄助:区立远的拉丁文、杨植胜的德文、黄冠闵和周佳慧的法文,以及蔡淑玲教授生动的法国文学史课程,蔡铮云教授引领译者到南台湾浩瀚的西子湾上、柴山脚下觅得一方得以静静从事翻译的研究室,余德慧教授在最后阶段提供许多宝贵的意见与译者参详,这些都是译者暗自拟想着巴什拉式“持续学习的教师”时,不可或缺的动力。然而,在翻译的孤灯下,一直有一个小小的身影伴随着译者,那就是译者的妻子岑岑,谨将此书的译文献给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空间诗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龚卓军//王静慧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207724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3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2016032609
中图分类号 B565.59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9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