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道增(建筑院士访谈录)
内容
编辑推荐

院士作为我国最高层次学术水平的大专家,在各个行业都有代表。细分之后,专注于建筑领域的院士仅仅数十人,涵盖了建筑设计、结构、文化等多个领域,每个人在其专业领域中可谓学术之集大成者,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专业经验以及学术积淀,而我们多数人都仅仅看到院士们的成功,看不到院士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如何展示院士成功背后不为人们所知的故事,展示其生活和工作中的甜酸苦辣,就成为丛书的源起和旨归。

丛书力图通过人物肖像摹写的方式向读者展示院士们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真实地表现院士们喜怒哀乐,原原本本地展示院士们的真性情,以及他们最富于启迪性的一面。是国内首次以访谈录的形式展示建筑学院士创作与思想的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的《李道增(建筑院士访谈录)》是该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国家大剧院的命运如何和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却最终失之交臂?一个专业的建筑大师如何在世事的纷繁与多变之中,紧扼命运的咽喉,矢志不渝,以事业为拼搏终生的动力?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的《建筑院士访谈录:李道增》以全面的采访为基础,以较为轻松的第1人称自述为主,在近距离了解李道增院士的学术生涯的同时,还原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生活面前的现实处境,也再现了一个院士的成长历程。

《建筑院士访谈录:李道增》可作为一般的励志读物欣赏,也可以成为专业建筑师和建筑院校师生的参考图书。

目录

第1章 里弄时光

 李氏后人

 里弄少年

第2章 清华往事

 初入清华

 画画的专业

 名列玄武

 求学随录

第3章 一辈子在清华

 工地课堂

 执教清华园

第4章 剧院情缘

 结缘剧院

 数度设计

 设计思想

 剧场研究

第5章 实践者

第6章 思想者

 新制宜主义

 全球化与建筑

 传统与现代

第7章 院士印象

 一位理想主义者/李守旭

 我眼中的李先生/朱文一

 我与李先生/张华

 跟随李先生学习/梁进

 恩师李道增先生/庄惟敏

 跟李先生学习剧场/卢向东

 恩师李道增先生的学术教导/汪芳

 李先生的言传与身教/邓巧明

 记恩师李道增先生/范路

 师门纪事之伉俪情深/戴林琳

 五年札记/彭相国

 小时候关于哥哥的一些印象/李道靖

 读《李道增选集》有感/石崇

试读章节

李氏后人

采访者:李先生,除了院士身份,您另一个引人关注的身份就是李鸿章的后人。对这个离您已经有较长时间的祖先,在您的早年家庭生活中,是否有过具体的感受,或者说,是否有着直接的影响?

李道增:其实,我不是李鸿章的直系后代,李鸿章弟兄一共有六房——李瀚章、李鸿章、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我们家是第三房,是李鸿章弟弟李鹤章一系的,到我已经是第五代了。我出生的时候哦,你们也知道,李鸿章这个家族已经非常没落,已经离盛期很远了;更主要的是,李氏家族早早分家各奔前程了,所以啊,很难说我和李鸿章家族的关系有多大。

我的祖父李国松没有做过什么官,只搞过一些实业,现在流传什么李国松是民国时期有名的收藏家、国学家、诗人,我的父母从来没有提到过。我出生的时候,还是一个大家庭,但我对祖父没有多少印象,见得不多,也没有多少时间在一起。祖父还有个兄弟叫李国什么的,我记不清了,与我同辈曾做过驻美大使的李道豫是他的孙子,反正就是我们两个家庭和我们各自的祖父住在上海重庆路的一个大公馆,一栋很大的三层楼砖房里。我4岁以前可能住在这老公馆,我对老公馆没有什么记忆。那大约是1934年,因为祖父经营破产分了家。分家以后,我祖父就带着他的姨太太和他们的子女搬到天津去生活了。

前不久为了写《传记》,我爱人问在祖父身边长大的堂妹李道重(四伯父李家炜女儿),她说在日本统治天津时,祖父的原好友王揖堂邀请祖父做汉奸大官,被祖父拒之门外。祖父是个一生手不离卷、严肃到孩子们见了他只能站立、大气都不敢出的老头子,但是他很重视子女教育,支持念洋学堂。李道重写过一本书《根深叶茂》,附上了曾在上海重庆路李家老宅居住过的李氏老三房部分后人拍的“龙头虎尾图”。

分家以后我的父亲李融龛(家炯)、母亲唐贤元就带着长我一岁的姐姐和我搬到了我们自己的小家庭。据说先是在上海西郊临近农村的中央一村单独居住,以后又租住到法租界永嘉路和平邨,直到父母先后离世才退了房。我们到了小家庭以后,仍然因为当时社会上对李鸿章的评价主要都是反面的,骂他是“卖国贼”,我们家里头从来也不提这件事。甚至到我们长大了以后道听途说,隐隐约约知道一些也是以作李鸿章的后代,是不光彩的背景。

采访者:就是因为李鸿章的身份和作为吗?也就是您对这个大家族,没有什么太多的了解和接触,并不是在李鸿章的余荫之下生活的?

李道增:在我父母的小家庭里面,他们对整个李家的印象不好,好像各家之间都有些瓜葛,父母亲也不去深入了解,反正好像是很乱的。据我母亲说,我们的祖母早已去世——我可能就是在照片里看到过。我父亲是祖父母最小的儿子,祖父的钱财没有分给我们家什么,只给了一些书。好像我母亲还因为手头拮据,对我祖父他们有些意见就唠叨,而我父亲以大局为重,不让她去计较。

其实我的父母都是非常仁慈和蔼的人,对任何人都非常厚道,这在亲友和弄堂里的邻居那里是尽人皆知的。P11-13

序言

院士作为我国最高层次学术水平的大专家,在各个行业都有代表。细分之后,专注于建筑领域的院士仅仅数十人,涵盖了建筑设计、结构、文化等多个领域,每个人在其专业领域中可谓学术之集大成者,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专业经验以及学术积淀,而我们多数人都仅仅看到院士们的成功,看不到院士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如何展示院士成功背后不为人们所知的故事,展示其生活和工作中的甜酸苦辣,就成为丛书的源起和旨归。

从现实角度考量,这些院士们大多年事已高,且依然承担着纷杂的专业事务,有的甚至还站在专业事务的第一线,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和设计任务。如果约请他们以一种严格的著书立说的方式来呈现,是院士们难于承担,或者说不愿意承担,且承担不起的难题。这不仅不现实,也是不近人情的安排。有鉴于此,我们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首次选取了我国10位从事建筑学研究和建筑创作的院士,在他们匆忙的事务活动中,见缝插针地安排了面对面的采访,通过问答的形式,配以同期录音和录像,在尽可能少地占用院士们的时间(一般一个院士也仅仅采访一两天的时间)的情况下,完成资料的采集工作。之后,经过我们的精心整理,补充资料,就成了目前这一套《建筑院士访谈录》。

丛书力图通过人物肖像摹写的方式向读者展示院士们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真实地表现院士们喜怒哀乐,原原本本地展示院士们的真性情,以及他们最富于启迪性的一面。是国内首次以访谈录的形式展示建筑学院士创作与思想的丛书。

以下揭橥本书的意趣:

——我们不讨论身份、称号还有荣誉,我们不塑造光辉高大的形象,我们希求以最为朴素的文字和并非精心安排的方式,还原各种平淡无奇却意味无穷的工作与生活!

——我们不宣扬成功学,我们不寻求关键的锁钥——虽然我们并不惮于讲述成功的故事,更不是呈献励志的心灵鸡汤,我们倾向于寻迹每一个脚印,还原人生点滴,以至微至细的人生本真,逼近普通而真实的成功!

——我们关注现实情怀,关注认真和专注的态度,还有每一种伟大背后的真实内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

沈元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道增(建筑院士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2194971
开本 32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2016128896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7.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0: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