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注疏集修订版)/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内容 | 内容推荐 《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注疏集修订版)》讲述了:苏格拉底说出了他那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的哪个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苏格拉底的根据和理由的一个巨大力量就体现在,哪怕在最后作出决定之后,他还是在谦卑地告诉自己和雅典人,生与死究竟哪个更好,知道的仍然只有神。苏格拉底不会作出任何结论,他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向他的神献出了最虔诚的哲学祭品,也留给了雅典人一个永远思考不尽的哲学问题。 作者简介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前347年),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化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出生于古希腊雅典贵族家族,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后师从苏格拉底。他所开创的“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他的著作中,苏格拉底的死亡被称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死亡”,仅次于基督之死。除《苏格拉底之死》(也有译为《苏格拉底的申辩》)外,还有《对话录》、《理想国》等著作。 目录 引言 一 苏格拉底的审判 二 柏拉图的《申辩》 三 《申辩》中的几个主题 四 《申辩》从古典到中世纪 五 《申辩》在现代欧洲的复兴 六 现代《申辩》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七 《申辩》与现代哲学 八 西方当代《申辩》研究的版本情况 九 中国学界对《申辩》的翻译与研究 十 本书的翻译与义疏 缩写对照表 苏格拉底的申辩 一 真理与修辞 二 案情的真相 三 哲学生活的根据:针对第一拨控告者的辩护 四 在哲学与政治之间:针对第二拨控告者的辩护 五 为哲学而死的理由 六 惩罚与荣耀 七 临别告白 生的根据与死的理由——《苏格拉底的申辩》义疏 一 真理与修辞(17a1-18a6) 二 案情的真相(18a7-19a7) 三 哲学生活的根据:针对第一拨控告者的辩护(19a8-24b2) 四 在哲学与政治之间:针对第二拨控告者的辩护(24b3-28a1) 五 为哲学而死的理由(28a2-31c3) 六 惩罚与荣耀(35e1-38b9) 七 临别告白(38c1-42a5) 主要参考文献 修订版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注疏集修订版)/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古希腊)柏拉图 |
译者 | 吴飞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09019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44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2 |
出版时间 | 2017-01-01 |
首版时间 | 2017-01-01 |
印刷时间 | 2017-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4 |
CIP核字 | 2016268540 |
中图分类号 | B502.231 |
丛书名 | |
印张 | 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9 |
宽 | 146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