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日常生活中之所以常发生语误、笔误或误读等“错误”现象或动机性遗忘,在弗洛伊德看来,是由于人把一些可能使自己觉得痛苦或难为情的想法、冲动或记忆,从意识的境界,经由不知不觉的过程放到潜意识境界,以免意识到此而感到不舒服。此外,还有很多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普通的事件,它们的背后却隐伏着心理学上的一个又一个奥妙!
图书 |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经典译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你知道吗,日常生活中之所以常发生语误、笔误或误读等“错误”现象或动机性遗忘,在弗洛伊德看来,是由于人把一些可能使自己觉得痛苦或难为情的想法、冲动或记忆,从意识的境界,经由不知不觉的过程放到潜意识境界,以免意识到此而感到不舒服。此外,还有很多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普通的事件,它们的背后却隐伏着心理学上的一个又一个奥妙! 内容推荐 本书是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代表著作之一,本书共十二章,内容包括:专有名词的遗忘、童年回忆与遮蔽性记忆、语误、印象及决心的遗忘、症状性行为和偶发行为、双重错失行为等。全文着重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错失,提出不仅神经病患者,而且在正常人的日常行为中也可能因潜意识的内部斗争而改变思想行为,从而把早期精神分析方法推广到正常人的心智生活的分析和错失行为的改正上。 目录 第一章 专有名词的遗忘 第二章 外国字的遗忘 第三章 名词与字序的遗忘 第四章 童年回忆与遮蔽性记忆 第五章 语误 第六章 读误和笔误 第七章 印象及决心的遗忘 第八章 误引行为 第九章 症状性行为和偶发行为 第十章 错误 第十一章 双重错失行为 第十二章 决定论,偶然与迷信之信仰--一些观点 试读章节 现在我们来看孤立发生的偶发行为。我将要叙述一个即使不分析其意义也很深刻明了的例子。这个例子清楚说明了此种症状性行为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不引人注目地发生,并且让我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一次夏季旅行中,我要在某地停留好几天,等待我的旅行同伴。那时我认识了一位年轻人,似乎也是单独一人,很乐意与我同行。我们同住在一家旅馆,自然每天一起用餐,一起散步。第三天下午他忽然告诉我晚上他妻子将乘火车到达这里。我心理学上的兴趣油然而生,因为他那天早上曾拒绝和我走远路,在短程散步时他又反对走某条小路,说它太陡太危险,下午散步时他又忽然说我一定已经饿了,我应该为他起见尽早吃晚饭——他要去车站接她妻子并陪她共进晚餐。我明白他的意思,便径自去进食了,而他则去了火车站。次日早上我们在旅馆大厅里相遇,他向我介绍了他的妻子,说:“你不介意和我们共进早餐吧?”我当时要到隔壁街上办些小事,答应很快会回来。其后我回到餐厅,看见那一对正坐在窗子旁的一张小桌的同一侧,对面只有一张椅子,椅背上搭着我那朋友的又厚又重的防雨大衣,盖住了椅面。我很了解大衣放在那儿的意义,那当然不是有意的,但很明显地表达了这个意思:“这儿没有你的地方了,你现在是多余的了。”我的这位朋友没有注意到我正站在桌前,但他的妻子却注意到了,迅速地推了推她丈夫,小声说:“看,你占了这位先生的座位。” 这次和其他一些类似经历使我得出结论:无意识做出的行为一定不可避免地成了人与人之间误会产生的根源。行为人并不认为自己行为中存在什么暗含的意向,也不认为由此产生的不愉快应归因于他并为这一行为负责;另一方面,感受的人,经常将他关于行为人意图和情感的推论置于其他此类行为的基础上,他对后者的心理过程十分熟悉,以至于将其推广到他并不熟悉的行为人身上,认为此行为人也有同样的意图和情感,而行为人并不愿承认这一点。实际上,如果从行为人症状性行为中得出结论并当众说出来,行为人会感觉很没面子,会说这些纯属无稽之谈,因为在行为中他根本就没意识到有任何意图,他会抱怨自己被误解了。仔细考虑一下,这种误解其实是以彼此间极为切近和全面的理解为基础的,两个人愈是“神经质”,就愈容易给对方造成争执的借口,因为每个人都坚决否认责任在于己,而坚决确定责任在于对方。人们经由遗忘、误引行为及其他无意识行为而表达出来的冲动,实在是对他们内心不诚实的一种惩罚,这种冲动,他们在自觉不能控制时本该及早对自己也对他人坦诚的。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无时不在对他的邻居们进行着心理分析,而了解他们比了解自己还多。如果想研究自己的显然无意的行为和疏忽,那么就请谨遵那句格言“认识你自己”的训示。 PP216-217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经典译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彭丽新等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05732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00-10-01 |
首版时间 | 2000-10-01 |
印刷时间 | 2004-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3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4 |
丛书名 | |
印张 | 9.375 |
印次 | 3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3 |
宽 | 14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