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听王国维谈国学(珍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袁小兵著的这本《听王国维谈国学(珍藏版)》是一本国学方面的通俗读物。本书选取了王国维教有代表性的图书或文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王国维的学术成果和思想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本书旁征博引,内容详实,文字浅显易懂,普及王国维的学术成果和思想等内容。

内容推荐

王国维学术思想和成就在国内外都有巨大影响,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以通人之资,成专家之业的思想家、大学者”。他的文化与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文化一笔伟大的财富。

袁小兵著的《听王国维谈国学(珍藏版)》选取王国维国学思想的精髓,在历史、哲学、文学、美学等领域进行深入的解读,以大师的角度关注华夏文化,彰显学术之光,展现国学之深厚底蕴。

目录

第一章 词以境界为最上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上卷》

 谈词:词以境界为最上

 谈境界:造境与写境

 谈气象:太白纯以气象胜

 谈“秀”:句秀,骨秀,神秀们

 谈李后主词: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谈冯正中词:开北宋一代风气

 谈欧阳修词:词本前人而尤工

 谈诗人情怀:忧生与忧世

 谈三种境界: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经

 谈秦观词:淡语有味,浅语有致

 谈词与诗:词未必易于诗

 谈苏轼词:和韵似原唱

 谈纳兰性德词:贵在真切

第二章 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下卷》

 谈史达祖、吴文英:词失之肤浅

 谈填词:不喜作长调,尤不喜用人韵

 谈学与工:易学难工,难学易工

 谈习惯:习惯杀人

 谈“景语”与“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谈诗与词:诗之景阔,词之言长

 谈境界: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

 谈长调:以周、柳、苏、辛为最工∞

 谈学人之词:朱孝臧为极则

 谈词与句:北宋词有句,南宋以后无句

 谈宋人小说:多不足信

 谈情语:专作情语而绝妙者

 谈外物: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

第三章 可爱不可信,可信不可爱

 ——读王国维《静安文集》

 谈性:真性,乃不可知

 谈理:理由与理}生

 谈命:自然界与意志中的因果

 谈教育:平凡教育之义

 谈叔本华:“悲”的人生哲学

 谈解脱:艺术让人暂时忘记痛苦

 谈人生:哲学与宗教维度的命题

 谈哲学:为之正名

 谈叔本华与尼采:天之所靳,人之不幸

第四章 美之为物,一日优美,一日壮美

 ——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谈《红楼梦》:人生及美术之概观

 谈《红楼梦》之精神:解脱

 谈《红楼梦》之美学价值:悲剧中之悲剧也

 谈《红楼梦》之伦理价值:欲望与解脱

 谈《<红楼梦>评论》之文艺思想:美在形式论

 谈“艺术美的社会功用说”:艺术之美与自然之美

 谈创作:《红楼梦》必本于作者之经验

第五章 补三朝之志所不敢言

 ——读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谈上古至五代之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

 谈宋之滑稽戏:托故事以讽时事

 谈宋之小说杂戏:以演事实为主

 谈宋之乐曲:词与歌舞

 谈元杂剧之渊源:曲调与形式

 谈元曲之佳处:自然而已

 谈悲剧:元有悲剧在其中

 谈意境:戏曲意境说与“古典意境说” 

 谈戏曲与文学:戏曲是中国最自然之文学

 谈《桃花扇》:真正意义之悲剧

第六章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

 ——读王国维《观堂集林》

 谈《史记》:所谓古文说

 谈《说文》:所谓古文说

 谈敦煌:发现唐朝之通俗诗与通俗小说

 谈殷周制度:政治与文化之变革

 谈嫡庶之制:殷以前无嫡庶之制

 谈史学:求事物变迁之际而明其因果

 谈疑古风气:学无新旧也

 谈丧服制度:“亲亲”“尊尊”“长长”及“男女有别”∥

第七章 上古之事,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材料的二重佐证

 ——读王国维《考古学文辑》

 谈商周:制度与文化的新旧更替

 谈度量衡:度量权衡变迁之定例

 谈尺度:历代尺度与社会

 谈毫:古地以毫名者,甚多

 谈中国新发现之学问:甲骨文及古外籍遗文

 谈斯坦因:长城故址汉简

 谈宋代金石学:搜集、传拓、考订及应用

 谈“二重证据法”:时代背景与个人探索

 谈西方观念与中国古籍:互相参证

 谈古器物:将古玩变成古史

试读章节

谈词:词以境界为最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首句即抛出“词以境界为最上”的观点,他以此为中心,结合唐五代北宋词和西方美学思想,来建构自己的文艺美学理论体系。然而“境界”说并非王国维首创。

“境界”与古代文论中的“意境”属于一类,古典美学专家曾祖荫先生认为,这一理论范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的孕育期;二是唐宋年间的提出和形成期;三是明清至近代以来的深入发展期。王国维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终结者和现代文论的开启者,不仅总结了中国古代诗学中“意境”,而且开启了现代文论的新方法,被许多后世学者赞为中国学术研究实现现代转型的第一人。

《人间词话》对《文心雕龙》的承革扬弃

说到古代文论,就绝不能避开刘勰的《文心雕龙》,这部巨著不仅总结了隋唐以前的诗学文论,同时也拉开了唐宋以降文论美学的帷幕,特别是其中的《隐秀》篇,对先秦、秦汉以来的“意象”论进行了总结。刘勰的《文心雕龙》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相似的,都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二者具有诸多可比性。

“隐”历来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也是《文心雕龙》中的核心概念。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辩证关系的美学范畴,如“文道”“心物”“体性”“情采”“比兴”“隐秀”等概念,它们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但刘勰在论述中还是有所侧重的。在谈“比兴”时,刘勰明显更推崇“兴”,因为“比显而兴隐”,可见刘勰对“隐”的青睐。《隐秀》篇也是如此。在这一篇中,刘勰对“隐”下了这样几点的定义:“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隐以复义为工”;“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辞生互体,有似变爻”,“并思合而自逢,非研虑之所求也”;“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文外”“重旨”“复义”三个关键词是要格外注意的。这种“文外之重旨”和“复义”与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一脉相承的。

王国维先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阐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然而王国维并没有对“境界”这一概念做出严格的界定,导致学术界对其内涵和外延产生分歧,但其核心仍然是我国诗学范畴中直感型“景一情”诗学模式,而非象征型“象一意”诗学模式。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诗学领域承上启下的巨著,不仅在《隐秀》篇总结了先秦两汉以来的诗学意象论思想,还在《物色》篇中为“意境”理论建立了基本框架。

《物色》篇首先集中论述了抒情诗的创作原理,之后围绕着抒情诗的关键因素——“情”与“物”进行阐释,并对“情”与“物”进行了具体描述和界定。如“情”包括“悦豫之情”“郁陶之心”“阴沉之志”“矜肃之虑”等。所谓的情是指生活化的情感,是对悲欢离合、得失荣辱的感触,与政治教化、圣人之旨、微言大义是截然不同的。“物”的内容就更加分丰富了,像“献岁发春”“滔滔孟夏”“天高气清”“霰雪无垠”“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山沓水匝,树杂云合”“春日迟迟,秋风飒飒”等都是。“情”“物”在创作过程中相互引发相互交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然而,王国维的境界说也有自己崭新、独特的内容。《文心雕龙》中的《隐秀》篇和《物色》篇堪称程碑式的作品,王国维的“境界说”,同样可称为唐宋以降诗学范畴“意境”理论的总结者和集大成者。叶嘉莹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认为,“境界”一词的出现与佛家经典中的“六根”“六识”“六境”之说有关,只有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具备的六识的功能而感知到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感受才能被称为境界。所以,所谓“境界”对就是真景物、真情感的感受。

境界的有无,即“真”与“不真”的区别

王国维的“境界说”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与境浑”“意境两忘,物我一体”是特别加以强调的。王国维认为所谓有“境界”,就是把逼真传神的写景与真诚真切的抒情统一起来,所以他主张表现真情实感,比如:追求真情实感反对虚情假意;追求形神兼备,反对只求形似;推崇自然本色,反对人工雕琢;注重人品修养,反对格调低下。

除了对真感情和真景物“情景交融”的强调之外,王国维还特别推崇“语语如在目前”,认为只有言情真切、写景鲜明、言辞自然的作品才是有境界的作品。这也就是叔本华所说的“直观”。P3-5

序言

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1877年12月3日生于浙江海宁市盐官镇双仁巷,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王氏家族的先世祖籍开封,《宋史》中便记载了王氏先世王圭、王光祖的事迹。王圭、王光祖、王禀、王苟四世均有赫赫战功,靖康元年(1126),王禀于太原抵抗金兵,守城御敌而殉国,王禀之孙王沆随宋高宗南渡,袭安化王爵,赐第盐官,从此王氏一族就在此定居了。到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已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孙。王国维对自己的家世也深感自豪,撰有《补家谱忠壮公传》。

王国维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海宁故乡度过的。王国维4岁时,母亲去世,他和姐姐蕴玉的生活主要由叔祖母照顾,而他的教育则主要受父亲王乃誉的影响。王乃誉博学多才,对书画、篆刻、诗古文辞都很有兴趣,治学精进不穷。生活在这样一个富有文化氛围的家庭里,王国维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化熏陶。1883年,7岁的王国维,先后入邻塾受潘紫贵及陈寿田先生教诲,并在父亲王乃誉的指导下博览群书,对传统文化涉猎广泛,并初步接触到近代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维新思想。

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化科学传入中国,新的文化和思想,令年轻的王国维产生了追求新学的强烈愿望。虽然因为家贫而不能以资供其外出游学,但他仍关心时事,研读外洋政书和《盛世危言》《时务报》《格致汇编》等宣传新思想的出版物,到了1897年,他在同邑陈枚肃家任塾师时,并不满足于在家乡为人作家庭教师,由其父为之请人推荐留洋学堂,此时的王国维开始向往出国留学。

1898年,22岁的王国维到上海求学,接触到了更多的新思想新文化,1900年12月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从1898年至1906年,王国维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哲学,他将康德、叔本华、尼采等哲学思想,结合我国传统的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一起研究。他把这一时期称为,“兼通世界之学术”之“独学”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倒台,王国维携全家随罗振玉东渡日本,侨居四年有余。在此期间,他与日本学者广泛交流,学力更加精进。这一时期,他的生活颇为安定,学术方面也颇有成就,他自述此间的“生活最为简单,而学问则变化滋甚。成书之多,为一生冠”。

1923年春,王国维经多罗特氏·升允举荐,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依照清朝惯例,能够在南书房工作的应是进士、翰林以上且学问渊博的著名人士。王国维当时虽在学界颇有名望,但只是布衣出身。在南书房工作期间,王国维有幸窥得大内所藏,曾检理景阳宫藏书。次年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末代皇帝的遭遇被王国维视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被家人阻止而未果。

1925年,胡适等人邀请王国维担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推辞了院长的职位,仅任教职,讲授《古史新证》及《说文》《尚书》等课程,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清华五大导师。王国维以自己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然而在他学术生命的顶峰,却选择离开人世。

1927年6月2日,国民革命军北上,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自沉于颐和园鱼藻轩昆明湖,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王国维治学治一门,通一门,且能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做出超越前人和时代的贡献,他先后在哲学、文学、戏曲史、甲骨古文、古器物、商周史、汉晋木简、汉魏碑刻、汉唐史、敦煌文献及西北地理、蒙古史、元史、图书管理学、版本目录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就。王国维学术思想和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巨大影响,享有国际盛誉,“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以通人之资,成专家之业的思想家、大学者”。尽管他离开我们已经许久,但他的智慧与精神却是永不褪色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听王国维谈国学(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小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63695
开本 16开
页数 2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2016237817
中图分类号 Z126-49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7: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