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卓译的《我的大学(全译本)(精)/经典译文》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人生三部曲”的第三部,是高尔基1923年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的,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讲述了马克西莫维奇(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我的大学》里人物众多,性格鲜明,高尔基描写得栩栩如生。
图书 | 我的大学(全译本)(精)/经典译文 |
内容 | 编辑推荐 桑卓译的《我的大学(全译本)(精)/经典译文》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人生三部曲”的第三部,是高尔基1923年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的,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讲述了马克西莫维奇(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我的大学》里人物众多,性格鲜明,高尔基描写得栩栩如生。 内容推荐 桑卓译的《我的大学(全译本)(精)/经典译文》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人生三部曲”的第三部,是高尔基1923年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的,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讲述了马克西莫维奇(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想去上喀山大学,但因为生活无着,必须先打工养活自己,上大学就成了奢望,于是,他就在那里进了一所特殊的大学——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对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探索。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中学期考结束后,他就回家了。过了大约两周,我也随他而去。 送我走的时候,外婆劝我: “你呀,别老生人家的气,你老在生气,变得又挑剔又傲气!这些啊,都是跟你外公学的,你看你外公现在成啥样儿?日子过着过着就成了傻瓜,苦命的老头。你要记住一点:上帝不会老说人不是的,这事只有魔鬼愿意干!再见,走吧……” 她从松弛的褐色脸颊上擦掉几滴难得一见的眼泪,说: “你这一出远门,我们就算永别了,你这坐不住的孩子,我嘛,日子也不多了……” 这几年,我时常离开亲爱的外婆,很少见到她,那一刻忽然预感到再也见不到这个如此亲近、如此尽心照顾我的亲人,心里很难受。 我站在船尾一直望着她,她站在那里,在码头边缘,一只手画着十字,一只手用旧披肩的一角擦着脸颊,擦着那满是仁爱之光的黑眼睛。 我到了喀山一一这个半鞑靼式的城市,住在一幢平房的小套间里。这幢小房子孤零零地坐落在一条僻静小街尽头的小山岗上,与之一墙之隔的是个荒废的焚烧场,长着密密麻麻的荒草;在长着苦艾、牛蒡和马蓼的草丛和长着接骨木的灌木丛里,隆起一堆砖瓦房的废墟,废墟下有个宽敞的地窖,一些流浪狗就住在这里,死在这里。这个地窖令我难忘,这是我上的几所大学中的第一所大学。 叶夫列伊诺夫一家,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儿子,靠一点微薄的抚恤金勉强度日。刚来他们家的那些日子,我常常看见这个面色苍白的小个子寡妇从集市上回来,把买来的东西往厨房桌子上一摊,愁容满面地解决一个眼前的难题:不考虑她自己,咋个用这么一小块劣等肉来给三个壮小伙儿做一顿美味大餐呢? 她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一双灰色的眼睛里凝结着一种绝望而温和的倔强,就像一头拼尽全力的母马在拉车上坡,明知道拉不上去了,但还是在拼命拉! 到她家三天后的一个早晨,当她的孩子们还在睡觉的时候,我就到厨房帮她洗菜,她小心翼翼地轻声问我: “您到这里来干吗?” “读书,上大学。” 她眉毛扯着额头的黄皮肤往上一扬,菜刀切破了自己一个手指头,她吸吮着鲜血,一屁股坐到椅子上,然后又立马跳起来,说道: “哎哟,真是见鬼……” 用手绢包扎好被切的手指后,她夸奖我: “您倒是挺会削土豆的!” 哼,当然啦,这个还能不会!我顺便跟她讲了我在船上干过的差事。她问我: “您以为就凭这个就可以上大学啦?” 那时我还不知道啥叫幽默,就把她的问题当真了,跟她讲了我的行动步骤,经过这些一步步的努力,最后,科学殿堂的大门会在我面前打开。 她叹了一口气: “哎,尼古拉,尼古拉……” 这时候,尼古拉走进厨房洗脸,睡眼惺忪、一头乱发,还是那么快活: “妈妈,要是能做一顿饺子吃就好了!” “是啊,好吧。”妈妈同意了。 我想趁机炫耀一下我的厨艺知识,就说要包饺子的话,这肉不好,分量也不够。 瓦尔瓦拉。伊万诺芙娜大妈(尼古拉·叶夫列伊诺夫的母亲)一下子就生气了,她狠狠回敬了我几句,弄得我耳朵充血,直往上竖。她把几根胡萝卜扔到桌子上,转身出去了。尼古拉先向我递了个眼色,然后用话语解释妈妈的举动: “她状态不好!……” 他坐到板凳上,对我说,女人都比男人要神经质些,这是她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关于这点,好像有个瑞士大学者做过无可争辩的论证。英国人约翰·斯图尔特·穆勒也提到过这个。 P2-4 序言 高尔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1868—1936),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щков)。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人生三部曲”的第三部,是高尔基1923年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的,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讲述了马克西莫维奇(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 十六岁的马克西莫维奇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因为生活无着,必须先打工养活自己,上大学就成了奢望。于是,马克西莫维奇就在那里进了一所特殊的大学——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接触到许多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知识分子、手工匠人、工人、农民、小市民、妓女、鸨母……受到各种思想的熏陶。这所“社会大学”为他展现出一个多彩而广阔的世界,使他在博览群书的同时,又得以广泛阅人,在漂泊不定的人生中逐渐成熟起来。后来,马克西莫维奇因接触大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开始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参加革命活动。 《我的大学》里人物众多,性格鲜明,高尔基描写得栩栩如生。比如,让马克西莫维奇产生“上大学”念头的热情助人的中学生尼古拉·叶夫列伊诺夫、曾被流放西伯利亚的成熟老练的思想启蒙者罗马斯(绰号“霍霍尔”)、穷困而多才的大学生古里·普列特涅夫、“拉皮条”的加尔金娜、善良而慷慨的民粹派革命者杰连科夫、诡秘狡诈的老岗警尼基福内奇、矫揉造作的杰连科娃、口是心非的托尔斯泰主义者、仗义的织布工鲁布佐夫、高大帅气且有女人缘的渔夫伊佐特、多才多艺且爱好八卦新闻的库库什金…… 除此之外,高尔基还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这本高尔基的自传小说中,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在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这些都只是他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的解答。直到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高尔基才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 在喀山的四年,马克西莫维奇虽然没能踏入大学的门,但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他接触到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结识了一些民粹派革命者,了解了农民的生活现状,逐步提高了觉悟,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正如高尔基自己回顾时所说的:“我虽然出生在下诺夫哥罗德,但精神上使我获得生命的,却是在喀山。喀山是我最喜欢的一所‘大学’。”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我的大学(全译本)(精)/经典译文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苏)高尔基 |
译者 | 桑卓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114550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90 |
版次 | 2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140 |
出版时间 | 2017-01-01 |
首版时间 | 2017-01-01 |
印刷时间 | 2017-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小学生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 |
CIP核字 | 2016279546 |
中图分类号 | I512.45 |
丛书名 | |
印张 | 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220 |
宽 | 15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