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家都学感应篇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构成。儒家的根是《弟子规》,释家的根是《十善业道经》,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

这是一部历朝历代状元、宰相必读之书。何者为善,何者为恶?本书使阅者法法头头,有所仿效,心心念念,有所警惩。全书由两位才高学富的青年学者对《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太上感应篇》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内容推荐

本书包括《阴骘文》和《太上感应篇》两部传统社会里垂训千古、家喻户晓的蒙学经典和劝善书。

这两部书对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伦理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衍化为民情风俗和国民心理的深层部分。

特别是古代的读书人,这是他们的案头必备书,《阴骘文》和《太上感应篇》由此也成为历代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民间社会生活以至行为心念的指南。

本书在逐句译解原文的基础上,更注重挖掘和阐发其现代价值,并通过许多趣味横生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以及“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道理。

本书全部讲的是如何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可以使读者把伦理道德落到实处,境界现前不会动心,能够禁得起诱惑。本书对于我们提升人生智慧乃至建设和谐社会都大有裨益。

目录

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任登第)

命自我立,福自我求(刘余莉)

《文昌帝君阴骘文》新解(刘余莉 刘慧敏)

《太上感应篇》新解(卢太平)

试读章节

凌孤逼寡,弃法受赂。

今译:欺负孤儿,逼迫寡妇;不顾法律,接受贿赂。

世间最苦的人莫过于孤儿、寡妇,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对这些人要特加怜悯,特加照顾。古人讲福田,这些人是三种殊胜福田里边的悲田,是帮助我们培植福报最好的地方。所以,我们对这些人感恩都来不及,如果反过来去欺负逼迫他们,造的罪业就太大了。

对于这些苦难的众生,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一定要救度他们,一定要照顾他们,怎么可以欺负他们?又怎么可以逼迫他们?欺负逼迫这些苦难的众生,所造下的罪孽比欺负逼迫普通人要加很多倍,将来的果报不堪设想。

“弃法受赂”是从长官判案上讲的。可是不遵守法律和接受贿赂的,不只是这些办案的长官,凡是衙门役吏,也都包括在里面。现在社会上,不论是在哪个国家和地区,舞弊贿赂的事情,可以说是已经很平常了,甚至于社会大众也认为这是正常的事,不足为奇了。所以,有权、有势、有钱,什么事情都好办,法律是专门为好人、为守法的人制的,是为愚人、为笨人制的,甚至于有人说是为没有权势的人、为没有钱财的人而制的。虽然如此,然而因缘果报却是丝毫不爽,凡是故意犯法而接受贿赂、扰乱国政的人,这种心态和行为,必然是天怒人怨。如果还不知道省悟,还不知道回头,依然把眼前的一点小利儿看得很重,依然是麻木不仁,来日的果报决定很可怕!

故事一:锦衣千户仲某人过早去世,留下妻子吴氏和儿子珍哥,家中的产业很丰厚。当时,流窜的贼寇将要来到,老百姓都逃散了。吴氏和仆人王安、戚宁两个人商量,想暂时到城外边居住。吴氏有一千两黄金,让王安、戚宁各带五百两去城外。半路上,戚宁对王安说道:“世界兵荒马乱,跟随着这孤儿寡母两个人有什么好处?我们俩所带的黄金能够生活得很好,为什么不抛弃吴氏远走他方呢?”王安义正词严地拒绝,戚宁以开玩笑急忙解释。

村庄里有个以打猎为生的人叫张升,他的儿子张一非常凶恶悍猛,平常和戚宁交往密切,一同相约盗劫吴氏的黄金。这天夜晚,张升父子带着兵器来到吴氏住的地方,破门而入,戚宁大声喊道:“有贼!”吴氏担惊慌乱,带着儿子珍哥从后门逃走。戚宁用一块砖头打破珍哥头部,将一千两黄金和衣服首饰全部一卷而空逃走。

第二天,戚宁回来向吴氏告别,领着他的妻子去张升屋里一同住下,商量两家各带着三百两黄金到临清贩卖布匹,将剩余的四百两黄金存放在张升家另外瓜分,选定日子起身上路。从东昌府空旷的野外行走,经过一片松林,张升想暂时休息一会儿,坐下来不久,戚宁突然看见张升手里拿着棍棒走来,没有来得及说话,已经向戚宁迎头打来,将他的头颅都打碎了。张升又拔出身上的佩刀刺向戚宁,顷刻间戚宁气绝身亡,张升父子二人拿走了戚宁身上的黄金。父子俩人往前走了几里路,碰到一路人马蜂一般拥来,原来是一群盗寇。张升父子跪在路旁,盗贼的首领喝令搜查二人,从身上各搜到三百两金子,盘问道:“金子从哪里得到?”二人答道:“是从按院里谋求升迁的人那儿得到。”盗赋的首领带着黄金离开了,父子二人两手空空,自己哀叹命运穷困。转念又想道:“家里还有四百两黄金、首饰和贵重的衣物,还可以当个小富翁。”回来后,他们欺骗戚宁的妻子说:“你的丈夫带着金子预先去临清了,我回到家准备几天,接着赶奔临清。”戚宁的妻子大疑。晚上,她听到张升的房子里有挖地的声音,从小缝隙往里边偷看,见到张升父子正在掘开地面,埋藏黄金。张升妻子说道;“这里边还有戚宁的二百两黄金,为什么一同埋藏?”张升笑着说:“戚宁已经被杀害,上了阎王的登记簿了。”

戚宁的妻子等到天亮时,到县城向县令裘明控告张升父子,搜查出贼赃物证,一并没收,存放到官府,张升所埋藏的东西,全部归裘明所有。裘明还是贪心不足,思量吴氏孤儿寡妇可以用权势欺凌威逼,于是以忌讳失盗不向县官控告为罪名,将吴氏、珍哥、王安拘捕到案。裘明动用刑具拶子一夹一紧,珍哥年龄尚小,不能动用刑罚,用板将手心打了一百余次。托人通关说情,必须得一千金才能释放。吴氏将家中财物折算献上五百两,才得到保释。

当时,正是兵荒马乱之后,官府分派有钱人家帮助筹集军饷。上边的官员听说了这个案件,派人送来文书,将黄金没收归为官府。查看戚宁妻子的诉状,还缺少六百两黄金,又拷问原盗张升父子,二人自知必定受死刑,因为多次受到裘明惨重刑法,都一口认定一千两黄金都被裘明得去。裘明有口也难分辨,死在狱中,张升父子一并被处斩在刑场。

故事二:苏州城有个安徽人叫俞柱,开张经营店铺,生有一个女儿叫端姑,年龄已到束发的岁数,还没有许人。当时谣传朝廷要挑选绣女,乡村间老百姓纷纷嫁女和娶亲。俞柱想得到一位好女婿,一时间难以找到。邻居张老头说道:“我的表侄苏茂才,年龄正好成年,新近刚进入县学。但是家中生活贫穷,如果不怕有辱你的门第,我愿意给你当介绍人。”俞柱听后很高兴,准许了这门婚事,当日就接受了聘礼。几天以后,挑选绣女的事经证实属于谣传,俞柱将女儿许配给穷酸的士子,免不了要后悔。刚好他妻子的哥哥程朝奉带着儿子从安徽来看望他们,俞柱让女儿端姑出来相见,举止间娇妍美好。程朝奉说道:“外甥女长大成人,选得了乘龙快婿没有?”俞柱将误许苏茂才的事告诉了他。程朝奉说道:“幸亏没有成婚,还可以另外再许人,我少有一点儿家财,儿子也不庸俗,为什么不买通并嘱咐一个人做原媒,说外甥女从小由你许配给我的儿子,今天来议定婚姻,因为恶劣的邻居霸道聘定,到县城里向官府控告,并将一千金送于县官,怎么忧愁不能成功?”于是,用重金请讼师写下状书,贿赂他人作为证人。

县令朱爱陶是浮梁人,平生喜欢别人行贿赂,了解到俞程两家都很富有,大可以进行勒索,于是批准状词,传讯苏茂才,朱爱陶得到俞、程送的银子各四百两。在厅堂上对证时,苏茂才拿出女方的生辰八字作为证据,原媒人张老汉极力争辩。朱爱陶宣判道:“事情紧急,俞家将爱女许配给人,但没有失掉贞操,应当归还给以前所许配的一方。张老汉不应当给有夫的女子做媒牵线,责令打二十个板子,原来的聘礼让苏茂才领走。”苏茂才听后说道:“大丈夫只忧虑没有功名,哪里需要考虑没有妻子?”笑着领取聘礼离开了,俞柱的女儿端姑判归程家。不到_年,她的丈夫得了瘫病,而苏茂才考试高中榜首,选调浮梁做县令。当时,朱爱陶已经罢官闲居在家,他的爱女从小就许配了人,女婿不做正事而逃亡他方,朱爱陶将女儿另许配给人,已经生了孩子。原来的女婿从外地返回,到苏茂才那里起诉。苏茂才判案道:“朱家女儿归还原来女婿,有俞程两家的案件可以作为依据。朱爱陶将女儿再婚,张老汉曾经受的二十大板难以宽恕,但想朱爱陶原属于官员,姑且免去惩罚。”命令原来女婿领走朱爱陶之女。后来,俞柱家失了火,程家瘫痪的儿子没有生下孙子,讼师生了结喉病饿死了。

P170-173

序言

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拙著《大家都学<弟子规>》以后,又将出版《大家都学感应篇》,嘱我作序,我把这当作研读经典的一个极好机会,便欣然允诺。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构成。有当代大德指出,儒家的根是《弟子规》,释家的根是《十善业道经》,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这三家的根如果能够在全国落实,中国定将变成和谐社会;如果能够在全世界落实,全人类定将进入大同世界。当前,《弟子规》的影响正在迅速扩大,《大家都学感应篇》的出版,可谓“同声相应”,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及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本书由两位才高学富的青年学者对《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太上感应篇》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文昌帝君阴骘文》宣示伦理道德,是《弟子规》的重要源头,教人断恶修善,要求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太上感应篇》是劝人作善之书,特别是该书的“积善章”,全部讲的是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的箴言。《弟子规》总叙说:“弟子规,圣人训。” 这里讲的“圣人”,就是中国的古圣先贤,包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老子、孔子等。圣人之训,就是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散见于“四书五经”、“十三经”、《道德经》,也蕴藏在《文昌帝君阴骘文》及《太上感应篇》之中。研读这两篇经典,我们发现,《弟子规》的很多内容都来自这里。学习这两篇经典,对于进一步学习、力行《弟子规》,提升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智慧,大有裨益。

这两篇经典重在阐述因果规律,是解决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苦口良药。《太上感应篇》从各个方面讲述了善恶报应的原理、原则。它在“明义章”中开示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它在“力行章”中说:“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断恶修善,积功累徳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免而行之?”《太上感应篇》讲的“感”,是感动,“应”,是报应,意思是说,人以善恶感动,天必有福祸相应,也就是说,人以善感天以福应,人以恶感天以灾应。《太上感应篇》还对何者是善,何者是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作恶者得何恶报,一一做了明白透彻的阐述。 因果规律是宇宙发展的根本规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俗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讲的是自然界因果规律。人文社会也同样存在因果规律。这就是说,种善因必有善报,种恶因必有恶报。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每一个国家,都在因果规律的作用之下,无一例外。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一个伟大国家。为什么其他三个文明古国不复存在了,只有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生生不息呢?很多人不知其中奥妙,其实道理很简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就是说,中国上下五千年之所以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完全得益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诲。中国古圣先贤“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又为我们制定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治国方略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历朝历代奉行老祖宗的教诲,“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铸成了闻名天下的礼仪之邦。中国文化是爱的文化,是善的文化,反映了宇宙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中国文化的基因是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其核心价值观是仁爱→友爱→合作→大同。积善之国,必有余庆。用中华文化教育执政者和人民是善因,其善报必然是国运绵长。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当今世界发生以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为主要内容的种种危机,天灾人祸不断。这些危机是怎样发生的呢?西方文化的基因是以物为本、以斗为贵,其核心价值观是竞争→斗争→战争→毁灭。在西方文化的驱使下,西方国家及其追随者,拼命发展物质生产,对人类生活的地球家园进行掠夺性开发,并且一味追求穷奢极欲的物质享受,肆无忌惮地挥霍人类的生存资料,其结果便是物质财富增长,伦理道德沦丧,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频频发生,这也可说是恶因结恶果。这是就群体而言,就个体而言,同样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一些腐败分子凭借手中的权力肆意敛财,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自以为得计,孰料好景不长,一个个锒铛入狱,成了阶下囚,有的甚至断送了性命。古人云:“多行不义必自毙。”行不义是因,自毙是果,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果规律发生作用的事实载满中外史册,历历在目,不胜枚举。《弟子规》教导说:“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难道我们人人不应该依此奉行吗?

当前,人类面临着种种危机,特别是气候异常,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生命财产安全。怎么办呢?唯一的出路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学习和力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要扎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条根。学习、力行《弟子规》,使人耻于作恶,羞于作恶;学习、力行《太上感应篇》和《文昌帝君阴骘文》,则使人不敢作恶。在全人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在《弟子规》的影响不断扩大的时刻,本书的及时出版,不啻是救命之水天上来,值得庆贺,值得感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家都学感应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余莉//刘慧敏//卢太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238309
开本 16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9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51-49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0: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