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学十二道
内容
试读章节

1.为人要善: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作为一位传播教化思想的师者和圣人,教会了世人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善良教育”在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均有体现。

孔子所认为的善良包含着“仁义”的成分,善良也多与君子挂钩,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的善良是宽容,是坦荡,是理解,也是同情。

而“善良教育”对于普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是说,后生晚辈在家中要孝顺长辈,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做到谨言慎行,言而有信,培养博爱的心胸,多去接触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之后,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这实际上是一种道德规范,是“仁德教育”,一个人只要遵从道德准则,不违背道义原则,那他的行为就是善良的体现。其实,做到善良很简单。孔子曾说:“观危墙即倒,既毋扶,然则毋推甚善。”这话即是说,看到墙马上就要倒了,即便不去扶它,但只要站在一旁不去推它,这也可以称为善良。可见,孔子认为,人不作恶,便可称为“善良”。

孔子讲善良,不光针对君子和普通人,而是面向天下人,其中也包括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身为鲁国正卿的季康子曾多次向孔子问政,孔子多是以“善良”为基础作出回应,并留下了“子欲善而民善矣”的教言。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先生,您经常讲‘仁’,并且强调多用在统治者的身上,今天您又讲到‘善良’,想必这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不知道为政者应该如何施政呢?”

孔子仔细听完季康子的问题,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问道:“您有什么观点吗?”

季康子回答:“我认为,‘善良’可以用在统治者施政上,也就是先生说的‘仁’的思想。”

孔子道:“你打算如何把‘善良’用在施政上呢?”

季康子回答道:“如果杀掉一些穷凶极恶的坏人,亲近那些与人为善的好人,这算是善良的施政之道吗?”

孔子摇了摇头,缓缓说道:“刚刚你还说,高位之人在施政方面,‘仁’和‘善良’是同时体现的,你要推行政令,怎么能够杀人呢?如果是身居高位的人想要行善,那么百姓就会跟着行善。身处高位之人的品德就像是空中飘浮的风,而下层民众的品德却像地上随风摇摆的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会随风而倒。只要统治者勤政爱民,百姓自然不会作奸犯科。既然讲‘仁义’,讲‘善良’,那就应该以善良宽容的心去对待百姓。”

季康子听了,点了点头,自言自语道:“言之有理。”

季康子的“善良”“仁义”观点是针对向善之人的,他主张杀掉恶人,只向好人实行仁义。然而,孔子所讲求的“善良”是全面的,并不是有针对性的,即便是面对为恶之人,他也认为人们应该用善良的心去对待,然后以善行去感化,规劝其向善。可以说,此时善良也包含了宽容的意味。

季康子曾向孔子请教如何规劝民众:“那如何使百姓对我外恭内敬,忠于自己的本分,并且听从我的劝导呢?”

孔子说:“这和施行‘善良’‘仁义’的政令是不谋而合的。”

季康子虚心道:“请先生详细地说给我听吧。”

孔子想了想,回答说:“作为执政者,要能够认识到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要时时刻刻心怀国计民生,以自身为表率,然后以庄严肃穆的形象出现在民众面前,这样民众心里的执政者便是威严而勤政的,进而对执政者毕恭毕敬;若对待百姓仁爱孝慈,那百姓自然就会体现出忠心;常怀善良的心,把一些善人的事迹发扬光大,用这些善行去教育那些不向善的人,百姓就会受到勉励,主动向善。这样一来,自然就能达到规劝的目的。”心存善念,以身作则,注重德行的潜移默化,用实际行动向百姓做出表率,百姓自然服劝归附。

季康子拥有大量的财富,但也时常担忧招惹盗贼,就问孔子如何避免盗窃之祸。孔子非常辛辣地回答道:“如果你自己不贪图这些财富的话,就算是公开奖赏偷盗,也是没有人会偷盗的。”

孔子表面上是在讽刺季康子贪财,实际上是为了避开“如何处置盗贼”的话题。他希望为政者在身体力行、为民表率的基础上,做到“为政以德”,以德行去感染百姓,而不是等百姓犯了错再施加惩罚。为政者应教育百姓如何免于犯罪,急民所急,苦民之苦。可以说,这里的“善良”又被注入了“政治道德”的思想。

善良也可以分很多层次,从宽容坦荡、善于理解,到遵守道德、心怀仁德以及不作恶、不杀人,都可以称为“善良”。孔子在规劝季康子的同时,也在教化世人做到善良。对于统治者来说,能够体谅民生疾苦,勤政爱民,就是做到了善良;对君子而言,做到内心坦荡,无愧于人,就是善良;而对于普通人,只要安分守己,遵守道德法则,就是善良。由此可见,善良很简单,它在为人处世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性格品德。

“子欲善而民善矣”,这是孔子对统治阶级的规劝。就是说,要想让下层民众向善,那么领导者就要做出表率。百姓都有跟随领导者的心理,领导者想让百姓呈现出什么状态,自己就要先表现出那样的状态。善行得善果,若能传播善行,自当责无旁贷,而这可以称得上是大善。P2-5

目录

第一章 孔子:为人之道

 1.为人要善:子欲善而民善矣

 2.为人要诚: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民无信而不立

 3.做人要本分:在其位,谋其政

 4.做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5.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

第二章 老子:处世之道

 1.宽容是处世第一法: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2.谦退是保身第一法: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3.安详是处事第一法: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4.寡欲是养心第一法: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5.讷言无为,谨言慎行

第三章 庄子:养性之道

 1.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2.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

 3.有所敬畏,是做人的基本道义准则

 4.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

 5.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6.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第四章 孟子:君臣之道

 1.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

 2.君礼于臣,臣必忠

 3.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4.君臣之道,恩义为报

 5.天与之,人与之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五章 荀子:学习之道

 1.蜕:日渐而月进,使之产生质变

 2.虚:虚者,虚心、谦虚也

 3.一:学之道,贵以专

 4.静:心要静,摒弃一切杂念

 5.师友: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第六章 孙子:韬略之道

 1.统帅之道: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统一

 2.先计后战,要有全局意识和长远筹划

 3.有了“知”才能有“谋”,有了“谋”才能有

 4.太极思想: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5.慎战: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

第七章 管子:富国之道

 1.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

 2.善人者,人亦善之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5..众寡同力,则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

 6.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

第八章 韩非子:统驭之道

 1.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2.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3.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4.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功名之道

 5.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第九章 鬼谷子:权谋之道

 1.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

 2.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3.机心是术,若无道心统御,术越高,行越偏

 4.执形而论相,管中窥豹也

 5.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

第十章 《大学》:修身之道

 1.修身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2.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

 3.吾日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5.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

第十一章 《易经》:天地之道

 1.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

 2.教者,民之寒暑也;事者,民之风雨也

 3.天地之道,天人合一

 4.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5.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第十二章 佛家:生死之道

 1.死生间观节,细微处品德

 2.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3.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序言

国学作为中国古代学说,广义上代表了从古至今的文化和学术思想,涵盖了历史、思想、地理、经济、政治、哲学以及书画、音乐、术数、易学、星象、建筑、医学等诸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先秦诸子。先秦的思想和学说在当时社会中代表了一定的社会发展风气,传至后世,对后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学,蕴含了为人处世的行为标准。儒家“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大学》则从修身说起,详细论述了达到“身修”前所要做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及“身修”达成之后的作为,即“齐家”“治国”“平天下”。

国学,渗透着修身养性之道。道家的“清静无为”“知足常乐”可谓是养生长寿的不二法门,作为群经之首的《道德经》就是一部道德行为规范,是世人修身养性的传世经典,是饱含圣贤智慧结晶的精妙之作。

国学,体现出教学思想、君臣之道和统驭权谋。兵家、法家的用兵之道和治国之道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于战场之上运筹帷幄,靠的不仅是英勇,更是智谋;“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之道,是一个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过程。

国学,散发着天地之间的阴阳正气。“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易学的核心内容,阴阳相调、天地运转是自然发展的规律。天地运转,化生万物,天地有正气,天地的德行是世人应当修习的道义准则。

国学,演绎着生死轮回的不灭故事。佛家讲求“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生死本常事,死不可悲,生不可乐,看开而已。只是世人多悟不到这生死轮回,从而困于生死,所以众生皆苦。禅者不以苦为苦,愿代众生入地狱。于禅者而言,无论天堂还是地狱,只要心中有佛,所到处便皆是佛国。生死之间,不过是拈花一笑,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文化是国家、民族兴旺发展的灵魂所在,但现如今,世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终日闷头向前,对国学的认识却越来越浅,以致看不清前路的方向。贪欲、虚荣、自私皆成了路途中的诱惑力量,让人很难抗拒。因此当你筋疲力尽,深感前路迷茫之时,不妨稍停脚步,回顾往日圣贤之道,重温历史文化经典,这时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古人其实都已经遇到过了,也早已教给了我们解决之法,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没去发现而已。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不仅国人开始重视国学,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也在主动接受中国国学的熏陶。在国外,孔子学院开建了500多所,孔子课堂开设了1000多个,弟子也达到了190多万人。这虽然只是一种国学弘扬活动,却仍然突出了中国国学在国际中的地位。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会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永远传承下去。古人的智慧博通古今,载于历史,传至今日,也必将惠及未来。

内容推荐

金鸿儒著的《国学十二道》介绍:中华文化的精髓便是国学十二道了,里面有着孔子的为人之道、老子的处事之道、庄子的养性之道、孟子的君臣之道、荀子的学习之道、孙子的韬略之道、管子的教练之道、韩非子的统驭之道、鬼谷子的权谋之道、大学中的修身之道、易经里的天地之道、禅宗里的生死之道。国学十二道,让读者可以根据现状自由选择,采各家之长,秀兼济天下之大德,以小见大,由浅到深,让读者可以轻松、快速地了解和掌握国学知识,将国学理念进行梳理,把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读者完美呈现。

编辑推荐

金鸿儒著的《国学十二道》介绍:国学作为中国古代学说,广义上代表了从古至今的文化和学术思想,涵盖了历史、思想、地理、经济、政治、哲学以及书画、音乐、术数、易学、星象、建筑、医学等诸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先秦诸子。先秦的思想和学说在当时社会中代表了一定的社会发展风气,传至后世,对后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学十二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鸿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913348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6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2016255346
中图分类号 Z126-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6:5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