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毛泽东三兄弟
内容
编辑推荐

毛泽东唯一嫡孙毛新宇首次书写家族英烈传奇。

《毛泽东三兄弟》披露内容如韶山党支部的创立情况、秋收起义前的种种情形、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分离、杨开慧及毛泽建的牺牲、毛岸英三兄弟的流浪、中央苏区国家银行的建立、陕北石油矿的开采、毛岸英回国后的情况等均有细节支撑,叙述鲜活;书中随文插图如部分毛泽东延安时期的照片,毛泽东家族合照,毛岸英的照片,毛岸青、邵华、毛新宇的照片以及部分历史照片均为首次在出版物中曝光,颇具价值。

内容推荐

《毛泽东三兄弟》以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的人生和革命历程为主线,叙写了毛泽东家族成员在毛泽东的带领下,走出韶山、走向中国革命的历程。对于毛泽东家族为革命牺牲的六位亲人,作者毛新宇均有明确定位——杨开慧是一名忠贞的革命女性——她忠于革命,也忠于爱情;毛泽民是中国红色财经工作的开拓者;毛泽覃是红军战士,他做过红军独立师师长;毛岸英为国际主义战士;毛楚雄牺牲时十九岁,是一名少年英杰。作为共和国的第一家庭,毛泽东家族的革命史颇具代表性,作者的书写,也是努力将“小家”放置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大家”中,代表一种主流的声音。

目录

前言 回韶山

第一章 起始:韶山毛家

 毛顺生夫妇

 童年生活

 为求学走出乡关

 短暂的行伍生涯

 一师学子

 组织赴法留学

 驱张运动与马克思主义者

第二章 抉择:弃家革命

 正月初八家庭会议

 一师附小毛庶务

 参加中共一大

 毛家人积极入党

第三章 潮涌:湖南工农运动

 安源的斗争

 工人消费合作社

 水口山一记响锣

 农民问题:中国革命的关键点

 韶山党支部

 考察湖南农民运动

第四章 辗转:大革命风雨

 打开革命书报发行的局面

 寻找中国革命的出路

 团圆在武汉

 秋收起义前夕的几件事

 走自己的路,向山区进军

 白色恐怖下做出版

 毛泽建的牺牲

 杨开慧之死

 “三毛”流浪记

第五章 星火:南方苏维埃

 三湾改编:党对军队的领导权

 落脚井冈山:从茅坪到茨坪

 红色信使到井冈

 次肃反

 朱毛会师,红军诞生

 艰难时刻:毛泽东在1

 兄弟之争

 团圆在叶坪

 苏维埃共和国毛主席

 国家银行毛行长

 赤白两区的货币战争

 振兴苏区经济

 红白贸易特区

 冒险主义笼罩红都

 被批斗的日子

 印钞乱象与金库转移

第六章 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前的种种情形

 长征开始了

 红军的出路在哪里

 遵义会议,毛泽东成为核心领导

 “红军票”的奇迹

 长征路上的大管家

 从四渡赤水到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过草地

 同分裂主义作斗争

 长征胜利在望了

 长征胜利,红军用脚走了二万五千里

 长征路上的几件事

 留守红军被迫冒险转移

 毛泽覃牺牲时,身上搜出毛泽东照片

第七章 转战:陕北道路

 在黄土高原上生存

 开采石油与食盐

 斯诺到陕北

 争取东北军和西北军

 西安事变:戏剧性的历史转折

 秘密接收巨额捐款

第八章 涅槃:八年抗战

 改编成第八路军

 无可挽回的出走

 领导新疆的财政改革

 毛泽民的苏联之行

 改变新疆的落后面貌

 毛泽民一家被软禁

 毛泽民牺牲了

 重庆谈判,蒋介石没打算要和平

 毛岸英回国了

第九章 深情:革命与婚姻

 毛泽东与罗一秀

 毛泽东与杨开慧

 毛泽东与贺子珍

 毛泽东与江青

 毛泽民与王淑兰

 毛泽民与钱希均

 毛泽民与朱旦华

 毛泽覃与赵先桂

 毛泽覃与周文楠

 毛泽覃与贺怡

第十章 血脉:毛家后人

 英雄之子:毛岸英

 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毛岸青

 亲情的纽带:李敏

 得爱多的女儿:李讷

 毛泽东失落的子女

 断了线的思念:毛远志

 “自家孩子”:毛远新

 韶山人民的儿子:毛楚雄

后记

附 毛祖人(毛泽东曾祖父)后裔简表

试读章节

驱张运动与马克思主义者

1919年至1920年对于毛家来说是非常难挨的一段时光。1919年3月中旬,身在北京的毛泽东接到大弟毛泽民的来信,说母亲病重,速回。

百善孝为先,毛泽东敬爱母亲,他星夜兼程,一路折返长沙。来北京前,毛泽东内心未尝没有挣扎,母亲生病,是私,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是公,小家和大家之间的取舍,很难抉择。

毛泽东给七舅、八舅写信,对他们曾经容留文素勤在家里养病表示感激,他还四处寻医问药,“今特请人来开一方,如法诊治,谅可收功”,并安排好毛泽民带母亲到长沙治病的行程,初定秋收之后。可是现在母亲病情危重,他必须放下公事回到母亲身边。

1919年4月6日,毛泽东回到长沙。他立即安排大弟毛泽民将母亲文素勤从舅舅家接到长沙。三兄弟四处寻医,“亲侍汤药”,或许是毛家三兄弟的虔诚感动上苍,母亲文素勤的病好转。回到湖南的毛泽东继续主持新民学会,在经济上他并不宽裕,他去长沙修业小学教历史课,补贴家用。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全国各地响应。这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同时也倡导新文化。毛泽东十分兴奋,在北京,那些文化界、思想界的著名人士无暇听从一个外省进京学生的言论,可在长沙,在比较熟悉的环境里,他发现自己大有可为。

毛泽东当仁不让地领导了长沙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首先是学生举起义旗,毛泽东把学生作为组织对象,很快,“湖南学生联合会”就成立了,学生们的革命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反对亲日的湖南军阀张敬尧。

毛泽东在这次“驱张运动”中显示了天才的领导能力。联合会的会刊《湘江评论》,毛泽东是主编,第一期印两干份,不到一天就告罄,以后每期增印至五千份。这个销量在当时算相当大。

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写了不少颇有影响的文章,比如《民众的大联合》。又比如在《创刊宣言》里他这样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他的笔触直白却充满力量,直指人心,很具有宣传力。他热情歌颂十月革命,批评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这一切令军阀张敬尧十分害怕,他精神上虚弱不堪,只好动用武力——《湘江评论》出版五期即被查封——张敬尧的军警包围湖南学生联合会,胁迫彭璜停止反日爱国运动,张贴布告,解散学联,强行闯入湘鄂印刷公司,将刚印出的《湘江评论》第五号没收。他还威胁学生们,如果再不听话,就要砍他们的头。这吓不倒毛泽东,他事先得知,已早做准备,学联职员及时离开,重要文稿和学联印信移走,未受损失。  忙碌的日子里也有大悲伤。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来长沙治病后,病情有所好转,但过了夏天,她的病情几经反复持续恶化,毛泽民陪文素勤回到老家韶山冲养病。这可能也是文素勤自己的意愿。大儿子在长沙日夜奔忙,她在身边是个“牵挂”,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万一有不测,能在祖屋闭眼总好过漂泊在外强。1919年10月5日,文素勤病逝于韶山,临终前,毛泽东、毛泽覃不在她身边,毛泽民陪着母亲走完最后一程。

毛泽民说:“母亲是农历八月十二故去的。临终前,她老人家一直呼唤着你们两人的名字,直到最后……”

三兄弟失声痛哭。他们把母亲安葬在楠竹沱的小山上。母亲的去世对毛泽东的打击很大,他不仅失去了母亲,还失去了一位最好的朋友,一位毫无保留的支持者。

1919年,毛泽东曾用泪和墨写下《祭母文》和两副灵联。《祭母文》中说:“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迩亲疏,一皆复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头七之后,毛泽东便不得不返回省城,继续领导“驱张运动”。

毛泽覃则要回长沙读书。

文素勤去世对毛顺生也是个巨大打击,年少夫妻老来伴,一辈子夫唱妇随,如今只剩一人孤苦。为缓解父亲的悲伤,毛泽东请伯父毛福生作陪,将毛顺生接到长沙居住。

毛顺生虚岁五十寿辰,毛泽东办了酒菜,请了朋友,一为祝寿,二为冲淡父亲的悲伤。饭后,毛泽东还特地安排家人一起去照相馆拍照。这张照片是毛顺生与毛泽东留下的唯一合照。

谁知祸不单行。文素勤去世不久,毛泽民六岁的儿子毛远益因患急性肝炎天折。

1920年1月23日,始终没从妻子去世的悲伤中走出来的毛顺生,因伤寒去世。此时毛泽东远在北京,为“驱张运动”奔忙,未能及时回家奔丧。毛泽民在家中打理父亲后事,将父母合葬,代兄尽孝。

毛泽民最了解毛泽东对父亲的深情,他请大哥的私塾老师毛麓钟代作泣父灵联:“决不料一百有一句,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

在毛泽东的努力下,教育界很快起来了。10月,湖南教育界一千二百七十二人联名揭露张敬尧摧残教育事业。1919年11月,长沙《大公报》聘请毛泽东为该报政治评论员。

P47-49

序言

回韶山

我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是一个有灵气的地方。

每年我都会回韶山。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如今我和妻子刘滨一起,领着东东、甜甜去韶山冲。去看看那祖屋,依靠着巍巍韶峰。看看那祖田,二十余亩土地,依旧出产着粮食。还有家门口的荷花池,一到夏天荷花绽放,我甚至能想象童年时的爷爷在池塘中嬉水的情景。韶山这片水土于我,是血脉相连,割不裂剪不断的,这里是我们的根。我的亲人很多都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终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对我们来说,这是起点,但却并非终点。历史是一个圆,但这个圆必将螺旋上升。

辛亥革命之前(1910年)爷爷从这里走出,去求学,寻找革命真理。五十六年前的夏天,再回故乡时,他已经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屋子与当初相比,没有多大变化,堂屋里挂着曾祖父、曾祖母的遗像。爷爷站在像前,沉默,伫立,终于,他对随行的人说:“这是我的父亲、母亲。我父亲得的是伤寒病,我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儿。只因为是那个时候……如果在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

东南角属于爷爷的那间小屋,靠墙是睡床,窗口有小方桌、木靠椅,床头墩的墙上有油灯,早旧了,但依稀能够照见旧书柜内经年古旧了的书籍、笔墨。爷爷童年时曾经使用它们……当年的蒙学孩童已经成长为一代领袖,领导着中国人民一路向前。爷爷走向前,靠近这些能够唤起他记忆的物件,伸出手摸一摸,好像他还是当年的那个石三伢子。

第二天,即1959年6月26日,清晨5时许,爷爷往外走,工作人员不知道去哪,只好跟着。爷爷上了山,来到了他父母墓前,献松柏枝,鞠躬致敬。清晨的薄雾轻笼着这片墓地,整个仪式肃穆简朴但却哀思沉重。曾经共同生活、奋斗的亲人,如今天人永隔,只剩下墓碑上的字迹与爷爷遥遥相对:显考毛公顺生、显妣毛母文氏老大人之墓。男泽东、泽民、泽覃敬立。我的太爷爷和太奶奶都是在五十岁上因病去世。他们不会知道,在他们身后,为革命,我们毛家牺牲了六位至亲,他们分别是毛泽建、杨开慧、毛泽覃、毛泽民、毛楚雄、毛岸英。革命胜利了,新中国成立了,大家有了,而韶山冲毛顺生的这个小家却散了。曾祖父对爷爷的要求不高,他只不过希望爷爷能够继承好家业,照顾好亲人,可是,谁想到会是笑中带泪的结局!两位兄弟已经青山埋骨,立在曾祖父母的墓前,爷爷该如何交代!那些不该如此早早离开的烈士,都是我们的亲人啊!

祭奠完毕,爷爷从山上下来,在乡亲家门口坐下,点了一支烟。韶山的乡亲们围在爷爷身边,笑容灿烂,发自内心,所有人都为韶山出了这样一位杰出的领袖感到骄傲。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当年那个润芝回来了!这是一种凯旋,也是温暖的拥抱。  我们的亲人中早牺牲的是毛泽建。1928年5月,毛泽建姑奶奶在战斗中被捕,虽一度被营救出来,但怀有身孕的她为了不拖累同志,坚决要求在当地隐蔽,继续斗争。没想到在生产之后,再次被捕。因毛泽建系“毛泽东之妹,‘马日’前后,均负共党要职”,敌人将其从耒阳押到衡阳,又从衡阳押到衡山,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可她始终坚贞不屈,她在狱中写道,“誓死为党”,“毛泽东是大有希望的,革命一定胜利”。1929年8月20日,湖南衡山县马庙坪,毛泽建英勇就义,年仅二十四岁,就义前她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1930年10月24日晚,湖南清乡司令部司令何键派人冲进长沙县板仓杨宅,逮捕了我的奶奶杨开慧,一同被捕的还有杨家的保姆陈玉英和我的伯父毛岸英。他们用农村常用的公鸡车,一路颠簸将三人推向长沙司禁湾陆军监狱署。风雨如晦,这一天我伯父毛岸英刚满八岁,他来不及过生日,便随着我奶奶一同身陷囹圄。在狱中,有人问我奶奶:“你为什么要做共产党?你犯了法晓得吗?”我奶奶答道:“我没有犯法,是何键犯了法。”那人又说:“现在如果你能悔过自新就无生命危险了。”奶奶答:“我誓不屈服。关于政治,各有己是,我的生命早不计较,不成功便成仁。”那人再问:“还有什么话要说没有?”奶奶轻描淡写答:“我的话说完了。”当时毛、杨两家无人居长沙,我奶奶的六舅妈严嘉托亲戚打听狱中情形,又去监狱探望,我奶奶却已抱定就义之念,她说,“死不足惜,只望革命早日成功”,又说:“屋里有块青布料子,给我做一套衣服,上路时穿的,年少时,家父有训诫:我杨家死了人,不作俗人之举!”1930年11月14日,我的奶奶杨开慧英勇就义,秋风秋雨愁煞人!这一年,她年仅二十九岁!不久,远在中央苏区的爷爷得知奶奶牺牲的噩耗,悲痛不已,叹息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爷爷寄来三十块银元,以奶奶三个儿子的名义立碑,上书:“毛母杨开慧墓,男岸英、岸青、岸龙刻,民国十九年冬立。”我的爷爷毛泽东写得一手气吞山河的诗词,但写给我奶奶杨开慧的那三首,却是昂扬中有柔情、有悲叹,缠绕着浓浓的思念。1921年,爷爷创作了《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那时爷爷与奶奶新婚不久。爷爷是一代伟人,但他不总是“指点江山”,他对奶奶的思念,正是一个丈夫对于新婚妻子的依恋;1923年,爷爷写《贺新郎·别友》,词中有云,“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豪放中含婉约,既英雄气壮,又儿女情长;1957年,我的奶奶杨开慧已经去世二十七个年头,爷爷写 《蝶恋花·答李淑一》,生死茫茫二十七载,爷爷对奶奶的思念非但没有淡漠,反倒因为时间的逝去,如酒似玉,更加醇美。“我失骄杨君失柳”,头一句便点出了奶奶在爷爷心中的位置,多么可贵可叹可爱可敬的“骄杨”!令人惊讶的是,1982年,在修葺奶奶的板仓故居时,从杨家大屋的旧墙壁的缝隙里,竟然发现了奶奶被捕前写的遗墨,其中那首五言古体诗《偶感》的章写道:“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这是恨不得生出翅膀,立刻飞去与爷爷团聚的奶奶啊!这是宁愿舍弃自由,英勇就义,也不愿发出声明和毛泽东脱离关系的奶奶啊!这是伟人之爱!这是千古奇情!

我的三叔公毛泽覃是坚定地跟着毛泽东走的毛家三弟。他曾是朱毛会师的“信使”,后来成长为红军指挥员。因为战功卓著,他曾获得过一枚二级红星奖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被迫长征,红区变白区,但根据地依旧需要有人留下继续战斗。毛泽覃留下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4月26日,我的叔公毛泽覃在江西瑞金红林山区黄田坑村被国民党军包围,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英勇就义,年仅二十九岁!

我的二叔公毛泽民,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跟着毛泽东干革命。他干过出版发行,也在中央苏区做过国家银行行长,承担着革命的财政总管的重任。1938年,二叔公接受党的指派,化名周彬去新疆做统战工作。1942年,新疆军阀盛世才逮捕了我叔公和陈潭秋等共产党员。在狱中,毛泽民慷慨陈词,表明“决不脱离党,共产党员有他的气节”,“我不能放弃共产主义立场”!1943年9月27日,我的叔公毛泽民被盛世才秘密杀害,时年四十七岁。

毛泽覃之子,我的堂叔毛楚雄,1946年随部队突围北上,在陕西镇安县文家庙被当地伪保长杀害,年仅十九岁!

我的伯父毛岸英出生于湖南长沙,是我爷爷和奶奶的长子。他早年生活坎坷,随父母革命四海为家,1930年奶奶杨开慧被反动军阀逮捕时,岸英伯父也一同被抓进监狱。随后,他去了上海,进入大同幼稚园,后又因顾顺章叛变被迫疏散,遍经人间苦楚,才终于在组织的安排下转道欧洲,去了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光。1946年,伯父毛岸英回到延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按照爷爷的要求去学种地,上“劳动大学”,而后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当过秘书,还做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他和我的大姨刘思齐结婚,婚后便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去。1950年春天,他曾随李克农同志访苏并任翻译。1950年10月,美国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我的伯父毛岸英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志愿军司令部做俄语翻译和机要秘书,没想到这一年的11月25日,我敬爱的伯父便在朝鲜大榆洞志愿军作战总部牺牲了年仅二十八岁的生命!这对于我们毛家,对于爷爷,是怎样的一种深悲剧痛!  大浪淘沙,风雨兼程,我的爷爷毛泽东带领着毛家儿女经受住了考验,中国革命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爷爷胸怀广大,心系天下,可一回到韶山这片故土,物是人非,想到至亲至爱一个一个从身边离开,天人永隔,他的心怎能不滴血!但我相信爷爷不会懊悔当年自己一心革命,矢志不渝地将毛家儿女带出了韶山冲,走向了光辉又坎坷的荆棘路的。

4月,小雨淅淅沥沥,韶山笼罩在一片迷蒙中。我又和妻子刘滨带着我们的一双儿女东东和甜甜,站在毛泽东广场瞻仰毛主席铜像,并献上花篮,表达我们对毛泽东和毛氏先烈的怀念。在毛泽东遗物馆,我会不厌其烦指着那些遗物告诉我的儿子毛东东和女儿毛甜懿:“这是你太爷爷看过的书,这是你太爷爷坐过的沙发……”他们仔细聆听着。他们年纪尚小,或许不能全然体会其中深意,无法深刻感受到历史的重量。随行人员问他们:“你是哪里人啊?”毛东东和毛甜懿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韶山人。”是啊!说得多好啊!我们都是韶山儿女!我们从韶山走出,走向中国。我的爷爷毛泽东带领毛家人走出韶山的历程,是一部史诗。

一直以来,我都想写写这段壮阔的历史,尤其是毛泽东家族烈士们的革命历程,几乎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历程的写真。如今,锱铢累积,终于有了这样一本书献给大家。因为毛泽东家族的革命历程是我不曾亲身经历的,我的撰写,也尽量以一种后辈的、相对客观的学术的眼光去写清楚这段个人、家族与国家的变化交织在一起的历史。好在有历史文献,更值得庆幸的是,许多毛家亲属和老一辈革命家自我小时候起,就开始向我讲述毛家的历史。我胸中早有万千印象,而今,我的工作是还原,我像一个画师,用点点滴滴历史碎片去努力还原出一幅壮丽图画,书写毛泽东家族烈士们不同寻常的人生。这是我的义务和责任,革命史与家族史应当记录、保存。

五十六年前爷爷回韶山,写下七律: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是一种怎样的豪情!如今我们再回韶山,探寻爷爷当年走出韶山、震动世界的秘密。不气馁,不妥协,不退让,爷爷这个农民之子,以极大的毅力和极高的智慧赢得了胜利。但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它是有着的雄心壮志的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后记

一转眼,我的爷爷毛泽东已经逝世四十年了。在这四十年里,他领导人民创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了更大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下,在全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和平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正因为我们有着这样的幸福生活,饮水思源,我们更不能够,也不应该忘记历史。过去的一百年,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一步一步进步为世界瞩目的东方大国,敬爱的爷爷,您领导的革命,是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写这部书,不仅仅是歌颂毛泽东家族的英烈们的事迹,而是想要通过我们家族的奋起与遭遇,来书写一个革命的家庭,是怎样弃小家、为大家,舍己忘我,投身革命,并最终取得胜利的。中国人向来有家国之思,有国才有家,我们毛家,便是中国革命道路上千千万万爱国家庭的缩影。中国革命胜利了,毛泽东带领的毛家人,却牺牲了六位至亲,他们每一位都很具有代表性,杨开慧是忠贞的革命女性——“忠贞骄杨”,毛泽民是红色财经工作的开拓者,毛泽覃是红军独立师师长,毛泽建是女游击队长,毛岸英是国际主义战士,毛楚雄是少年英杰——除此之外,与毛泽东家族有关的文家、向家、杨家、贺家等,也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当然还有无数为中国革命胜利前仆后继的家庭……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才终于铸成我们新的长城。和平年代出生、长大的孩子们,理应记住这段历史。

爷爷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当下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爷爷的这句话更值得深思,这个精神到底是什么?它是一种信念,一种境界,一种坚守,一种超越。一个人要有点精神,一个家族要有点精神,一个民族要有点精神,一个国家要有点精神!我们要守住这点精神,发扬这点精神。正如爷爷所说,“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也是我们立家、立党、立国之根本。

毛新宇

2016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毛泽东三兄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毛新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22042
开本 16开
页数 4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2016-12-01
首版时间 2016-12-01
印刷时间 201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842
CIP核字 2016275817
中图分类号 A752
丛书名
印张 3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4
175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