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炮弹下的渴望(加沙走廊轰炸日记)
内容
编辑推荐

穆罕默德·奥默著的《炮弹下的渴望(加沙走廊轰炸日记)》记录了2014年以色列对加沙走廊地区发起轰炸的“护刃运动”,由巴勒斯坦籍记者穆罕默德·奥默所写。在为期两个月的巴以冲突中,加沙走廊的平房、学校、医院、净水厂、发电设备等皆遭到炮弹损毁,人民死伤惨重,联合国甚至表示加沙地区五年之内不能有人居住。

这本书由许多小故事组成,是作者走访和观察到的普通加沙市民,有他的邻居,也有在轰炸之后幸存下来,但看到自己女儿被炸成碎片的父亲,有无法营业导致蔬菜、肉类都卖不出去的商贩,还有正在看世界杯足球赛却突然被袭击致死的青少年……

内容推荐

穆罕默德·奥默著的《炮弹下的渴望(加沙走廊轰炸日记)》讲述了:2014年7月,以色列六年以来对加沙走廊地区发动第三次轰炸,这也是最为惨烈的一次:七周的战事过后,2200名加沙平民死于炮弹之下,超过1万人受伤。

战地记者穆罕默德·奥默与妻子和三个月大的儿子居住在加沙走廊,和当地人民共历苦难.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他用文字记录下这“战争的灾难”:儿童的尸体塞满冰箱;一户人家在接到了三分钟后他们的房屋会有导弹袭来的“恐怖电话”,仓皇逃出家门;人们被迫在驴子背上架起了枪,向一切移动的目标扫射;哀悼者们在坟墓上放上子弹壳,告诉人们他们逝去的亲人埋葬在哪里;港口处的渔船也被战火点燃……

身为亲历者,作者仍以冷静的口吻讲述着真实的故事。他说:“我写这本书,是希望那些应该让大家知道的故事得以保存。希望我们的年轻一代,恢复友好、和平的关系,而不是把彼此当作仇敌看待。”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时隔加沙走廊的上一场战争已经一年,我回想起第一次跟贾拉勒·戎迪亚碰面的场景。2014年夏天,我看见他坐在残破的自家房子上面,周遭尽是尘土碎石。虽然他努力保持冷静,我还是在他脸上看到压力刻蚀出的纹路。跟许多住在加沙走廊的人一样,历经以色列近期一连串的袭击之后,人们已经能够预测出空袭的频率大约三到四年一次——如今贾拉勒已经一无所有。贾拉勒说出内心的疑惑:他的妻子还有六个孩子的未来该怎么办?如今家园已毁,他们该安身何处?哪里才是真正安全的?他们被困在加沙走廊,哪里都去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有一天不再有炸弹轰炸、空中再也看不见战机。或许如此,他们才能重拾足够的平静来重建家园,找回那种正常的生活。

一年过后,贾拉勒仍旧无家可归。他的住宅仍然呈现毁损状态,家人虽然安在,但也仅仅是活着而已。至于我自己,则尽可能保持乐观,这片狭长的飞地过去是一片秀丽、自给自足的沃土,如今已然成为断壁残垣,在这里生活绝非易事。以色列决心要让我们永远回不了家,这就是加沙走廊居民所面对的现实。1947年到1948年有一场肃清行动,当时以色列觊觎一块联合国尚未允诺的领土,因此就针对该区域的非犹太人进行种族清洗②。那次事件之后,加沙走廊成为一块安居的乐园,让成千上万名非犹太裔居民,得以从伊尔根、史腾恩,还有利希等民兵组织的屠杀魔掌中逃出来。这些以恐怖分子自居的组织,就是今天以色列军队、警方,还有以色列国安局的前身。不过直到今天,那些比支持犹太复国的民兵组织更早逃到这里的长者、男人、女人,还有小孩,纵然已经与家园失散,他们手上还握着自家的钥匙。这些钥匙代表着希望跟决心,他们希望有一天能够重返故土。

经历2014年以色列的袭击之后,加沙走廊里的许多孩童仍然惊魂未定。我们还是居住在这座围城中,人民所能够购买、对外输出和进口的商品都受到限制。我们无处可去、动弹不得,外人要来探访更是难上加难。听着人权主义者高声颂赞“巴勒斯坦人能在这种侵略行为之下存活下来”,我们内心感到无可奈何,毕竟我们早就过了好长一段这样的日子了。他们说的或许没错,但终究点出了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被迫继续忍受,过着这种悲惨的生活呢?’’第二次世界大战延续了六年,希特勒统治的德国发动的攻击,还有让人不能苟同的种族清洗长达12年。但我们受到的压迫已经绵延了67年,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的时间在历史上已经没有其他案例可以比拟。

每一天、每分每秒,我们都活在扭曲的现实当中。我们所经历的这场人为灾难,就是为了要巩固、宣扬他们奇怪的价值观——那股昭然若揭的种族歧视心理。而他们全凭着信仰及种族,就让自己有了这种特权,随后却又对这一切行径予以否认。这些举动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存在(他们所不能容的种族、信仰)变得令人无法忍受。他们的目标,就是逼迫我们“自愿”放弃我们的国家、事业、家人、家园、祖先,还有文化。他们所施加的迫害,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他们阻止我们重建家园,还进行军事袭击,锁定攻击目标,监禁人民;甚至将居民围困、不供应餐食,更有各种泯灭人性、剥夺人权的刑罚。为了抵制我们的运动,还以“维护公共安全”的名义,设置各种城墙及检查站。

不过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留在了这里。没错,在加沙走廊我们永远找得到生存下去的方式。女人会将那些轰炸过我们家园的、已然废弃的坦克炮弹,制成花盆。学生回到被炸弹毁得坑坑洼洼的学校,矢志完成学业;他们用胶带将毁损的课本粘好,又简单地将圆珠笔修好,重新使用。每到傍晚,他们借着烛光念书。燃气、水,还有电力不时会停止供应,在加沙走廊,这也是天天都得面对的状况。我们就这样专注在生存的基本层面,秉着我们引以为豪的决心,继续勉强度日。我们也是人,同样怀抱梦想,但也会有噩梦来袭;我们坚忍强壮,但也有脆弱的时候。在继续盼望、祈求正义的同时,我们对于自给自足的能力感到自豪,也会谦卑地感谢上帝,让我们获得外界协助。

时至今日,正义仍未降临。每次贾拉勒碰到我的时候,他都会问:“西方世界每次谈到跟人权相关的民主还有存在主义时,都表现得振振有词,他们会将理想落实到行动上吗?他们难道没有听说以色列对加沙走廊的侵害吗?”他的双眼在我的眼中不断寻找希望。他知道我曾在加沙走廊以外的地区待过,也不时跟有影响力的西方人交谈。很多时候,我的双眼没办法迎上他的凝视。我能感觉到西方强权对于加沙走廊所遭受的一切其实关注甚少。居住在加沙走廊的180万居民,其实常常感觉自己似乎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没办法把这个令人惶恐的事实告诉贾拉勒,我让他继续保持这股希望,告诉他我会继续把他的故事推广到全世界。我向他保证,他的声音绝对不会遭人忽视。P1-4

书评(媒体评论)

穆罕默德·奥默本可以轻易地逃离,但他选择了留下。他以令人痛心的生动细节,记录下以色列对加沙走廊地区平民的轰炸之惨烈,以及这场悲剧的受害者们重建家园的坚定决心。很少有谁像他这般勇敢和正直,我们应该看看他的文字,从而反思自己该做些什么。

——著名语言学家、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诺姆·乔姆斯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炮弹下的渴望(加沙走廊轰炸日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巴勒斯坦)穆罕默德·奥默
译者 温泽元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71291
开本 32开
页数 4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9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516
CIP核字 2016310656
中图分类号 D815.4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