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我们青春有关的记忆(中国偶像志白金珍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凝望偶像,凝望青春。青春向着偶像而行,用偶像连起的历史,是充满朝气的、满怀希望的、洋溢生机的。那些仰望偶像的人,未必能看得到偶像的本来面貌——因为每个偶像身上都包裹着厚厚的时代之衣——但他们至少能从偶像上,看到青春的美貌与热血。

内容推荐

中国人偶像的变迁历程,亦是中国人寻找自我的历程,其背后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发展轨迹。回眸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历程,在战争、建设、复兴的风风雨雨中,中国人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而那一个个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偶像们,则见证了共和国由疲弱到强盛、由保守到开放、由封闭自我到走向世界的曲折之路。是的,一代人已经老去,而一代人正在成长,无论是谁,他们在面对自己的青春时仍是充满热情与希望,而在他们的心里也留下了永远无法割舍的青春往事。

目录

序:凝望偶像,凝望青春

第一幕 理想主义下的青春侧影

 第一章 激情燃烧的岁月,共和国的红色英雄

“红色偶像”是这样炼成的

上甘岭,一段关于英雄的记忆

神坛上的不朽英雄:对雷锋的时代解读

无论何时,打造偶像都需要技术

 第二章 劳动最光荣

中国“左”转,劳动者的“天堂”

劳模,不只是一个人的经典

两弹一星的峥嵘岁月

劳模,在时代、道德与权力中诞生

 第三章 榜样的力量

让世界为之喝彩,中国女排

张海迪,一出生命的神话

赖宁,在烈火中绽放

道德之塔需要永恒维护

第二幕 绚烂的青春,偶像的盛宴

 第四章 娱乐偶像的登场,改革开放后的新风

1978年,中国真正走向现代化

来自海那边的新面孔:靡靡之音

摇滚来了——“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

晚会歌手的幸运与悲哀

 第五章 在文学偶像中寻找自我

朦胧诗人,直面历史中的自我

三毛和席慕蓉,浪漫的回归

王朔,一个玩世不恭的找寻者

金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英雄梦

琼瑶,女性的嬗变——“我有一件梦的衣裳,青春是它的锦锻”

 第六章 香港文化的进驻

香港音乐,那里星光特别多

TVB电视剧神话

尽皆癫狂,尽是辉煌

 第七章 你的样子,我的梦想

为红尘记取的纯真

“仍然自由自我,永远高唱我歌”

王菲,我只爱我的天真

色即人生,一个人的电影史:刘德华

 第八章 抗争、庸常、感悟,世纪末的幽鸣

《古惑仔》,青春残酷物语

无厘头,在情癫后流泪

花样年华和凤梨罐头都有期限

麦兜,一只猪带来的感动

第三幕 在消费中安放青春

 第九章 拜金主义下的财富偶像

做财富超人是很酷的一件事

80后的“中国极客”财富偶像新贵

刘德华和李嘉诚的“对决”

 第十章 消费时代的喧嚣

消费神,是个女人

消费神是个好“色”的女人

消费神是个钟情“男色”的女人

消费女神喜欢新鲜的面孔

青春也爱快餐

“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

要怎样怀念你,我的青春

 第十一章 全民娱乐与草根的崛起

向草根时代进军

芙蓉姐姐,纯偶像的终结者

后舍男生,优质草根的生活范本

贾樟柯:记下今天,在它变成回忆前

从沉默的大多数到口无遮拦

第四幕 拿进来和走出去

 第十二章 彼岸花开,气势汹汹的外来偶像

像保尔·柯察金那样生活

即使在做梦,也要直视现实:日剧燃情中国

暴力与正义,好莱坞的英雄们

“色”财皆非空:“韩流”来袭

R&B在中国

以偶像的名义

 第十三章 走出去的中国偶像

中国部“色戒”:从电影开始,走向世界

那一抹畅快淋漓的阳刚色:中国功夫

当世界为她们征服

体育,激扬的青春

后记:偶像,文化与时代的格调

试读章节

17岁,正是花一般的年纪。

战斗打得非常惨烈,志愿军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占据优势,他们能做的就是用血肉之躯和美军的大枪大炮相抗。在把守一些阵地时,志愿军战士和敌人进行了肉搏战。

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的诸多英雄之~。1952年10月20日,黄继光收到命令,去配合战友完成爆破敌军堡垒的任务,以便大部队能拿下0号阵地。任务紧急,黄继光没有时间讲什么豪情壮语。一个战士用机枪掩护黄继光等人,黄继光和战友在敌军的炮火下灵活穿梭,但在准备炸第三个堡垒时,黄继光这一行人中,只有黄继光一人尚有行动能力。黄继光咬牙将一枚手雷扔到了敌堡里,但敌堡只被轰掉了一个角,战斗力没有减弱分毫。见到这种情况,已经身负7处伤且再没有任何武器的黄继光,做出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决定。他向战友所在的方向挥了挥手,没等战友反应过来,他就扑到了敌堡的主射击孔上,将枪眼牢牢堵住。也许在那一刻,他只是想用自己的死换取战友们更多的生存机会,那都是他生死与共的兄弟。

一个战士看到了黄继光堵枪眼的一幕,他冲上去,冒着死亡的危险,抱回了黄继光的尸体。事后,人们发现,黄继光扑向枪眼前身体上的那7处伤口,没有一处在滴血。他的血已经流光了。

1952年10月20日,黄继光只有22岁,也是花一般的年纪。

有些偶像是用金钱包装起来的,有些偶像则是用血肉铸造的。人们给黄继光的遗体换上了一身崭新的志愿军军服。2007年,黄继光的一位战友将黄继光牺牲时的照片公之于众,人们看到,黄继光在死的时候,还双手高举保持着战斗的姿势。

黄继光是再普通不过的战士。他没上过学,甚至连写有自己名字的物什都没留下。黄继光的名字被印在了上甘岭战役的捷报上,黄继光的事迹则被到前线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带回了中国。

负责把守五圣山的志愿军第十五军,在上甘岭战役中涌现了无数名战斗英雄。这些战斗英雄都是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偶像,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处在青春大好年华。一个名叫赖发均的战士带着手雷冲向敌人的碉堡,牺牲时只有19岁。一个叫孙子明的战士,在子弹打尽后,引爆身上的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5岁……

生命可以在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收获至高的荣耀。这些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奔赴战场前,多怀着一个英雄之梦,他们不论是否活着从战场上回来,都成为人们仰望的英雄。把战争当成职业的美国大兵,不一定都明白,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年轻的中国战士前仆后继、舍生忘死。

那时崇尚的个性是“自我牺牲”、舍去自我,换他人的幸福。没有人要求黄继光去堵枪眼,也没有人命令孙子明引爆身上的手榴弹。在战争中,死亡无可避免,但这些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不自觉地懂憬着英雄,而把死亡作为履行义务的方式。如果用血肉筑造的偶像都不能激起一个民族的热血,这个民族就没有振兴的希望了。

幸好,中国不是这样。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只能将战友的遗体安放在炕道中。坑道的温度非常高,可战士们的遗体在其中放了十多天,居然没有一具腐烂。似乎有什么超自然的力量在默默地祭奠着这些英雄。

但另一方面,与黄继光等英勇赴死的英雄相对,那些被美军生俘的志愿军战士,很多都选择了离开大陆,奔赴台湾。他们中有不少是原国民党的官兵,很想回去和台湾的亲人团聚,还有一部分则是因为不想带着被俘的“耻辱”经历面对家乡父老。当杀敌而死被军人们当做一种必须而为的使命,这些因为被俘虏而活下来的战士,就背上了巨大的精神包袱。在光彩四射的红色英雄面前,他们很自然地感到耻辱。尽管在今天看来,这些被俘而活的战士一样伟大。  一个叫黑格尔的德国人曾经感叹:“战争是严肃对待财产和尘世虚无性的一种状态——这种虚无性通常是虔诚传道的题目……战争具有崇高的意义……通过战争,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伦理健康,这就好比风的吹动防止湖水腐臭一样;持续的平静会使水发生相反的结果,正如持久的甚或永久的和平使民族堕落。”P013-014

序言

序:凝望偶像,凝望青春

图腾是一种标志,偶像就是青春的图腾,它总和青春联系在一起。青春是人生中最美的年华,偶像是时代审美的集中,青春是人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偶像又标志着一种理想人格。人最为偶像疯狂的时候,就是诠释青春梦想、刻写青春印痕、塑造青春雕像、找寻自我的时候。

人有青春,一个国家也有青春,正如人会在偶像中找寻自我一样,一个国家也会在偶像中塑造自我。但和人不同的是,一个国家只要存在在那里,它的青春就永远不会消逝。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30年里,偶像又被称做模范、标兵、典型。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地被政府搬到台前。先是有媒体的先进事迹报道,然后是政府领导的学习倡导、题词授勋。在官方铺天盖地的宣传声势下,这些偶像很快就深入民间。这些偶像看起来那么平凡,却又让人感觉高高在上,他们身上散发着浓浓的政治气息,他们的光芒被尽可能地放大,他们都很完美,他们都要为政治服务。而当他们开始为政治服务时,他们的本来面貌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对他们的学习状况。

今天的人习惯称那时候的偶像为红色偶像。尽管这些红色偶像的推出有点像车间里的批量生产,且在其树立的过程中,公众明显缺乏话语权,即公众很少参与到偶像的推出中来。但是,这都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拥有广泛号召力的偶像。这些偶像都很优秀,譬如雷锋,他年轻,善良,富有爱心,他乐于助人不是为追逐虚妄的荣誉,而是不能冷漠地看着他人陷于麻烦。譬如黄继光,这个生前连张照片都没留下的小战士,可以用血肉之躯去堵凶猛的机关枪;譬如焦裕禄,直到得了癌症都还在为改变兰考的面貌多方奔走……

官方可以将偶像摆在台前,告诉大家“这是你们需要学习的对象”,但偶像要想拥有辐射全社会的影响力,关键还要看大众对偶像的接受程度。雷锋、焦裕禄、黄继光、研究两弹一星的各位专家……虽然工作岗位各不相同,但都表现出一种崇高的职业精神。黄继光履行了一个战士的职责,不怕牺牲;雷锋又认真实践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承诺;两弹一星的专家们克服了无数困难;焦裕禄到死还在拼命工作。这种忘我的职业精神即是奉献,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每个中国人都憋着劲要为这新时代燃烧青春。

1978年,中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开始强烈起来。年轻人如饥似渴地读着书,不放弃任何一个充实灵魂的机会。思想解放了,高考恢复了,夜大火爆了,人人都分秒必争,试图追回那在政治运动中蹉跎了的青春。舒婷、北岛开始在朦胧诗中反思历史、探寻自我,“痞子”王朔用嬉笑怒骂的笔触展现着真我情怀。金庸、琼瑶、席慕蓉等港台作家,纷纷来到大陆,他们或豪迈,或温情地抚慰着年轻人的心情。那是一个文学青年辈出,文学偶像林立的时代,人们在文学里挖掘自我,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序曲在不知不觉间奏响。

80年代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政府倡导的偶像更多地起到一种道德建设的作用。不为命运屈服的张海迪激励着年轻人勇敢地面对生活:那被烈火吞噬的小英雄赖宁继续诠释着奉献的精神;女排姑娘的五连冠,则让人们感受到做中国人的荣耀。与此同时,娱乐偶像也纷纷登场。邓丽君的歌飘荡在大街小巷,崔健的摇滚又打开了人们紧闭的心扉。冲国人的自我意识,昂着头挺立起来,在这些个性十足的娱乐偶像的影响下,年轻人戴上了“蛤蟆镜”,穿上了色彩斑斓的衣服。

80年代的偶像是诗人、哲人,90年代的偶像则是明星、老板。个人主义昂扬而起,偶像也开始从思想向经济过渡。人们越来越讲究效率,也越来越浮躁;偶像越来越漂亮,也越来越缺乏深度。世界变化太快了,美好的东西总是转瞬即逝,人们只好无奈地宣布“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贪恋着那些短暂易逝的美妙事物。

市场经济来了,松下幸之助等大企业家的成功之道挑逗着人们的野心,拜金主义张扬而起。人们艳羡地看着那些住豪宅、开小车的有钱人,报端上开始出现“造原子弹不如卖茶鸡蛋”的文字,年轻人对明星们绚烂的生活充满向往。那些被包装得漂漂亮亮的娱乐偶像,与其说是在向公众展示美貌,不如说是在向大家“推荐”一种生活方式——舒适、美丽、轻松。

娱乐是90年代年轻人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偶像已不同于以往官方推出的那种榜样模范,而是显露出浓厚的商业意味。时代越发展,世俗化的扩张就越强劲。流行歌曲会敏锐地反映年轻人的时代心态,在90年代初红遍大江南北的《潇洒走一回》,正反映了人们在生活观念上的一种微妙变化——不要深究是非,不要活得那么明白,谁较真,谁傻帽。

20世纪很快就过去了,人们站在世纪交接的当口,惶恐又充满希望,香港电影在世纪末掀起了一股颓废风潮。人们尽管说着“只在乎曾经拥有”,可当心爱的人、心爱的物遗失时,还是满心惆怅。王家卫的人物絮絮叨叨着时间,周星驰用无厘头宣泄着小人物的无奈。青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笼罩上一层忧伤的色彩。

青春总要经历迷惘,但青春不会一直迷惘下去,21世纪的年轻人比他们的父辈更自我,更大胆,也更反叛。互联网的兴起和对个人价值的肯定,让对精英和权威的崇尚逐渐被世俗化的意识取代,草根们热热闹闹地崛起了,他们在“超级女声”上体验着“自己动手,制造偶像”的快感,他们把芙蓉姐姐、后舍男生等入不了精英眼的小人物,推到镁光灯下。在草根们这里,读黑格尔的不比读金庸的高雅,听柴科夫斯基的也不比听刀郎的多了不起,每个人都有权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谁也用不着站在什么制高点上对他人指指点点。

每个民族都有偶像,每个时代也都会有自己的偶像。

21世纪初,中国数家卓有影响力的媒体推出了“20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评选”,尽数20世纪的风流人物。半个月后,评选结果揭晓,名列“十大偶像榜”的有鲁迅、金庸、钱钟书、巴金、老舍、钱学森、张国荣、雷锋、梅兰芳、王菲。这种结果以及它引发的争议,都显示出21世纪的多元化特征。作为娱乐偶像的张国荣和王菲,并不比鲁迅、巴金等大文豪“低级”。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自己的特色,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被商业文化熏陶出来的年轻人势必会和他们的父辈有大为不同的价值观念。张国荣的忧郁气质迎合了世纪末的颓废情绪,王菲的特立独行又显示出一种自我化的生活方式。他们也许不那么完美,但他们都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他们所在的时代。

偶像,其实就是文化与时代的标志。偶像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一个文化强势的国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拥有可以震撼全球的偶像,它可以借助这些世界级的偶像,输出它所倡导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一个国家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不单要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还要提升自己的文化实力。没有文化作支撑的经济,是缺乏底气的。尽管现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在推广中国文化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从积极地拿来偶像到积极地输出偶像,就已经反映出中国的文化力量正在变强。

凝望偶像,凝望青春。青春向着偶像而行,用偶像连起的历史,是充满朝气的、满怀希望的、洋溢生机的。那些仰望偶像的人,未必能看得到偶像的本来面貌——因为每个偶像身上都包裹着厚厚的时代之衣——但他们至少能从偶像上,看到青春的美貌与热血。

后记

后记:偶像,文代与时代的格调

中国人偶像的变迁历程,亦是中国人寻找自我的历程,其背后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发展轨迹。在建国之初,中国人只有官方推出的红色偶像,而现在中国人的偶像种类纷繁芜杂;在建国之初,中国的偶像多只是中国人自己的偶像,而在21世纪,中国人的偶像也可以成为全世界的偶像。在建国之后的很长时间,中国都只是有计划地从外面“拿来”偶像,譬如引进日剧、韩剧、好莱坞电影,而现在中国则有步骤地向外输出偶像。中国人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那一个个偶像见证着新中国由疲弱到强盛,由保守到开放,由封闭自我到走向世界的曲折之路。

偶像是社会的典范,当他们以偶像的名义出现时,他们就已经成为众人靠拢的目标,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会为崇拜者竞相效仿。偶像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理想人格、理想社会的梦想,而追逐梦想又是人类的本能。人们总是要按自己的梦想安排世界。因此,想要了解一个特定的时代,只要把这个时代的偶像一一列举出来,审视他们的面孔。

一个国家奠定之初形成的观念会左右这个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奠定之初的偶像会成为屹立不倒的品格参照。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早就深深地扎根在了中国人的意识里,今天的人即便不将学雷锋、学焦裕禄当做口号放在嘴边,也知道上公车要给老幼病残让座。那些应时代而生的红色偶像并没有过时,如果把国家抽象成一个“人”,那么,这些红色偶像已经是这个“人”精神气质的一部分。

在红色偶像风风火火的时代,经济是被计划的,个人也不可避免地被这“计划了的经济”物化,人是社会的螺丝钉,是社会的砖头瓦块。红色偶像虽然能调动起人们的劳动激情,但被计划、被物化的个人却在一定程度上了失去自主决定命运的权利,人们没有什么兴趣去探讨官方以外的东西。但是,当政治的逻辑变成自我的逻辑,世界似乎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中国人已经太习惯在一种宏大的思想体系下生活,太习惯按照某种单一的标准塑造自我。建国后的前30年,中国人的偶像虽多,却几乎都是同一类型的,这本身就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单一性。这些偶像都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者,集体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要在集体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实现,其暗藏的意思就是,国家要个人怎样,个人就应该怎样。

黑格尔曾说:“一个美好的东西必须体现在个人身上,一个美好的社会不是对于国家的尊重,而是来自个人的自由发展。”当人们不再匍匐于政治权威之下,当政治不再强行规范人的里里外外,人们就必须自行思考“我要做什么,我要如何生活,我要如何塑造自我”。

20世纪50、60年代的偶像是红色的,20世纪80年代的偶像则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找寻者的茫然感。50、60年代的青春是一种热烈而坚定的红,80年代的青春则是雾蒙蒙的,交织着希望与迷惘,现实与梦幻。

精神生活指向了一个个个体,80年代的年轻人喜欢仰望天空,他们关心思想、精神、爱情,他们淡泊物质利益,他们是感性的,正如当时的一首流行歌曲中唱的那样,他们“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

到了90年代,年轻人已经不再用什么固定的标准去束缚自己,他们不想让个体的生命依附在什么历史任务之上。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了。市场经济改革一浪猛于一浪,一波一波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既然人不用为某个固定的价值标准死死地束缚自己,人们也就不会用某个价值标准死死地束缚别人。90年代的人比80年代的人更宽容,也更冷漠。

90年代是一个青睐物质的年代,这个时候的年轻人切身体会着新旧时代的交替,他们开始放下那高如浮云的理想,开始着眼现实生活的目标,他们有些浮躁地追求那些具体的、物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人们为财富疯狂,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们不再隐藏自己对财富的欲望,美国有个比尔·盖茨,中国也有张朝阳、陈天桥等。IT产业的兴起,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人们开始用对物质的欲望来充实精神,但物质的终归是物质,在20世纪的终点,人们豁然发现,自己在摆脱权威与规范的束缚时,也摧毁了精神的立足之所。世纪之交的年轻人,面对的是比父辈们要复杂得多的生存环境。

市场经济依旧在强劲地发展着,每个人都被置身在偌大的市场中,人们开始用个人能力来衡量个人的价值,这就让从前那些具有公共性质的人生观、世界观变得局促起来。经济生活成了整个社会上上下下关注的焦点,人们开始以嘲弄的姿态对待政治和公共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把个人生活的改善当做人生的最大目标。

草根们大声地表达着自我,制造偶像从来都有树立典范的含义,制造偶像的人由政府变成普通大众,亦反映了一种时代的进步。大众不再被动地遵循某个权威推崇的生活方式,不再被动地用权威崇尚的理念武装自己,大众会自觉地为自己进行定位,他们不仅要做历史的参与者,也要做历史的创造者。

人们嘲弄一本正经的政治,七嘴八舌地谈论着政治家的私人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淡漠了对政治和公共生活的关注。恰恰相反,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创造历史的力量之一,反而会更积极地参与到政治和公共生活中来。今天的草根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憋不住心里话的大多数。只不过由于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发展,草根们的声音并不是以“整齐划一”的方式出现,而是杂乱无章熙熙攘攘。

价值的多元化势必造成审美的多元化,审美的多元化又势必造成偶像的多元化,李嘉诚成为偶像并没有妨碍刘德华也成为偶像,你可以喜欢沧桑硬朗的李连杰,也可以喜欢俊美妖娆的李俊基,你可以迷恋风华绰约的巩俐,也可以欣赏清爽自然的李宇春。

多元化的背后是对个人自由的肯定,每个人都可以有一套与众不同的偶像标准。在50、60年代,人们眼前只有红色偶像,而在21世纪,人们眼前的偶像却风格纷繁。这就好比吃冰淇淋,如果市场上只有一种牛奶味的冰淇淋,人们想吃冰淇淋时也只能吃这一种,如果市场上不仅有牛奶味的冰淇淋,还有巧克力味的、草莓味的,人们就可以在多种口味之间做选择。至于偶像,那些重模样的,可以只爱漂亮的;那些重内涵的,可以只看偶像的才华。草根们的价值观本来就各异,草根们的时代就是百花争艳的时代。精英们总有一天会明白,为偶像争吵只不过是不同价值观、审美观的冲撞,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而且是一点都不肤浅低俗。

偶像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偶像是时代的标志,偶像也是文化的标志,一个文化强势的国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拥有可以震撼全球的偶像,它可以借助这些世界级的偶像,输出它所倡导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引入了大量港台偶像,有文化界的,也有娱乐界的,这些偶像的进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他们一方面帮助人们重塑自我,一方面还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以追求自我幸福为主的生活方式。他们不自觉地推动着大众文化的发展。政府需要人们勇敢地面对改革开放的困难,于是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成为偶像,一批批励志题材的日本电视剧迅速涌入。政府需要学习他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于是松下幸之助等国际知名企业家也成为中国人的偶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越来越深入人心,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外来的财富偶像便接二连三地征服中国人的心。当年轻人被韩剧俘获,他们就自然模仿起韩剧里的生活方式,买东西要买打着“韩国制造”标记的,吃东西要吃韩国风味的,梳妆打扮要参考韩国流行的,成功的大众文化输出战略为韩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谁将自己的文化输出得好,谁就能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中国崛起之后,不可避免地要投身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美国人用好莱坞输送着自由、民主的观念,输送着美国式的生活方式,日本人用漫画输送着日本人大和精神,中国也必须将中国独特的文化转化成全世界都能够接受的普遍性文化。这种转化,不单需要中国继续输出高端文化,譬如在全世界范围内宣传孔子的思想,还需要中国推出强势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关系密切,没有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就会由于过度倾向精英而让人难以接近,没有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输出就很难转化成具体的财富,且很有可能演变成对其他文化的刻意奉迎。

偶像既诞生自文化,又可以创造大笔的财富,正是打通高端文化和大众文化的通道。背靠着强大的中国,中国偶像浩浩荡荡地进军世界,他们的面孔气质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那饱满的精神又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生机勃勃的未来。那些走出去的中国偶像章子怡、刘翔、姚明、丁俊晖都很年轻,他们是中国青年一代的代表。

一个国家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不单要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还要提升自己的文化实力。没有文化支撑的经济,是缺乏底气的。尽管现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在推广中国文化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从积极地拿来偶像到积极地输出偶像,就已经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力量正在变强。

中国电影获得了国际认可,中国的功夫巨星俘获了全世界的影迷,巩俐、章子怡也风风光光地出席在各种盛大的国际场合。刘翔和姚明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一代勇于拼搏、挑战自我的锐气……这些世界扬名的中国偶像正在成为中国大众文化输出的重要力量,也正在成为年轻一代的榜样,他们以自身的成功告诉年轻人:“勇敢做你自己,拥抱世界。”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实力的提高,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偶像走向世界。让中国文化深入世界各个角落,绝不是痴人说梦。

书评(媒体评论)

崇拜者就是被崇拜的对象。崇拜别人就是崇拜自己,偶像符号是自己的投射。你的偶像。你的书,你的祈祷,是你的背景的反映,那是你的创造,尽管是由别人制造的。你根据自己的心意选择,你的选择就是你的偏见。你的偶像就是你的陶醉,那是由你自己的记忆雕刻出来的,你是在崇拜由自己的思想创造出来的偶像。你的奉献是对披着你自己头脑的颂歌外衣的“你自己”的爱。那偶像就是你自己,他是你头脑的反映。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20世纪最卓越、最伟大的灵性导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我们青春有关的记忆(中国偶像志白金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晓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97741
开本 16开
页数 3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