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题是“摄影·社会·空间”,收入这个小辑的四篇文章(包括一篇译文)就是试图从不同角度与不同学科领域展开对于这个主题的交叉性考察。这个努力同时包括了尝试以跨学科的方式展开对摄影的社会实践的考察。比如,收入本书的《影像的功能:城市改造中影像作为表达与干预方式的可能性》一文,就出自年轻的社会学研究者姚瑶女士之手。
图书 | 摄影社会空间/眼光摄影文化论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的主题是“摄影·社会·空间”,收入这个小辑的四篇文章(包括一篇译文)就是试图从不同角度与不同学科领域展开对于这个主题的交叉性考察。这个努力同时包括了尝试以跨学科的方式展开对摄影的社会实践的考察。比如,收入本书的《影像的功能:城市改造中影像作为表达与干预方式的可能性》一文,就出自年轻的社会学研究者姚瑶女士之手。 目录 “如角质般脱落的便是一堆底片” ——顾铮vs朱浩 新闻摄影的双重剪影 ——读《红旗照相馆——1956—1959年中国摄影争辩》 “银盐热”后,物之去留 ——读陈传兴著《银盐热》 莫毅: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位民族志学者 城市镜像与城市表情 ——1980年代以来的都市摄影 影像的功能城市改造中影像作为表达和干预方式的可能性 里面.周围,和后记:关于纪实摄影 狩猎与矿石、时间之于影像的三种作用 在路上(外三章) 摄影的裁判席 “收集着一个个细节和片段” ——骆丹访谈 “我毕业时的志愿是‘英文打字与摄影’” ——左家忠访谈 美国西北大学“摄影在中国形象形成过程中的角色:1860—1945”研讨会小记 以书为媒介展开的知识与思想的交流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摄影社会空间/眼光摄影文化论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顾铮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520504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0-04-01 |
首版时间 | 2010-04-01 |
印刷时间 | 2010-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40 |
丛书名 | |
印张 | 1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51 |
宽 | 172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