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尤金·罗根著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主编王阳阳译的《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精)》中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尤金·罗根,第一次审读挖掘并解读了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历程,以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远影响,并对现在中东政治政权民族等问题的根源性探索。作者写作一如既往地好读,并配有不少难得的历史地图和图片,图文并茂地再现了扣人心弦的历史画面。

内容推荐

尤金·罗根著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主编王阳阳译的《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精)》栩栩如生地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东,描写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的角色。中东是地缘政治的关键,奥斯曼帝国得到德国金钱、武器和军事顾问的支持,向英法俄军队开战。土耳其人在加利波利、美索不达米亚和加沙,给协约国以决定性的打击,然而战局逆转。巴格达、耶路撒冷、大马士革相继陷落。战后胜利者瓜分奥斯曼帝国,种下了现代阿拉伯世界永无止境的冲突根源。

目录

导读 作为“圣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地图列表

专有名词

前 言

第一章 一场革命,三次战争:1908—1913年

第二章 一战前的和平

第三章 全球动员参战

第四章 揭幕战:巴士拉、亚丁、埃及与地中海东部

第五章 发动圣战:奥斯曼帝国在高加索与西奈的战役

第六章 突袭达达尼尔海峡

第七章 亚美尼亚大屠杀

第八章 奥斯曼军在加里波利的胜利

第九章 入侵美索不达米亚

第十章 库特之围

第十一章 阿拉伯起义

第十二章 失势:巴格达、西奈半岛与耶路撒冷的陷落

第十三章 从停战到停战

小结 奥斯曼帝国的毁灭

注释

致 谢

参考文献

照片出处

原书索引

试读章节

9月11日确实是个特别的日子,世界历史的转捩点。

1683年9月11日,奥斯曼帝国大军最后一次围困维也纳。自那一天起,欧洲人就再也不必害怕这个曾经使得他们心惊胆战、夜半无眠的老对手了;他们的王室终于可以停止进贡割地,不必讨好自称是“地平线之主”的奥斯曼苏丹。自那一天起,奥斯曼帝国就停止了它在欧洲的扩张,并且开始逐渐失去它在这块大陆上的属地;曾经战无不胜的征服者几乎自此就没有打过一场值得称道的胜仗,等着他们的,是长达三个世纪的缓缓衰败。可是维也纳的主人哈布斯堡家族当时还不晓得历史的走向,所以慌乱紧张;而统率奥斯曼军团的“大维齐尔”(Grand Vizier,帝国宰相)卡拉·穆斯塔法(Kara Mustafa),也不知道自己和对手之间的差距原来在过去数十年间已经不知不觉地缩小,所以他好整以暇地命令属下搭帐篷。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就算再不济,可他们搭帐篷的能力也还是举世第一流的。凭着他们几百年来积累的经验,以及高超的组织能力,仅仅两天,他们就在维也纳这座古老的城市外头用布料和绳索建起了一座规模比维也纳还大、街道秩序也要比维也纳整齐的营帐城市,使得城内守军与居民在城墙上头看得大惊失色。大维齐尔的帐篷尤其显眼,四处悬挂丝绸,地上是图纹华美的地毯,这个帐篷包含了会客间、卧室、厕所,以及大会议厅,简直是座宫殿。可是9月11号之后,这里却只剩下一片颓倒的木杆和尚未燃尽的碎布。有史以来第一次,奥斯曼帝国的帐篷城市在欧洲沦陷了。

就和我们今天熟悉的“9·11”相似,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这场“9·11”事件也在后来的大众文化当中留下了很深的痕迹。例如维也纳乡郊特别响亮的教堂钟声,那曾是奥斯曼军队来袭的警报。又如“贝果”(bagel),据说是维也纳人送给远来援救的波兰国王“约翰三世索别斯基”(John IIISobieski)的礼物。当然还有牛角包,是大伙为了庆祝击退奥斯曼的特制面包,它的造型来自对手旗帜上的一弯新月。甚至托尔金在《魔戒》里头写到“米那斯·提力斯”(Minas Tirith)遭到围攻那一段时,他参考的原型就是1683年9月11日的“维也纳之役”,小说里城内的“西方人”是当年历史上的维也纳人,城外邪恶的“半兽人大军”则是奥斯曼土耳其人;而那些勇武剽悍的“洛汗人”,自是约翰三世索别斯基所率领的波兰“飞翼骑兵”。

2012年,又有一部叫做《1683年9月11日》的波兰和意大利合拍的电影描绘这场战争。这是部十足的烂片,在影评网站“IMDb”上只得到了两星,另一个网站“烂番茄”上头则没有任何一个专业影评人注意到它。对这部电影反应最热烈的,反而是一些欧洲各地的社群网站,那些网站全都带着浓厚的右翼色彩,经常揭露穆斯林移民在欧洲的“不文明表现”,抨击各国政府和欧洲一大部分人的“多元价值观”,他们攻击伊斯兰,他们捍卫西方人的基督信仰传统。这部电影则很符合这些网站的世界观,把伊斯兰入侵描绘成欧洲人几百年来的梦魇,将两个信仰两种文明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看成是西方世界最根本的问题。对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以及深受这部电影鼓舞的观众而言,三百多年前的那场“9·11”战役简直就是2001年“9·11”事件的前身,说明了穆斯林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西方文明发动“圣战”的企图,而今日与往昔的最大分别就是现在没有人敢义正词严地站出来统合整个西方,以奋战至死的壮烈态度去对伊斯兰说不。难怪最近又有一些人开始在网上社群之间推介和发送这部片子,在他们看来,正在涌进欧洲的难民正是三个世纪前那场入侵的回响和遗绪。

历史的确是这样子被记住的,从17世纪的民间传说和歌谣,到20世纪的《魔戒》,再到21世纪的烂片和一群历史迷的讨论,“维也纳之役”总是被描述为一场两大文明两大宗教之间的“圣战”。这有错吗?没错。因为当时哈布斯堡家族对外求援,打的就是基督徒联盟的旗号,号召全欧洲的基督徒(不管是新教徒还是天主教徒)都要担起抵抗异教徒侵略的责任。参战各国里头,无论是在威尼斯共和国、巴伐利亚选侯国、托斯卡尼公国,还是在神圣罗马帝国几个侯国的土地上,也真的看不到一座清真寺的尖塔。这是个非常干净非常纯粹、容不下任何基督信仰之外一切宗教的欧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它还真是一场“圣战”,最起码战争的这一方全都有着可以共通的信仰。

只不过历史没有故事这么整齐,因为战线后方居然有另一个基督徒王国拖住了大家的后腿,那就是法国了。彼时法国最大的敌手并非被隔在德语世界之外的奥斯曼,却是近在身旁的哈布斯堡王朝。所以它和奥斯曼帝国互通款曲,自己不派兵援助教友也就罢了,居然还积极收买神圣罗马帝国底下的贵族,劝他们别管维也纳。要是用今天那些右派的观点来说,这自是十足的“欧奸”做派。由于这段插曲太不光彩,无法顺妥地整合进“圣战”的大叙事里头,于是现在西方那些“圣战”论者多半会略过不提,就像他们略过其他很多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与现实社会环境一样。要紧的,始终是那个正邪不可两立的绝对二元世界观,毕竟那才是简单的、好理解的、容易激动人心的好故事。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战场的另一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那边,他们是否也认为自己正在发动一场“圣战”呢?他们真的是为了信仰的扩张而战吗?甚至,他们是否全是“东方人”?全部都是穆斯林?

今天的游人若是来到伊斯坦布尔,他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好仰望那铺展在山丘与海湾之间的一座座穹顶,以及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呼拜塔,从而忘记脚下石子路旁的老房子有时也会透露出这座城市,乃至于整个早已消失了的帝国的另一重面目。就拿那些老旧木头房子门外常见的一种石块来说好了,它们多半是方形的,边角不甚整齐,经过年月洗刷,表面凹凸不平。当初这些石头的主要作用是放置每一户人家吃剩的饭菜,好让街上流浪的狗不必为了争夺食物而打架。

是的,一般穆斯林是比较喜欢猫,传说先知曾经拿刀割下自己的袍角,因为他不愿吵醒正在上面酣睡的一只小猫。所以直到现在,穆斯林城市的街上还总是有很多小猫散步,毫不惧人。但穆斯林也不应该歧视狗,因为先知也曾说过这样一则故事:很久以前,一个邪恶的女人居然进了天国,而一个公认良善的女人却下了地狱。为什么?因为那个邪恶的女子曾经倒水给一头街上的老狗解渴,而那个大家都说她是好人的女子却活生生地饿死了一只小猫。这一则故事背后的意思是,你对人做错了事,你尚可以祈求对方原谅,以为补偿;可是你对动物犯下的错却是难以弥补的,因为它们没有理性,因此也没有宽恕你的能力。

P1-4

序言

“如果没有翻译,”批评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曾写道,“我们无异于住在彼此沉默、言语不通的省份。”而作家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回应说,“翻译不仅仅是言词之事,它让整个文化变得可以理解。”

这两句话或许比任何复杂的阐述都更清晰地定义了理想国译丛的初衷。

自从严复与林琴南缔造中国近代翻译传统以来,译介就被两种趋势支配。

它是开放的,中国必须向外部学习,它又有某种封闭性,被一种强烈的功利主义所影响。严复期望赫伯特·斯宾塞、孟德斯鸠的思想能帮助中国获得富强之道,林琴南则希望茶花女的故事能改变国人的情感世界。他人的思想与故事,必须以我们期待的视角来呈现。

在很大程度上,这套译丛仍延续着这个传统。此刻的中国与一个世纪前不同,但她仍面临诸多崭新的挑战,我们迫切需要他人的经验来帮助我们应对难题,保持思想的开放性是面对复杂与高速变化的时代的唯一方案。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保持一种非功利的兴趣:对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本身充满兴趣,真诚地渴望理解他人的经验。

书评(媒体评论)

19世纪以来,曾几何时,一度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沦为“欧洲病夫”,成为欧洲列强垂涎争夺的砧上肉。在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们付出的战斗与牺牲也被西方国家不屑一顾。

然而,因为奥斯曼帝国的介入,这场欧洲纷争才真正演变成世界大战。现在是时候恢复奥斯曼帝国在一战和现代中东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了。

本书是理解现代中东演变和当下萦绕该地区几乎一切矛盾的必备读物。

——阿里·阿拉维(《占领伊拉克:赢了战争,输了和平》作者)

通过战争亲历者的视角,尤金-罗根为我们讲述了一战中东的重大军事政治斗争。从奥斯曼帝国向俄国开战这一灾难性行动,到被驱逐的亚美尼亚人的苦难;从英国入侵阿拉伯半岛,到阿拉伯人起义及奥斯曼帝国最终的分崩离析,战壕里的恐怖经历和大后方的惶恐生活相互交织,揭示了一段充满死亡气息的动荡历史。

——穆斯塔法·阿克萨卡(现代土耳其研究协会会长及乔治敦大学历史学副教授)

尤金·罗根生动描述了一段导致世界上一个伟大帝国毁灭的过往。

——罗杰·欧文(哈佛大学中东历史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尤金·罗根
译者 王阳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87667
开本 16开
页数 49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23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912
CIP核字 2016221111
中图分类号 K374.3
丛书名
印张 34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5
155
3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