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明主编的这本《贵池民间楹联故事》分为“名胜古迹类”、“文化名人类”、“民间传说类”、“宗祠庙堂类”及“附录”五个部分。这些楹联故事,有的已经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如《杜刺史巧对杏花女》、《乾隆巧对梅凤姐》;有的是首次发掘整理,如《桂超万判案趣联成美谈》、《杏花村地望之争郎永清池州情缘》;有的是散落在即将湮灭的民间传说中的,如《黄秀才偶得龙栖地》、《龙袭梅姑茶留芳》等。
图书 | 贵池民间楹联故事 |
内容 | 编辑推荐 陈春明主编的这本《贵池民间楹联故事》分为“名胜古迹类”、“文化名人类”、“民间传说类”、“宗祠庙堂类”及“附录”五个部分。这些楹联故事,有的已经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如《杜刺史巧对杏花女》、《乾隆巧对梅凤姐》;有的是首次发掘整理,如《桂超万判案趣联成美谈》、《杏花村地望之争郎永清池州情缘》;有的是散落在即将湮灭的民间传说中的,如《黄秀才偶得龙栖地》、《龙袭梅姑茶留芳》等。 内容推荐 陈春明主编的这本《贵池民间楹联故事》共有五个部分,“名胜古迹类”“文化名人类”“民间传说类”“宗祠庙堂类”四个部分,共105篇文章,另附录收集民间楹联300余副。智慧的贵池人民创造了数量繁多、风格各异、生动有趣的楹联故事,这些故事里蕴含着贵池多彩的风土人情、悠久的家族历史和许多丰盈的传说。特别是杜牧、包拯、岳飞、黄观、纪伯吕、桂超万、殷文圭等历史名人在杏花村、清溪河、齐山等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和有趣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口口相传。在古村落,如元四章、茅坦杜、渚湖姜等地,许多宗祠老屋、戏台石刻凝集着历史的风霜,镌刻着家族的古训,传承着敦厚的家风。在悠悠古道、在寺院、在小饭馆、在古墓地、在桥头、在农家,都可寻觅到一副好对联,都可听到一个好故事。本书的出版填补了该区文化建设楹联方面的空白,以丰富的内容展示了它的文化性和可读性,彰显贵池千载诗人地的文化魅力,对贵池文化传承、全域旅游建设定能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目录 深挖历史遗存 增强文化自信 名胜古迹类 杜刺史巧对杏花女 改联有节获尊崇 联句识杜牧私访查冤情 陈梦雷两过杏花村 千载风流忆顾公 杏花村巧对过渡口 金牧童梦中穿越杏花村再续传奇 杜牧巧题铁佛联 奇秀万罗山传奇珍珠寺 张英撰联翠微亭 联寄齐山情 包公四眼井 石门高的来历与传说 李白与谢杨儿 桂鏊西庙吊昭明 李白联句石门高九子改名九华山 神仙河谷“大王洞” 太白楼联仰诗仙 “小丑”巧对惊乡绅 花庙古道古桥联 县令赐联童溪桥亭 李阳河戏联堪教化 文化名人类 巧对明太祖黄观中状元 乾隆微访遇梅姐 武状元联句翠微亭 纪门父子俩总兵 楹联圣手纪伯吕 书生以联会杜牧 杏花村地望之争郎永清池州情缘 翰林待诏曹日瑛 黄盖威镇古石城灵气永钟白面山 岳飞齐山吟联访民女 桂超万判案趣联成美谈 目不窥园董仲舒 “忠廉堂”联耀千秋 麻园春联的故事 建筑教授老屋楹联 同学赠联戏聚卿 清风亭联显高节 对联引祸白马驿 慈云阁《游春》和清音 廉俭耕读砥砺后世联 对联促统战 纪伯吕联题“抗日亭” 专员撰联勉自志 管志学赠联小饭馆 民间传说类 乾隆巧对梅凤姐 古安庆地名嵌联 诗仙授联成人之美 风雨沧桑涓水河 牧童巧联难知县 李白钓台钓白鲤 僧尼化石赴南海 黄秀才偶得龙栖地 断冤情杜牧试孟迟 感钟山法师破魔王 蛟口争渡得佳联坡坎名传大江岸 “金牌楼银灌口”的由来 目连马讲话西山草做鞋 御封“巾帼”女 佛像托梦借蒲扇 求淡泊以明心志 朱先生输对王老者 智收独角虎妖联 风调雨顺拜龙王 龙袭梅姑茶留芳 神奇丁家冲 晏塘桥头戏联妙 联傩共存荡里姚 章县令齐山吟联 罗汉先生游晓岭 巧断句联讽“铁公鸡” 即兴之作成绝对 尼姑巧联获无罪 赵钱合族联姻亲 班头改联讽县令 对联亲家 乡村婚俗对联故事 寡妇巧答轻薄郎 试文采联择佳婿 聪明女险被聪明误 宗祠庙堂类 专员题联惊四座 茅坦乡傩戏台联 茅坦杜关帝庙楹联及简注 名家楹联咏民歌 元四章长联道心声 村部楹联赞元四 二品按察使与他的对联 圆瑛法师赐联仰天堂 仰天堂名联释疑 霄坑镇国寺挽联 青山寺佛傩佑苍生 释道相融琅山崖 “石林”“铁券”家族魂 节烈香娘美德扬 “天人三策”德治家董祠楹联教化人 “联”想姚村小目连 鸳鸯松与古庙宇 姚文然避难荡里姚 桂百万敬香得佳联 殷汤卜居殷家汇 文孝庙联藏文孝 绿树黄梅桂林郑 大起大落浯溪方 智对砖匠讥讽联 附录 贵池民间楹联选编 后记 试读章节 杜牧把衙役按到座位坐下:“别急!” 这时,只见一个身穿红色衣裳的姑娘,从虎壁后面轻快地转到杜牧桌前,一边用抹布揩桌一边问道:“先生!初临茅店,幸甚!幸甚!” 杜牧并未答话,只是把眼睛向年轻衙役瞄了一下,示意衙役发话。 这位年轻衙役,人很聪慧灵敏,深得杜牧喜爱,因而被选为贴身衙役。闲时,在衙门后堂杜牧也经常教他诗书,受杜牧的熏陶,他也能吟诗联句。他见杜牧示意,便上前答话:“姑娘!久仰芳名,慕之!慕之!” 杏花一听这位“书童”搭话,与刚才自己的发话,正好对仗,寻思,这一主一仆上门,可能是有意来考她的,而且“书童”竟有如此口才,谅主人一定是个博学多才之士。杏花是个好学的姑娘,心想:即使对不过他们,向他们求教倒是一个好机会。于是,她不动声色地依然笑脸对这位“秀才”问道:“先生,请点美酒佳肴,以助雅兴。” 杜牧不经意地说了声:“随便来点什么吧。” 杏花以为这位“秀才”一定有妙语对偶,不想“秀才”如此出言,好像是个目不识丁的家伙,心里估摸着,莫非此人是个富豪,胸无点墨而故弄风雅!带着这个年轻“书童”(可能是他们家教门馆的先生装扮的)有意前来戏弄她?然而,细看这人四十岁出头,而且眉清目秀,举止端庄,不像个花花公子、轻佻之徒。常言道:“半油篓子晃荡,满油篓子稳当。”也许,这位“秀才”真是个有识之士……她边思索着边下厨房去取酒菜。 杏花刚离开,年轻衙役轻声对杜牧道:“大人,您怎么……” 未等衙役把话说完,杜牧即制止:“慢慢来,见机而作。” 这时,杏花一手端着两碟菜,一手持酒壶杯筷来到这“秀才”桌前,把两碟菜摆到桌上,又将杯筷整整齐齐摆在这主仆二人面前,然后将手中的锡酒壶用肩上搭的手巾揩了揩,高高握在手中道:“子把一壶春酒绿。”说完,双手恭恭敬敬地往“秀才”面前一放,拿眼扫了一下,意思是说:请对呀! 只见杜牧笑了笑,依然把眼睛朝“书童”示意。“书童”将酒壶拿在手,先给“秀才”斟上满满一杯酒,然后把自己的酒杯斟满,望着杏花两颊绯红的面庞答道:“腮飞两朵杏花红。” “秀才”随即赞道:“妙对!妙对!”然后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杏花并无娇羞之感。她一心想的是:这位“秀才”到底是饱学之士,还是个大草包?于是,乘机向这位“秀才”挑战性地说:“先生,贵书童有如此学问,谅先生一定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当垆女很想聆教!” “秀才”望着这位天真的姑娘笑了笑,然后拿起那闪光锃亮银白色酒壶,抑扬顿挫地吟道:“白锡壶腰中出嘴。” 杏花一听,心中不禁暗笑:想不到堂堂秀才竞出这样俗不可耐的上联,于是,不假思索地指着桌上的竹筷说:“金竹筷身上刺花。”原来这竹筷是比较精致的,上面有用火刺烧的花纹。 “秀才”听罢,哈哈大笑,这笑声中分明含着嘲讽的成分。杏花原以为要得到这位“秀才”的赞赏,却想不到竞受一番嘲笑,便问:“难道这下联对不上吗?” “秀才”一本正经地说:“姑娘,对得倒也可以,不过,我这上联是拟人化的,‘腰’乃是人的躯干部分,而‘嘴’是五官之一,在人的头部;可你的下联‘身上刺花’,这‘身’算人的躯干部分倒还可以,而‘花’呢?人的头部只有耳、目、鼻、口、眉毛、胡须……哪有‘花’呢?” 杏花听他这一剖析,意识到这上联看上去平庸,而细想起来,倒是有点奥妙哩!这一下,杏花好像囫囵咽下一个糯米团子,咽不下又吐不出,一下哽在喉管,直翻白眼。这时邻桌有人叫喊:“再来一壶酒!”杏花便转身过去,总算脱出窘境。 当她把酒送到邻桌,“书童”便高呼:“杏花姑娘,我们相公要酒!” 杏花姑娘只得跑过来,拿起酒壶,欲去打酒,“秀才”一把按住酒壶:“不用,还有大半壶呢!” 杏花冲着“书童”说:“你不是叫唤要酒吗?” “书童”神秘地一笑说:“姑娘,你的下联还没有对上,我们相公这酒也咽不下呀!” 这一军“将”得杏花两颊“唰”地一下红到耳根。刚才两腮是两朵杏花,这时倒像两朵火红的石榴花哩! 接着“书童”又加楔地说:“要是对不出就乖乖关门吧!” 杏花不禁脱口辩道:“关门?我是卖酒的,对不上对联有什么关系?!” “秀才”看杏花急得一脸傻相,故意严肃地说道:“不但要你关门,我还要拿一把大铜锁把门锁上,什么时候对上,什么时候开锁!” 杏花毕竟是个伶俐姑娘,他看到“秀才”脸上虽然严肃,而嘴角却挂上一缕笑纹,特别是“大铜锁”三个字,一字一顿,加重语气,知道是有意点拨,于是脑子转了转,忽然灵机一闪,便道:“紫铜锁腑内生须。” 这时,“秀才”畅怀一笑地赞道:“姑娘真聪慧!” 杏花羞歉地向“秀才”欠身道:“先生巧指引!” “秀才”看杏花女是个活泼、机灵的小姑娘,就问道:“有没有好酒呀?”杏花接口说:“黄公酒一不醉无情之客,二不敬不邀之人,恕小女子无礼,请问客官尊姓大名?” “秀才”说:“问我姓甚名谁嘛……”顿了一下,心想再出一副谜联来考考她,便道:“我的姓名是:‘半边林靠半坡地;一头牛同一卷文。’” 杏花低首细细琢磨:半边林乃“木”,半边坡地乃“土”;而“牛”“文”同列为“牧”。啊!原来是杜大人!杏花“扑通”往下一跪:“民女失敬,恕罪!恕罪!” 杜刺史巧对杏花女的故事在池州广为流传。 P5-7 序言 深挖历史遗存增强文化自信 贵池,人杰地灵,文化灿烂,诗文化辉映,历史遗存众多,楹联就是其中之一。楹联,又叫对联、对子,始于五代,发轫于明末,盛行于清代,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逐渐成为十分普遍的文学和书法相融的艺术形式。五代后蜀少主孟昶春节曾在寝门桃符板上题写“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最早的春联。楹联普及民间据说是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他要求百姓春节时家家户户写春联以志喜庆,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此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到了清朝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记述楹联的专书有清代梁章钜撰的《楹联丛话》。 楹者,柱也。楹联即是由上、下联组合,悬挂或粘贴在壁、柱上的联语。字的多寡无定规,一般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相通。对联的形式暗合了中国人的哲学与思维特征,而对联的内容则反映出入们的理想、志趣、情感、好恶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情绪与智慧简洁凝练的表达。 楹联的美学趣味不仅在于它形式上的严谨对称与和谐,更在于其内容上的珠联璧合与意蕴深远。尤其是那些充满民间智慧的联语,讽喻世事,启人心智,广为流传,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千百年来,散落在民间的大量楹联及其故事已经成为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之一,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历史信息,是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奇葩。 一千八百年的文化积淀与文明传承,让贵池有着“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典型的徽派建筑和皖南村居,让楹联有了生根的地方。明代贵池人黄观,是史上少见的“学霸”,在会考中连中“三元六首”,时人感叹:“三元史上有,六首世间无!”清末,贵池人纪伯吕以楹联名闻天下,安庆振风塔登门求联的故事广为流传。今天,贵池依然有楹联高手邱戎华老先生,他在全国楹联大赛中获奖数十次,屡屡拔得头筹。时至今日贵池大地上流传着许多楹联故事,犹如散落在民间的珍珠,仍散发着无穷的文化魅力。 区文联、区作协组织一班人深入贵池民间,广泛收罗,精心编撰,完成一部《贵池民间楹联故事》,可喜可贺。我大致浏览了一遍,文集分为“名胜古迹类”“文化名人类”“民间传说类”“宗祠庙堂类”及“附录”五个部分也是比较合理和全面的。这些楹联故事,有的已经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如《杜刺史巧对杏花女》《乾隆巧对梅凤姐》;有的是首次发掘整理,如《桂超万判案趣联成美谈》《杏花村地望之争郎永清池州情缘》;有的是散落在即将湮灭的民间传说中的,如《黄秀才偶得龙栖地》《龙袭梅姑茶留芳》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曾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本书的编撰出版,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也是发掘、整理并展示贵池丰厚历史文化遗存的一次积极尝试,填补了我区文化建设楹联方面的空白,不仅为传承传播贵池民间文化的优秀文化因子迈出了扎实的步伐,也为人们研究贵池民间文化的传承传播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对深挖历史遗存、加快贵池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定能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两岸楼台照溪水,一池春雨飞杏花。 夕照秋浦映双塔,笔架望华书七星。 是为序。 2016年11月8日于贵池 (本序作者系中共贵池区委副书记) 后记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工作,《贵池民间楹联故事》今天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编撰《贵池民间楹联故事》的起因是池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部署的“征集整理池州古楹联”工作。区文联在圆满完成此项工作任务后,深切地感受到贵池文化底蕴深厚,收集到的楹联故事内容丰富,有独特的地域性,是不可再散失的民间瑰宝。为了让作协会员们辛苦收集和整理的楹联故事得以留存,为了使优秀的民间文化传于后世,我不禁萌生了编印此书的想法。 贵池楹联故事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一颗明珠。它们蒙尘于乡村市井,需要我们去发掘,让它们登堂入室,让它们熠熠发光。《贵池民间楹联故事》的问世,是区作协广大作者和编者辛勤劳动的成果。为了编撰此书,区文联专门召开了三次专题会议,两次发函到镇街,并对作协骨干会员进行了分工,组织了六个发掘小组分赴全区各镇街道收集楹联和故事。每个小组确定了专人负责,制定了工作责任制,明确了具体的工作任务。对于多人撰写的同一楹联故事,或择优选用,或合并刊用;对于遗漏的条目,另组织人员重新采访;同时成立了《贵池民间楹联故事》办公室,抽调方再能、钱立新、王友松三人组成编辑室,进行初步收集、编排、修改、校对工作,并多次由我主持集中改稿。初稿形成后,约请楹联专家邱戎华先生、《中国楹联报》副社长邵俊强先生审稿,他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全书共有五个部分,“名胜古迹类”“文化名人类”“民间传说类”“宗祠庙堂类”四个部分,共105篇文章,另附录收集民间楹联300余副。智慧的贵池人民创造了数量繁多、风格各异、生动有趣的楹联故事,这些故事里蕴含着贵池多彩的风土人情、悠久的家族历史和许多丰盈的传说。特别是杜牧、包拯、岳飞、黄观、纪伯吕、桂超万、殷文圭等历史名人在杏花村、清溪河、齐山等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和有趣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口口相传。在古村落,如元四章、茅坦杜、渚湖姜等地,许多宗祠老屋、戏台石刻凝集着历史的风霜,镌刻着家族的古训,传承着敦厚的家风。在悠悠古道、在寺院、在小饭馆、在古墓地、在桥头、在农家,都可寻觅到一副好对联,都可听到一个好故事。《贵池民间楹联故事》的出版填补了我区文化建设楹联方面的空白,以丰富的内容展示了它的文化性和可读性,彰显贵池千载诗人地的文化魅力,对贵池文化传承、全域旅游建设定能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 《贵池民间楹联故事》的问世,要感谢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区委副书记金泽吾同志任编委会主任并亲自作序文,感谢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朱移山先生的支持,感谢市文联和区委宣传部的科学指导,感谢各镇街道有关人员的配合,感谢全体作协会员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感谢区摄影家协会主席吴旭东先生和钱立新等骨干会员提供的图片。但由于时间有限,难免的遗漏之处和错讹之处,诚请方家不吝指教,以便有机会再版时得到改正、补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贵池民间楹联故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陈春明 |
绘者 |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503049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62 |
出版时间 | 2016-11-01 |
首版时间 | 2016-11-01 |
印刷时间 | 2016-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88 |
CIP核字 | 2016264564 |
中图分类号 | I269 |
丛书名 | |
印张 | 1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