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一群律师,试图在民商事法律体系中拓展一个新的职业——调解员,他们的努力推动了美国调解制度突破性的进展。调解事业方兴未艾,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大批优秀的律师调解员声名鹊起,脱颖而出,站在了调解员群体的金字塔顶端。获得了不菲的报酬。
在杰弗里·克里维斯、娜奥米·勒克斯著的《遇\\预见未来的法律人(美国30名顶尖调解人的成功路径)(精)》中,三十名调解员群体中的领军人物慷慨地分享了他们各自成功的窍门,娓娓道出了他们调解的业务发展模式。这些能为中国调解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蓝本,对于调解员来说,本书是其入门的必修课。
律师、学者、持证调解人或是其他法律职业者如何能够成为一个收入颇丰的争议解决从业人员?一个人如何成为虽然凤毛麟角,但却家喻户晓的金牌调解人呢?
无论你是想从事哪个领域的调解工作,包括劳动争议、知识产权、环境、人身损害、婚姻家庭、合同、保险或者国际争端,《遇\\预见未来的法律人(美国30名顶尖调解人的成功路径)(精)》都将会为你提供实际的、富有价值的素材。
本书作者杰弗里·克里维斯和娜奥米·勒克斯邀请了最为优秀的调解人,以第一视角为读者解读他们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调解行业中脱颖而出的。这些优秀的调解人将为读者展示他们的执业经历、选择调解事业的初衷以及对于不同细分专业领域的考量。同时,他们也分享了一些执业秘密以及调解小窍门:如何成为最为优秀的调解人、如何运用各种宣传营销的策略、案源拓展及客户关系维系的关键点、调解事业中商业运作的经验之谈、职业培训和持续学习的价值等;这些已经取得成功的调解人甚至对调解财务上的得失也直言不讳。他们对于调解行业的现状,以及调解行业未来发展的见解都十分坦率。对于任何想进入这一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行业的人而言,这些优秀调解人的建议都是无价之宝。
对于想在自己热爱的调解事业中取得经济上成功和职业满足感的人来说,本书是一本极富实践性的实务指南!
对于矛盾与冲突,你能够从容应对,因为你坚信自己生来就以在争议中化干戈为玉帛为己任,你能够调和矛盾、让冲突归于平和。那么,这样的你足以冠以专业调解人的称谓,并可以游刃于各种争议案件之中,不断为当事人提供调解服务。你热爱调解人这份职业,充满了正能量,聚集在你周围的人会越来越多。他们甚至愿意为了与你共同面对争议而支付报酬,并从中汲取你关于争议解决的智慧。你的生活根本不需要为金钱发愁,没有其他任何事业会比调解更让你倾心了。
以上是我所认识的每一个优秀调解人对于调解事业的态度和认识。如果调解对你来说也是如此,那选择成为一名调解人对你而言是命中注定的。但一将功成万骨枯,功成名就只是属于金字塔顶端一小部分调解人的殊荣。你必须知道的是,相对于庞大的基数而言,成功的调解人屈指可数。
或许你听说过“二八法则”:20%的人占据了80%的市场。与所有行业一样,这对于调解行业也同样适用,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是商事争议、劳动争议、还是家事争议,在任何一个争议解决的领域里,处于金字塔底层的调解人往往处于看天吃饭的工作状态,心灰意冷后再回到原先的职业道路或是寻求其他的职业出路。大约有15%的调解人在这条道路上或许能够业务不断、维持正常生活,他们位于金字塔的中间,但却很难真正迎来质的飞跃。与此同时,若单纯就某一区域的调解人收入指标进行比较的话,剩下5%的优秀调解人未来数月的调解案件已经排满他们的工作日历,他们的银行账户也有滚滚而来的美元。
这种收入上的天壤之别在于把握商机的能力不同——你选择的调解领域的商业化程度高低有别。现实中,即便为调解人设定同等的调解技巧和人格魅力,位列调解人名册选择守株待兔的兼职调解人,或者专注家事邻里争议的调解人,他们与经常处理错综复杂的建筑工程争议的全职调解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将会是云泥之别。或许看起来不公平,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这就是调解行业的市场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调解人的路途需要跋山涉水,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许多人称之为“使命”——是的,想一想泰格·伍兹、马丁娜。纳夫里托洛娃、兰斯·阿姆斯特朗,任何登上某个职业巅峰的人都可以这样说,他们确实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调解行业里已经功成名就的人恐怕除了这项使命也再没有其他更合适的职业选择了。例如,密歇根州的调解人保罗·莫妮卡蒂,他说:“调解就是我的全部,我沉醉其中。如果不考虑我的日常开支,那免费调解也无妨。”
如果你也自诩如此,那么踏上调解人这条征途就成为了你的使命。如果你不能像这些调解人中的领军人物一样,精力旺盛、情感充沛,对调解充满激情,那么事实上你很可能根本就选错了出发的方向。 P15-16
北京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仲)成立于1995年9月28日。作为首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设立的仲裁机构,北仲励精图治,在商事仲裁领域精耕细作十八载,逐渐成为在国内享有广泛声誉、在国际上亦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仲裁机构。截至2012年12月31日,北仲累计受理案件20,407件,案涉金额近千亿元。长期的争议解决实践促使我们不断深入地了解各类社会矛盾的成因,急剧增长的争议解决需求也鞭策我们加快革新固有争议解决机制的步伐。面对不同处境的争议当事人,争议解决服务能否量体裁衣?什么样的争议解决服务才能有效协调、满足愈加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一个争议解决机构又应该如何长久地保持活力和竞争力?
北仲从设立之初就清楚地意识到,能够不断满足当事人日益增长的争议解决需求,是仲裁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这意味着北仲不仅在争议解决过程中要努力实践“独立、公正、专业、高效”的价值追求。而且,也意味着北仲还要在争议解决机制、方式、程序上不断创新,尽量满足当事人节约争议解决成本、维护信誉、保持伙伴关系,乃至拓展商业合作等多种需求。在当下社会矛盾愈加复杂、争议利益愈加重大的历史转型时期,北仲多元化争议解决事业的发展有赖于贴近实践的理论研究基础。北仲人不断地引进国际最前沿的多元化争议解决理念、推动着业界乃至社会对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皆旨在力求以最优的争议解决方式及时、有效、彻底地化解社会矛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仲从成立之日起,就带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十八年来,北仲一直以其期刊《北京仲裁》(前身为《北仲通讯》)为平台,进行多元化争议解决的理论研究、学术探讨和经验交流。无论是推出独立的商事调解程序,还是制定建筑工程仲裁案件鉴定程序规范、制定建设工程争议评审规则,抑或是建立仲裁员信息披露制度,北仲都依赖于深入的调查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时,随着实力的增长,北仲越来越多地赞助、支持全社会的多元化争议解决及与其相关的各类专题研究项目、课题、培训课程,其涉及的领域之广泛、研究的问题之深入、学术探讨之专业、对社会需求的判断之前瞻,既显示了北仲视野的开阔和心态的开放,也反映出北仲传播多元化争议解决理念,引领业内快速发展,并逐步推动中国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更加完善的愿景与热忱。
由于国内传统法学教育缺乏多元化争议解决实践的内容,同时也与国际通行的实践教育有一定的脱节,导致了国内缺乏熟悉国际多元化争议解决规则、惯例的人才,并造成国内法律服务滞后于中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情况。因此,北仲于2013年设立了“争议解决新视野译丛”(以下简称北仲译丛),采编收录的书籍以对中国多元化争议解决有指导借鉴意义的域外专业书籍为主,尤其关注那些对中国转型时期亟待解决问题非常有帮助的书籍,以期借“他山之石”以攻自家之“玉”。北仲译丛的推出有意改善多元化争议解决译著相对匮乏的局面,力求引入“原汁原味”的多元化争议解决理论教材和实践指南,介绍国际多元化争议解决领域的创新动态,切实提高国内法律人才在国际多元化争议解决实践中的实战经验和技能,提升中国商事争议解决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众所周知,法学书籍翻译工作非常艰辛、译者收益相对微薄,优秀的法学类翻译作品能够顺利出版已属不易。加之多元化争议解决在浩繁的法学门科内尚属冷门,即便是想要对仲裁这一相对成熟的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有所了解,可供选择的优秀译作也远不能满足实践者的不同需求。这种困境若不能改变,将不利于国内多元化争议解决事业的长远发展。北仲译丛将借助北仲现有的丰富资源,组织国内外权威专家组成丛书编委会,鼓励并支持优秀译者为国内读者选译一批有关多元化争议解决理论与实践操作的高水准域外作品。我们衷心希望,北仲译丛能够为从事多元化争议解决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和实务工作者提供更多、更新、更有实际效用的信息和素材,促进行业从业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从而推进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文明进步。
编委会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日于北京
原著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可以说,综观全文,精彩的文字表达给人印象极为深刻。不仅行文流畅简练,也极为精炼。原著是资深调解人合著,可以说是经验之谈,也可以说是对调解行业的实证研究,对争议解决行业具有较高的启发作用。
——宋连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国内外多家仲裁机构仲裁员和调解人)
本书用第一视角详尽地描述了一个调解人伴随着调解行业日渐兴盛的过程而产生的忙碌和思虑。不能指望一篇短评能评判和呈现如这本书200多页的各种实践小贴士以及优秀调解人的经验心得。这本书内容丰富且轻松易读。
——cebepe
对于想要投身调解事业的人来说,本书是一本重要的读物。我在调解行业15年的从业经验证实了作者许多观点,远不像想象中的轻松。本书作者提到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人希望找一个“什么都会”的调解人。当事人需要的是能够解决特定问题的专家。
——Don C. Hampton
如果你希望“经营”调解业务,本书无疑是必读书目之一。本书作者用一种精彩绝伦的方式解读了如何进入并扎根于这一竞争激烈的行业之中。我认为,许多“和事佬”性格的人还对调解业务的发展抱有浪漫的幻想。
——Say W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