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孤独温暖的旅程(2015典藏散文)/中国好文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套书又名“中国好文学”,曾用名“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实绩的精华,是江苏文艺出版社文学板块的保留丛书。

如果您拥有每一年的“好文学”,很荣幸,您拥有了中国当下文学史。王兆胜主编的《孤独温暖的旅程》是该套书之一。

内容推荐

《中国好文学》,分为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4个分册,收录的作家包括荆永鸣、铁凝、范小青、贾平凹、祝勇、刘亮程、刘庆邦、叶弥、鲁敏、蒋一谈、曹寇、邓一光、林白、等诸多名家的新作。王兆胜主编的《孤独温暖的旅程》是该套书之一。

目录

序:深思·彷徨·亮色/王兆胜

深沉的忧思

 不能忘却的追忆/陈忠实

 三石之弓及其他/李国文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想起了威廉·夏伊勒/肖凤

 条子沟/贾平凹

 不能想的父亲/朱鸿

 汉代告诫我们的/穆涛

 根是花朵的吉祥如意/郭文斌

 母亲泪/冯积岐

 鹰之死/祖克慰

 舞煤者之殇/蒋新

 真水无香/李皓

 豹典/蒋蓝

 变形记/祝勇

 景德瓷/朱强

 饥饿是种深刻的记忆/韩浩月

现实的探寻

 迁徙的故乡/梅洁

 泥土哪去了/南帆

 回乡办书院/王兆军

 我的乡村我的城/吴佳骏

 流民图/江子

 鸟之殇/谢枚琼

 大山包的女人/王剑冰

 地图上的新娘/杨柳

 放生/杨文学

 最后的铁匠/刘亮程

 清洁工小王/王兆胜

 速度寓言/王月鹏

 那朵野菊还在开/彦妮

 新志异五题/马伯庸

 为一棵古树让路/詹谷丰

诗性的欢愉

 孤独温暖的旅程/铁凝

 伟大也要有人懂/李敬泽

 你不可以不知道洞头/韩小蕙

 守卫土地/彭学明

 梧桐清音/宋长征

 洗手/朱以撒

 雨滴三题/鲍尔吉·原野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彭程

 梦之梦/凸凹

 桃花转世——怀念陈超/张清华

 薛浩/王一冰

 在美丽的黔之南/杨海蒂

 土地/厉彦林

 音乐灵魂/李汉荣

 陌生的高处/杨献平

 黄土道情/阿贝尔

 敦煌意象/方健荣

试读章节

不能忘却的追忆

走进小岗村

至今依然记得,六年前的清明节刚刚过去,我随中国作家访问团走进安徽省小岗村时,心情很不平静。这个小小的小岗村,悬在我心里足足有三十年了,今日终于得着机缘走进来了。

我说小岗村悬在心中三十年,不是夸张。三十年前的一九七八年,秋末冬初,我从一场规模很大的修建“大寨田”的会战工地上下来,调进区文化馆这种比较轻闲也更显松散的文化单位,已经基本确定要把文学创作作为主业的人生志向。桌子上,枕头旁,摊开着契诃夫和莫泊桑的书,而睡梦里常常冒出我在平整土地或是修筑防洪河堤工地上的这事那事,一时尚不能从我在人民公社(即今乡镇)工作过整整十年的感觉里调整到这安静的书桌上来。大约就是这个时候,我听到私下里窃窃议论着的一个小道消息,说安徽省已经在农村实施包产到户的“大包干”政策了。直白说来就是“分田到户”了,再透彻说来就是恢复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之前的单家独户种庄稼的形态了,习惯称呼为“单干”。这个小道消息不胫而走,不仅在农业这个系统工作的人议论纷纷,不仰仗土地吃饭的城里人也纷纷热议,对生活在公社体制下的农民的心理瓦解更是不言而喻的。我那时候尚不知道小岗村,窃窃私议发展到沸沸扬扬的小道消息,只是笼统地说着安徽,有的说正在搞“大包干——分田到户”的试验;有的说是农民自发搞“分田到户”,安徽省官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农民的越轨行为;还有的说法很夸张,安徽省已全面推行“分田到户”了……之后不过两三年,小道消息已经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达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农村实行。我也曾作为落实“责任制”的工作组成员驻到渭河边一个村子里,让农民把生产队饲养室的骡马和黄牛牵回家去,把大块土地切割成一条一块划归一家一户……那时候,我记住了小岗村。这个向中国农村近三十年的集体化体制——从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发出挑战的小岗村,引发了随后被称作“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堪称翻天覆地的伟大改革。

在小岗村村外的田野上,我们一行来到一座别致的展览馆门前,上书“大包干展览馆”。我看到这个名称便怦然心跳,及至走进展馆,在看到那幅被放大了的秘密盟约时,竟有一种屏息的感觉。秘密盟约仅有两三行文字,即要搞分田到户的“大包干”,上面有这个不足二十户人家的生产队的十八个干部和社员的签名,而且每人都按上了自己的指印。我反复默读着那几行简短的文字,久久凝视着那十八个签名和指印,心中涌起的是一种神圣的景仰。秘密盟约最后一句文字申明,如果此举暴露而招致某人坐牢或杀头,其子女由所有签名者共同帮助抚养到十八岁。这无疑是一个生死盟约。生死盟约的十八个结盟人,在签写自己的名字再按上手印的那一刻,都有了坐牢乃至杀头的心理准备。而能促使这个不足二十户的小村庄的十八户当家男人豁出命来要搞土地“大包干”,任谁都会想到他们的光景怎样难以为继……姑且不评说其精神和意义。

我的眼光最后停驻在“严俊昌”的名字上,他当时是小岗村的生产队长,秘密联盟是他一手策划的,由他亲自向各家各户的男主人征求意见,获得呼应,就形成了这个堪称共生死的约定。任谁都会想到,一旦“大包干”的秘密盟约暴露,首当问罪的肯定就是他严俊昌了。任谁也都会想到,小岗村一旦分田到户,土地分割成一块一绺,一家一户的男女主人在自家分得的田块里耕耙、播种、除草,与集体化的大帮人群劳动的场景相对照,不几天秘密盟约就会大白于天下,这是无法掩盖更无法保密的事。严俊昌难道连这样简单的事都会马虎吗?显然不会。这就让我想到,明知遮掩不住却仍然要做,就是冒死心态了。看着秘密盟约上严俊昌的名字,我的心里已经泛溢出伟大的感觉。

见到这位伟大的农民严俊昌,是在第二天的座谈会上。一张方正的脸,一双明澈的眼睛,还有尤为突出的大脑门,头顶是基本全白的头发,我便看到一个睿智却也更为坚实的形象。他已六十六岁,我看到他的服装,是质地不错的西装,当属今天的农民普及了的服饰,我在欣慰的同时,更多的是恍如隔世的感慨。P3-4

序言

序:深思·彷徨·亮色——2015年散文印象

20世纪90年代到世纪之交,是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高峰。那时,散文昂扬奔放,舍我其谁的优越感成为散文家的主调,文体的探索与创新也不绝如缕。之后,散文开始如抛物线般下行,由原来的在舞台中心变为边缘的景致,甚至一度出现过于消沉和悲观的乱相。近几年这一现状有所好转,开始出现某些调整,而这在2015年散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一、将思考镶在历史深处

理性之思是散文的永恒主题,也是新时期以来的一个重要维度,因为无思考的散文既不是好散文,也没多少价值意义,只是思想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不过,也应该承认,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散文尚处于百废待兴之时,时代的潮流汹涌向前,许多作家还来不及思考,即便有的思考也不深入;进入新时期,由于过于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及新媒介的影响,许多散文开始变得碎片化、平面化、庸俗化,其思想性也就大大流失了。2015年散文在深思上有所推进,并呈现出令人称道的风貌。

陈忠实的《不能忘却的追忆》通过向“包产到户口”第一村——小岗村的回忆,来思考当年那场中国广大农村轰轰烈烈的伟大变革,在钦佩带头人严俊昌这位“伟大的农民”的同时,又将笔触伸向历史深处——那个在20世纪60年代因上“万言书”而惨死的杨伟名。同时,又写到原是“文革”造反派的刘景华,因了解情况后对杨伟名等人产生同情,以及他英雄的举动和离奇经历。最重要的是,作者说:“这一刻,我顿然悟到一个尤其关键的时间概念,即一九七八年这个非同寻常的年份。严俊昌们的幸运就在于秘密结盟于一九七八年,而杨伟名的悲剧概出于一九六二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及至更不堪的随后发生的‘文化大革命,的一九六八年。”这是一篇具有深度、有独特思考的反思之作。

郭文斌的《根是花朵的吉祥如意》也从历史的文化深处发掘我们时代所需要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今天中国文化面临着重大危机,它处于中西、城乡、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难以抉择,这也是自“五四”以来为我们留下的巨大的问号。比如,从陈独秀、鲁迅以来,我们的文化与文学一直在批判“孝”,有人甚至将之视为万恶之首,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帮凶甚至是罪魁祸首。因此,整个新文化和新文学就是鼓励甚至张扬“个性”对于“孝道”的突围。从历史发展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看,对中国传统的“孝”进行反思甚至超越,这不无价值,它至少可冲破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尤其是人性的束缚;但问题是,当孝道被完全看成负面甚至罪恶渊薮时,也就面临着现代性异化的危险,因为没有孝顺与感恩就不会有“人”的健全与发展,也就会走向“非人”。也是在此意义上,郭文斌提出:“孝、敬、惜是人生这个大鼎最重要的三足。只有做到孝、敬、惜,才能把这个鼎立起来。孝、敬、惜的本质是感恩,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感恩的心、敬畏心、珍惜心,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三种能量。一个人如果缺了孝.缺了敬,缺了惜,他就缺少了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他要成功很难,要健康很难,要幸福也很难。”“拥有了孝、敬、惜三心,就是拥有了感恩与爱,我们的心就是一个永远年轻的心,有生机的心。如果放弃孝、敬、惜这三足,那都意味着人生的大鼎永远举不起来。”这是对于近现代以来过于强调人的个性所导致的人的欲望过分膨胀的反拨,也是为现代中国人开出的药方。不过,如何辩证理解和运用“孝、敬、惜”尤其是“个性”和“创造性”不被遮蔽,作者却语焉不详。因为在中国古代的孝道思想确实存在弊端,有时甚至走向人性的反面。但无论怎么说,郭文斌的思考是深刻的,是充满天地之道的。

还有郭浩月的《饥饿是种深刻的记忆》、李国文的《三石之弓及其他》、穆涛的《汉代告诫我们的》、祝勇的《变形记》、肖凤的《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想起了威廉·夏伊勒》等都有深刻的思索。如穆涛谈到古代的“政治秀”,就提出这样的看法:“世上的事情,开头时都是千头万端的,但到了高耸地带,差不多只剩下一个,就是叫格局或境界的那种东西,这道大坎迈不过去,就别硬撑了,认命吧。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要有清晰的判断,水平不过的话,不要一味地往上爬。”这对于无能甚至没足够能力担当大任的某些官僚,无疑于一针良药。但要注意的是,理性的思考应有一定限度,有时它过分了就达不到目的,甚至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这是因为理性有时比感性更盲目,它会成为概念、逻辑尤其是观念的俘虏,从而成为一个飘浮的悬空者。2015年的哲思散文应在理性深思中,穿透思想的迷雾,进入智慧的大光中。

二、站在时代的船头

八九十年代中国散文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时代性。此时,作家不约而同地与国家发展及其命运同呼共吸,在巨大的忧患中饱含了对于一些重要或重大问题的关注,如经济体制改革、知识分子命运、反思“文革”等;然而,进入新世纪散文开始回到历史,沉溺于“小我”,甚至变成玩世不恭的杂耍与恶搞。这一倾向到近几年才开始有所好转,不少散文开始回到现实,转向对于社会和时代变迁的热情关注。

不过,前几年关注时代的散文有一个最大的不足,那就是过于悲观甚至绝望地看待中国的变革与发展,尤其是对于农村社会变动往往充满现象性描述,而真正能把握这个时代脉搏的散文并不多见。这是因为:第一,包括广大农村在内的中国变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复杂多样,也从未面临当下这样的艰难选择;第二,西方理念导引下的观念误区,不少作家和学人过于相信西方的理论和逻辑,并用其简单看待和解释中国的问题,这种两张皮的现象极容易形成误读;第三,长期以来作家逐渐脱离了基层、大地、民间,处于优裕的都市高楼生活,加之知识分子形成的贵族化心态,他们很难也不愿关注现实,尤其是缺乏对于广大底层民众的理解兴趣;第四,不少出身底层的写作者,由于视野与文化的限度,其底层写作往往难以跳出一己感受,也难避免滥情与渲染的情绪,所以很容易将自己的局限变成写作的局限。基于此,许多关注和表现时代的散文往往并不令人满意:不是失之肤浅,就是过于情绪化,或者成为写作者的一个噱头,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动和巨大转型相去甚远,也就无法解释这个时代,更不要说具有引导性了。

2015年散文在时代面前显然比以往变得更自信了,也多了不少平静、从容与向往,不少作品也试图寻找那个不易得出的答案。像一个舵手,他站在时代的船头迎风破浪,放眼远望,尽管不时被波浪与雾气挡住了,视线。较有代表性的有詹谷丰的《为一棵树让路》、梅洁的《迁徙的故乡》、吴佳骏的《我的乡村我的城》、江子的《流民图》、谢枚琼的《鸟之殇》、杨柳的《地图上的新娘》、王兆军的《回乡办书院》、南帆的《泥土哪去了》、王月鹏的《速度寓言》等。这些作品关注的是当下城乡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国家利益如何在超越“个我”和“私我”的过程中被升华的,在城镇化过程中,文化应被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乡村的荒芜治理尤其是文化的传承迫不及待,失去大地、泥土和干净水祜护后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民工面临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境,等等。像王月鹏思考现代社会“速度”神话所致的人生、人性受到异化问题,于是寻找生活、内心、精神的安放处,尤其对于“虚无’’等的形而上理解给人不少启发。尤其可贵的是,今年的散文在面对时代发言时,更多了些理性的思考、形象的展示、艺术的魅力,像王兆军的从容叙述与杨柳的笔底风云都值得一观,其中能触及我们这个社会与时代继续向前的方向与路线,至少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当然,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尤其是关键性问题,2015年散文仍显得力不从心,也充满彷徨。一是容易为具体事件束缚,不能由具象达到普遍性问题;二是缺乏世界性发展这一坐标,过于局限在中国尤其是农村的格局;三是缺乏更大的视野,即以理想的人类的发展目标来看待中国的转型与发展。如对于农民工进城,我们的散文普遍从异化角度写其苦难和挫折,但少有从现代性牵引角度看待其成长。换言之,有无农民工通过自己的双手,在物质、精神上都获得了巨大提升,成为一种“新人”?这样的视角较少为散文家重视。更多作家往往仍以传统的单一的土地文明,来看待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动,从而简单地得出简单的结论。司以说,“彷徨”是当下中国散文面对时代的关键词,它缺乏方向性、前瞻性、正能量,从而给人在原地“打转”的印象。

三、诗意审美的欢愉  在2015年散文中,还有一些偏于记游,忆旧抒情类的,这些作品不可能与现实绝缘分开,也不是说没有理性思考,而是将这些方面揉进作品,更多地显示出审美性、文学性以及诗性。就像阳光透过纸窗将昏暗的房间一下子映亮一样。这样的文学书写往往具有力透纸背之功,颇似墨汁在宣纸上渗透和滋润。

铁凝的《孤独温暖的旅程》和李敬泽的《伟大也要有人懂》都是不过两千字的短章,但却都能点到穴位,有审美的化解之功。借汪曾祺在孤独中的自得其乐,铁凝表示:“于是我常想,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孤独,从塞外凛冽的寒风中快乐地朝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这使我始终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用文学,或者用蘑菇。”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细节与总括。

彭学明的《守卫土地》、宋长征的《梧桐清音》、朱以撒的《洗手》、鲍尔吉.原野的《雨滴三题》都是诗性散文,它们用美好的心性与灵性将世间生活照亮,就连痛苦甚至灾难也变得摇曳生姿。彭学明这样写哥哥在翻耕土地时的情景:“犁铧亮闪闪的,新耕的泥块子也亮闪闪的,还看得到从犁铧上拓印出来的道道纹路。湿热的地气,从新耕的泥块子上冒出来,丝丝缕缕,飘出泥土的清香。哥的两片脚板,就像两尾摆动的鲤鱼,时而被翻耕过来的泥土严严地盖住,时而又从泥土中悄然钻出。”“土地就是一张硕大的地毯了,平坦细密,柔软厚实,一脚踩下去,那被踩的脚窝又会蓬蓬松松地散开、涨起。那土真肥,黑黑的,油光发亮。用手一捏,立刻就捏成了黑色的糯米团,黏黏的,溽溽的,能扯出丝丝线线。一丝笑意,不由自主地浮现在哥的嘴边。”与许多人写农民的辛苦劳作不同,彭学明看到了热爱土地的农民那份对于大地的执着,也看到了出于喜爱所带来的享受。尤其是透过一个个细节,我们看到了作家的心灵,那个被阳光照亮的博大世界。

张清华的《桃花转世》、凸凹的《梦之梦》、李汉荣的《音乐灵魂》是沉甸甸的诗,是在生与死、现实与梦境、人生与音乐之间所展开的平衡。张清华在悼念陈超之死时表示:“生命在轮回中繁衍并且死去,犹如诗歌的变形记,词语的尸骨与感性的妖魅同时绽放于文本与创造的过程之中。仿佛前世的命定,我们无法躲避它闪电一样光芒的耀目。多年以后,诗人用自己的生命重写或刷新了这些诗句,赋予了它们以血的悲怆与重生的光辉。”这是对于生和死这一永恒话题的烛照,是一种灵魂的彻悟与飞翔。凸凹面对现实的困境,在梦中寻找安妥,在一般人看来这或许有些消极,但能真正认识到睡梦的意义并不容易。李汉荣用音乐的五线谱谱写着人生和生命,在吉光片羽中常有某种体悟与灵光闪现。

注重诗意和审美的散文往往都比较宁静,即使在惊涛骇浪中,作家也如踏浪般从容不迫。在他们笔下所有的坎坷都会变成坦途,所有的泪水都会化成欢笑,所有的磨砺都会成为阶梯,于是才能有天地之宽和永恒的灿烂。其实,对于作家而言,问题的关键不是现实状况,而是其内心图景如何,是他们有没有博大的情怀与仁慈,就如同春天让大地上所有的生命都能生根发芽一样。

如果说2015年散文有何不足,那就是多年来我批评的碎片化、庸俗化和肤浅化。碎片化使散文缺乏集中、提纯、升华,如一堆随意铺陈的碎屑随风飘荡;庸俗化令散文缺乏深度、厚度和境界,像被生活的污水漂洗过一样,许多散文方向朝下,如有作品写在普纳山品茶,寓意是很好的,但当写到在茶地屙了一泡晨尿时,一下子让文章倒了胃口;肤浅化弥漫整个散文界,许多理解和解释往往经不住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检测,如对农民工和乡村变革的认识往往失于简单。总之,散文写作不是大可随便,而是“易写而难工”的一项事业,决不能草率为之。

2016年初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孤独温暖的旅程(2015典藏散文)/中国好文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王兆胜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95359
开本 32开
页数 3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2016175634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5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