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章和是民国时期的文史大家瞿宣颖、晚清军机大臣瞿鸿机的后人,童年在人称“宰相府”的故居里度过。《走出宰相府(我的路我的梦)》一书是其一篇回忆录,回顾了其魂牵梦绕“宰相府”生活、中学时代生活、踏进社会的生活、其尊敬的几位长者以及平淡又充实的日子。
图书 | 走出宰相府(我的路我的梦)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作者金章和是民国时期的文史大家瞿宣颖、晚清军机大臣瞿鸿机的后人,童年在人称“宰相府”的故居里度过。《走出宰相府(我的路我的梦)》一书是其一篇回忆录,回顾了其魂牵梦绕“宰相府”生活、中学时代生活、踏进社会的生活、其尊敬的几位长者以及平淡又充实的日子。 内容推荐 作者金章和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从小跟随祖父母长大,祖父是民国时期的文史大家瞿宣颖、晚清军机大臣瞿鸿机之子;祖母是曾国藩的外孙女、曾纪芬的女儿,称得上名门之后。作者与祖父母在人称“宰相府”的故居里,度过了无忧的童年生活。以后,随着大时代的变迁,她走出宰相府,经历了一波三折的人生。由于身份原因,她始终是革命年代的边缘人,但自己从未停止过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她成为佛教界领袖赵朴初的助手,因此与启功、廖沫沙、隆莲法师等人结缘。在《走出宰相府(我的路我的梦)》一书中,作者通过回忆,娓娓道来,世间百态,人生况味,尽在其中。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魂牵梦绕“宰相府” “宰相府”里的快乐童年 我的外公——半部民国史 我的外婆——流着曾国藩血脉的女中丈夫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油条的故事 “同子”的生日 第一次挨打 弟弟怎么变成了妹妹 狐仙的故事 第二章 中学时代 侥幸考上中学 亦喜亦忧的初中生活 第一次挫折 高潮与低谷 第三章 踏进社会 第一瓢冷水 “甲亢”事件 人生转折点——下放 1962年的中秋节 “中央文件”“中央精神”及其他 置之死地而后生 我的1966 “革命”中的收获 意外的转机 时机比金子还珍贵 蛇的启示 我还要再努力 第四章 我尊敬的几位长者 赵朴初先生 廖沫沙先生 启功先生 隆莲法师 俞大维先生 第五章 平淡又充实的日子 求职记 我爱我家 翠湖观鸥 “好在黄鼠狼”给我的启示 边境上的思考 我的一天 后记 新世纪试笔 试读章节 太外公瞿鸿机是清末重臣,更是晚清政坛上清流派的领军人物。他不收礼,更不受贿。听表姐瞿泽□(她是长曾孙女)说过,瞿鸿机在为儿子举办婚礼时,袁世凯送了大礼——十万两银子(也有说是二十万两),但瞿鸿机如数退了回去。另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是,瞿鸿禚本人很喜爱古董,对古董的鉴赏也很在行。随着他官职的升迁,他放弃了这个爱好,也从不与人谈论古董,为的就是避免有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以古董相诱。这使我想到了一些人为了崇高的事业,为了多数人的利益,放弃了个人利益和爱好,终生无悔,这些人是令人由衷敬佩的。但百余年前的瞿鸿机能够这样做,既不是为了事业,更不是为了炫耀,而仅仅是为了怕自己一时把握不好分寸而有失人格,有失操守,以致有辱门风,致使后人蒙羞,所以很多官场同僚、朋友也都不知道他内心深处对古董的喜爱。 外公是清末军机大臣瞿鸿机的四子,自幼受到父亲的宠爱,因为前三个兄长或弱智,或英年早逝,家里延聘名师教授《四书》《五经》之类必读书籍,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外公虽出身于官宦人家,却是个充满激情又不安于现状的年轻人,特立独行又傲岸不群。早年就读于圣约翰大学,这是一所严谨又古板的教会大学,培养出不少学者和革命家,学校全部课程都用英语授课,却聘请了一位老先生讲授国学课。这位老先生不知讲错了什么典故,外公当堂提出,老先生十分尴尬。此后他与这位老先生的矛盾逐渐升级,竟以打油诗挖苦对方,一位长辈告诉我,诗中有一句是“头上亮光光”。先生大怒,向学校辞职:“有他无我,有我无他。”年轻气盛的外公坚持不肯认错,师道尊严遭到桀骜不驯的学生挑战,先生不来上课了,学生却泰然自若。学校当局也感到十分棘手,不好收场。 当时正是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时期,也是各种思潮交融碰撞的时代,外公有机会看到国内外各类报刊,他的思想也是兼收并蓄,正在这时,比较开放的复旦大学开设了中文系,不久,表示愿意接收这个有才华却不安分的学生,于是外公在复旦大学完成了中文专业的课程。他的文学才华在复旦大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至今仍有存档的复旦大学年刊创刊号的发刊词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就在外公完成了复旦大学学业时,北京的文化界、教育界提出了倡导白话文,反对明礼教的主张,这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又抛出了阴谋,而军阀政府电令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全国各地学生十分愤慨,酝酿已久的学生运动蓄势待发。热血沸腾的外公代表上海市学生联合会写了声援北京学生的宣言,又跑到北京参加了著名的五四运动,与北京学生一起在天安门前游行,与他一起的上海学联代表还有许德珩先生。此后,外公对政治活动格外感兴趣,他更加关注时局,并萌发了投身政治的想法,他的中文功底及广博学识都为他日后的政治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在复旦大学学生会的任职及上海市学联的历练,更坚定了他从政的决心。 在旧社会,学生毕业后都会想方设法谋求一份体面的工作,“学而优则仕”更是多数人的目标。外公1919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当过小职员,其间仍不辍研究学问,他文笔流畅,白话文及文言文都得心应手,且善于文牍,加之在圣约翰大学和复旦大学都有担任学生会干部的历练,对各种政治事件反应都很敏捷,他被段祺瑞看中,进入当时的执政府。 由于我自3岁时便在外公督导下学习国学,7岁以后与外公断了联系,表面上看,是外公一家人从北京迁往上海,实际上是父母亲在新中国成立后与外公划清了界线,原因是他有“历史问题”,自然我也无从得知外公的消息。直到我初中毕业以后到了上海,想方设法找到了外公。当时,他的处境十分惨淡,住在一个小亭子间里,头发几乎全白了,一个人过得很苦。他衰老、孤独、寂寞,好像与社会完全隔绝了,与他相伴的是满满的一屋子书,书架下卧着一只小猫,是白色的。15岁的我站在他面前,强忍着眼泪叫他一声“外公”,他愕然了,呆呆地问我:“小姐,侬寻啥人?”我难过得大哭起来。此后,我经常与外公通信,向他请教许多古代典籍的问题。1965年春节,政治气候较缓和,我征得父母的同意,到上海小住,向他请教我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P6-9 序言 记得一本书上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晚上,两个寂寞的犯人趴在监狱窗台边凝视外面精彩的世界,当问起他们都看到了什么时,一个犯人说:“我看到外面有一条泥泞的道路,通向远方。”另一个犯人说:“我看到了群星闪烁的天空。”诚然,两个人都如实地说出自己看到的东西,也许两个人的回答都包含了深刻的哲理,但有一点必须承认,他们站在同一个位置,看到的和想到的却迥然不同。若以这个问题问更多的人,恐怕回答就更多种多样了。 人到了耄耋之年,面对生活,都会有什么想法?面对社会,又该做些什么?自然因人而异,绝无定式。只要不违法纪,不悖情理,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我有着和多数人不同的童年生活,却走着与多数人相同的道路;我有着与多数人相同的理想与追求,却又选择了与多数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观察,对个人的剖析都与同龄人有着较大的差异。蓦然回首,感慨良多。我没有革命先辈的战斗洗礼,自然也没有回首往事的激情;我没有做过引人注目的大事情,当然也没有足以昭示于人的业绩,但古人说,览物之情是因人而异的,这一点我十分赞同。我不能完全达到先贤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但我有自己独特的阅历感受,我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却不忘为社会贡献绵薄。所思所忆,所爱所憎,点点滴滴,如同水珠。说它是水珠,是因为它平凡、普通,却永远保持自己的本色。从另一方面讲,水珠又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不给它补给水分,它就很快地消失了,甚至连一丝痕迹也不会留下。 我始终相信,尽管受的磨难比别人多一些,但任何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永远是一致的,我的理想与同龄人也是相同的,我的追求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在逆境中,我不自暴自弃;在顺境中,我不忘乎所以;在平淡中,我不随波逐流。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之后,我并没有脱离沸腾的生活,蛰居在陋室之中,我仍紧紧地追寻时代的脉搏。我一直认为,就命运而言,就没有什么“公”与“不公”,否则还要奋斗干什么?人类如果停止了奋斗,社会也就停止了发展。就个人而言,如果停止了对理想的追求,中断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生活就会黯然失色。今后,不论我的年龄多大,不论我的境遇发生什么变化,我将不断地在人生道路上跋涉,永不停顿。 对往事的追忆,对生活的感受,常常萦绕于我的脑海,又感诸笔端,于是便有了这些大大小小的水珠。欣赏着这些大大小小的水珠,我萌生了一个念头:把这些折射人生的一滴滴水珠串联起来,便是一条多姿多彩的项链。它戴在我的颈项,成为我的一面面镜子,照出我的过去,展现我的未来。如果谁能从中得到借鉴,那我就大喜过望了。 2016年夏于北京 后记 新世纪试笔 随着新世纪的临近,商家纷纷打出了“世纪牌”:旅游部门最先大张旗鼓地登报组团,争看新世纪第一缕曙光,迎接第一轮红日,倾听千年钟声,送走最后的晚霞;接着,各大商场也公布了通宵营业、打折优惠、有奖销售的方案;稍后,文艺界各种演出的海报铺天盖地而来,中外演艺界名人以及他们的模仿秀纷纷登台亮相,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最后,宾馆饭店尽其所能,推出了名目繁多的阖家宴、团圆宴、贺岁宴、庆功宴,宴会之后是通宵歌舞及免费房间。我怎样辞旧迎新?一直没想过。那些色彩缤纷的场面及花样繁多的活动距离我太遥远了,远得让我不能跻身其中,但世纪之交给人带来的兴奋与感慨却是人人共有的,只是我一向淡泊宁静,随遇而安罢了。 2000年最后一个晚上,我的生活没有任何变化,简单的晚餐,然后看一会儿电视。电视中除了应景的新闻,就是喧嚣的场面,人声鼎沸,欢声如潮,绽露着青春的笑脸,五彩缤纷的服饰,流光溢彩的街景,锣鼓喧天的欢腾。我仍然觉得这一切离我很远,于是我关掉了电视,又关掉电灯,静静地坐在一个大大的蒲团上面沉思。这个蒲团是以棕榈为内芯,辅以多种中草药制成,冬天有祛寒保暖的功效。我坐在上面,常常有一种飘在空中或浮在海上的感觉,顿时神清气爽,杂念全消。 窗外楼群中隐约传来几声炮仗声,但我什么也不去想,只是静静地坐着,坐着,慢慢地觉得整个世界也静了下来,静得听到自己的耳鸣声,那是来自宇宙中的声音。记得前一年媒体把干禧年炒得沸沸扬扬,似乎全社会都把2000年当成下个世纪,风风火火地热闹了一番。此时我突然萌发了一个想法:我是什么时候有“下一个世纪”的概念呢? 我的思维往前推移。哦!我终于想起来了,那是1957年夏季,我在刚刚建成不久的北京天文馆天象厅观看人造星空表演,当苍穹中出现夏日星空某种天文现象时,女解说员说:“下一次再看到这种现象时,只能是下一个世纪了,希望大家都能看到……”下一个世纪!离我太远了,远得不可思议。我掐指一算,还有四十多年,我可以干一番事业呢!读书、工作,当一个有名的记者……我像当时每个年轻人一样努力读书,尽心工作,但所走过的道路却是与众不同的崎岖漫长的路。 …… 社会在前进,时光在流逝,不论是漫长的教书生涯还是后来改任行政工作,我都会时常提醒自己:不能忘记过去,因为磨难是财富,阅历是经验。《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得意时毋快心,失意时毋快口”经常为我敲警钟,提醒我谨言慎行;在挫折中我用毛泽东名言“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自勉,垂头丧气不是我该有的精神面貌;在琐碎繁杂的平凡工作中,我牢记列宁的教导:“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情做起。”我深知自己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没有过人的天赋,没有良好的背景,没有作出骄人的业绩,也喊不出豪言壮语,我只是努力奋斗,无怨无悔。 此时,我仍坐在蒲团上,思绪驰骋,感慨万千。在冥冥中我似乎听到了新世纪的钟声,也好像看到一缕曙光照亮了祖国大地,紧接着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向全人类昭示着美好的未来。我依旧平静快乐地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人议论我什么都不行,我不去争辩,权当耳旁风;有人夸我学识渊博,我也知道自己差得很远,溢美之词对我不会有好处。我只想回报社会——尽管社会没有刻意培养我,却锻炼了我,造就了我。如果说在职期间我努力工作是为社会尽责,那么退休后的工作就是为社会尽心。我坚信,见过光明的人是不会再安于黑暗的;经过斗争并取得胜利的人是不能容忍停滞与倒退的。我知道,许多人生轨迹与我相似的人都有此共识。今后,无论发生什么变化,整个社会都将以高度文明,与世界同步前进的,这是任何人物与权力都改变不了的。 我还是我——淡泊宁静,随遇而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走出宰相府(我的路我的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金章和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17006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0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0 |
出版时间 | 2016-12-01 |
首版时间 | 2016-12-01 |
印刷时间 | 2016-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96 |
CIP核字 | 2016290679 |
中图分类号 | I251 |
丛书名 | |
印张 | 6.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5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