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志者心声(北京志修志人物风采)
内容
试读章节

建旗营房屋的费用,皆为“国帑”。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建造的16000间房屋,每间用银二十二两八钱八分七厘九毫,共用银三十六万六千二百零六两四钱。在其周围筑造的大圈土墙、安放的栅栏门等,物料用银七百九十三两二钱七分八厘,匠夫工价一千一百二十四串四百二十文。1737年(乾隆二年)在京城空地建造的房屋,是用公产地价银十六万七千余两作为经费的。

因旗营房屋是以“国帑”所建造,所以属于“公产”,并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其维修往往也得到国帑的资助。如在雍正三年(1725),“雨水过多,人家屋漏,墙垣倒塌。……著发户部库存锯九万两”用来修理房屋。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由于水灾,清廷用广储司库存银二十九万七千八百两修葺官房9249间,在房屋管理方面,也有许多规定。如1734年(雍正十二年)清廷规定,旗民房屋不得无端拆卖,尚有势在迫需,只许拆卖院内奇零之房,临街房屋一概不许拆卖。由于有些房屋年久倾圮,旗民无力修整,又有碍不准拆卖房屋的禁令,不少房屋日就坍塌。故1743年(乾隆八年)奏准,因“倾颓无力修整”或因“济急情由”,城内房屋报街道厅步军冀尉,城外房屋报街道厅五城司坊官“准其拆卖”。然而通融办法尚未实施,又补充了限定性的条文。实际上依然是不得任意拆迁房屋。到18、19世纪,通货膨胀加深了业已存在的社会贫困现象,物价上涨了4—10倍。如在康熙时期(1662—1722),一只羊值一钱八分,到了道光和咸丰年间(1821—1861),其价格是原来的六倍。由于旗人家庭规模的扩大,依靠固定钱粮生活的旗人,要养家糊口,困难越来越多(《清朝八旗驻防兴衰史》),所以拆卖房屋也就不可避免了。《清实录》十四卷载,自咸丰年间起,“东直门内西北一带官房,陆续拆毁千余间之多。镶黄一旗如此,恐他旗亦所不免。”

清灭亡后,八旗制度也随之瓦解。原管理旗营房屋的机构也烟消云散。民国以后,京城内外城四郊各旗原建营房,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倾圮。尚有完好者,当时的军政当局或处分部分旗营房屋,或接管“整理”。如1925年5月14日《益世报》载云,陆军部保管八旗营产约1700余间,所有八旗衙署,统由陆军部派员接收,并在各衙署门前钉安木牌,书陆军部保管字样,以防被盗卖。北平市官产局处分的旗营房屋,也只有少数留置者。随着军阀混战,又有不少旗营房屋被毁。在日伪时期,外火器营的房屋被拆除的也很多,所留下的不足原有的六分之一。北京解放前,当时的北平地政局对旗营房屋拟视为公有土地勘查后由政府代管,但因“人员不敷”,“情形复杂”,“绝非少数人员所能办理”而不了了之。此外,因旗营房屋的特殊性,在民国以后,旗民虽未公开买卖,但也多由住户倒转、拆除、典当或自行翻盖。

北京解放初期,城区和郊区的旗营房屋有40处,14960间。其中在城区的崇文区南岗子和宣武区西便门有4286间;在关厢地区的有5965间;在郊区的集中在海淀区火器营乡,有4709间。由于这些房屋建筑年代久远,大部已非原状,绝大部分经过拆修添建或重修。拆修者多系棋盘芯灰瓦房,添建者多系灰平台或土房。

旗营房屋,由于历史的原因,占有房屋的权利来源比较复杂,产权几与私有无异。同时,住房倒转、典当的问题也造成租赁关系混乱,严重影响房屋的修缮,雨季时倒塌情况不断发生,威胁居民的居住安全。为了解决旗营房屋在住用上存在的问题,1951年,市人民政府通过了郊区公旗营产清理办法,初步解决了郊区公旗营产的问题。1952年,市房地产管理局对旗营产进行调查,提出处理城区旗营产的意见,经市人民政府决定,承认房屋所有权,土地归国有,准无偿使用。由于旗营房屋毕竟情况复杂,虽然做了一些处理规定,但遗留问题始终不能彻底解决。1955年,市房地产管理局根据对郊区及关厢旗营产实际情况的调查,再次提出解决办法,1956年经市人民委员会报国务院同意,营房土地除有正式典证的以外收归国有,房基地准房屋所有人无租使用,承袭占有者承认私有,自建房有正式产权证件者承认所有权。根据这个原则,到1957年5月,延续三百多年的旗营房屋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对危旧房的改造,原来所剩的旗营房屋大都为高楼大厦所代替了。如今,地处海淀区蓝靛厂正北的外火器营旧址、营区范围、街道、部分老营房屋尚存,成为研究清代满洲八旗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P231-233

后记

第一轮《北京志》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启动的,历经20余载,至今已基本完成,总字数超过1亿字,是古往今来北京地区最浩大的文化工程之一。在这项文化工程建设中,有一支庞大的修志人员队伍,参与者达到万人,直接进行编纂的超过千人。这支队伍是在漫长的修志道路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每部志书的编纂都是一个团队的组合,从资料收集、篇目制定、初稿撰写、审稿评议、修改补充、终审通过直至进人出版环节,每一步都浸透着修志者的心血、汗水、奉献。他们初期进入时大部分都是外行,对地方志工作比较陌生,在外在条件匮乏,自身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克服困难,通过参加修志培训,向专家请教,提高自身素养等多种手段,逐步摸索、探索,编写出经得起历史考验、人民考验、实践考验的诸多高质量的志书。

《志者心声》是《主编风采录》的姊妹篇,《主编风采录》记述了25位参与一轮《北京志》审稿的老主编们修志历程,《志者心声》则是从成千上万人参与的修志队伍中选取了10位修志人物代表,通过他们的口述,带我们重新回到一轮修志时代,重温一遍那难忘的修志之路。我们钦佩他们的修志经历,我们有责任把这代人的修志体会如实地记录下来,目的就是想披沙淘金,把发亮的金子展示给大家。

采访过程令人难忘,受访者们从最初的婉言谢绝,到欣然接受,认真准备,全力配合,每位受访者都是在用心与我们交流。在采访中,他们说的非常朴实,更多地说的是他们自己应尽的职责,领导同事们的支持与帮助,其他修志者感人的事迹。有的受访者特意将十几年的修志历程认真梳理,写出上万字的采访稿;有的受访者身患疾病,仍带病坚持录制工作;有的受访者冒着严寒接受采访,怕影响录制效果关闭了空调,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积极配合毫无怨言……他们的认真、执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教育了我们,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地方志工作的那份不舍的情怀,也为我们重新诠释了“方志人精神”。在此,特别感谢刘兴忠、李振兴、潘慧楼、章亚平、马广胜、王来水、李苍彦、赵慕兰、丁世华、翟小菊10位修志前辈对这项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和同仁们的鼎立支持。

希望读者通过此书,能够了解一轮《北京志》的修志历程,感受修志前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编者

2016年10月

目录

前言

一、志者印记

 1.刘兴忠:《北京志·体育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2.王来水:《北京志·园林绿化志》编委会办公室主任

 3.章亚平:《北京志·监狱志》编委会委员、办公室主任

 4.潘慧楼:《北京志·煤炭工业志》编委会副主编

 5.马广胜:《北京志·广播电视志》编委会常务副主编、执行主编

 6.李苍彦:《北京志·工艺美术志》编辑部主编

 7.李振兴:《北京志·工业卷》责任审稿

 8.赵慕兰:《北京志·中关村科技园区志》编委会副主编

 9.丁世华:《北京志·房地产志》编委会常务副主编

 10.翟小菊:《北京志·颐和园志》编委会主编

二、志者墨迹

 1.刘兴忠:倾心史志 平步致远——2009年体育志(鉴)工作回顾

 2.王来水:读志用志服务当代园林建设

 3.章亚平:浅谈志的试写向初稿写作的转换

 4.潘慧楼:编纂《云居寺志》的做法和思考

 5.马广胜:关于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几点思考

 6.李苍彦:保护北京文物资源有必要与弘扬传统工艺同步

 7.李振兴:在《综合志》工作会上的讲话

 8.赵慕兰:“跳马”“出车”“当头炮” 中关村自主创新路线图

 9.丁世华:旗营房的历史和变迁

 10.翟小菊:从古代图绘看颐和园历史文化传承

后记

序言

地方志,又称之为“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志是中国文化典籍中的瑰宝,是反映地情、国情的资料宝库,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不断传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北京编修地方志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北齐时,幽州世家阳休之即曾编撰《幽州人物志》,这是有记载以来北京地区编修最早的地方志书。之后隋代有《幽州图经》,唐代有《幽都志》,但这些志书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散佚而未流传下来。《析津志》是元代熊梦祥编撰的第一部北京志书,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尽管也已经散佚,但毕竟是现存能够看到部分内容的最早的有关北京史地的著作。明清时期是北京地方志编修最鼎盛时期,府志、州志、县志及各种专志多有编修。民国时期,北京封建都城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但北京的地方志编修工作仍保持一定的规模。北京现存的旧志有百部千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地方志事业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58年,北京市即曾组织人员编修《北京志》,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中途废辍。“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文化事业蓬勃兴旺,良好的发展形势为地方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契机。1988年,北京市启动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工作,本着既考虑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又考虑不缺项的原则,规划《北京志》分志154部,区县志18部,共计172部,涉及了北京的各项事业。其中,工业部类有20部志书,所占比重最大;城市建设与管理类17部;文化艺术部类13部;经济管理部类11部;党派群团部类14部;其他各类比较分散,涉及农林、商业、教育等多种领域。

北京市首轮志书的编修工作已经宣告完成,总字数超过1亿字,是古往今来北京地区最浩大的文化工程之一。在这项文化工程建设中,有一支庞大的修志人员队伍,参与者达到万人,直接进行编纂的超过千人。这支队伍又是在漫长的修志道路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每部志书的编纂都是一个团队的组合,从资料收集、篇目制定、初稿撰写、审稿评议、修改补充、终审通过直至进入出版环节,每一步都浸透着修志者的心血、汗水和奉献。他们初期进入修志工作时大部分都是外行,有的是领导干部,有的是行业专家,有的是业务骨干,对地方志工作都比较陌生。在外在条件匮乏,自身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他们怀着对地方志事业的热爱和对传承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心存敬畏,克服重重困难,孜孜以求,以存真求实的精神,淡泊名利的心态,安于清贫的执着,锲而不舍的追求,勤劳吃苦,团结协作,以“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在漫长的修志道路上,逐步摸索、探索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修志专家。他们通过参加业务培训,向专家请教,提高自身素养等多种手段,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于打开了一条“修志通道”,编写出经得起历史考验、人民考验、实践考验的诸多高质量的志书。

随着志书的出版,既锻炼了队伍,又培养了一大批修志人才,一部部精品志书也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北京志·房地产志》无论从体例上,还是在内容上,当属佼佼者,它代表了整个这一时期的修志水平,其资料的含量和价值以及对志体的把握都值得称道。该志以房地产的管理为内在主线,以房屋的类型为门类,全方位记述了北京地区房屋发展的全过程;《北京志·园林绿化志》详实记述了皇家宫苑、坛庙园林、寺观园林及宅园和风景名胜,同时还详实记述了大环境绿化、道桥绿化、公共建筑绿化、居住区绿化、单位专用绿化、陵园绿化等;《北京志·工艺美术志》整理和搜集了北京地区已失传或接近失传的民间工艺品的情况;《北京志·颐和园志》是如今对颐和园历史与现实最翔实的记述;《北京志·人口志》出于专家之手,数据丰富,实用性强;《北京志·规划志》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规划的历程;《北京志·科学技术志》囊括了北京地区中央、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工作……

这些优秀志书是修志人艰辛付出、无私奉献的结晶,他们视地方志工作高于一切,全身心地付出,为北京地方志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北京市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开展,参与一轮修志人员或继续耕耘,或工作调整,或退休在家。无论环境怎样变化,对修志情怀始终不变,他们认为这是一生中留下的最最刻骨铭心的、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修志问道,直笔著史”,作为地方志工作者,应发扬坚守使命、淡泊名利、秉笔直书、甘于奉献的“方志人精神”,向老一辈修志者学习,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编纂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佳志,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教化”的重要作用,用历史的智慧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编者

2016年10月

内容推荐

韩旭主编的《志者心声(北京志修志人物风采)》一书为北京市方志馆支持编著的一本有关北京志修志问题的书籍。共分为人物专访及文章作品两大部分。在人物专访部分,共选取十位修志相关人物对修志问题进行了专访,这些老师均为北京志中各部分志的主编或者主笔人,他们主要是介绍了自己在修志过程中涉及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在文章作品这一部分则是十位老师在会议中的讲话,主要是老师们的所思所想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可以说,这本书是极具资料价值的,它的出版将为后来修志者带来很大的启发。

编辑推荐

韩旭主编的这本《志者心声》是《主编风采录》的姊妹篇,《主编风采录》记述了25位参与一轮《北京志》审稿的老主编们修志历程,《志者心声》则是从成千上万人参与的修志队伍中选取了10位修志人物代表,通过他们的口述,带我们重新回到一轮修志时代,重温一遍那难忘的修志之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志者心声(北京志修志人物风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北京市方志馆编
译者
编者 韩旭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92642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18
CIP核字 2016277686
中图分类号 K825.81=76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