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那朵这朵--青春彼岸的爱情
内容
编辑推荐

《那朵,这朵》是作者倡导爱情教育三十周年的献礼书,也是作者“爱情教育三部曲”之第一部。钱理群先生的序言和《中国教育报》的采访记录了本书出版的缘由及爱情教育引起的反响。

由曾宏燕所著的《那朵这朵--青春彼岸的爱情》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书中让我们了解爱情之美,明白青春期的萌动,更加理智地对待萌芽的情感。对于未来人生,学会爱将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内容推荐

一封来自异国他乡的信开启了本书作者的爱情教育课。书中的“那朵”演绎古今中外的爱情经典,“这朵”娓娓诉说少男少女的朦胧情事。师生书信往来,一问一答,共同探寻爱的秘密。由曾宏燕所著的《那朵这朵--青春彼岸的爱情》将让你“懂得”爱,“善于”爱,带你寻找属于自己的美丽爱情。

目录

教育的真谛

一 开始

 1 久违那怯怯的可爱

 2 苹果树下的梦

 3 一封信的开启

二 那朵

 1 玫瑰的向往

 2 星星上的那朵

 3 多情似流水

 4 蓝色的结晶

 5 如诗的纯粹

 6 珍藏的字条

 7 美好如斯

三 这朵

 1 春天里的这朵

 2 悄悄的情愫

 3 眼睛里的秘密

 4 球场边的女孩

 5 拳头背后

 6 天真的遭遇

 7 爱情在招手

四 欲念

 1 欲念苏醒了

 2 爱欲的奇迹

 3 花儿与种子

 4 生命的小屋

 5 书签的秘密

五 明智

 1 珍惜那晶莹的宝石

 2 未来期待你的勇气

 3 文学折射的情感世界

 4 行走于不同的情侣路

 5 并非美貌才见钟情

 6 爱的告白慎重回应

 7 网恋的他落荒而逃

六 友爱

 1 绵绵春雨伞下情

 2 情之有别相依存

 3 友情撑起一片天

 4 青葱岁月,你我同行

七 准备

后记

附录

 不曾忘记的纪念

试读章节

可要细细说来,其中亦有学问。

先从水说起吧。沈从文先生曾这样讲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侵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溪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看来,水是“兼容并包”却能洁身自好,看似柔弱却能强韧穿石。

而同样是水,流动的水,如河流、溪涧;不流动的水,如池水、潭水,两者又相差甚远。不流动的水,有“一潭死水”之说;流动的水,则有“流水不腐”之讲。“死水”,因其不动,水中的元素会沉积、腐烂至败坏;而流水,因其动,会为水中的组成成分或添加或去除,呈现为新陈代谢的生命状态。

不仅如此。流水,是有着生命活力的流淌,不间断,一路奔去,既能将沿途风景尽收眼底,又能在遭遇礁石险滩时毅然冲过,不负前行的使命。

流水式爱情呢!

周有光和张允和的爱情,不是几年,不是十几年,不是二三十年,而是近八十年的爱情。直至张允和于2002年以九十三岁高龄离世,这爱情也没有停止流动。现已一百一十岁的周有光先生,至今还沉浸在他和张允和的爱恋里。什么是永恒,这就是!他们的爱情,如潺潺流水,为着一个目标,不停歇地,从容而坚定地流向永匣。

流水式!唯有真正体验了如此爱情的人,才会悟出爱情永恒的定律:流水式。

关于爱情,晚年的张允和常说: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人更好。

周有光先生曾这样回忆道:

结婚前,我写信告诉她,我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她说幸福要自己求得,女人要独立,女人不依靠男人。她当时的思想也比较开明。……她婚后主要还是教书。她写文章有天然的才气。当年报纸请她编副刊,她有一篇传播得比较广——《女人不是花》,因为那时女的工作还是很少,机关里面有一个女职员就叫作“花瓶”。编副刊是她的副业,她把写文章当成一种兴趣。

别人都说我们结婚七十多年来没有吵架,就因为我们的亲戚经常向我们的保姆询问此事。其实我们也有吵架,不过我们吵架不会高声谩骂,不会让保姆听到的,也没有闹几个小时的,一般是三两句话就吵完了,还有一点,我们吵架通常不是为了两个人的问题,而是因为其他人的问题。的确,我们的婚姻生活是很和谐的。到了北京,一直到我老伴去世,我们每天上午十点钟喝茶,有的时候也喝咖啡,吃一点小点心。喝茶的时候,我们两个“举杯齐眉”,这当然是有一点好玩,但更是双方互相敬重的一种表达。下午三四点钟,我们又喝茶,又“举杯齐眉”。

怀春动情的年岁恰逢社会提倡自由恋爱,两颗萌动的心应着合拍的节奏,开始了对幸福的追求。初始,周有光和张允和读书不在一地,分多聚少,鸿雁传书,寒暑假相会,之后两人读书工作都到了杭州,便有了同城相处的机缘。婚后,同去日本留学,张允和怀孕,他们便又回到上海。结婚周年的纪念日,儿子降生。次年,又喜得女儿。幸福安稳的生活因战乱戛然而止,他们携老带幼,辗转避难于重庆。期间,年仅6岁的女儿因病夭折。带着丧女之痛,他们迁往成都,儿子却路遇流弹,幸得及时抢救,保住性命。此后,他们在成都过了段相对稳定的生活。

抗战结束后,两人前往美国留学,1949年初夏,怀报国之心返国回沪。不久,两人调到北京,工作生活也都还好。没想到,“三反五反”运动开始,张允和因家庭出身问题,不得已离职,成了她自己说的“标准的家庭妇女”。“文革”期间,周有光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宁夏,儿子媳妇也遭发配,下放湖北。张允和一人带着孙女在北京艰难度日。就在那个时候,为了周有光还未治愈的青光眼,她毫不惧怕,据理力争,正是在她的坚持下,才得以按时寄药,使周有光一直没有中断服药。……

P28-29

序言

也许真是因为老了,心也变得柔软起来,我只是读了本书的一部分,就止不住流了好几次眼泪。明知道这本书不是给我看的,而是让孩子们读的,我却依然读得如此投入——这是一本真正的启蒙书,而且不只是启孩子之蒙。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反问自己:尽管忝身于老教授、老教育工作者、老语文教师队伍之列,但我真的懂得“教育的真谛”了吗?

就拿本书用得颇为频繁的词“神圣”二字来说吧,我们早已经把它忘却了,甚至是讳莫如深了,以致今天究竞有几个教师是怀着“神圣感”走上讲台的?而我们的社会又有谁真正把教师视为一个“神圣的职业”?记得曾看到一篇文章,说某教授视三尺讲台为“圣坛”,每次上课,都要认真梳洗,特别是九月一日开学前必将沐浴,衣冠楚楚地出现在新学生面前,学生看着就觉得亲切、舒坦,神圣感油然而生,老师还没有开口,教育就已经开始了。当然,真正吸引学生的,不只是外表,更是教师的精神、气度,因此有些教师衣着随意,也依然为学生所倾慕。但这些“故事”听起来似乎已十分遥远了,“古风”早已不存在了。

“魅力”这个词也是本书的作者最爱用的:“教育的魅力”“语言的魅力”等等。但这样的词也被“陌生化”了。教师越来越变成一种纯粹的谋生手段,商业化行为。学生出钱,老师卖知识,“赚钱”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唯一的动力,“教育的魅力”所产生的教师生命的内在驱动力早已是“天方夜谭”了。

还有“爱”,这是本书的“主题词”,更是“不合时宜”。我们早就视为“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核心”而将其批得“体无完肤”了。至于本书的论述中心——“对中学生的爱情教育”,恐怕题目本身就足以把人吓跑……

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而这样的“面对”是让人十分痛苦的。我甚至感到自己的“心”在流血:我仿佛觉得,和我的生命相连接的“教育”的母体被肢解、掏空了。

是的,被掬空的,正是教育的核心:‘久』’与“精神”。

不错,我们曾有过将“精神”绝对化,鼓吹荒唐的“唯意志论”的时代,导致了全民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极端贫困化。我们也有过在“培养纯粹的人”的旗号下,将人工具化的历史教训,这都是不应该忘记的。但难道我们真的在泼去污水的同时,也必须将“孩子”倒掉吗?

本书的作者说得很对:我们正在进行“教育观”的较量。当社会物欲横流,腐败的毒汁渗向下一代时,我们必须坚守住教育这块“精神的圣地”;当孩子们的身边充满了各种急功近利的诱惑甚至“教育”的时候,“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用自己的心去热爱周围的人,去帮助周围的人,引导他们在走向高尚的路上迈进。

面对日趋商业化与工具化的教育,面对人的独立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压抑,我们必须高扬教育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培养独立的、自由的具有批判精神与创造力的“人”作为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我们自然知道自身努力的有限性。我总要想起鲁迅说过的那句话:我们所做的,不过“如一箭之射入大海”,实在是可怜得很的。但我们又确实不能坐等“客观条件的成熟”,我们的生命说不定就会在这等待中荒废。我们只能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我这才明白,曾宏燕老师的这本书,让我如此感动,原因大概就在于此。我们从本书的字里行间,本不难看出曾老师努力的艰难,但她却在给她的有限的自由空间里,做了一首首多么精关的教育“诗篇”啊,她把她的学生带入了怎样一个美好的世界啊。当你读着这本书,随着曾老师和她的学生一起,来到郊外,听着曾老师亲切的召唤:“你们听一听,树林里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你们能读出云儿讲述的故事吗?”……你能不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和谐吗?……当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你与年轻的学子一起听曾老师讲古希腊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蒂与美少年阿多尼斯神的爱情故事,讲反抗罗马统治的青年基督徒瓦伦泰因在给心上人写了情书后,坦然走向刑场的故事,你能不感到“当学生们在语言的世界里领略唯有人类才拥有的美好感情,那语言的魅力,那情感的圣洁不是潜移默化地渗入了他们的心田”?你一定会像曾老师那样想到,“我们在倾听心灵真实的声音,而无须回避也无须讳饰”“为什么我们不能以美好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们呢?”……当你听着曾老师的娓娓倾诉:“与其说我陪伴学生们度过了人生的重要阶段,不如说是他们使我领悟了生存的价值,从而使我对生命产生了一种深刻的体验,”大概你也会像曾老师那样,因此“愈加理解教育的真谛,愈加因自己的生命能为之奉献而欢欣”……曾老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她的这本总结式的书,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个多么广阔、自由的教育天地,又引发我们的缕缕情思,无尽遐想……

而且,你还会发现,在你的周围,就有这样的“曾老师”,同样充满了对教育、对孩子无私的爱,同样进行着创造性的教育试验。其实你自己内心深处又何尝没有类似曾老师这样的创造欲求?是的,目前“曾老师”们在教师的总数中,比例还不算大,但正像我经常说的那样,中国的人口多,教师队伍也相当庞大,“曾老师”的绝对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分散的有志于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曾老师”们应该互相了解,互相支持,进行理念与实际经验的交流,在“相濡以沫”中,我们会感到自己并不孤独,还有“真同志”在!而我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读着曾老师的这本书,写这篇“序言”,呼唤着相识与不相识的“曾老师”。也让我从这里看到一点中国教育的希望之光。

本书“后记”的末尾,作者满怀激情地谈到“这本书是幸运的,因为她诞生在世纪之交的年代,带着二十世纪的梦想,跨入新世纪更加辉煌灿烂的生活。她希望自己年轻的生命能给同样充满活力的孩子们带来欢欣和希望,她更希望自己那稚嫩的声音和着春天万物萌发的生命之歌加入新世纪的旋律之中”。

也许是年龄的差距,我并没有作者这样的乐观;但我仍愿意和作者以及本书的读者一起,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向前走去。

后记

三十年前,我给孩子们上了第一堂爱情教育课。

十五年前,我给孩子们写了爱情教育的第一本书。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在回顾与展望中,完成了这本书。

1

当年,我在帮助学生走出情感困惑的探索中,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给了我一个教育的契机;而此后的三十年里,思考和实践,让我对爱情教育的执着,有了持续的动力。

一路走来,我对爱情教育的认识也从开始时的粗浅逐步地深入。

何谓爱情教育?我想,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是以解决青春期早恋问题所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而应该认识到,这是对孩子们未来人生有着深远意义的关乎情感道德信仰的教育,其任重而道远。

现在,有的大学已相继开设了爱情教育的专门课程,我们的中学教育是不是应该自省呢?照理,中学阶段是进行爱情教育的最佳时机。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爱的欲望刚刚萌发,正懵懵懂懂,不知所向,最需要得到及时的指引和教导。不仅如此,这一时期,也正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基础阶段,爱情教育是不应缺席的。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中学教育,不能对爱情问题不作为。

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以爱情信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利用人类文明提供的丰富经验,把年轻人的本能的性欲变成高尚的爱的情感。”爱情教育需经由人类文明丰富经验的途径,给孩子们以信仰,将本能的欲念提升到高尚的情感。信仰,就是要让孩子们了解并相信,爱情是人类的一种美好圣洁的情感,她会给人以明智和高尚,她是人生路上的一颗指引幸福的星辰。而树立信仰的过程,也是培养孩子们高尚的道德、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操的过程,使他们在充实的精神活动和积极的生活状态中体味青春。当然,这需要去做具体而细致的工作,帮助孩子们,去面对和解决青春困惑的问题。

如此,爱情教育在给孩子们信仰的同时,也对他们的道德情感以正面积极的引导,并给予他们做人的明智。

三十年的教育实践,使我愈加感到,爱情教育的领域是广阔而丰富的,那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是一个给人以热情、给人以创造力的地方,当然,也是一个给人精神洗礼的地方。

非常希望,更多的人,去到那里。

不辜负它那美丽的存在,不辜负我们教育的使命。

还有,不辜负文明的期望:传承。

2

这些年,校园里的“青春之歌”,有了太大的变化。

三十年前的学生,“他们,像在轻轻地、慢慢地、小心地推开一扇门,带着好奇,有些紧张……他们并不急于推开门,一头撞进门外的风景。于是,他们感受到一个美好的过程,情感的细节在感受中浮出清晰的线条和色彩,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

现在的学生,完全不同了。他们,急匆匆地,连磕带绊地跑向那扇门,勇往直前地冲向门外的风景……未及眺望蓝天白云山川湖泊,未及欣赏姹紫嫣红茸茸青草,更无暇倾听鸟儿的脆鸣流水的潺潺,也无暇感受空气的清新风儿的温柔……就像按了快播键的影带,一片模糊一晃而过……美好,就这么被错过。

这样的现状,能怪孩子们吗?我想,不能。

这绝不是要袒护他们。

三十年的跨度,作为一路走来的教师,我深有感。孩子们的变化,皆因我们的教育不作为。

2000年,新世纪初的第一年。我将自己十五年来的爱情教育,写成一本书《爱,你准备好了吗?》。一个从未写过书,且默默无闻的中学老师写的书,在一些关心教育的出版人、知名学者、各方媒体人及众多朋友的关注下,而成为当时的“话题”。央视“读书时间”做了专题访谈,《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图书商报》《人民教育》等多家报刊做了专题报道。当时国家教育部相关领导也关注到这本书和我倡导的爱情教育,邀请我参加了当年教育部举办的“教育论坛”……

不过,爱情教育也只得到那一时的“热情”,毕竞我们的中学教育关心的只是“升学率”,而爱情教育和“升学率”无关,所以,那一时的曾经对爱情教育的关注,除了给所谓的素质教育增加点儿话题之外,并没有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足够的重视,更不要说得到落实了。

当然,这些年,也有让我欣慰的。钱理群先生主编的《新语文读本》,首开先例,选入爱情教育的篇目。爱情教育由此进入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视野。而后,上海教育部门率先在中学语文教材里增添了爱情教育的内容,爱情教育得以名正言顺地进入课堂。另外,也有一些教师开始关心和实践爱情教育。

但是,整体来说,爱情教育还是被漠视,甚至是被无视。而这样的结果,便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校园里“青春期情感”问题越来越多,甚至越来越不堪。

教育的不关心,教育的不作为,导致孩子们的青春情感,因世俗影响而失去纯真,因世风日下而走入歧路,那曾经的对爱情的“怯怯”,变成了“勇往直前”,“爱”没有了过程,而直奔“性”的主题。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的教育依然无动于衷,自顾自地,继续关心着“分数”“升学率”。

其实,又何止是“爱情教育”被无视,关乎孩子们精神成长的教育基本都被无视。

与这样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教育所呈现的“繁荣”,各种各样的教育“新论”像雨后春笋般出现,五花八门的教育成果层出不穷,可倘若真实地走进校园,却让人难觅切切实实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理想教育……甚至,知识教育的水准也在每况愈下。

我们的教育,在热闹中,忘记了自己的宗旨。

而我,一个普通老师,在热闹中,很有些纠结。

与其纠结,还不如做点事情吧。于是,有了现在这本书。

我知道,自己的声音很微弱,但我想,总还有人会听到吧,哪怕几个人也好。

我也知道,我写的这本书也许会被挤到书店的角落里,但我想,总还有人会看到吧,哪怕几个人也好。

正是“总还有人”的信念,鼓励我完成了书稿。

幸运的是,写作中,我有同道者。

明知道这样的声音,会被喧嚣所淹没。,

明知道这样的书,会因人们的功利心而被忽视。

却依然与我同行。

猛地想起,我的书柜里有一本诗集,名为《有你同行》,作者陶己。

当年喜欢写诗的编辑陶己,现在已是广东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记忆中,十几年前为约稿特地远道跑来找我的她,是个有情怀、有热情,一丝不苟的年轻编辑,十几年后再见,性情依然。

在此,我想借用她诗集的名字,对她说:有你同行,真好。

一起同行的还有本书的责任编辑黄倩,一个有点羞涩、笑起来会眯起眼睛抿着嘴的年轻编辑。我和她,由陌生到知心,经历了一个非常值得回望的过程:期待、信任、理解,对于爱情,对于爱情教育,我们竟然发现,彼此有着可贵的“共鸣”和难得的“心有灵犀”,当这本书即将付梓之际,在爱情理念的天空下,我们的心真诚地拥抱在一起了!不仅如此,她在书稿的审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真和专业,让我感受到,一位好编辑对一本书的意义。在此,我要对她说:遇到你.真好。

感谢她们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苦,感谢她们对爱情教育的理解。

三十年的“爱情教育”,一路走来,还要感恩许多人。我的学生,我的朋友,我的恩师。

三十年后,2015年,金秋十月——

我赴吉林。和当年上第一堂“爱情教育”课的学生如约相聚。时隔三十年,仍然有学生能清晰地记起那堂课,包括细节,让我感动不已。还有学生,给自己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读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爱情教育得以传递,令我万分欣慰。……

我去上海,与我第一本书《爱,你准备好了吗?》的责编马莅骊见面。当年,她为我的书操了太多心,就拿书序来说,她特意去北京面见钱理群先生,钱先生百忙中看了书稿,欣然为一个素昧平生的普通老师的书写了序。这次,我并未对小马说一个“谢”字,但我以她最喜欢的方式和她相见,并与她有了一次精神上的拥抱。

还有,北京。因故未能成行,但,心已往之。《中国教育报》的杨咏梅,曾在我爱情教育二十周年之际,给了我一份厚重的礼物,她策划了四个版面的“爱情教育”专题,主持了“中国教育界第一次正视、第一次严肃而认真的讨论”,她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姿态为爱情教育奔走呼告。

感恩在心。教育路上,我和他们的遇见,携手,不一一道来了。

在此,仅向“同道者”们,一并致谢。

谢谢你们,一路“有你同行”,我很幸福!

初稿于2015年8月

定稿于2016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那朵这朵--青春彼岸的爱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宏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4813737
开本 16开
页数 1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6-11-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2016248111
中图分类号 B844.2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25
16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