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向风景的距离
内容
编辑推荐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创作和阅读文学作品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提升精神境界、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寇宝刚著的《走向风景的距离》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记录描述了作者在家乡时的旧事,游览祖国各地风景名胜时的所见所闻,对古陶文化的体验和感悟,对身边人与事的怀念和读书后的思考。本书以散文的形式将作者的见闻与感情娓娓道来,富有情趣。

内容推荐

《走向风景的距离》作者寇宝刚文笔流畅,语言优美,以文人特有的细腻将一处处风景记录在字里行间,将自己的情怀和思想寄予祖国的大好河山,从文人墨客留下的痕迹里陶冶自己的情操。

目录

第一辑 打捞乡愁

 过 年

 端午的气息

 早春意象

 蚂蚁的生日

 童年的滋味

 草色遥看近却无

 长在心里的树

第二辑 漫游留痕

 寻幽访古好去处

 奇石里头故事多

 荒野,美得让人心疼

 杏花闹 杏儿甜

 山寨,动荡日子的避难所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看山闲话

 游霍去病墓

 兰 亭

 沈园池畔感陆游

 丽江碎影

 甘罗古柏

 汉柏森森天地间

 游武夷山小记

 横生斜逸老君山

 嵩山红叶醉

 悬在春天的冰挂

 小识泰山

 武陵源小记

 太行深处访抱犊

 在沙漠的边缘

 走向风景的距离

 不插茱萸也登高

 远逝的巴土风情

 香山伊水葬诗魂

 苏东坡,像风一样掠过

 在鲁迅故居前徜徉

 嵩山:天地之中的丈量与玄想

 龙门石窟:石头里存放的灵魂

 会说话的石头

 淮河,你的源头在哪里

 两坝一江天地间

 中原之中

 小城夏日多浪漫

第三辑 古陶过眼

 陶上釉光也生辉

 屋檐上的艺术

 俑立千秋神犹在

 有井水处居人家

 乐声飘飘贯古今

 汉墓砖上有风情

 陶为众器之首

 一块陨石

 久远的辉光

第四辑 品人论文

 历史是几张书页

 男人四十

 摄像老韩

 宅男老管

 朋友王东

 记忆的回声与背影

 暗夜中的希望

 文化散文:用心来过滤

 一个文化神话的破灭——读余秋雨《借我一生》

 80 后:摇晃的青春写作

 大众文化的密码解析——读张柠《文化的病症》

 在历史的坐标上纵笔驰骋——读刘革雨的散文

 文质兼济有大美——读石克生文集《苦丁茶》

 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读韩晓民散文集《民间记忆》

 一茎青草上的咀嚼——读曹恒屹散文集《晨钟暮鼓》

 为心魂寻找一条活路——读史铁生《病隙碎笔》

 为写作而存在——读萨特《文字生涯》

 简单地生活——读《瓦尔登湖》

试读章节

过年

进了腊月,天一天比一天冷,人一天比一天慌。冷也心里热,慌里慌张急过年。再慌,日子还是一天挨着一天过。整天围住火盆,屋里狼烟洞地,熏得眼直流泪,眯着眼看女人们捻线绳儿,听男人们袖起手闲聊。也会发愣,看屋檐下的溜冰滴滴融化,忽一声公鸡啼鸣,快晌午了。大雪封门,封不住“腊八、祭灶、年歇来到”的喜悦气氛。过年差不多是为了一个嘴。一趟趟地赶集,时时都能听见杀猪的嚎叫。家家忙到半夜。有的蒸,有的炸,有的煎,有的煮,有的熬,满灶火里冒着腾腾热气。平日里不干家务的男人们也下手了,又洗又剁。过年不光是能吃肉、吃大蒸馍,狠狠地解馋,那些天里大人们脾气都好,干了坏事,也不挨吵。过年的那些天里鞭炮声淹没了大人们的愁绪,赏给几个好脸,真比吃糖都甜。小孩们最善于揣测大人们图吉利的心思,利用机会耍一番性子,足够一年的惬意。而小孩的笑脸和吉祥气氛是最为融洽的,穿着新衣服充起了大官,满屋生亮,赢得一片喝彩和夸奖。

乡间的小道上走满了串亲戚的人,鞋上都踏溅了雪泥,步履依然轻快。相识的老远就打招呼,喜洋洋地热心,不相识的经一阵攀谈,竟连起了襟。弄不清辈分瓜葛的小孩们,睁大眼认着这冒出的远房,只觉得那模样丑得很耐看,喊一声很拗口的称呼,就在岔道上分手了。每回串亲戚回来,都能挣到几张毛票,崭新的票子,能割动豆腐,这“豆腐票”要等到好久才舍得花一张,还心疼半天。终年不大出门的大闺女小媳妇们也挤着看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笑声朗朗,丽影欢欢。砍一截萝卜头,挖出个窝,放入大油,找片写春联剩下的红纸糊上,用麻秆一挑,明晃晃的灯笼照亮了半个村子。过年是一场最能尽兴而又玩不倦的游戏。直到二月二赶过庙会,吃完了裂着大口子长满了绿毛白毛的蒸馍和有了怪味的最后一块肉,这年算是过到了尽头。重新穿起那身缀了花补丁的衣裳,开始看大人的脸色行事了。心想还有过年的时候。在少不更事又初涉人事的时候,害怕过年,总觉那是累赘和负担。特别是在一些人家看见“天增岁月人增寿”的联语时,心境有些沉重。那老寿星的笑实在有点夸张和勉强。渐渐地又喜欢过年了,这是生活的一个仪式,它能叫你想起点什么,也能叫你记住点什么。其实,年更像是一个梦,装满了对来年每一个日子的寄托。

端午的气息

端午与屈原无关,全村人都不知道在遥远的过去有人这天跳江而亡的事。也没有人见过江什么样,就知道水很深,浪很高,翻了船,再好的水性也保不住命。村西头有条河沟,听有学问的人说,地没边,河没头,这河虽说不宽,比人的腿长,没有人能说清它从哪儿来又流到哪儿去。端午那天,趁太阳没出来,去那里洗过一回脸。大人说,河水一洗就不生疮,不长癣了。窍门是要赶早,水一见太阳就不灵验了。癔癔症症,揉着眵目糊眼,连头带脚都洗了,水灵灵地回家,接着睡。蒙眬的睡梦中,闻见了煮熟的蒜和鸡蛋的馋味,口水流了半枕头。这是一个神秘的节日,一个有浓烈气息的节日,一个不热闹又很期盼的节日。熬过了青黄不接的饥荒,正是麦季,到处都亮得晃眼,布谷鸟清脆明丽地叫着“豌豆偷熟……豌豆偷熟……”那个拐弯的滑音兴奋地溜进人们的心田。石榴花开了一树,落了一地,拣公花掐了一捧,撒得到处红红艳艳。南瓜花黄灿灿地,从喇叭里吹出丝丝的粉甜,招惹蜜蜂嗡嗡,蝴蝶翩翩。猫和狗都不敢近前,远远的,瞪大眼卧那儿看稀罕。门鼻儿里插着几枝艾,有单单的清凉味弥散到旮旯缝里。脖子上挂的香囊有浓浓的香草味,直往汗毛眼里渗。混合的气息能杀百毒、驱百虫、除百病。这是神奇的一天,据说,这天的猫眼草没有毒,这天的蛤蟆都躲起来了,听不见蛤蟆的叫声。有一年好像听见了蛤蟆的叫声,没敢告诉谁。大家愿意相信几辈子的传说,没有人去破坏日子中排定的神话秩序。王妮在这天很忙活,她从路边地头采集些萋萋牙、马齿菜、蛤蟆皮棵、蒺藜等几十种草,不知还掺了什么东西,在碓轱窑里捣烂如泥,说是能治刀剪伤。这天的草是药,过了端午还是草。王妮不通医术,平日也不会治病,不知道她从哪儿得来的秘传。没有人见过这神药是怎么炮制的,大概还要念点咒语或者她自己创造的经文之类,要不,那药性是咋来的?现在的端午和春节、中秋一样的寡淡了。在每年的这个季节,总是时时地闻到空气中的土腥味,还有那似有似无的香包里沁来的缕缕沉香。

端午是一种气息。

P2-5

序言

文学作为最重要的文艺形式,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揭示生活本质、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创作和阅读文学作品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提升精神境界、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作用不可替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时代的精神高标,在充盈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着正能量。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文学创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加强职工文学创作队伍建设,深化职工文化活动,拓展职工文学作品传播渠道,大力繁荣电网文学创作和职工文化生活,把职工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公司系统的作家坚持“为职工书写,为电网放歌”,电力作家以丰富多彩的作品,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这支老中青梯队的作家队伍,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扎根沃土,深入生活,长年孜孜以求,笔耕不辍,甘于寂寞,潜心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创作出的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了良好反响。这套丛书的10位作家是公司系统作家的优秀代表,他们以旺盛的创作力和精进的探索,在各自的创作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其影响已经从系统走向社会,是目前文坛上的生力军。丛书兼顾了小说、散文、诗歌等主要文学形式,门类齐全,各放异彩,整体上代表了公司系统文学创作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准。

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专属的文学,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特色,文学要发挥“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作用,通过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我们对文学的期盼。在实现国家电网战略目标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文学创作发挥着重要作用,作家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对作家思想观念、审美情操、创作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家在创作中要真正解决作品与生活、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处理好作品的精神价值和物质利益的关,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作家还要切实提高美学判断的品位,没有美学的高标杆、高品位、高趣味、高追求,就没有作品的高境界。

希望作家们在今后的创作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创作出更好的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王刚(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

后记

生存在一个被散文淹没的时代,散文成为主体,消费着读者的时间,一树繁花,难以找到打动你的那一朵。散文这棵花树上密密麻麻,却充满了单调,看的多了、久了不免厌倦。阅读的逃离,使散文园地茂盛的表面显出了荒芜。

感觉的粗糙与钝化,消蚀了精雅的灵性。眼睛里是千峦相同的山峰,模式化的描述复制出了流行的心象,缺少了自己的体温。独特而敏锐的感觉,是散文的基本品性。没有感觉的散文和鹦鹉学舌差不了多少距离。独抒性灵源出于感觉。

散文的品位是作者人格的显现。这里的人格绝非纯伦理道德方面而言,还包括着丰厚的人文内蕴。散文的品位是隐藏在思想、情感深处更美的东西,这种美却离我们渐去渐远。人格是修练出来的,忙于作文的人,也该停停手中的笔,“功夫在诗外”。

艺术创造的本质是发现。在散文中越来越少地感受发现的惊喜,散文不再创造。一个没有创造的文体,或者是文体里没有创造,真正的生命已经死亡。至少应该说,在众多的散文作者手下,散文已经死亡。散文在经典中闪耀着光辉,我们在它的辉映下,眼前一片迷离。如果把散文当成工具,它仍然健旺。但工具不是艺术。

太多的散文中充塞着滥情、娇情、虚情、假情、煽情,缺失的是真挚的情。因文造情,流毒广布,一但戴上情的面罩,坏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而是毁了众人的心智。文由情生,如泉之流淌,自然泄出,清纯之状,憾动心怀。

散文是文学殿堂里的庞大族类,情感、理智、才学是支撑它的根基,类似于学生作文的文章不是散文;借助于散文笔法、技巧的流行文章不是散文,很多冠以散文名目的散文不是散文。散文不是标签。说话和言说是散文,日记、书信是散文,报告是散文,一切的话语都是散文。

本集收录散文60余篇,这些作品大都在报刊上发表过,收入本集时,文字一仍其旧。

集内大致有回忆少年时光与乡间生活,有山水风物记,还有对散文的随笔性评论。无论是对过往旧事的追忆,还是游走山水之间,每篇文章都贯穿文化情怀。虽是怀念,但不着意铺写往日,而是在日子的沉潜中回味。虽是风光过眼,却不拘泥于场景,独辟蹊径,专注于山水中的情感体验。虽是评说他人文字,亦是体悟文章大道。贯穿所有文字的是作者的性格特征,是生活与自然的审美化,是一个文学写作者对散文文本的追求和探索。

总感觉,写在心里的多,而落在纸上的少。又感觉,心里藏着的要比写出的好。全当把这当成对自己的激励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向风景的距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寇宝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022648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2016270845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