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成问题的问题(老舍短篇小说精选)(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老舍著,赵勇编选的《不成问题的问题(老舍短篇小说精选)(精)》取材新颖,立意深远,寄托着作家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关切,表现了老舍对民族文化的冷峻审视和对民族振兴的殷切期盼,充分体现了一代文学宗师崇高的爱国热忱和敏锐的现代文明意识。所选篇目都贴近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老舍擅长透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挖掘民族精神或思考民族命运。

内容推荐

老舍著,赵勇编选的《不成问题的问题(老舍短篇小说精选)(精)》包括《不成问题的问题》等约二十篇左右作品。《不成问题的问题》是抗战时期老舍的重要作品之一,被书评家李长之誉为“可贵的病历上的解剖刀”,叙述了一个永不过时的人间寓言: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大后方重庆,一间物产丰富却总是赔钱的树华农场,一场明争暗斗在新旧两个农场主任之间上演。小说取材新颖,立意深远,寄托着作家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关切,表现了老舍对民族文化的冷峻审视和对民族振兴的殷切期盼,充分体现了一代文学宗师崇高的爱国热忱和敏锐的现代文明意识。所选篇目都贴近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老舍擅长透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挖掘民族精神或思考民族命运。作为一位文学大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将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内容各异的风俗习惯、人们的各种喜怒哀乐与复杂微妙的心态交融在一起,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描绘出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立体世俗画卷。

目录

我怎样写短篇小说/老舍

马裤先生

大悲寺外

微神

开市大吉

有声电影

柳家大院

黑白李

也是三角

柳屯的

抓药

上任

月牙儿

老字号

邻居们

善人

断魂枪

新时代的旧悲剧

且说屋里

哀启

不成问题的问题

八太爷

后记:我读老舍/赵勇

试读章节

马裤先生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的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我倒有点迷了头,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难道由——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很和气的。我希望他说是由汉口或绥远上车,因为果然如此,那么中国火车一定已经是无轨的,可以随便走走,那多么自由!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假如不是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正忙着给客人搬东西,找铺位。可是听见这么紧急的一声喊,就是有天大的事也得放下,茶房跑来了。

“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的说,“一开车,马上就给您铺好。”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马裤先生大概是已经承认毯子可以迟一下,可是枕头总该先拿来。

“先生,请等一等,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客人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表示歉意。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以免快转又吓个跟头。转好了身,腿刚预备好快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没回头,一直地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的床上。刚坐下,“茶房!”茶房还是没来。看着自己的磕膝,脸往下沉,沉到最长的限度,手指一挖鼻孔,脸好似刷的一下又纵回去了。然后,“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这是二等。二等有卧铺。快开车了吧?茶房!”

我拿起报纸来。  他站起来,数他自己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两个上铺都被他占了。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我没言语,原来我误会了:他是善意,因为他跟着说,“可恶的茶房,怎么不给你搬行李?”

我非说话不可了:“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这回该轮着我了,“呕?!”我心里说,“幸而是如此,不然的话,把四只皮箱也搬进来,还有睡觉的地方啊?!”

我对面的铺位也来了客人,他也没有行李,除了手中提着个扁皮夹。

“呕?!”马裤先生又出了声,“早知道你们都没行李,那口棺材也可以不另起票了!”

我决定了。下次旅行一定带行李,真要陪着棺材睡一夜,谁受得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毛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风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顿时想起买报,“茶房!”

茶房没有来。我把我的报赠给他,我的耳鼓出的主意。

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用我的报纸盖上脸。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P1-3)

序言

我怎样写短篇小说 老舍

我最早的一篇短篇小说还是在南开中学教书时写的,纯为敷衍学校刊物的编辑者,没有别的用意。这是十二三年前的事了。这篇东西当然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在我的写作经验里也没有一点重要,因为它并没引起我的写作兴趣。我的那一点点创作历史应由《老张的哲学》算起。

这可就有了文章:合起来,我在写长篇之前并没有写短篇的经验。我吃了亏。短篇想要见好,非拼命去作不可。长篇有偷手。写长篇,全篇中有几段好的,每段中有几句精彩的,便可以立得住。这自然不是理应如此,但事实上往往是这样;连读者仿佛对长篇——因为是长篇——也每每格外的原谅。世上允许很不完整的长篇存在,对短篇便不很客气。这样,我没有一点写短篇的经验,而硬写成五六本长的作品;从技巧上说,我的进步的迟慢是必然的。短篇小说是后起的文艺,最需要技巧,它差不多是仗着技巧而成为独立的一个体裁。可是我一上手便用长篇练习,很有点像练武的不习“弹腿”而开始便举“双石头”,不被石头压坏便算好事;而且就是能够力举千斤也是没有什么用处的笨劲。这点领悟是我在写了些短篇后才得到的。

上段末一句里的“些”字是有作用的。《赶集》与《樱海集》里所收的二十五篇,和最近所写的几篇——如《断魂枪》与《新时代的旧悲剧》等——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是《赶集》里的前四篇和后边的《马裤先生》与《抱孙》。第二组是自《大悲寺外》以后,《月牙儿》以前的那些篇。第三组是《月牙儿》《断魂枪》与《新时代的旧悲剧》等。第一组里那五六篇是我写着玩的;《五九》最早,是为给《齐大月刊》凑字数的。《热包子》是写给《益世报》的《语林》,因为不准写长,所以故意写了那么短。写这两篇的时候,心中还一点没有想到我是要练习短篇,“凑字儿”是它们唯一的功用。赶到“一·二八”以后,我才觉得非写短篇不可了,因为新起的刊物多了,大家都要稿子,短篇自然方便一些。是的,“方便”一些,只是“方便”一些;这时候我还有点看不起短篇,以为短篇不值得一写,所以就写了《抱孙》等笑话。随便写些笑话就是短篇,我心里这么想。随便写笑话,有了工夫还是写长篇;这是我当时的计划。可是,工夫不容易找到,而索要短篇的越来越多,我这才收起“写着玩”,不能老写笑话啊!《大悲寺外》与《微神》开始了第二组。

第二组里的《微神》与《黑白李》等篇都经过三次的修正;既不想再闹着玩,当然就得好好的干了。可是还有好些篇是一挥而就,乱七八糟的,因为真没工夫去修改。报酬少,少写不如多写;怕得罪朋友,有时候就得硬挤,这两桩决定了我的——也许还有别人——少而好不如多而坏的大批发卖。这不是政策,而是不得不如此。自己觉得很对不起文艺,可是钱与朋友也是不可得罪的。有一次有位姓王的编辑跟我要一篇东西,我随写随放弃,一共写了三万多字而始终没能成篇。为怕他不信,我把那些零块儿都给他寄去了。这并不是表明我对写作是怎样郑重,而是说有过这么一回,而且只能有这么“一”回。假如每回这样,不累死也早饿死了。累死还倒干脆而光荣,饿死可难受而不体面。每写五千字,设若,必扔掉三万字,而五千字只得二十元钱或更少一些,不饿死等什么呢?不过,这个说得太多了。

第二组里十几篇东西的材料来源大概有四个。第一,我自己的经验或亲眼看见的人与事。第二,听人家说的故事。第三,摹仿别人的作品。第四,先有了个观念而后去撰构人与事。列个表吧:

第一类:《大悲寺外》《微神》《柳家大院》《眼镜》《牺牲》《毛毛虫》《邻居们》

第二类:《也是三角》《上任》《柳屯的》《老年的浪漫》

第三类:《歪毛儿》

第四类:《黑白李》《铁牛和病鸭》《末一块钱》《善人》

第三类——摹仿别人的作品——最少,所以先说它。《歪毛儿》是摹仿J.D.Beresford的TheHermit。因为给学生讲小说,我把这篇奇幻的故事翻译出来,讲给他们听。经过好久,我老忘不了它,也老想写这样的一篇。可是我始终想不出旁的路儿来,结果是照样摹了一篇;虽然材料是我自己的,但在意思上全是抄袭的。

第一类里的七篇,多数是亲眼看见的事实,只有一两篇是自己作过的事。这本没有什么可说的,假若不是《牺牲》那篇得到那么坏的批评。《牺牲》里的人与事是千真万确的,可凡是批评过我的短篇小说的全拿它开刀,甚至有的说这篇是非现实的。

……

是想拿它写长篇的,一经改成中篇,我没法不把精神集注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又不能不把次要的人物搬运出来,因为我得凑上三万多字。设若我把它改成短篇,也许倒没有这点毛病了。我的原来长篇计划是把陈家父子三个与宋龙云都看成重要人物;陈老先生代表过去,廉伯代表七成旧三成新,廉仲代表半旧半新,龙云代表新时代。既改成中篇,我就减去了四分之三,而专去描写陈老先生一个人,别人就都成了影物,只帮着支起故事的架子,没有别的作用。这种办法是危险的,当然没有什么好结果。不过呢,陈老先生确是有个劲头;假如我真是写了长篇,我真不敢保他能这么硬梆。因此,我还是不后悔把长篇材料这样零卖出去,而反觉得武戏文唱是需要更大的本事的,其成就也绝非乱打乱闹可比。

这点小小的觉悟是以三十来个短篇的劳力换来的。不过,觉悟是一件事,能否实际改进是另一件事,将来的作品如何,使我想到便有点害怕。也许呢“老牛破车”是越走越起劲的,谁晓得。

在抗战中,因为忙,病,与生活不安定,很难写出长篇小说来。连短篇也不大写了,这是因为忙,病,与生活不安定之外,还有稍稍练习写话剧及诗等的缘故。从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三年,我只写了十几篇短篇小说,收入《火车集》与《贫血集》。《贫血集》这个名字起得很恰当,从一九四。年冬到现在(一九四四年春),我始终患着贫血病。每年冬天只要稍一劳累,我便头昏;若不马上停止工作,就必由昏而晕,一抬头便天旋地转。天气暖和一点,我的头昏也减轻一点,于是就又拿起笔来写作。按理说,我应当拿出一年半载的时间,作个较长的休息。可是,在学习上,我不肯长期偷懒;在经济上,我又不敢以借债度日。因此,病好了一点,便写一点,病倒了,只好“高卧”。于是,身体越来越坏,作品也越写越不像话!在《火车》与《贫血》两集中,惭愧,简直找不出一篇像样子的东西!

既写不成样子,为什么还发表呢?这很容易回答。我一病倒,就连坏东西也写不出来哇!作品虽坏,到底是我的心血啊!病倒即停止工作;病稍好时所写的坏东西再不拿去换钱,我怎么生活下去呢?《火车》与《贫血》两集应作如是观。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一月《宇宙风》第八期。

——编者注

后记

我读老舍 赵勇

老舍先生辞世五十周年似乎动静不小,比如微信朋友圈里,那几天就到处是关于他的旧文新作:自沉太平湖的传说,与赵清阁的情感往事,汪曾祺笔下的《老舍先生》,王友琴考证其“自沉”的文章……读来都令人唏嘘。就是在这种气氛里,我挨个儿读起了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为什么要一挨一篇读?当然是为了编选这个小说集,但说起来,我与老舍的小说也算缘分不浅。

大概是1978年前后,我父亲订过一阵子《人民文学》。那时候我十四五岁,读小说如饥似渴,正是瞌睡找不到枕头的年纪;见这本杂志小说不少,自然是印堂发亮,两眼放光。有一次,发现那里面有篇《正红旗下》,立刻来了兴趣。我的兴趣其实与这个小说的题目有关:现实中,“红旗”我已见得多矣;意念里,又因老背毛主席诗词和《放歌虎头山》,脑袋一晃,就晃出了“红旗”句子——不是“红旗猎猎,飘扬在虎头山顶”,就是“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然而,瞅着“正红旗下”愣半天,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这个句子怎么长成这样?“红旗”就“红旗”吧,为什么还要“正”一下?“正”与“红旗”是什么关系?“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已成固定表达,这个作家胆敢破坏这种句式?我在这个题目前搜肠刮肚瞎琢磨,看能否突然开窍,拨云见日,无奈想破了脑袋,依然不得其法。既如此,那就读小说吧,小说里总会有交代吧。

这就是我阅读老舍小说的开端。许多年之后,我查出《正红旗下》连载于《人民文学》1979年3~5期。

后来念大学,学现代文学史,就正式读开老舍的小说了,但那时候我似乎只知道他有长篇小说。于是乎,在老师或教科书的指引下,我从图书馆抱回了《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甚至还溜达到《赵子日》和《二马》那里,比别的同学走得更远。也真应景,读着他的小说,拍成电影的《骆驼祥子》忽然就上映了。大家伙儿呼啦啦涌向影院,回来之后,斯琴高娃演的虎妞就成了那个学期的话题。大概是那一阵子我迷上了《骆驼祥子》,课程结束时索性就以此写作业。我记得作业涉及这部小说的删改问题,于是又借回了《骆驼祥子》的不同版本。

再后来就把老舍放下了,好多年都没动过他的小说。

又一次读老舍应该是2001年。为了生计,读博期间我兼了一门现代文学史的课。讲这门课自然是绕不过去老舍的,便不得不在他那里用功。至2003年,导师童庆炳先生带着我等弟子与人民出版社合作,编写开了高中语文教材。教材有必修与选修之分,到选修课教材编写阶段,我主动请缨,独自承担起《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选读》一书的编写。编教材可不是闹着玩的,选谁不选谁,得在脑袋里面反反复复过筛子。捋着那些名家名作的时候,老舍先生便笑眯眯地向我走来了。于是我借回《老舍文集》,翻阅他的短篇小说,挑来挑去,最终选定了《断魂枪》。

但即便如此,那一回我也没有通读他的短篇。又十多年后,才终于有了这个机会。

这个机会需要珍惜。于是我先读电子版——在电脑上读,手机上瞧,kindle上看,后读纸版——干脆买回一套《老舍小说全集》,待七十多个短篇集中读完,已是昏天黑地,眼冒金星,故事和人物都开始串门了。

坦率地说,老舍的短篇小说并非篇篇都好,这与他一开始不拿短篇当回事有关,或者是许多稿子赶得急,他确实来不及仔细推敲(老舍把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命名为《赶集》,并在序中解释道:“这里的‘赶集’不是逢一四七或二五八到集上去卖两只鸡或买二斗米的意思,不是;这是说这本集子里的十几篇东西都是赶出来的:)。但老舍毕竟是老舍,他的不少短篇写得还是相当有水准的。记得王朔指点江山那阵儿,他把鲁迅、老舍、金庸都“看”了一遍,损了一通。但我读《我看老舍》一文,觉得王朔还算笔下留情。当然,短篇中他只认《断魂枪》,其余觉得也就那么回事。这个话说得比较满,我怀疑他是否通读过老舍的全部短篇。

与长篇相比,老舍的短篇取材似更广泛:拉车的,耍拳的,卖艺的,当巡警的,做妓女的,想学康小八的,假洋鬼子,小媳妇,富太太,穷学生,小知识分子……三教九流,应有尽有。他们大都来自社会底层,挣扎在生计的边缘。老舍也写过济南、青岛、重庆的底层,但似乎只有写到北平城的底层时才心里踏实。一写到这个底层,他就来劲,就左右逢源笔下生风,场景惟妙惟肖,人物活灵活现。于是我就感叹,老北京人的起居、饮食、民俗、悲苦、乐儿或范儿,以及市井百态众生相到哪里找呢?老舍的小说里,《茶馆》里。

老舍很擅长写人物,常常是几笔下去,张三李四王麻子就活脱脱地站你面前了。我注意到,但凡重要人物出场,他往往要来几句肖像描写,就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比如:“陈老先生的脸是红而开展,长眉长须还都很黑,头发可是有些白的了。大眼睛,因为上了年纪,眼皮下松松的耷拉着半圆的肉口袋;口袋上有些灰红的横纹,颇有神威。鼻子不高,可是宽,鼻孔向外撑着,身量高。手脚都很大;手扶着膝在那儿端坐,背还很直,好似座小山儿:庄严、硬朗、高傲(《新时代的旧悲剧》)。”这里描写出来的是陈老先生的威仪。有这个形象垫底,再往下看,就觉得老舍左一笔,右一刀,笔笔发力,刀刀见血,全是贴着人物写,围着人物转。例如,陈老先生应酬了一阵客人后,“又坐了一会儿,用大手连抹几把胡子,唧唧的咂了两下嘴,慢慢的立起来:‘不陪了。陈福,倒茶!’向大家微一躬身,马上挺直,扯开方步,一座牌坊似的走出去:天哪,一座牌坊!老舍怎么就想到了它?用它来显摆陈老先生的精气神,仿佛是量身定做,不宽不窄正合适。这个比喻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说到比喻,老舍小说中的好比喻可真是不少,再举一例:“我准知道她每逢交给我个小包,锅里必是连一点粥底儿也看不见了。我们的锅有时干净得像个体面的寡妇(《月牙儿》)。”这个比喻又是神来之笔。初看时,喻体与本体离得很远,但为什么越琢磨越有味道?——够十五个人琢磨半个月的。

老舍还是白描的高手,这一点我觉得深得中国古典小说的真传。《断魂枪》中,他写王三胜的武艺:“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拔,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忽然刀在右手心上旋转,身弯下去,四围鸦雀无声,只有缨铃轻叫。刀顺过来,猛的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又写孙老者的查拳:“腿快,手飘洒,一个飞脚起去。小辫儿飘在空中,像从天上落下来一个风筝;快之中,每个架子都摆得稳、准,利落;来回六趟,把院子满都打到,走得圆,接得紧,身子在一处,而精神贯串到四面八方。抱拳收势,身儿缩紧,好似满院乱飞的燕子忽然归了巢。”这些都是动作描写,又是精致的白描。读到这里,《水浒传》中那些精彩的白描段落就开始在我眼前晃动了。

老舍被称为语言大师,我这回读,不过是又一次夯实了这一看法。他一写到北平,往往是京味京白,像是脆皮萝卜调出的一道菜,舒心,爽口。但有时候,他又会变换一种语言,像《月牙儿》,就有一种散文诗的味道。看得出来,老舍一路写来,也在不断拿短篇小说做实验:有时叙述者话语滔滔,如大江东去;有时叙述者又换上女主人公的口吻,婉转得如小桥流水。还有时候,读着他的小说,我就像听人说相声,有捧哏的,有逗哏的,末了还抖一包袱。写了一辈子短篇小说的汪曾祺放过一句话:“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可以说,这个特点早已被老舍操练得炉火纯青了。

还有主题,情调,结构,幽默中的悲悯,含泪的嘲笑,传奇性,批判性,等等,这些我就不吱声了,留待读者朋友细细咂摸吧。

总之,这一路读下来,就一个字:值。相信读者朋友也会不虚此行。

这里的二十二篇小说是从老舍先生的六个集子里选出来的。它们分别是《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火车集》(1939)、《贫血集》(1944)和《集外》。前五个集子由老舍亲自编订出版,后一个则是舒济、舒乙把散轶短篇编起来的集子。这些集子中,除《集外》每篇小说附有原始出处外,其他五集均无此项内容。我选出来的这些小说,既附上了原发报刊名称和发表时间,也严格按其发表先后排序。这样做,自然有图省事的意思,却也是想把老舍的写作时间和风格之变体现出来。老舍在《樱海集》的序里说过,因教书变动和好友之死,他笑不起来了,由此也带来了小说风格的变动:“这个变动与心情是一致的。这里的幽默成分,与以前的作品相较,少得多了。笑是不能勉强的。文字上呢,也显着老实了一些,细腻了一些。”也就是说,幽默虽是老舍小说的本色,但从《樱海集》开始,这种幽默便开始收敛。而写到《月牙儿》《老字号》《断魂枪》时,幽默已几近于无,取而代之的是清冷、悲苦和悲凉。如果把这个集子中的小说挨着读过去,读者朋友或许也可以感受到这种风格的变化。这也是我如此编选的用意之一。

编选的原则自然是“好”字当先。凡思想性与文学性统一得好的作品,优先入选;但与此同时,我也尽可能兼顾其风格的多样化,以及它们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选出来的这些作品当然都是短篇小说,唯《新时代的旧悲剧》字数稍长,疑似中篇——作者本人就把它看成了中篇。但我觉得,这篇作品成色足,有看头,把它当成短篇收进来,也似无不妥。

我还在《老舍文集》(第15卷)中选了一篇《我怎样写短篇小说》,放在本书开头,便于读者了解老舍先生的写作背景。从这种夫子自道中,我们能够看出老舍的“写什么”和“怎样写”。只是,他既实话实说,却也自谦之词甚多,读的时候还是需要略加分辨的。

最后,我要感谢老同学赵雪芹女士。正是她的热情相邀,我才有了这次阅读之旅。而她的充分信任,也让我有了一些压力。于是我不得不调动起浑身的鉴赏细胞,以期不辜负她的重托;同时我也想以此选本,就教于老舍研究界和广大读者朋友。

2016年9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成问题的问题(老舍短篇小说精选)(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老舍
译者
编者 赵勇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16484
开本 32开
页数 36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69
出版时间 2017-05-0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52
CIP核字 2017020429
中图分类号 I246.7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52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