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欲望的世界(欲望与精神心理学)/欲望动力心理学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类世界观是怎样形成的?人类精神世界是怎样形成的?张振学著的这本《欲望的世界(欲望与精神心理学)》借助现代量子物理学理论回答了关于宇宙第一推动力的千古疑问。

本书认为:人类如果没有认知能力,便不会产生任何欲望,而没有欲望种子在内心中的暗中萌动,人类的认知之花就会萎靡和凋零。人类的欲望与认知总是共轭并行,逐层上升,共同推动并演绎着一个奇妙的精神世界,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内容推荐

张振学著的这本《欲望的世界(欲望与精神心理学)》从人类欲望产生的生理结构入手,阐述了人体生理系统与欲望系统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对应关系,总结了人类十大基本欲望属类。同时本书还依据欲望系统理论和欲望层次理论构建了逐层递升的人类欲望塔(亦称人类精神塔),描绘了人类自我意识成长、精神世界形成与发展的全景式路线图,并由此建立了主客观两个世界的奇点理论和人类世界观形成理论,揭示了宇宙的功能性存在意义,而且还从多个视角论证了欲望是人类精神宇宙的*推动力的崭新命题,深刻解读了宇宙客观意志与人类主观意志的深层次演绎关系和转化原理。

目录

前言:一本解释世界并改变自我的书

第一章 人体八大欲望系统——人体生理系统与欲望系统的关系

 一、欲望的产生与人体生理结构

 二、生理系统与欲望系统的关系

 三、人体欲望系统理论与欲望的基本分类

 四、人类十大基本欲望属类的科学总结

第二章 人类欲望塔——人类欲望层次递升原理

 一、生理系统与欲望层次

 二、人类生理—欲望—精神逐层递升原理

 三、人类欲望塔:精神层次的递升与自我意识的成长

第三章 人类精神世界形成原理——精神世界形成与发展线路图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交汇的奇点

 二、主客观两个世界的对称关系

 三、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的能量传导与转化

 四、客观世界有多博达,主观世界便有多宽广

 五、不同个体主观世界的交合与重叠现象

 六、人类是始终行走在主客观两个世界毗连点上的动物

第四章 世界观本自于观世界——人类的世界观是怎样产生的

 一、人类世界观的奥秘

 二、动物的世界观

 三、人类的世界观

第五章 关于上帝创世说的另类解读——宇宙推动力的新发现

 一、宇宙的功能与功能的宇宙

 二、客观世界向主观世界的演绎过程

 三、智能与意识的关系

 四、人类智能与神经机器

 五、人类自我意识的天然局限性

 六、人类智能杆与智能阈

 七、功能的数量效应与功能的结构效应

第六章 从物质宇宙到精神宇宙的华丽转身——人类精神世界的层级递升与衍射

 一、人类主观精神世界的精彩呈现

 二、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三、人类精神宇宙的演绎过程

 四、人类精神宇宙中的各大星系结构图

 五、人类精神宇宙运行原理

第七章 人类精神现象的质能转化原理——精神世界的形成与质能结构主义的诞生

 一、人类精神世界的层次理论

 二、从上帝粒子看宇宙精神

 三、宇宙质能关系定律的疑点与重设

第八章 宇宙一元结构模型——意识与物质在能量概念下的物理性统一

 一、人类意识的量子化推论

 二、我们看到的世界仅仅是能量转化的形式

后记

试读章节

从基本欲望出发,人类由此衍生出了无数高级欲望或低级欲望的次生欲望,构成了巨大庞杂的人类欲望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发现,欲望与欲望之间,包括但不限于高级欲望与基本欲望之间,显而易见存在着一种互动互推的特殊关系,比如实现了权力欲,顺势也满足了荣誉欲、尊严欲、支配欲、占有欲、控制欲等;再比如一个人的食欲迟迟得不到满足时,顺带也威胁到生存欲、安全欲、舒适欲、审美欲等。我们把欲望与欲望之间存在的这种互相影响、推动、牵扯、掣肘和制约的连带作用或连带关系,称之为欲望连环效应。其中可分为好运连环效应和霉运连环效应两种情况,前者如实现了权力欲的例子,后者如食欲迟迟得不到满足的例子。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会看到,一个人一步走运,则步步高升,一步赶不上则步步赶不上。好事总是以“一花绽开百园舂”的锦上添花的逻辑规则演绎。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好运连连,各种荣誉、头衔、官阶、职务、财富纷至沓来,一扇扇好运的大门不断向他打开:不但作品连续畅销,还相继获得了人民艺术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等荣誉和职位,几近达到了“社会通吃”的境界,令人艳羡不已。这些都是欲望连环效应所致。同样的,坏事也总是以“屋漏偏逢连夜雨”的雪上加霜的逻辑规则运行。秦代商鞅推行的连坐制,一人犯法,株连九族,很多人都要跟着倒霉,这是社会性连环效应沾坏光的情况;还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社会性连环效应沾好光的情况。这就是说,一个欲望会连带地辐射和延伸到其他欲望或其他与自己有关的人身上去。这些现象都是欲望连环效应发生作用的结果。

同时,在十大基本欲望中,有八种准欲望事关个体的物质性生存,直接影响个体的生命运行,具有明显物质性欲望特征,我们之所以把这种纯粹的生理性欲望称为准欲望,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以这些欲望为准则、以这些欲望为核心,其他一切欲望都是由这八种准欲望衍生出来的,并自始至终为这八种准欲望服务,这八种准欲望计有舒适欲(物质性目标为住所、衣物、阳光、景观等)、呼吸欲(物质性目标为空气)、饮欲(物质性目标为水)、食欲(物质性目标为食物)、小便欲(物质性目标为空间场所)、大便欲(物质性目标为空间场所)、性欲(物质性目标为性对象)、动欲(物质性目标为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条件);另外两种欲望,包括控制欲(非物质性目标如权力等)和认知欲(非物质性目标如信息等),属于精神性欲望,事关个体的意志性体现,直接影响个体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明显的智能性欲望特征。物质性欲望所对应的目标具有实实在在的物质意义,其作为填充物的紧缺性决定了该欲望的满足程度和满足水平。

为什么把舒适欲和动欲也列为物质性欲望,却是具有另外的考量的。原因在于这两种欲望也是由物质性资源或物质性能量来实现和满足的,离开了物质性资源和能量,这两种欲望不但不会得到满足,而且在这些物质性资源或能量极端匮乏的条件下,也同样会影响生命与健康。比如影响舒适欲的温度、影响动欲的生理条件和空间条件,都会直接关乎个体的生命与生存。这跟精神性欲望中权力欲、控制欲、荣誉欲等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人的权力欲、认知欲、荣誉欲等精神性欲望,即便极端到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也不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生命运行。

在物质性欲望中,包括呼吸欲、饮欲、食欲、性欲、动欲、大便欲、小便欲、舒适欲等,是事关人类生存质量的最重要的八种欲望,这八种欲望涉及到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空气、阳光、水、食物、衣物、住所、性伴侣和自由活动的空间,我们将这八种欲望称之为物质资源型欲望。一般地,一个人只要基本满足了这八种物质资源型欲望,生存欲和生命欲就不会发生危机。除此之外,其他以非物质性资源为目标的欲望,我们称为精神感受型欲望,如控制欲、荣誉欲、价值欲、归属欲等。

如果人人都能正常获得物质资源型欲望的满足,社会就达到了基本的和谐稳定,人生就获得了基本的平安幸福;如果精神感受型欲望也能得到基本满足,则更是锦上添花,两全其美,丰衣足食,康乐俱全。

事实上,有些物质资源型欲望所期待的对象可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满足呼吸欲的空气,满足饮欲的水等,这种情况下的欲望满足条件和方式就会变得简单而有效,一般不会成为欲望满足的难点。人类社会发展数千年以来,通常只有舒适欲(涉及到用来保暖的衣物、用来居住的房舍、自由并安全的社会环境)和食欲(涉及到通过正常劳动而获取的食物)两大欲望最是影响人生幸福和安稳的关键性欲望。社会民众也大多是由于这两项欲望难以获得基本满足而引起恐慌、骚乱甚至动荡。这也是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不敢怠慢的两大欲望管理课题。

P19-20

序言

一本解释世界并改变自我的书

本书系将欲望作为具有开端意义的学科门类进行研究,并以物理学为依托,以生理学为基础,以心理学为导向,以认知神经科学为介质,以欲望作为人类主观世界的第一推动力,借助欲望层次理论和自我质能结构理论模型,构筑了一个规模宏大、经纬万端、独出机杼的理论体系,藉此演绎并绘制了人类精神宇宙的巨幅画卷。从此,人类主观世界的大门在欲望力所指引的方向上被一脚踹开,虽是庭院深深,红尘滚滚,却是三观尽显,一览无余!

同时,我们借助主观世界不断闪烁的幽微的光芒,一路走去,甚至还惊异地发现了主客观两个世界所存在的奇点性契合与叠加,进而别具只眼地领略到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发生与发展的神奇风貌和诡异踪迹。

欲望动力心理学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欲望与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人类欲望对精神宇宙的形成和发展所具有的特殊驱动作用、人类欲望与心理的本质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与表现,从而更理性地把握自身言行、更准确地解读他人动机,并藉此恰到好处地处理社会关系和引导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一门新兴科学。

人类的所思所言,所作所为,无一不源于自身欲望的诱使和驱动,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行状态、一切人文成果和客观面貌无一不掩映着欲望碾轧的辙痕,无一不是内心的欲望在外部世界绽开的魔幻之花。这是对于人类整体而言的。对于人类个体而言,也莫不如是。

任何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无不串掇着无形的欲望的丝线,无不是自身内在欲望的展露与体现。表面上的成功或失败,平凡或卓越,顺利或坎坷,平安或灾难,吉凶或福祸,等等,无一不是源于内心欲望的蛊惑、诱使、感召和驱动而造成的一种客观现状和自我感受。

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人们把握好和规范好自己的欲望以及对欲望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分寸,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自然,适应各种不断变化着的生存环境。

同理,如何把握好或规范好别人的言行,其实也是如何把握好和规范好别人的欲望的问题。特别是作为各行业、各领域的领导者或管理者而言,不但要善于把握好自己的欲望坐标,也要善于把握好别人的欲望曲线,从而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领导和科学管理。

欲望动力心理学不但能帮助你实现梦寐以求的夙愿和理想,让你的人生获得可期待的幸福和满足,而且还能有效地帮助你避开“欲壑难填、利欲熏心”的罪恶的渊薮;不但让你更全面和更深刻地认识和改造外部客观世界和人类主观世界,而且也能让你更准确和更现实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和提升自己;不但让你更有分寸地把握欲望底线,让欲望之手成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绝不让欲望的无底洞成为蛊惑自己抬脚踏空的人生陷阱,而且也可以让你在为人处世、职场交际、商场运营、员工管理、社会治安以及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等过程中更好地揣摩和洞察别人的欲望脉搏,让欲望之衡成为丈量别人品德与意志的尺度,让欲望之力成为引导和激发别人产生特定行动的精神号角。

可以说,欲望动力心理学就像一剂良药,既能养生又能健体,既能治病又能防疾,不但可以使自己的人生功德圆满,而且也可以对别人的七情六欲洞幽烛微,并施以恰当的指教、规范、训诲与管理。

当然,研究欲望动力心理学的功用还远不止于此。按照法国哲学家德勒兹与精神分析学家伽塔利的观点,欲望者同时还是一台创造和生产世界人文万物的“机器”,在西方被广泛描述为“欲望机器”,即在宇宙系统与社会伦理关系中,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对偶或对称关系。此即对立者或对应者的永恒轮回,永恒重复。它是因主体向往获得某物或达到某种目的而自行运转、产生能量、并经由零件与要素组成的一种特殊装置。

我认为这台特殊装置不但可以将客观世界映照、投射、拼接、组合、演绎为主观世界,而且也能将主观世界辐射、描摹、仿造、复制、落实为客观世界。正像人类看到飞鸟便会产生飞的想法,而后便能制造出飞机;看到美的景观便会产生美的蓝图,而后便能创造出丹青;看到野兽奔跑便会产生追赶的念头,而后便能制造出汽车;看到好的人物便会产生爱的欲望,而后便能施与爱的情感,如此等等,皆可理解为欲望机器在工作,在运转,在生产,在创造。通过这台机器,客观的现实似乎都可以变幻为主观的梦想,而主观的梦想似乎也都可以演变为客观的现实。

欲望作为一种“对缺乏者的抱憾”,蕴藉了愿望、想往、要求、欲求、物欲、性欲、肉欲等所想要的东西,与此同时排斥其反义领域的诸如疼痛、苦闷、轻蔑、冷漠、惰性、恐慌、忧虑、厌恶、不安、无视等不想要的东西。机器作为一种创造工具或研发器械,也涵盖了具有机械装置或类似器械装置的诸如工具、器物、火车头、计算机、机器人、动物机体、身体器官、机构、机关、文学创作、绘画作品、雕刻作品、影视作品,以及人、东西、地球、宇宙、基本粒子等可以实现人类意图的一切事物。“欲望机器”把技术、技艺、力量、观念、理想、精神、计算、缝纫、打印、复制、传输、虚拟处理、翻译、战争、航海、交通、舞台、人、动物、政治、社会、经济、艺术、世界等统统融入其中,并试图像变戏法一样将这些东西一一研发和制造出来。

这就是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和不文明成果,无一不是欲望生产和制造出来的,这也许就是“欲望机器”之概念被提出来的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欲望动力心理学不仅可以造福于个人,也可以造福于社会,不仅可以解读内在的主观世界,也可以解读外在的客观世界,不仅可以解读自然景观的形成之妙,还可以解读人文景观的形成原理。

就简单的社会个体意义而言,人在自我认识与自我保护方面(内部力量)要寻求最大限度的满足,有赖于得到他者力量(外部力量)的呼应、支持与配合,也正是在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的相互合作、竞争、交融的共同作用下,作为人的自我才能不断成就自身、满足欲求、净化心灵、提高素质,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美化生活、实现幸福的目的。

欲望在帮助你成功把握前进方向的同时,还能帮助你有效地洞穿和驾驭他人的欲望,使他人的欲望目标与自己的欲望相契合,然后借势而动,借力而行,轻松而高效地达成自己的目标。这一点,对于领导者来说尤其重要,它同时还是一种有效管理下属、带动下属和激发下属工作积极性的高明的管理手段。

欲望如火。生活中我们知道,只有用适当的火苗才能为自己烹食煮饭,保暖护身;火苗太大,不但可能会烧着自己,也可能会烧着别人;而别人的欲望之火太大,在烧着他自己的同时,也要小心烧着你、烧着其他人。所以,欲望之于人、之于社会都是一种不可小觑和利害攸关的事件。

……

我最初的计划是推出八个专题,分别为《欲望与认知心理学》《欲望与意识心理学》《欲望与精神心理学》《欲望与人格心理学》《欲望与行为心理学》《欲望与场域心理学》《欲望与舒适心理学》《欲望与情绪心理学》。

除此之外,我甚至还设想以上述八个专题为基础,进一步创作并出版《欲望与政治心理学》《欲望与经济心理学》《欲望与文化心理学》《欲望与道德心理学》《欲望与法制心理学》《欲望与犯罪心理学》等多部作品。但由于时间所限,未能如愿。

全书系写到2016年的时候,前五本便基本完成了,后面三个专题由于时间关系,仅仅写出了主要观点,未能展开铺陈,不免有些遗憾,但我自觉确实有些倦了,便临时决定把欲望与舒适、欲望与情绪这两个专题全部合并到欲望与场域心理学之中,因为欲望与舒适、欲望与情绪问题虽然未能展开论述和独立成书,但细究起来,它们皆在我创设的欲望场理论的统摄范围之内,也是完全可以自圆其说的,更何况这样安排也并不妨碍这两大课题可以自成体系的特点。

这样,我的《欲望动力心理学书系——欲望的世界》至此算是正式完成了,八个专题合成六本书出版,共计一百多万字,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如果将来兴致再起,或许有机会可以对后面的诸多专题深研细究,展开论述,以补遗憾,也是可能的。

这里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系缘起于现代量子物理学对于哲学和心理学产生的巨大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惊人的理论成果,更给作者带来了强烈的思想震撼。本书系借用美国著名粒子物理学家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利昂·莱德曼在《上帝粒子》一书中提出的“上帝粒子”概念,试图借助量子物理学最前沿而奇妙的理论模型,为现代哲学和心理学寻找一种更独特而有趣的逻辑推演方法和证明路径。所以,本书系在探索世界本原问题上,以《圣经·创世纪》中上帝的概念开始说起,最后落实到莱德曼所提出的著名的“上帝粒子”的概念,整个讨论过程富有缜密而生动的逻辑推演机趣。我们高兴地看到,为了回答亚里士多德时期既已提出的关于“宇宙第一推动力”的千古疑问,量子物理学家们以其高妙的证明手段,正在逐层剥去套在人们心灵中的宗教外衣和神话色彩,进而为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提供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我在本书系中对于人类欲望的分析和阐述,借鉴了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成熟的理论范式,以独成体系的论证方法,对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大脑认知等事关人类终极之问的基本问题提供了别开生面的观照视角,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用以解读人类欲望心理、行为动机、人格品质、自我意识和精神宇宙的理论模型,试图对人类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动机做出更精准的数学解释。

鉴于我对于经典物理学特别是量子物理学的理论造诣和理解深度所限,在逻辑架构上和观点阐释上难免存在一些浅见、偏颇、甚至谬误之处,敬请各界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利本书系在进一步修订和再版时参考和借鉴。

作者

2017年4月于北京

后记

当我创作完成《欲望动力心理学书系:欲望的世界》这一百多万字的书稿之后,疲倦地打上最后一个句号时,心情倏然感受到了一种莫大的轻松和解脱。好像从此以后,我终于从欲望的世界里逃离出来,再也不必为人的欲望问题而焦灼和纠结了。

要知道,我在整个前半生的五十多个年头里,差不多每一天都被各种各样的欲望包围着,蛊惑着,困扰着,差不多每一天都有自己的欲望与别人的欲望交叠在一起,纠缠在一起,振荡在一起,搅得我心乱如麻,躁动不安,压得我常常喘不过气来,笑不出声来。这也许是我决定把欲望这根硬骨头啃烂嚼碎的原因。现在是啃完了,嚼完了,似乎也到了该向欲望告别的时候了。

想到本书系的写作过程,与其说是一种创作,不如说是一场修炼。但真正修炼到彻底告别欲望的程度,目前似乎还真是做不到。因为我们都活在欲望的世界里,在欲望的世界里兀兀穷年,疲于奔命。欲望是伴随人生之始终的魔咒,你不从这个世界上灭失,它就一直缠着你不放。不论你,不论他,不论我,任谁都不能幸免。

不过,我想大概也不必如此悲观。我们正是因为每天都活在欲望的世界里,每天都受到欲望的驱策,才使得我们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才使得我们不断参与社会的合作与竞争,才使得我们不断追求人生的幸福和满足,才使得我们不断寻求和感受人生的意义之所在。

关于人类欲望问题,几乎每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或多或少地做过程度不同、角度不同和观点不同的讨论。但到目前为止,基于我个人的阅历所限,还没有看到任何一部长篇大论和穷原竞委的专著。本书系的写作经历了八年的时间,我为此也付出了不少精力和代价,如能引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给予热心关注、支持、赞导和批评,我将足以欣慰并感戴不尽。

这里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阐述问题起见,我还在本书系中绘制了上百幅图片,试图对一些抽象、玄奥、高深的欲望问题做出形象化和视觉化的解读,其效果如何相信读者诸君会看得明白。其中也有个别几幅引自于网上现成的图片,这几幅图片连同内文中引用和借鉴的一些专家或学者的优秀理论观点,对于我阐述欲望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和支撑作用,由于无法与作者取得联系,我对此深感不安,并致歉意。如日后有机会取得联系,我将合理支付报酬,表达我对他人劳动成果的理性尊重。

另外,鉴于近年来国内学术环境和图书市场出现的一些乱象,让我产生了一些令人尴尬的联想。所以我不得不在此做出一个简短声明:本书系为原创作品,凡引用本书系观点,敬请注明出处!本书系作者愿意看到正当的学术讨论、引用或翻译。凡未合理注明出处的,或对本书系内容进行改写并将本书系观点当做自己的观点进行发表的,将视为抄袭或篡改。一经发现,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书系虽为学术专著,但考虑到内中所阐述的欲望事件与每个人的一生都息息相关,所以,在写作手法上,我尽量避免使用高深的专业术语,力求把问题阐述得简单浅近,通俗易懂。所以,本书系既适合有志于从事心理学领域研究工作的同仁作学术讨论之用,也适合那些拥有普通学历的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咨询师、教师、大学生、一般爱好者或为自我心理问题长期受到困扰的人士阅读,但愿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作者

2017年4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欲望的世界(欲望与精神心理学)/欲望动力心理学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振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495198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7-05-0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2016173993
中图分类号 B848.4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