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南楼变/新浪财经精品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2010年“国际旅游岛”概念使海南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琼岛楼市是否会再次遭遇泡沫?会不会因政策隐没和市场热度被灼伤?本书梳理了20年来海南楼市的发展脉络,剖析了海南楼市发展的未来走向。

全书分“轮回”“嬗变”“思辨”“新政”四篇,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末海南的文昌、琼海、博鳌、三亚等地房地产开发的艰难历程,解读了海南楼市的发展现状,追问并剖析了海南楼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潘石屹称:“海南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海南楼变》这本书中所描述的内容与我记忆中的海南时光非常吻合。”

内容推荐

 “梦开始的地方”、“捞第一桶金的地方”、“北纬18度中国唯一的后花园”……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成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海南岛的景象。数十万大军满怀豪情来到这里,开始了第一轮的建设,打桩机第一次震响海南的土地,鲜活的MBA课堂成为众多闯海商人们对那些岁月共同的评价。

 2010年1月,又一轮新政策春雷般炸响。

 “国际旅游岛”概念使得海南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本书追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轮改革大潮中的闯海人与弄潮儿,追问如今海南楼市的开发主力军,捧请主管副省长解读海南楼市未来的发展战略方向。与此同时,我们还沿着东海岸走访了文昌、琼海、博鳌、陵水、三亚等数座城市,“如火如荼”是这些城市的唯一共性。

 本书是新浪财经与新浪乐居重磅推出的思辨中国之“亲历海南楼市”,从您捧起这本书开始,一起和我们追寻——琼岛是否会再次遭遇泡沫?会不会因政策隐没和市场热度被灼伤?被遗忘的新老海南人如今会怎样?《海南楼变》力图窥视和展现海南楼市发展的神奇与瑰丽……

目录

序 在历史的天空下看海南的过去与未来/1

卷首语

海岛沉浮/1

海南楼市进入蛰伏期/5

第一篇:轮回

 [决策者说]

海南不会重蹈覆辙/10

 [留守者说]

“闯海”人的暮年/24

主持人“下海”/29

不识时务的香港“商人”/34

李英姿:我们为什么坚守这片热土/39

 [离去者说]

重访六君子易小迪:悲观主义者/47

重访闯海者之潜伏者张宝全/56

张宝全:海南楼市没有泡沫/62

潘石屹闯海南/67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73

第二篇:嬗变

航天城文昌 文昌速度/88

博鳌 珍贵?真贵!/91

陵水 国家级贫困县的摇身一变/94

三亚 让灵魂跟上脚步/98

均价8万自称不贵/102

海南城记/108

博鳌之父蒋晓松/111

第三篇:思辨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背景下海南房地产重要的机遇/120

海口下午茶:四代“闯海人”的楼市感悟/123

博鳌下午茶:热闹之下的冷静思考/131

三亚下午茶:激辩海南楼市泡沫/140

今天的海南楼市绝非18年前可比/147

第四篇:新政

解析新政下4月海南楼市的数据真相/154

把海南岛跟台湾作比较/159

钱“松”地“紧”下的中国楼市/166

海南旅游地产未来10到20年是高速发展期/174

海南省省长助理、省旅游委主任陆志远/179

海南房地产发展脉络/185

试读章节

新埠岛的这片别墅区,最早是在1994年被海口市政府下属的一家国资背景的拿地开发,但由于当时房地产泡沫刚刚破灭,开发商手里“差钱”,就索性直接卖地给个人,至于楼房怎么盖,就是买家的事。于是在这片别墅区里出现了造型各异、千奇百怪的小楼房。

从眼下的价格看,老牛当年60万买下这个房子,占地600多平方米,合一亩多地,并不贵。可是在2005年,这笔钱对老牛来说也不是小数目。“当时我们已经定了一套公寓房,也就40多万,才100平方米。想到年纪大了要有一个园子。就把那个退了,再向人家借了钱,就买了这个楼。”

“老牛这个人就是较真,做生意也规规矩矩的,从来不搞回扣,生意一直马马虎虎,这些年来也没有弄到多少钱。”老牛的妻子淡淡地说道。

1993年,老牛初来海口,除了兜里的5万钱,别无长物,“干什么好?”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一天,他和妻子在马路上看到正在建工棚,“她就去问人家是做什么的,当时说准备出租,结果我们就从那儿做一个汽车维修厂。”20多年前,老牛在重庆时,单位里有30多台车,平时没事,老牛就常去单位的汽车修理厂转悠,时间一长,老牛居然成了厂里的修车能手。

“他青年时,就爱修个无线电、电视机。”老牛妻子说,“后来我们花了3万租下了厂棚,再加上2万的押金,所有钱都投进去了。当时请来的工人都不懂修车,最多只能打打下手,包括换个水箱,都得老牛自己做。”

老牛至今仍记得,修理厂开张后,接到的第一张单子是一台大修的标志205,为了省钱,妻子得千里迢迢渡海到广州去买零配件。谈起创业的艰辛,看着妻子,老牛泪流满面。

不过局面总算打开了。

“修理厂就在(农垦)那一块,很多人比较信任我们,那边很多车。就把他的车拿给我们修,慢慢就好起来了。做的过程中,我们遵守一个原则,能修的一定不要换,能换和不换的我们尽量先修,修好了以后再,这样的过程中也给工人带来一定的麻烦,进度就先得慢一些,我们能挣的钱就少一些。”

“咱们那个年代的人耿直。”老牛摸下光亮的脑门,“较真到什么程度?搞了很多笑话,这是我们不会经营的弱点。法院、检察院很多机关的公车到我这里修,他们的车队长,都要有好处。我甚至倔到什么程度,坚决不给好处,到领导那儿去告他们,我没想到,告了他们,领导反而不来了。”

2006年,老牛汽修厂的厂棚被开发商收回了。“我干了十多年的汽修厂,到我关的时候一共才90万元钱。”老牛说,“司机都说,再也见不着这么实实在在的老板,包括我的工人出去以后到很多其他地方,现在的老板黑得不得了,哪里像你这样。”

“我的工人对我还不错,过年过节还来看我,我有什么事还都来帮我。还是非常不错的。2006年下来以后,2007年待了一年,觉得没有事做,确实也是不好过。于是就开始筹备做个咖啡馆。”咖啡馆原本是打算让女儿经营的,可是家在大陆的女儿,最终还是没能过来。

老牛的咖啡馆都是用废弃的渔船船木装饰。“我跟老伴一道拿着照相机到处玩,拍新浦岛,最近的照片全部都是这儿的人和角色。正好遇到渔民报废的船在里面。”老牛突发奇想,不如把船木废物利用起来。

“这些船木在海上经历过风吹雨打,木上的痕迹似乎记录着一段历史,这种历史感就如同自己照片里老人脸上的皱纹一样。”于是,老牛到处寻找,从渔民手中买了两条报废的旧渔船。

“运回家看上去很简单,可没想到真难,船长15米,宽5米,近30吨重。一般的车装不了,租了辆大平板车才搞定。”接下来的活也不比预想的轻松,“分解也很难,一只船有几千枚大小不同的又经过长时间海水泡过的铁钉,请来两位专业拆船工人用了两个月才分解开来。”

老牛请来了木工,把屋里的吧台设计成一条船的形状,用的就是船舷的原木,木上有船缆绳磨出的深深的痕迹;甚至连小院大门的入口处的小桥,也是用不规则的船木制作,踩上去感觉上了船头,小点船木做成了桌椅。

风格另类的咖啡馆很快被海口的媒体注意到,当地的博友还把这里定为俱乐部。

船木之外,点缀在咖啡馆的是一幅幅照片,这些都是老牛和妻子来海口后拍摄的。“这样的天气越来越少了。”老牛的妻子指着一幅火烧云的照片说。谈及摄影,老牛又想起了自己被盗的相机。这个倔强的老头还是想不通,“为什么我对他们那么好,他们要这样对我。”

“他总是把别人当成自己。”老牛的妻子一边说,一边给客人端上咖啡。P26-28

序言

在历史的天空下看海南的过去与未来

吴晓波(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

新浪财经要推出一部描绘海南楼市的图书《海南楼变》,主编邓庆旭兄找到我作序。但事实上,对于海南楼市而言,我相信很多观察者都会有一样的感受,那就是无话可说。在这部《海南楼变》中的开头,也戏剧性的用了“轮回”两字。因此,我想从历史的角度来梳理海南楼市变局的两大基因,借此表达一下观感。

这应该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商业意识的觉醒跟欲望和冲动有关,但群体性的躁动往往又常演变成灾难,这是海南楼市在22年时间里跌宕起伏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到今天,历史还在延续,手头的这部《海南楼变》是对发生在2009—2010年间海南新一轮楼市波动的记录与观察,但我相信,这只是历史很小的一部分,因为潜伏在中国社会意识深处的一些记忆始终在显现。

那中国社会意识里的基因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土地。

事实上,只要我们将视野放得更长远些便会发现,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诸多变革,始终都是围绕着土地资源而展开的。从战国秦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到中国共产党上井冈山后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再到中国1978年由联产承包责任制引燃的改革开放,土地始终是一切变革的核心要素。也因此故,当海南在1988年建省时,改革开放刚过10年,初始的激情已近耗尽,下一步往何处去是一个悬疑,于是土地的作用再度出现——海南建省,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由此开始了上一轮的楼市狂潮。

我在《激荡三十年》中曾对那时期的社会背景有过不少描述,而这部《海南楼变》则更进一步的增添了更多细节:1992年,中央给予海南一项特权——海南省的土地税收全部归特区,一时间,海口和三亚便笼罩在了打桩机的声音里,海南每年新增的房地产企业多达1万家以上,土地倒卖让很多人一夜暴富,整个海南都成了一个巨大的“击,鼓传花”的游乐场。最终,游戏结束了,夹杂着很多人或痛苦或欢乐的尖叫,在裸露的钢筋水泥的背影下,一批人幸运地全身而退,而更多人倒在了狂欢中。20年以降,历史何其相似。

其实事情就是这样简单:海南之所以成为热土,一方面是中国人对土地狂热的天性,但每每政策又会成为推动这种天性释放的推手。在两次海南楼市热潮中,我们都能看到政府有形之手的力量。1992年是因为海南成为经济特区后,土地政策的瞬间开放,一块巨大的蛋糕突然出现在一群饥饿者面前,结果自然是场疯狂的盛宴了。而去年再度兴起的海南房地产热潮,又是因为新的“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实施,赋予了海南某种政治上的特权之后,再度呈现的疯狂。这样的历史又何其相似。

英国人阿诺德·汤因比曾有过一个发现:他在研究了人类上下千年的历史后指出:文明的产生常跟气候有关。举例而言:靠近两极的地区,因为天气寒冷,人类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室内思考人生与艺术,因此像俄罗斯便多出产诗人与思想家;而在赤道附近,天气炎热,人们长期在外活跃着,因此巴西与南非便盛产绚丽的足球……作为中国最接近赤道的一个省份,海南的沙滩与美女、椰树与海风经常成为中国人向往自由奔放的致命诱惑,但却因为同样的原因,拥有了一种历史的宿命。

寥寥数语,是为序。

书评(媒体评论)

海南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海南楼变》这本书中所描述的内容与我记忆中的海南时光非常吻合。

——潘石屹(现任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从北京来海南已有23个年头。《海南楼变》一书中的很多内容勾起我对这一段历史的回顾。《海南楼变》捕捉了23年海南发展变化的焦点,很值得一看。

——迟福林(现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看《海南楼变》,想到更多的是人变。海南不仅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我们梦想实现的地方。

中国房地产市场需要更多的《海南楼变》这样的书,既有历史责任感,又有对个体的尊重与关怀。

其实我们国家几十年的发展进步的历史,也都需要这样的记录与反思。

——张宝全(北京今典环球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理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南楼变/新浪财经精品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庆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30278562
开本 16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4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99.276.6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