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夏威夷(当东方遇上西方)
内容
试读章节

98岁高寿的老奶奶,在门口徐步走出来迎我们,她笑意盈盈,炯炯有神。我将花束捧上前送给老奶奶,轻抱她。她骨骼纤瘦,近看,老奶奶那细细的描眉、一层亮粉色唇彩,打上桔粉色腮红的面颊,岁月皱纹都显得细腻而优雅。

“我们家是山上的第一家”,老奶奶悠悠地说,“60年了,房子还是当年的老样子”。繁复雅致的客厅,嗅得出历史的昧道。冬天取暖的壁炉上,摆放着中国古书画和精美瓷器,这些都是中国移民的寻根印记。

书房里,摆放着教授的藏书和老照片。一只雕刻精细的樟木箱子,是家里的传家宝,“这是我曾祖父从中国带来的”。19世纪中期在加利福尼亚出现淘金热,来自中国广东的劳工成为第一批移民。老奶奶说,“我父亲后来从加州到夏威夷,成为夏威夷第一批种植水稻的人。”

教授的父亲在可爱岛出生,家中排行最末,上面有三个姐姐和四个哥哥,是当地为数不多的中国人。老奶奶当年在可爱岛当中学老师,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珍珠港事件那天,我们正在上课,听到飞机轰鸣,后来就停课、宣战了。我半年找不到工作,我和丈夫从可爱岛搬到了珍珠港所在的瓦胡岛。我开始做民间侦察员,探测军情,看到底是敌人的飞机,还是我们的飞机……”

老奶奶回忆得真切,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宣战,激起了美国全民的爱国情绪和斗志,中学老师不教课而当起侦察员……

走廊的墙上贴着一幅自制的世界地图,所有“到达”的几十个国家,都插上小旗标记,“这是我和先生一起旅行过的地方”,老奶奶说,还有一个盒子专门收藏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纪念章,“我们在中国的所到之处,都会收到这样的纪念章”,桂林山水、长城、熊猫……和我小时候在爷爷家看到的纪念章一个样。

夕阳西下,站在阳台望向山下的海上日落;院里的柚子树结了果,屋后的香蕉树已青熟,天边一道雨后彩虹。我们在院子里聊天,喝酒,老奶奶亲自端甜点给我们吃,嘴里还一边嚼着薯片!

我在她身边席地坐下,随她追忆当年。老奶奶一只耳朵不那么灵敏,我声音尽量慢、尽量大。但她记忆力和反应力都很快,“当年花了一万一千块买的这块地,请中国来的师傅给造的房子,建筑师傅来自广东……那么多钱啊,我们分5年还清”。老奶奶精神很好,不仅头脑清楚地和我们谈天,还关心我们的工作。问我,“你在这里需要工作吗?…‘你们都写什么新闻?”这样的专业问题。对于我们对她的赞美,也是点头笑纳。

教授说,“退休之后,就想着要回中国老家看一看”,看能不能做一点贡献。他做了几十年的银行家,不缺钱。从花旗银行夏威夷分行行长职位退休后,做起客座教授。每年两个月到广州,在广东外语外质大学教MBA课程。“我们的邻居,都和我曾祖父是一个姓呢,还能找到我家的族谱。”

“广州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姑姑从厨房走出来说,来招呼我们开饭。她一直在厨房忙,我要帮忙打下手,她摆手摇头让我到院子里和奶奶聊天。

晚餐主餐是两种口味的意大利面,炸鸡、蔬菜沙拉、冰淇淋和甜品,典型的西式自助。老奶奶这么大年龄了,还和我们一起嚼着炸鸡、享受冰淇淋的刺激,牙口真好! “您平时怎么保养和锻炼的?一定有您长寿的秘诀吧?”老奶奶睁大眼睛,一丝欣喜划过眼角。“我现在走路慢了,说话慢了,你们要有耐心啊。现在也不让我开车了,两周前差点出事故呢。”她老人家眼角显出丝丝浑浊,却抵不住晚境奕奕,神采余晖。

教授说她母亲老人家长寿的秘诀是“勤用脑”,“现在每个月都还要读完一本书,我要负责给她找书读”。

姑姑兼具东方文化孝顺的品质,在外人面前,称呼自己的老公为“教授”而不是直呼其名,言语中充满了敬佩。她对待89岁婆婆的态度,就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孝顺尊敬。她和教授没有生孩子。教授和前妻的孩子生活在加州。书房里的照片墙上,贴着他们家庭里几代人、各色混血小孩儿时的照片,很难看出到底像谁。

P131-133

书评(媒体评论)

白羽作为帕文访问学者在东西方中心和夏威夷大学的一年,对夏威夷,对她个人都是恩赐。白羽的新书《我的夏威夷:当东方遇上西方》讲述了她与这里的人们和美景邂逅的故事,而夏威夷的挣扎连同成就,都难逃她批判的眼光和敏思。

——爱德华·舒尔茨,美国东西方中心协会(EWCA)主席

作为的中国记者,白羽具备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她是一位专家型记者,关于神秘朝鲜已经出版了两本具有创新精神的书,给外界带来她在朝鲜常驻期间,作为“圈内人”的平壤故事。白羽对东西方文化有着富有价值的思考,通过她的睿思慧眼来了解独特的夏威夷经历,我推荐这本书。

——汤姆·库珀,美国《媒体伦理》出版人、夏威夷大学客座教授

白羽在美国访学,却被夏威夷的蜈蚣意外咬伤,《东西方文化——一条蜈蚣撕开的裂口》等文章由小见大,由近及远,思绪飞扬。白羽个性率真勇敢,既挑战了自由潜水和跳伞等极限运动,也剖析思考着蓝色天堂里无家可归人群背后的深层社会问题和美国霸权,文如其人,盛开芬芳。

——刘洪,公号“牛弹琴”创始人、《环球》杂志副总编

后记

帕文夫人的晚宴

“喔,你们是帕文学者”,提起帕文,东西方中心的学者、夏威夷的中美友好人士都不陌生。这是一个至今已延续了35年的新闻记者奖学金项目,资助方是美方的帕文夫妇。

早听说帕文夫人是位优雅又具有远见卓识的女士,项目主任、夏威夷大学传播学院Kato教授多次表示,“帕文先生去世后,我们本没有奢望帕文夫人会继续这项资助,但她慷慨而坚定地决定继续这个项目。如果有一天他们的基金会真的钱不多了,我们决定哪怕名额缩减到只有两个人,也要继续开展下去。”

和帕文夫人谋面,是整个项目的最后一站。夏威夷大学和东西方中心为我们办研修证书晚宴后的第二天,我们告别夏威夷,飞抵洛杉矶,专程拜见传说中的帕文夫人。她贴心地让司机查尔斯开车带我们逛这座“天使之城”,五月之春,紫色的Jacaranda蓝花楹一树树,整条街区地茂盛繁花。帕文夫人的晚宴,就设在她家里。比弗利山庄是洛杉矶的富人和名人居住区,豪华昂贵的别墅群,认真修剪灌溉的芳草地,邻里都是好莱坞名人。

一位银色长发的女士笑意盈盈地走出门,我猜这就是帕文夫人了,走上前去和她握手拥抱,做自我介绍。那双晶莹的慈眉善目,完全不像年近八旬的精神矍铄。她一下子就将我的背景资料从脑海中搜索出来,“大家快来认识下Rainey,她是新华社派驻朝鲜的记者”。幸好早有准备,我将一本图文集《朝鲜印象》送给她做见面礼,她更是欣喜如小姑娘一般,兴奋地告诉她儿子史丹利说,“看,这是Rainey出的书!”

帕文夫人的家,就如一个迷你的博物馆,名家画作、各国雕塑等艺术珍品,落El时分屋外山景树影婆娑摇曳,屋内光线柔暖,我们举杯聊叙。

传说中一个月以前就开吃筹备的晚宴开始,帕文夫人的私家大厨,为我们现场制作一道道精美的菜品,家里的两只大狗见了我一点也不认生,偎在我椅边讨宠。

在餐桌上,我逐渐从史丹利那里了解到帕文家族和帕文基金会的历史。最有趣的莫过于“帕文”这一姓氏的来历。有来自伊朗的朋友说这是波斯名,你们和伊朗有什么渊源吗?史丹利和帕文夫人哈哈大笑,“这是一个乌克兰长名字的缩写哈”。原来,帕文先生早年从乌克兰来到美国,海关看到一长串不会读的乌克兰语姓名,直接自作主张留头保尾地压缩成了Parvin。

“帕文先生有着俄罗斯、犹太、乌克兰血统,帕文夫人又是芬兰后裔,是什么渊源和契机,让他们决定开展中美记者交流项目呢?”

“那时候,尼克松总统已经访问过中国。中美已经向彼此开放。还有比新闻更好的方式,可以让你了解一个邻居吗?媒体报道会影响每一个人。”帕文夫人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夏威夷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约翰·卢特尔就给慈善家阿伯特·帕文写信,表示希望开展一项有深远影响的领航项目。为中国年轻记者提供培训深造的机会,和帕文先生希望促进国际合作交流的帕文基金初衷一致。35届的270多名中国记者中,很多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第一届帕文学者朱灵现任《中国日报》总编辑。第七届帕文学者周树春,现任新华社副社长。

帕文夫人说,最乐于看到你们“为中国带来的变化,以及从你们身上看到中国发生的变化”。她回忆说,1984年第一次去中国时,三周里他们到了北京、上海、西安和桂林。那个年代,每个人都穿毛泽东似的服装。“记得那时候,可口可乐还是个幻想”。

1994年,帕文先生因病去世。但帕文夫人决定一如既往地继续这项事业。她随后有四次来到中国,最近一次是在2010年12月,她73岁生日,帕文学者聚在中国为她庆祝生日。时任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会见了帕文夫人。

席间,我同史丹利聊天时了解到,埃尔伯特·帕文基金会1 960年成立以后,赞助了几个大的国际教育交流项目,但帕文中国记者新闻奖学金项目,是走得最远、影响最大的。帕文先生生前还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捐款100万美元,作为种子基金,建立了一座生化楼。在那里,生化学院院长保罗·波尔于1 99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听到这个消息后,好像我自己也得了诺贝尔奖,”帕文夫人说。“就是这些小小的礼物,给世界送去了喜悦的浪花。”

帕文夫人最高兴听我们每一个人的感言。我简单用三句话概括了访学期间的最大收获:一、有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跳伞、第一次潜水、第一次冲浪、第一次看到银河……二、多元文化和Aloha精神;三、开拓新的学术领域。

我没有过多地提及在朝鲜的经历,但帕文夫人向大家介绍我时,依然为我做了“贴标签”的强力推介,“Rainey在朝鲜做过记者,你们可以和她多聊聊。”

既然如此,我点头继续抒胸臆:感谢帕文夫人的远见卓识,你们看到了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巨大变化,对中国记者和新闻业的支持,毫无疑问地加强了中美友好。而朝鲜,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也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其中太多的隔阂、互相猜疑和误读,作为到过朝鲜也来过美国的新闻人,我希望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多有意义的报道。

语末,多名帕文夫人的好友点头称赞,“你年纪轻轻就有了如此骄人的成就,相信你一定会有作为的”(英文原话翻译过来的,看来长辈鼓励晚辈的话哪里都一样哈)。

夜已深,同帕文夫人的初见,就要说再见。我们祝福她健康幸福,告诉她,“从此我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帕文学者”。

目录

自序 东西方文化:一条蜈蚣撕开的裂口

壹 当东方遇上西方

 01 夏威夷是美国的?

 02 亲历美国医疗之“痛”?

 03 美国二战老兵的眼泪

 04 七十年,重返珍珠港

 05 脏鞋划定的“禁飞区”

 06 太平洋岛国“精英”的冷漠

 07 老爸来美国当义工

 08 对一张照片的求解

 09 “买面子”还买出了逻辑

 10 蓝色天堂,为何流浪?

贰 Aloha & Ohana

 01 Vernon陈先生的Aloha

 02 郑先生夫妇的助步器

 03 余奥巴马“擦身而过”

 04 当“国父”还年轻

 05 百岁寿星家中做客

 06 中国厨男:发照要求老吃饭

 07 越南女孩:在美国不能哭

叁 夏大的书香树影

 01 公开课:我给美国人讲朝鲜

 02 给美国军人讲“一带一路”

 03 选课记

 04 古巴裔女神讲师

 05 “骨头是你的,肉是我的”

 06 遗愿清单,走趟丝绸之路

 07 漫长的一堂课,看雨

肆 彩虹天堂

 01 自由潜:来一次灵魂的远眺

 02 冲浪,你确定你的体力吗

 03 在四千米高空飞翔

 04 太阳雨和风

 05 360度可爱岛

 06 茂宜岛观鲸

 07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08 魔幻火山银河

 09 彩虹与雾霾

后记

序言

东西方文化:一条蜈蚣撕开的裂口

夏威夷,位于太平洋的中心,当东方遇到西方,多元文化交融碰撞,Aloha文化的爱,Ohana一家人的亲,“人人都是少数”的混血与和而不同。阳光沙滩、彩虹天堂。历史达人还会补充几个关键词:孙中山与檀香山、珍珠港、美国总统奥巴马。

Hawaii的中文译名为什么是“夏”、“威”、“夷”三个字,在首府火奴鲁鲁生活了半年后,终于有了恰如其分的解释——四季如“夏”,军事要地之“威”的东“夷”。当中国最早一批移民漂洋过海来到这里时,大略也见识了“蛮夷之地多蔽障”的热带丛林吧。

中美历史最悠久的新闻界交流项目“帕文奖学金”,已经有35年的历史。每年从新华社、中国日报社等中国媒体选出4至6名英文记者,到夏威夷访学交流。2015年8月,我来了。

在夏威夷大学和美国国会下属的东西方中心访学一年,每天闻书香,看彩虹,听课做讲座,仿佛在天堂里生活。度假胜地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校园和宿舍楼里,飞蛾巨如蝙蝠,蟑螂长翅会飞。一晚睡前,愕然发现壁虎上床,绿色小躯体把我的床当作舒适的家,小拇指大小的baby壁虎,是为了替我消灭蚊子吗?从此有了睡前反复检查床铺的强迫症。

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我竟然被蜈蚣袭击了!中毒后三访美国急诊,却三度复发加重,最终不得不飞回国内治疗。

12月的一天,晚饭后我在夏威夷大学校园散步。图书馆林荫道上,猝不及防,我的脚背感到一阵刺痛,抬脚一看,一坨黑乎乎的虫子正趴在脚面上。“啊!”我疼得叫出声来,用力甩腿、跺脚,脚面瞬间麻痹刺痛。

一瘸一拐走向宿舍楼的五分钟,毒液扩散,从小腿麻痹到大腿。东西方中心宿舍前台的值班阿姨看我受伤,关心地问我是否需要救护车。“叫救护车还是出租车?不过救护车会很贵”(多贵?后来才知道至少一千美金)。她在纸条上写下附近两家医院递给我,嘱咐我拿好护照、医疗卡和钱包。

乘出租车来到最近一家医院(很久以后才知道,这家医院正是奥巴马出生的医院),护士把我领进病房坐下,给我一个冰袋。等了十几分钟,一位瘦瘦的光头男医生走近来,看了一眼我的脚伤,悠悠地说:“给你吃片止疼药,12个小时后会不痛,24小时以后消红消肿。”我问他:“有多大把握定是蜈蚣?你经常接蜈蚣咬伤的急诊吗?”医生依然悠悠地说:“99%的可能性是螟蚣;我一个月12个班次,平均每个月能见一例”。

原来在夏威夷被蜈蚣咬伤并不算太罕见。

“至于会不会感染,要再观察了。感染比例很低,干分之一吧,”医生说完就消失了。等了十几分钟,又进来一护士,一手药片,一手纸笔,吃药前让我签字。“吃完之后四小时,如果还疼,就去药店买药继续吃。”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伤口未做任何清理,看病三分钟,等待半小时。

我问,看病多少钱?接诊护士回答说:“我们也不知道。以后会给你寄账单。明天记得电话告诉我们你的医保账号。”打车回学校路上去longs drugs药店买药。然而美国医药严格分家,最近的药店和医院车程8分钟,打车费15美金。而我在药店千等万等拿到的处方药,只有5粒止疼片。

回家后,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状态,脚伤引来各地的朋友关心留言。朋友圈“会诊”意见大致分为两派。中医偏方派说:“可以每天用肥皂水浸泡下脚,中和一下酸中毒”;“一般蜈蚣咬人不会太厉害,小说里都是骗人的。不用太担心,毒素不过敏就没事”。同事好友查出偏方私信我说:用碱性肥皂水、碘酒酒精消毒,用拔火罐、吸奶器吸出毒液,有蛇药的话,温开水化开抹在伤口上,或用泡开的冷茶叶(碱性)敷上……

西医吐槽派说:“上次在澳大利亚,上吐下泻胆汁都快吐出来了,到医院急诊,也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排到,等到时已经好了”、“又差又贵,绝对病不起啊”、“回社会主义祖国吧”、“美帝人民果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伤口不做处理,简单粗暴地处理为吃止疼片,不交代运动禁忌和吃药饮食注意事项,比起中医治疗讲究的酸碱中和、排毒、卧床休养,美国医生可谓庸医误诊。我的脚伤不幸两度复发加重,不得不又去了两次急诊。

但脚丫不但没好,反而一步步加重,红肿瘙痒肿似猪蹄。

后来,不得不坐着轮椅,一瘸一拐,“打飞的”回国治疗。从北京转机到家,住院输液五天,局部敷中药,红肿渐消,一周后走路依然发麻。医生说色素沉淀、皮肤消淤更新需一两个月,完全恢复仍需数月。

病床上,我写下了《亲历:我在美国被蜈蚣咬伤之后》发表后,被嘹望周刊、新华国际、人民网、观察者网等媒体以《美国看病血泪史》为题广泛转载,引发了网民对中美医疗体系差异的激烈探讨。网民评论说,“外国的月亮不都圆”、“一条蜈蚣引发的深度好文”。

在夏威夷,经历了许多个“第一次”,第一次高空跳伞,第一次冲浪和潜水,第一次看到银河,还有第一次被蜈蚣咬伤。这些经历,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更丰富了对跨文化交流的理解。以国际新闻记者的眼光来观察夏威夷的人文社会,放空心境,回归自然,写下访学中遇到的人和事,发掘崭新的自己。

内容推荐

杜白羽著的这本《我的夏威夷(当东方遇上西方)》以鲜活生动的笔触深入到位于太平洋中部、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夏威夷,以生活的亲历为基础,以生动的故事为轴线,以文化比较的视野审视,再现了夏威夷这片“蓝色天堂”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美丽自然风光,牵引出对中美社会文化的比较。

全书分四部分,以相对集中的主题,形成内在逻辑呼应关系,同时也适应了不同类型读者阅读的需要。行文平实而生动,具有亲和力,具有较强可读性;另有作者拍摄的精彩图片若干,图文并茂呈现,不失为一部精致、有内涵、好读的作品。

编辑推荐

如果你爱好旅行探险,杜白羽将在《我的夏威夷(当东方遇上西方)》一书中分享在彩虹天堂学习自由潜水、挑战高空跳伞、夜观银河火山的人生第一次……

如果你喜欢真人奇遇,你将听到作者亲历美式医疗之“痛”,意外被蜈蚣咬伤脚,去急诊,美国医生却只给开止疼片。刺痒红肿,病情加重,最后不得已“打飞的”回国医治。最后的最后,天价医药费日后全部“免单”的跌宕曲折。

如果你喜欢跨文化交际,作者会为你带来她在东西方中心开讲座“给美国人讲朝鲜”的心得,美国老爷爷为何会在讲座后大呼:“原来我们也被洗脑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夏威夷(当东方遇上西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白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631591
开本 32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7-05-0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2017066417
中图分类号 K971.2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5: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