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城南旧事(名著导读名家讲解版)(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林海音著的《城南旧事》是一本献给父母的书。字里行间掩藏不住的,是对父母的深情厚爱,深切的依恋、理解和怀念。小说中的父亲显然是叙述者之外着墨最多的另一位主人公。女儿眼中的父亲既率性无伪,思想进步,又喜欢花草,热爱生活,胸怀宽广且心系国家,却不幸英年早逝。如果再联想到作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创作这部作品时,正处于海峡两岸紧张对立,两岸亲人之间中止往来、音讯全无的特殊时代。那么读者或许也能从中品味到一种既失去了父亲,也失去了父亲在北京之“家国”的淡淡的悲哀。其渴盼两岸和平、祖国统一的心情,同样触目可见。

内容推荐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本书为“名著导读”名家讲解版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收录了最新版中学语文教科书上“名著导读”和“推荐阅读”模块出现过的篇目,精选名家修订版本和译本,针对中学生市场设计开发,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拓展课外阅读水平。

目录

序:追寻母亲的足迹

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冬阳·童年·骆驼队(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惠安馆

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宋妈过来掸窗台,掸桌子,随着鸡毛掸子的舞动,那道阳光里的尘埃加多了,飞舞得更热闹了,我赶忙拉起被来蒙住脸,是怕尘埃把我呛得咳嗽。

宋妈的鸡毛掸子轮到来掸我的小床了,小床上的棱棱角角她都掸到了,掸子把儿碰在床栏上,格格地响。我想骂她,但她倒先说话了:

“还没睡够哪!”说着,她把我的被大掀开来,我穿着绒褂裤的身体整个露在被外,立刻就打了两个喷嚏。她强迫我起来,给我穿衣服。印花斜纹布的棉袄棉裤,都是新做的,棉裤筒多可笑,可以直立放在那里,就知道那棉花够多厚了。

妈正坐在炉子边梳头,倾着身子,一大把头发从后脖子顺过来,她就用篦子篦呀篦呀的,炉上是一瓶玫瑰色的发油,天气冷,油凝住了,总要放在炉子上化一化才能擦。

窗外很明亮,干秃的树枝上落着几只不怕冷的小鸟,我在想,什么时候那树上才能长满叶子呢?这是我们在北京过的第一个冬天。

妈妈还说不好北京话,她正在告诉宋妈,今天买什么菜。妈不会说“买一斤猪肉,不要太肥”,她说:“买一斤租漏,不要太回。”

宋妈梳完了头,用她的油手抹在我的头发上,也给我梳了两条辫子。我看宋妈提着篮子要出去了,连忙喊住她:

“宋妈,我跟你去买菜。”

宋妈说:“你不怕惠难馆的疯子?”

宋妈是顺义县的人,她也说不好北京话,她说成“惠难馆”,妈说成“灰娃馆”,爸说成“飞安馆”,我随着胡同里的孩子说“惠安馆”,到底哪一个对,我不知道。

我为什么要怕惠安馆的疯子?她昨天还冲我笑呢!她那一笑真有意思,要不是妈紧紧拉着我的手,我就会走过去看她,跟她说话了。

惠安馆在我们这条胡同的最前一家,三层石台阶上去,就是两扇大黑门凹进去,门上横着一块匾,路过的时候爸爸教我念过“飞安会馆”。爸说里面住的都是从“飞安”那个地方来的学生,像叔叔一样,在大学里念书。

“也在北京大学?”我问爸爸。

“北京的大学多着呢,还有清华大学呀!燕京大学呀!”

“可以不可以到飞安——不,惠安馆里找叔叔们玩一玩?”

“做唔得!做唔得!”我知道,我无论要求什么事,爸终归要拿这句客家话来拒绝我。我想总有一天我要迈上那三层台阶,走进那黑洞洞的大门里去的。  惠安馆的疯子我看见好几次了,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赶快捏紧我的手,轻轻说:“疯子!”我们便擦着墙边走过去,我如果要回头再张望一下时,她们就用力拉我的胳臂制止我。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

是昨天,我跟着妈妈到骡马市的佛照楼去买东西,妈是去买擦脸的鸭蛋粉,我呢,就是爱吃那里的八珍梅。我们从骡马市大街回来,穿过魏染胡同,西草厂,到了椿树胡同的井窝子,井窝子斜对面就是我们住的这条胡同。刚一进胡同,我就看见惠安馆的疯子了。她穿了一件绛紫色的棉袄,黑绒的毛窝,头上留着一排刘海儿,辫子上扎的是大红绒绳。她正把大辫子甩到前面来,两手玩弄着辫梢,愣愣地看着对面人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洋槐。干树枝子上有几只乌鸦,胡同里没什么人。

妈正低头嘴里念叨着,准是在算她今天共买了多少钱的东西,好跟无事不操心的爸爸报账,所以妈没留神已经走到了“灰娃馆”。我跟在妈的后面,一直看疯子,竟忘了走路。这时疯子的眼光从洋槐上落下来,正好看到我,她眼珠不动地盯着我,好像要在我的脸上找什么。她的脸白得发青,鼻子尖有点儿红,大概是冷风吹冻的,尖尖的下巴,两片薄嘴唇紧紧地闭着。忽然她的嘴唇动了,眼睛也眨了两下,带着笑,好像要说话,弄着辫梢的手也向我伸出来,招我过去呢。不知怎么,我浑身大大地打了一个寒战,跟着,我就随着她的招手和笑意要向她走去。——可是妈回过头来了,突然把我一拉:

“怎么啦,你?”

“嗯?”我有点儿迷糊。

妈看了疯子一眼,说:

“为什么打哆嗦?是不是怕是——不是要溺尿?快回家!”我的手被妈使劲拖拉着。P1-3

序言

每一部名著,都经受过历史老人苛刻的检验。换句话说,只有通过了历史老人苛刻检验的文化产品,才能称得上是名著。同样地,每一部名著,也都经受过地域空间的检验。换句话说,只有跨越了地域空间遥远阻隔的文化产品,才能称得上是名著。

名著能否不朽,不在于镌刻金石还是抄录纸张,也不在于尘封书库还是流传网络,而在于名著本身是不是蕴含着隽永而灵动的意义、丰厚而深邃的精神。有了这些,名著便足以不朽。而不朽的名著,借助读者的观赏和阅读,更加得以长存。

我们为读者呈献的“名著导读名家讲解版丛书”,以最新版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名著导读”及“自主阅读”所列书目为基础,包括数十部精挑细选的古今中外名著,有中国古典的《世说新语》《唐诗三百首》《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有中国现代的《朝花夕拾》《呐喊》《骆驼祥子》《湘行散记》《城南旧事》……还有来自域外的《格列佛游记》《简·爱》《猎人笔记》《名人传》《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泰戈尔诗选》……它们不仅是货真价实的文化精品,更是蕴藏丰富的文化宝藏。

阅读名著,既是一场灵魂的对话,也是一场生命的体验。在这场灵魂对话中,读者可以自由自在地超越渺远的时间和广袤的空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在这场生命体验中,读者可以出入自如地周游外在的宇宙和内在的心灵,“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每一个人,当他/她呱呱落地的时候,都有一颗赤子之心,犹如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阅读就是这支写字和绘画的生花妙笔,阅读名著就是为洁白的心灵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彩绘最新最美的图画。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凭借他们自身丰富的文化修养、生活体验、审美感受和人文精神,将陪伴每一位读者,走进中外名著的文本世界,欣赏五彩缤纷的文学景观,享受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对每一位读者来说,接受“名著导读名家讲解版丛书”,既是一次阅读的挑战,也是一次思考的挑战。

我相信,你一定愿意接受挑战,也一定能够成为挑战的胜者。

我也相信,经历中外名著洗礼的心灵,是最为玲珑剔透的心灵,也是最为绚丽多彩的心灵。能够永远葆有这样的心灵,是一生之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郭英德

2016年12月28日

后记

冬阳·童年·骆驼队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人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们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的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旧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一九六〇年十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城南旧事(名著导读名家讲解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海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807263
开本 16开
页数 12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1
出版时间 2017-05-0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2017077392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5
15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