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门巴族/中华民族全书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七节 交换习俗

门巴族地区虽然物产丰富,但是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仍然有许多日用品需要与临近民族进行交换,在交换的过程中,形成了集市和商路,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也在交换中发生。

每到农闲的时候,门巴族会携带少数土特产到附近藏区、珞瑜地区或不丹、印度进行贸易,资本甚小,仅为零星交易。大部分商人为藏族,来自泽当、琼结、隆子、错那等地,甚至拉萨每年也有商人来门隅进行贸易。一般于每年藏历十月携带盐巴、干肉、酥油、氆氇至达旺,冬季就在达旺度过,在居留期间即零星交换当地土特产品。藏族商人除购买当地土特产外,在门隅也能购得阿萨姆蚕丝、布匹、干枣以及其他来自印度的商品。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运输阻滞、茶价飞涨,噶厦于1943年开门茶之禁,在此期间曾有大批藏族商人携带各种商品来门隅收购门茶及其他物品,门茶价格也呈现飞涨,一时门隅贸易额大增,约达平时正常贸易的四五倍,抗战结束后又逐渐恢复正常。

从西藏到阿萨姆西段有一条很重要的传统商路通过达旺,每年秋收后,从西藏各地来的商贩,从拉萨及其东部、西部甚至北部出发,有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他们很多是带着家属,用数以百计的健壮牲口驮运着白银、矿盐、金沙、毛织品、麝香、马匹、牦牛尾和内地绸缎等来到平原地区向阿萨姆商人交换一种名为土萨的丝织品、铁、虫胶、皮张、水牛角、珍珠以及从孟加拉运来的珊瑚以及大米。据1809年的估计,贸易额达到了20万卢比。

19世纪二三十年代,缅甸的武力侵扰破坏了这条商路。但到1833年,英国占领军罗德福特中尉在乌达古里开辟了一个一年一度的集市。1952年,英印政府批准将集市迁移到孟格尔台,即近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的孟格尔台。原来以为这样更便于孟加拉和阿萨姆的商人,但是后来发觉这一变动并不得人心,马帮不愿意到平原上来,结果仍照旧办理,未加变动。1876年到乌达古里赶集的部落山民不下3600人。  门隅地区的交换,另一大规模的集市是在错那宗,每年有3个主要的集会:藏历五月半,参加集市的藏、门巴、珞巴以及不丹商人总计约万人;藏历七月十五有一次大型集市;藏历十一月十五也有一次大型集会交易。集市地点在错那的雅玛绒,从大吉岭、噶伦堡都有商人赶来。门隅地区的大米、大豆、天然染料,以及药材、木料、辣椒、竹筐、藤器与藏族交换,换回食盐、羊毛、氆氇、衣服、核桃、糌粑、奶渣、肉类等物品。珞巴族以水獭皮、粗棉布、铝锅向门巴族换取宝石等饰物。总之,从外面输入的货物有30多种,主要是食物、服饰等消费品,输出有20多种,以食物、工艺品居多。因此,门巴族、藏族、珞巴族在经济上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门巴族人常说:“我们和藏族、珞巴族是兄弟,我们同吃一条江里的水。”

由门巴族的交换传统及习俗可以看出,门巴族地区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荒凉和闭塞,与其他任何民族一样,门巴族人民也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交往与发展历史,保持着与外界的灵活沟通与交融。

第八节 历史遗迹

门巴族地区自古以来就被藏传佛教信徒视为“圣地”“隐秘的莲花”,信仰的传统使得这一地区的佛教寺院迅速兴盛。因此,门巴族地区的历史古迹,以宗教建筑居多。门隅地区大大小小的寺院总共有38所,其中以达旺寺(现为非法印占区)、札嘎寺、仁钦崩寺等最为出名。墨脱地区的寺院也有32所,可以说得上名字的有25所,以达旺寺最为著名。在错那县色目村,还流行一种巨石崇拜,巨石高大冷峻,挂满经幡,表现出此地传统的万物有灵信仰。

仁钦崩寺是由达赖干布寺(今米林县羌纳区政府所在地)中的活佛甘布所建。在当地来说,该寺建筑最为宏伟,仁钦崩寺毁于“文革”时期的1968年,1986年按原貌重建,1996年4月竣工。该寺是三层楼的结构,据说有12个屋檐角。一层楼面积100平方米,东西两面各一扇大门,南北两面各一扇大窗;楼内放置一尊“古如让卓杰布”佛像(铜制,表面镀金,高2.7米),其左右设有“甘珠尔”经书的橱窗。二层楼面积25平方米,放置一尊“古如朗色”佛像,其左右设有“仁钦得最”经书的橱窗。三层楼面积4平方米。仁钦崩寺内有两名门巴族喇嘛住守。

札嘎寺又名札嘎白马林,位于门隅基巴村西北的一个称作札嘎的山坡上,距离村子1千米左右,札嘎寺兴建至今已有八代世袭活佛,是由原洛扎县境内卓瓦寺创建者秀布白给森格(简称秀白森)所建,是门隅北端一个规模较大的寺庙。在历史上,札嘎寺及其众多属寺是当地最大的封建领主,管理着当地的乌拉差役和赋税供施。

德儿工寺的母寺为拉萨的色拉寺,它是由宁玛派喇嘛罗布创建的。罗布是藏族的大喇嘛,他与旁辛区的门巴族姑娘结婚,其后代一直主持该寺到1962年。该寺有50个僧人、20个尼姑。地震前(1950年)的寺庙是石块建筑,地震后改为木质结构。

达旺寺是门隅地区的主寺,原为宁玛派寺院,17世纪时,五世达赖喇嘛派遣梅惹喇嘛洛追嘉措去门巴地区传教,梅惹喇嘛洛追嘉措以达旺寺为中心,以哲蚌寺管理门巴寺院,并将达旺寺扩建为格鲁派寺院,列于西藏地方政府“译仓勒空”的寺院名册之内。达旺寺建成后,五世达赖喇嘛和西藏地方政府赋予达旺寺很多特权,如委派下级官员、征收赋税、实行“僧差制度”,会同政府官员管理门隅。

斯目村巨石,斯目村位于错那县贡日门巴民族乡,在斯目村的北口,伫立着一块高约3米的巨大岩石,岩石上覆盖着藤蔓灌丛,顶上长着一棵高达4米的大树,枝叶茂密。正对村子的一面,略为内陷,植被剥落,裸露出赤褐色的石壁。斯目村民说,这就是地下鬼怪从地下进入地上的通道。为了防止女妖出来加害于人,每年藏历元月初三至初五,斯目村下村及贡日、麻玛、勒等地的门巴族都要来此诵经念佛,牵绳悬挂着用藏文书写的五色佛教经幡,封锁穴口。这一传统有着深刻的苯教内涵,从古一直延续至今。

P36-39

后记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深切的人文情怀,根据平等尊重、真实客观、全面准确的原则,联合学界,以“文化生态学”的创新理念,共同打造《中华民族全书》,力图全面荟萃中国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景式展示中国56个民族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力争成为国内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百科全书。

全书由57卷组成,即在中国56个民族56卷的基础之上,特别推出一卷《中华民族》,以此统领其他56卷,力求达到整个全书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全书以各民族有史料记载之时为上限,下限止于2010年,以期在充分发挥各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地吸收各民族研究的最新成果,着力反映各民族比较突出的一些文化事项与文化成果。

全书各卷的编著者均由热爱并熟悉本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担任,既有享誉国内外的民族学资深教授,也有在某一领域独具造诣的中青年学者。各卷编著者按照全书编纂方案和编写大纲的要求,从本民族的实际和研究现状出发,通过查阅又献,实地调研,悉心考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可靠资料,使各民族文化都能得到平等尊重的呈现和真实可信的表述,同时也集中反映各民族优秀文化之精髓,真切反映各民族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力争打造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名片”。

全书的编写出版得到了有关领导及单位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许多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提供了大力帮助。感谢全书编委会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全书的学术顾问和编著者的辛勤工作。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出版协会、广西民族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民族文学杂志社、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文联、新疆师范大学、宁夏社会科学院、青海社会科学院、云南省民族学会等机构的倾力相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报刊司图书处对全书内容的审查备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领导和文化宣传处组织有关专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审核把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陈英初先生为全书提供了《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电子版。并做了部分勘误。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为全书的内容审订提供了大力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为全书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全书学术顾问广西民族大学的徐杰舜教授等相关专家不仅亲自编纂《中国汉族》《中国哈萨克族》,还帮助审稿把关。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张春荣先生为全书图片进行了统一把关和审定。宁夏回族自治区书法家协会郭佳荣先生为全书题写了书名。全书的编纂,还借鉴吸收了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相信,在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与各界的通力合作下,全书的出版发行——  将会以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博大精深的丰厚内容,真实全面的生动表达,新颖深刻的思想亮点,成为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长久文化影响力的精品。

将会在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记录和传播民族文化方面承担黄河出版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将会契合国家外宣形象与国内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需求,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将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全书将陆续翻译成多种文字。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国际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我们深知,由于成书时间仓促,水平有限,谬误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门巴族概况

 第一节 族称族源/3

 第二节 人口状况/5

 第三节 历史沿革/6

 第四节 生态资源/12

 第五节 语言文字/14

 第六节 民族区域自治/15

第二章 门巴族的物质文化

 第一节 生产习俗/20

 第二节 饮食习俗/25

 第三节 服饰习俗/28

 第四节 居住习俗/29

 第五节 交通运输/31

 第六节 风物特产/33

 第七节 交换习俗/36

 第八节 历史遗迹/37

第三章 门巴族的民间文化

 第一节 民间教育/40

 第二节 民间科技/41

 第三节 民间医药/42

 第四节 民间文学/43

 第五节 民间工艺/52

 第六节 民间体育/54

 第七节 民间歌舞艺术/56

 第八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68

第四章 门巴族的社会文化

 第一节 传统社会组织/73

 第二节 家庭礼仪/76

 第三节 交往礼仪/78

 第四节 诞生习俗/80

 第五节 取名习俗/81

 第六节 婚姻习俗/83

 第七节 丧葬习俗/90

 第八节 节庆习俗/92

 第九节 禁忌习俗/94

第五章 门巴族的信仰文化

 第一节 宗教信仰/98

 第二节 宗教活动/105

 第三节 哲学思想/109

 第四节 预测与占卜/110

 第五节 图腾与标志/112

第六章 门巴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第一节 反抗农奴制的斗争/116

 第二节 坚定维护祖国统一/120

 第三节 大力推进祖国建设/122

第七章 门巴族的精神气质

 第一节 敬畏自然、热爱生命的宇宙观/127

 第二节 友善和睦、恬淡知足的人生观/128

 第三节 追求自由、自强不息的价值观/129

第八章 门巴族的文化传承

 第一节 民族教育发展/131

 第二节 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135

 第三节 民族卫生事业/137

 第四节 交通通信事业/138

第九章 门巴族的著名人物

 第一节 古代有影响的历史人物/142

 第二节 现当代有影响的历史人物/148

第十章 门巴族的重要研究文献

 第一节 藏文古籍中关于门巴族的记载/150

 第二节 现代研究门巴族的著作/153

附录

 一 门巴族的历史大事记/158

 二 参考文献/161

编后记/163

序言

门巴族,是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门巴族的先民早在吐蕃统一西藏高原诸部落以前,已经生活在西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部群山峡谷的温暖地带,在这片美丽、富饶、辽阔的疆土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独特的门巴族古老文化,为祖国绚丽多彩的文化宝库增添了光辉。

1964年,经国务院正式确认门巴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成为了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以她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的魅力,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

门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门隅、上珞瑜的墨脱和与之毗邻的东北边缘地带。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面地势较高,最高海拔达4000米,南面地势相对较低,最低海拔只有1000米。“门巴”这一族称,既是门巴族的自称,也是他称,意思是居住在低海拔地方的人,是藏族对居住在门隅地区门巴族人的传统称呼。由于居住地域的差异以及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各地门巴族还有一些其他称呼。如门隅勒布一带的门巴族自称“勒布”;邦金一带的门巴族自称“雪赞”;达巴一带的门巴族自称“达巴”;珞瑜北境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大部分门巴族自称“珠巴”等。

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门语支。各地语言差异较大,按门巴族的习惯分法,可分为达旺话、德让话、勒布话和里话。达旺话在门隅门巴族中实用广泛,是门巴族的“普通话”。德让话分布在门隅德让宗(相当于县一级建制)等地,它与墨脱县自称“珠巴”(今不丹)的门巴族使用的仓洛话相通。勒布话主要分布在错那县勒布办事处等地,它与墨脱县门巴族讲的“巴米话”是相通的。“里话”分布在德让宗以南地区。由于历史上门巴族与藏族的关系密切、源远流长,宗教影响深远,藏族文化对门巴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门巴语中藏语借词也很多,占一般常用词的30%左右。门巴族无文字,通用藏文,通用藏文历算,都通晓地方藏语。

在长期的沧桑历史发展过程中,门巴族和藏族友好往来,文化上相互影响,形成了密切的兄弟关系。早在公元7世纪,门隅即属吐蕃王朝管辖范围。拉萨大昭寺前矗立的“唐蕃会盟碑”,记录着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势力远达门隅、珞瑜地区。敦煌古藏文史籍和藏文历史名著《红史》《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等,也都明确地记载了这一历史事实。门隅至今仍流传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联姻的诗歌和美丽动人的故事。比如,门隅南部地区的门巴族妇女,不分老少,袍服外披一张较为完整的小牛犊皮和岩羊皮。每逢吉庆节日或访亲会友,都要披一张新牛皮做装束。传说,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背上披着皮子以避邪,后来此物赐给门隅妇女而相传下来,于是就成为门隅门巴族历来沿用的佳装,是仿效文成公主装束的。

门隅地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河谷地带,地势险要,重山叠翠,云雾缭绕,鸟语花香,气候温和,四季温差不大;森林资源、水资源、林下资源极其丰富;野生动物、飞禽种类繁多,可谓未开发的处女地和生态资源的屏障。

新中国成立前,一提到“门巴族”,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就是“愚昧”“刀耕火种”“手无寸铁”“羊肠小道”“人背马驮”……但是,仅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门巴族人民粉碎了封建农奴制被剥削、被压迫的枷锁,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彻底改变了过去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如今,门巴族人民无论是交通、水利、通信,还是教育、文化、卫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到处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奋进。

内容推荐

多布杰主编的《中国门巴族》,是一部全面反映门巴族文化,兼具史料性、科学性的专著。

《中国门巴族》全方位地展现了门巴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面貌,书中从门巴族的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精神气质、文化传承、族际交往、发展愿景、文化人物、重要文献及政治、经济、教育、信仰、语言、文化艺术以及风俗习惯、岁时礼仪等几大方面深入挖掘、兼容并蓄,作了较为全面的探析和介绍,凝练而丰满。章节结构的安排合理、严谨和规范,便于人们系统而完整地去掌握和了解。

本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融民族性、知识性、学术性、科学性于一体,既有学术研究方面的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又可以作为介绍和帮助人们了解门巴族的工具书,具有较广泛的使用价值和恒久的保存价值。从整体、全面、翔实地反映门巴族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本书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开创性。

编辑推荐

多布杰主编的《中国门巴族》是“中华民族全书”中的一卷,主要介绍了门巴族的族源族称、历史沿革、人文景观、生态资源、历史和社会状况等内容,同时向世人展示了门巴族人民的大方、好客、具有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和强烈开放意识的思想境界。是一本反映门巴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门巴族/中华民族全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多布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53385
开本 16开
页数 1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2012301488
中图分类号 K286.7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31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