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大钊北京十年(思想篇)
内容
编辑推荐

从五四运动到北伐战争,中国发生了许多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由樊亚玲主编的《李大钊北京十年(事件篇)》认真地研读李大钊的每一篇文章,可了解他生活的时代环境和他的人生历练,进而探索出他真实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轨迹。他一以贯之的思想是探索“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途径,当此思想确立后,他坚定不移,不惧牺牲,谱写出无比光华的生命篇章。这将永远激励我们,坚信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富强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内容推荐

《李大钊北京十年(思想篇)》的主编为樊亚玲。

《李大钊北京十年(思想篇)》介绍李大钊在北京十年(1916—1927年)间所论说过的思想观点,对他的国家学说、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少年中国说、社会主义理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论述,以及哲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图书馆学等方面理论建设进行论说回顾和理论探讨,汇总他多方面深邃的思想论述,介绍国内外学者各具特色的解读,力求全面展示李大钊学术思想的精华。“思想篇”和“交往篇”、“事件篇”一起,阐述了李大钊在北京十年的作为,期望有助于广大读者感受李大钊光辉的革命思想和巨大的人格力量,有助于全社会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李大钊宝贵的思想遗产。

目录

上篇:李大钊思想发展过程(1912一1917)

慨述

李大钊的宪法思想

李大钊的爱国反帝思想

李火钊的国情思想

李大钊的民彝思想

李大钊的调和思想

李人钊的自由思想

小篇:李大钊思想发展过程(1918一1923)

慨述

李大钊的互助思想

李大钊的少年中国思想

李大钊的物心两面改造思想

李大钊的文化融通思想

李大钊的建党思想

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思想

李大钊的民族主义思想

李大钊的统一战线思想

李大钊的平民主义思想

下篇:李火钊思恕发展过程(1924一1927)

概述

李大钊的共产党建设思想

李大钊的哲学思想

李大钊的经济思想

李大钏的教育思想

李大钊的史学思想

李大钊的人权思想

李大钊的伦理思想

李大钊的宗教思想

李大钊的军事思想

李大钊的新闻思想

李大钊的图书馆建设思想

李大钊的妇女解放思想

试读章节

我们在研读李大钊同志的全部著述时,深切地感受到:研读一个人一生的全部著述,就如同研究一棵大树全部的枝繁、叶茂、花朵和果实一般,很容易就局部论局部,特别是那些色泽艳丽的花朵、丰硕晶莹的累累果实,以及它高耸的躯干带给世人的阴凉,往往忽视了这棵大树的根部在泥土中永不停息的辛勤劳作,忘记了它须臾不能离开阳光的照射和雨露的滋润。就是说,无论是谁,都不能脱离所生活的年代和那个年代所能提供给他的营养,更不可能脱离开复杂的生活环境和其周围的亲友以及给予他各种影响的那些人。

我们崇敬和热爱李大钊同志,他光辉而短暂一生的作为,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认真地研读他的每一篇文章,在他生活的具体历史环境中、从他的有关著述中,描述出他一生真实的思想发展轨迹,认识他思想发展过程中探索“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艰难,正确思想确立后的坚定,不畏惧牺牲的生命华章,永远激励着我们更加坚定在中国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和决心,确信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放中国、富强中国。

李大钊思想发展过程

李大钊思想发展的过程,学术界多以其在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作为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重要标志,此前他的思想及其发展过程,被界定为李大钊早期思想。1964年《开封师范学院学报》在第1期上发表刘绍孟《论李大钊的早期思想及其特点》一文。该文提出:“按照李大钊思想发展的逻辑顺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夕)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主导的阶段;第二阶段(从1918年到1920年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前后)是马克思思想为主导的阶段;第三阶段(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牺牲为止)是一个坚定地马克思主义者。”

1970年,日本学者后藤延子在《日本中国学会报》第22集发表了《李大钊的过渡时期思想——中国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1974年10月,后藤延子在《日本中国学会报》第26集发表了《李大钊的早期思想——中国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先后提出了“过渡期”、“初期”的概念。《李大钊的早期思想——中国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一文由王青、刘桂云译成中文。该文意在“探讨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就李大钊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中国革命问题方法的探索进行考察”,“可以知道李大钊带着什么样的思想课题,登上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讲坛,并弄清李大钊正确认识俄国十月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世界史上意义的思想根源,进而还可以弄清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她又把李大钊的早期思想分别界定为《言治》时期和日本留学时期(1912—1916年)。

1989年7月,朱成甲的《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李新和刘桂生在为此书写的《序》中,对“李大钊早期思想”这一概念明确界定为:“这里所说的李大钊早期思想,是指19世纪末戊戌维新变法以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以前这一时期的思想。”这是针对该书论述的时间下限决定的。其实,该书对1918年以后李大钊思想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变,论述的线条较粗和显得急速,并未充分展开,给人的印象是,著者尽管是使用了李大钊早期思想这一概念,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时间下限的界定,只是出于对李大钊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和一贯性的论述,才写到了1921年,这并不能表明著者同样认定《序》中对“这里所说的李大钊早期思想,是指19世纪末戊戌维新变法以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以前这一时期的思想”。尽管这本书名为《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

2004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第2期上刊登李海春《从“民德”到“民彝”——李大钊早期思想发展历程》一文。从标题上即可明显看出,他把李大钊的早期思想的时间下限界定为1916年5月15日《民彝与政治》一文的发表。该文指出:“李大钊早期思想,可以分为‘哲学基础’、‘社会改造方法’和‘社会制度理论’三个主要部分,而三者之间内在地融通则是他思想成熟的标志。这一时期李大钊的‘哲学基础’是孟子的‘性善论’;‘社会改造方法’是由《大学》中新民思想而生发出来的‘明教’思想;‘社会制度理论’主要是西学的民主法制思想,在这段时期主要是对真正的‘民主共和’的追求。”(这里的“‘社会改造方法’是由《大学》中新民思想而生发出来的‘明教’思想”,提法颇令人费解。因为《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固然有朱熹把其中的“亲民”解释为“新民”,但是从没有人提出从“新民思想而生发出来的‘明教’思想”,就是在这篇文章中也未见作者有关“‘明教’思想”的阐述,改成“教化”或“民教”思想或许能使人明白其所指。)

2009年,在《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著者朱成甲时隔该书出版20年之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钊传》(上)一书中,却没有使用“李大钊早期思想”这一观念,而是说:“李大钊从‘束发受书’之时起,即感‘国势之危迫’,立志‘深研政理’,去寻求‘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由此,他曾接受以追求和平改革为途径、实现君主立宪政治的改良主义;曾坚决拥护并捍卫由暴力革命而来的民主宪政制度,即民主主义。在这两大政治潮流中,他都曾起过不同凡响的作用。但是,李大钊仍不停止自己的探索,不断与时俱进,终于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又率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他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运用方面率先开辟了新时代,而且在如何建立现代国家的诸多理论领域也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有:以人为本、反对专制人治的民彝政治思想;人天合一、能动转化的青春哲学思想;以人权为中心、以宪法为保证的民主法治思想;以包容、协调、和平进化为中心的调和思想以及适应新潮流的平民主义思想。”从1989年到2009年,最早提出并使用李大钊早期思想观念的《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一书的著者,不再使用这一观念,这意味着什么?很值得李大钊研究界人士深思。

既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由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的革命实践中学习、接受而成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那么,中共早期党史人物的思想发展过程就必然是:经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段、形成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阶段、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段,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在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如果其思想都得称之为“早期思想”,这样一来,中共早期党史人物的早期思想就成为了共有的特征。而中共早期党史人物早期思想正是涵括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正是这些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才使之有可能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使之中国化;而有些研究文章却过于强调成为革命的民主主义者才是作为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化的决定性的因素,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在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建立和转化中的重要性反而有所忽略,《李大钊传》(上)一书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很有见地,而且论说得很充分,把李大钊思想发展过程及其中的思想转变以一贯性和连续性贯穿起来,并给出了完整的叙述。

一个人的思想发展过程或其中的思想转变,会有着鲜明的表现和标志,它取决于与时俱进的自我破旧立新、经由反思而产生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肯定应该肯定的,否定应该否定的”。李大钊思想发展过程中同样有着这样的肯定、否定的过程,有着连续性和一贯性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是李大钊思想发展的指向性、思想中肯定性因素所决定的,就是说,没有他的思想中的这些肯定性的重要关节点,也就不可能实现其向着马克思主义者转变和发展,这些重要的关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形成的?这是研究李大钊思想发展过程必须得出的结论,为了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必须沿着李大钊生活的经历和人生历练,对其思想发展过程进行全面回顾和探讨。

P2-5

序言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大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他跨越了几个历史时期,他的思想与时俱进地发展变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认真地研读李大钊的每一篇文章,可了解他生活的时代环境和他的人生历练,进而探索出他真实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轨迹。他一以贯之的思想是探索“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途径,当此思想确立后,他坚定不移,不惧牺牲,谱写出无比光华的生命篇章。这将永远激励我们,坚信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富强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李大钊北京十年》系列之“思想篇”,介绍李大钊在北京十年(1916—1927年)间所论说过的思想观点,对他的国家学说、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少年中国说、社会主义理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论述,以及哲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图书馆学等方面理论建设进行论说回顾和理论探讨,汇总他多方面深邃的思想论述,介绍国内外学者各具特色的解读,力求全面展示李大钊学术思想的精华。“思想篇”和“交往篇”、“事件篇”一起,阐述了李大钊在北京十年的作为,期望有助于广大读者感受李大钊光辉的革命思想和巨大的人格力量,有助于全社会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李大钊宝贵的思想遗产。

樊亚玲

2013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大钊北京十年(思想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樊亚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17641
开本 16开
页数 3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8
CIP核字 2013203705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21:08